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寻找平山团


作者:程雪莉  日期:2015-11-04 14:32:38



“平山团”让“子弟兵”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别称,使中国共产党执政前的*后指挥所落脚西柏坡成为必然。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所走过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蕴含了中华民族伟大而永恒的精神品质,折射出可贵而独特的精神风貌!
  本书简介:
  书稿约50万字,通过作家视角,用纪实手法采访一百多名平山团老战士及其知情人、烈士后人等,深入挖掘平山团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历程,再现平山团转战南北那些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和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性格特征,塑造太行子弟兵“忠勇稳定、悲歌慷慨”的英雄形象,凸显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的深刻影响以及河北人民在在抗战中的辉煌篇章。
  作者简介:
  程雪莉,笔名程门立雪,70后,河北灵寿人。出版有《立雪散文》、《大文化对话》、《梦想家园——河北省新农村走笔》、《故国中山》等书籍。曾两次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获第12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获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精品奖。就职于石家庄市文联,任《太行文学》副主编。鲁迅文学院24届报告文学高研班学员,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河北省散文艺委会副主任,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
  目录:
  前言
  让自己惊诧/001
  第一章寻找“大共产党”
  青袍上绽开的血花/002
  为艾艾“争气”/008
  “白毛女”飞出花轿/014
  姜占春的寻找/018
  枪响,八百里太行震荡/024
  “108支队”/031
  “北方兴国”的期待/038
  第二章抗战“沸点”洪子店
  前言让自己惊诧/001 第一章 寻找“大共产党” 青袍上绽开的血花/002为艾艾“争气”/008“白毛女”飞出花轿/014姜占春的寻找/018枪响,八百里太行震荡/024“108支队”/031“北方兴国”的期待/038 第二章 抗战“沸点”洪子店 平山团聚师洪子店/044南沟的出发/052打响了平山抗战第一枪/056农会给力抗战/062坚如铁磐的起点/066辛庄作证/071战将韩怀智/076 第三章 鏖兵晋西北 上社的大年初一/084娘,给俺捎一双新鞋/088铁军的锻造/093白求恩在平山团创战史奇迹/097永记“西来华佗”/109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117毛泽东的关注/132 第四章 血色家园 将军在家园落泪了/138美穗子的平山故事/145贺龙佳话/157“麻雀战”/163八百新兵赴延安/168萧锋日记里的两烈士/172晋察冀的“孔雀东南飞”/179韩增丰传奇/186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197谁是平山团家属?/206英雄妻子/211“81个不知道”和“孝帽军”/221 第五章 我们在太行山上 铁血剧社:文艺“平山团”/230曹火星:为平山团谱写 《 上战场 》/241平山三齐:毛泽东信任的平山人/253沙飞:把灵魂留住/262雷烨:寻找回来的英雄/269邓拓、丁一岚:人间长此记深情/278王二小:秋风里飘荡的歌声/286杨展:太行深处,那一簇黄花/292 第六章 南泥湾的故事 米脂佳话/298和朱总司令一起披荆斩棘/305王震光脚抡起大镢头/313生产忙坏了陈团长/317争当“贺龙投弹手”/321诗情画意南泥湾/327一座日本木屋/336从平山到延安/348 第七章 传奇的南征北返 风萧萧,机场泪别/360踏上“冰桥”过黄河/367激战大田畈/372平江城的惊喜/376痛失陈宗尧/380血染的征程/390中原突围的“神兵”/398毛泽东写给习仲勋的9封信/404决不掉队/410延安的泪水/416 第八章 万里征人魂归还 我们又要奔驰了/422保卫延安三战三捷/426高歌进新疆/433扶眉悲歌/439书信存世魂归故里/446毁家纾难坚守忠诚/460宁可枝头抱香死/466 附录沿着精神的足迹前行/477拥着战争的悲凉而活——寻访九旬高龄平山团老战士随感/491 结语历史需要清晰的寻找/507 参考书目/515前言让自己惊诧夜色静谧,又是一年中最好的秋光。依然是雅清苑书房,四壁如雪,满室书香。此刻,我的情感和着泪水奔腾为大江大河!记得去年,我完成了历史文化散文集《 故国中山 》后,写了一篇长逾万字的结语,认真思考了河北中西部古中山国地域的文化精神特质,总结了12个字:“仁厚实在,忠勇稳定,悲歌慷慨。”近年,周边省份《 闯关东 》《 走西口 》《 中原突围 》等剧的上映,给我们很大的文化压力,河北也积极寻找自己的文化亮点。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一遍遍梳理古中山区域两千年历史,试图释解这12个字,找个“形象代言人”。我想到乐毅、赵子龙、曹彬、刘琨、魏征……搜寻几十天之后,一个名字跳跃眼前——平山团!这个纯粹的农家子弟兵团队,抗战八年战功赫赫,被聂荣臻嘉奖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让“子弟兵”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别称;苦耕南泥湾创造出“陕北好江南”的农垦奇迹,是“模范中的模范”;南征北返历尽千难万险,跋涉两万七千里,创造了“第二次长征”;解放战争中,保卫延安,参加了“三战三捷”等重大战役,最后进军新疆,平叛剿匪,屯垦在最艰苦的西部边陲。可以说,正是英雄平山儿女让新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落脚西柏坡成为必然( 平山团集合出发的洪子店镇,距离西柏坡仅仅5公里 );正是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取得民族独立和全国解放中所走过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这里必然蕴含了中华民族伟大而永恒的精神品质,也一定闪现出我们地域可贵而独特的精神风貌!好,开始寻找。急忙翻开了一本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 平山县志 》,发现平山团有点“神秘”,这名字从1939年聂荣臻嘉奖后从就时隐时现,而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西柏坡等名字在很多年份里出现。谁参加了平山团?他们又到哪里去了?有没有当将军的?是否有健在的?迅速进行百度搜索,仅查到《 寸心的表白 》一文 ,纪念牺牲在陕西扶眉战役中的平山团营长栗政通,文中提到了寻访烈士事迹也非常艰难……直奔平山吧!我知道,如果连自己的县志都不记载的事情和人物,几乎不会在其他的地方出现的。果然,接下来的一年多,几乎日日满脑子平山团。我所有亲朋好友都知道了,这大有好处,他们都在翻寻他们的祖辈父辈的记忆,提供大量的资料,传记、回忆文章、党史资料,地方的、部队的,甚至包括了日本朋友给提供的“日本鬼子”的情况,桌上迅速堆高的资料让我吃惊,来自这块地域强大的热情几乎对我形成了“炙烤”,自己竟为自己寻找了无数惊诧! 为这些数字惊诧!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此后,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越黄河东进敌后抗战。在平型关大捷后,120师、115师都先后到达河北平山县扩军。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1700多人参加了120师的359旅,组建了718团,即平山团,移师三晋;过后两三个月里,1700多人分别参加了115师的各支部队,挺进齐鲁;不久晋察冀军区成立,又有1800多平山子弟入伍四分区部队,后来组建晋察冀军区五团,这是战斗在家乡的“平山团”。再看八路军整编后,东渡黄河时三个师的战斗兵力不足三万。而在这样一个县,在极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极为集中的村庄里有6200多名子弟输送到了八路军的正规部队,在抗战最初期,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这个数字是何等的巨大!何等的震撼!何等的传奇!那父子兵、兄弟兵、亲戚排,村村连队,户户军属,足以让平山成为“八路军的故乡”。之后的八年抗战中,359旅的平山团陆续补充兵员,总数达四千余人,几乎都是清一色平山人。这样一个坚实而英勇的子弟兵团队,在中国革命史上也很少见!抗战期间,仅仅平山县就有12065人参加八路军,牺牲近万人,就这样他们前赴后继,用躯体和灵魂链接成一个钢铁的“平山军”!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从西柏坡“进京赶考”时,还带走了500平山的青年学生,此后多年,他们守卫的中南海里一片平山乡音……平山团的奇迹,并不偶然。早在抗战前,栗再温等平山早期党员,已经把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点燃在太行山上,发展党的组织,组织动员群众。抗战爆发前,全县党员已有700多人,占到了当时整个华北党员总数的七分之一。他们组建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开展武装斗争,把平山经营成了“北方兴国”。平山团组建过程中,青年党员几乎悉数参加,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在八年抗战中,仅有25万人口的平山县,就有7万余人参军参战,参加自卫队、农会、妇救会、儿童团等各种组织,平山几乎人人皆兵,成为晋察冀抗战史上的一个典范。而日寇在平山制造了100多起惨案,屠杀无辜平民14000余人,牺牲惨重。“最后一把米用来作军粮,最后一寸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部队上……”这是平山人民发自内心的歌唱。八年间,聂荣臻、彭真率领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机关有三年零两 个月在平山战斗生活,最后在“晋察冀的乌克兰”里找到了西柏坡,让党中央驻扎在平山人民最坚实最温暖的怀抱。应该说平山县就是一个巨大的“平山团”,他们是母与子不能分离。中国共产党组建了平山团,从此找到中国北方地区“人民子弟兵”的燃点。这支火炬被军队和百姓共同高举,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照亮了中国的天空。除平山团之外,在周围区域还有“灵寿营、阜平营、曲阳营、唐县营、藁无( 藁城、无极 )大队、回民支队( 原由定州500回民组建,后归马本斋指挥 )”等等诸多个抗日子弟兵团队,从冀西到冀东,从冀中到冀南,子弟兵部队数不胜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流传至今。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抗美援朝,河北共奉献出100万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儿女,而牺牲人数近80万!这组数字又让我颤抖,血肉男儿的牺牲撕裂着多少母亲柔软的心房啊,“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慷慨中有多少来自河北的悲壮啊! 为悲歌慷慨惊诧!两千多年前,古老中山国创造了“悲歌慷慨”这个词汇,之后在石家庄、保定等古中山区域发生过有历史记载的战争多达400多次,从赵灭中山,到背水一战,再到靖难之役,直至抗日战争,这片土壤里的每一个分子都浸透着悲歌慷慨的基因。战国时期中山国就有“衣铁甲、操铁杖”的猛士,激战中“以车投车,以人投人”,直至悲壮战死。后有乐毅、荆轲、赵云、刘琨……慷慨基因抗战中凸显:这里有第一位抗日殉国的上将军长郝梦龄,有无数奋起而战的子弟兵。在日本侵略者践踏家园时,这里村村来反抗,人人唱慷慨。狼牙山五壮士、井陉的挂云山六壮士,平山的刘家坪十二壮士,层出不穷。藁城的梅花镇惨案中,一个农民看见儿媳被侮辱,捡起地上的日本战刀,连劈两名鬼子;正定县一个普通农民张三月在自家院子里,拿起铁镐奋勇而战,面对8个全副武装的日本兵,毫无惧色地搏杀,竟能毙伤几敌!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而平山惨案中,每一起皆有反抗。为寻八路军,鬼子曾举刀进行了九九八十一问,81颗滴血的头颅铿锵有声的答案只有三个字——不知道!平山岗南村惨遭屠杀后,天地间涌出120个“孝帽军”,头顶着白色的孝布,身穿白色孝衣,流淌着悲愤的泪水,毅然决然地走向八路军的行列!悲壮常常在战场和故乡同时上演。例如平山团的几次大战,一次就减员几百,故乡平山的土地上村村挂孝、户户举哀。然而,很快,一批牺牲者的兄弟子侄就补充到平山团!在山西上下细腰涧战役中,烈士王家川在战场上拼刺刀打死了8个鬼子,牺牲时双手紧抓着敌人的刺刀,手指被齐刷刷斩断。他的弟弟辗转几百里赶到平山团驻地,报名时弟弟执拗地说:“俺就叫王家川!俺爹娘说了,俺要是牺牲了,俺还有个弟弟来,还叫王家川!”还有,平山团的故乡,那子弟兵的母亲们,坚韧地挺立在家园里,让子弟兵的灵魂随时可以回来,呼喊那声穿透天宇的声音——娘!娘的心很软也很硬,一声“娘”不能摧垮她们如太行山一样伟岸厚重的意志,甚至催不下她们在人前的眼泪!像戎冠秀一样的母亲,继续送出“最后一个亲骨肉”。还有,平山团的身后,白求恩大夫救死扶伤的赤子情怀,聂荣臻将军救美穗子的人间大爱,放牛孩子王二小悲凉的歌声……还有,为组建平山团而做出重要贡献的栗再温,他的笑容睿智而高远;平山团里优秀指战员栗政通,他的文字激情而又浪漫;还看到摄影家沙飞镜头里凝聚的残酷与希望的瞬间;也听到“文艺平山团”里曹火星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坚贞誓言…… 为自己的思考惊诧!我的家乡灵寿与平山山水相连,同为中山腹地,两县文化相近,习俗相同,互通嫁娶,“打断骨头连着筋”。抗战时期携手御敌,聂荣臻嘉奖平山团时一起表彰“灵寿营”。儿时,我是在奶奶或姥姥吟唱抗战歌曲中入睡的,她们讲述的多是“过洋鬼子”的恐怖故事。姥姥、姥爷( 七七事变前的老党员 )都是在东洋刀冰凉的刀刃下逃生的;我的爷爷奶奶数次成为类似“81个不知道”的主角。一遍遍讲述,唯一没有听到过的是“奉献”二字。90岁仍然健在的姥姥至今还在喃喃地遗憾:那天深夜,正在帮一位八路军战士裁剪缝制一件衣服,当还差一个袖子时,集合号吹响了,战士穿着“独袖”衣服跃出屋门……她们“脑存文件夹”里全是感恩,她们的“搜索引擎”里,总在搜寻哪怕一丁点的歉疚……至于其他,都亦不曾思考过。今天要寻找平山团,忽然想起儿时一个称呼——“八路军爷爷”。此前30多年的记忆中,这个名字就是傍晚蹲在老屋旁边土堆上的老人。他是我家后邻,表弟的爷爷。那景象今已相当模糊:他一手抱着我的表弟,一手握着表弟手里的小木刀,挥动着,教他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我们几个顽童环绕四周,奔跑嬉闹,跟他哼唱着。稍大一些,我知道的八路军爷爷为我们看护着一块树林,那里槐花溢香,溪水潺潺,让我认识了上百种花鸟虫鱼,是我第一本散文集的写作起点,是我人生里的“瓦尔登湖”。因为他的坚强守卫,那几百亩的狭长林带一直植被茂密,生态和谐。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爷爷去世,村庄分田,溪水断流,林子消失。还有个老八路叫“一根胳膊”,全村人都这么喊。他是负伤退伍的伤残军人,依稀记得他找回乡度假的父亲看过病( 父亲当时在白求恩军医学院 )。他用剩余的一只胳膊“盘”了全村人土坯火炕,当然也包括我儿时睡过的那盘。他用独臂,温暖了偌大的村庄。恍然醒悟!在八路军的呵护下长大,我直到他们去世也没有弄明白“八路军”的真正含义!直到今天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不知道他们是否参加过平山团、灵寿营,不知道关于他们的任何一件故事!今天想,只用“一根胳膊”这残疾人的缺陷,来称呼曾经为民族而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战士,没有给他起码的一点人格尊重……翻开县志,离我村不远的卢家洼村,仅仅120户人家,一次参加八路军的就有一个连,直接以村名命名,称为“卢家洼连”。其中杜喜明家父子三人、加上两个侄子,一家五口编了半个班。在密密麻麻革命烈士表格中,看到我的村庄栏下,程敬谨、程秀诗、程修德、杨大华……先后有20多名!使用过如此美好名字的青春躯体,都幻化为一行简短文字。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几十个烈士,大部分都牺牲在抗日战争中( 八年抗战灵寿县共有5300多人参加八路军,大多牺牲 )。后来知道,灵寿子弟兵中走出了将军徐信,为上将军衔。母亲曾对我讲过,大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某村庄有个老太太,上县委大院似如无人之境,经常说一些似懂非懂的话,县领导却“奉若上宾”,恭恭敬敬地请她吃饭。人们诧异之下询问,原来这是四位八路军烈士的母亲!她奉献了所有的骨肉!她的记忆中只有儿子和战争,谁能体味老太太彻底坍塌的心房?谁去探究她是怎样坚强地活着?面对她,我们如何对待今天的和平岁月?面对她和她捧出的四颗热血男儿的心,我们又如何不深深思索?熟悉常常和漠视共存!我幼小的心灵只装满了狰狞:一个婴孩在哇哇大哭,在流出肠子的母亲身上找奶吃;一个孩子被鬼子的刺刀挑着,转几圈猛然摔死在地上;又一个孩子在地道里被母亲用奶头捂死……这样的恐惧涨满了血管,但从来没有思考过也没有用心审视过这段既熟悉又遥远的历史,更没有关照过烈士和老兵们,如同我踩着古中山国的文明碎片长大而不识中山,不知其文化的璀璨一样。我惊诧一个作家的思维了,怀疑一个自以为充满乡情,自以为思想敏锐的作家的思考了!终于,因为平山团,我要去寻找我的迷失了。我想沿着“平山团”的战斗历程去寻找,去找120师的“平山团”,找115师的“平山团”,找晋察冀五团的“平山团”,找文艺“平山团”……我不想单单在文史资料行间里徘徊,而要去用心去触摸它的真实质地,并努力阐开它所包含的伟大民族精神,要让悲歌慷慨的情感流淌为大江大河,为八路军的故乡唱一支深情的歌!忽然心生愿念:时隔73年,我还能找到1937年从平山县洪子店出发的平山团的战士吗?平山、阜平、山西、陕西、湖南、北京、贵州、重庆、新疆……会在哪里呢?一切都是未知数,我揣着崇敬踏上旅途…… 2011年9月[结语]历史需要清晰的寻找一 抗战伊始,平山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子弟兵团队,在太行山上,奋起杀敌,军功卓著;平山团率先进驻南泥湾,创造屯垦奇迹,是模范中的模范;南下支队,平山团作为主力驰骋南国,血洒湘粤,走过抗战末期最为艰苦的“第二次长征”;中原突围,平山团打响解放战争的第一枪;保卫延安,转战陕北,攻坚克难,一马当先;挺进大西北,平山团是先遣团,翻雪山,过沙漠,平叛戍边,把忠骨埋在雪域、沙漠。经过一遍遍的文献资料的翻耕,经过一个个老战士、知情人的口述,经过一次次步脚的丈量,我眼前的平山团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前言中的惊诧,而是触手可摸的真实。比如,写在《 毛泽东选集 》中的那个白求恩大夫,过去以为他离我万里,毫不相干,而今却发现“一个加拿大共产党员的300cc的鲜血”竟然是输进了平山团战士的身体中!他的身影就曾活动在自己故乡的家门口!那个遥远的、悠扬的歌曲《 南泥湾 》里,“鲜花送模范”,竟然是敬献给平山团的!聂荣臻、贺龙、王震这些赫赫有名、铁骨铮铮的将帅,竟然为平山百姓、为平山团的战士们流淌眼泪……在寻找中发现,那灿若星辰的名人,沙飞、邓拓、孙犁、萧锋、杨展、雷烨、曹火星、戎冠秀、王二小等等,都和平山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堆叠的资料、书籍、回忆录中,平山团的身影有很多展现。在寻找中我发现有许多“同盟军”,杨润身在寻找喇叭爷、栗战书在寻找叔叔栗政通、刘峰川在寻找雷烨,赵瑜在写《 寻找巴金的黛莉 》,陈真等人的《 寻找英雄 》,王锦思的《 发现抗战 》等,可以说整个平山人都是同盟军。翻开平山谷受民老人的回忆文章,他早在1984年就开始调查平山团战士们的下落,谷受民回忆道: 男儿立志驱敌顽,功业不成誓不还,埋身何须桑梓地,天涯到处有青山。我的邻居年轻的堂叔谷三成同志,初战即牺牲于晋西北的土地上,我的同学侠炳恒同志,因重病失落于湖南郁郁葱葱的深山之中( 据说被敌人杀害 );我幼年时的启蒙老师韩勋同志,病故于河南的黄河之滨!从祖国北方的崇山峻岭,到江南的绿水青山;由中原的千里沃野,到西北的黄土高原,都有平山青年的鲜血点染!我们享受着社会主义的美满生活,决不能忘记烈士们浴血奋斗的昨天!平山团在战斗的烽火中,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他们为党为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平山团第一任政委李铨将军,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新疆军区副政委,早于20世纪60年代与世长辞!现在还有一些幸存者,他们应该受到人民的尊敬。曾任平山团政委的左齐将军和罗章将军,前者在济南军区任副政委现已离退休,后者在北京离休,已76岁高龄。曾任平山团副政委的徐国贤将军,长期任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平山团第一任特派员李法庄同志早已转业在京退居二线,1939年任平山团副教导员的王一清同志,现任黑龙江省司法局长。我少年时代最好的同学何瑞星同志,转业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任副厅长。我少年时代最友好的同学候慕颇同志,1937年10月参加平山团后就做军需工作,曾跟随王震旅长、陈宗尧团长南征北战,解放战争时期进军新疆,三十多年来,一直在帕米尔高原的南疆军区任后勤部长。他今年离休回到故乡附近的石家庄。但他的两个儿子继承父辈的军旅事业,仍然保卫着祖国的西北边疆!在茫茫的网络空间里,亦有很多关注关心平山团的人和信息,一位远方的网友找到了平山团南下征战的遗迹,找到了烈士的牺牲地点…… 二随手翻开一些资料,不难发现,日本人对于这段历史的细致让我们吃惊。比如日本的来住新平,他为了搞清聂荣臻将军战火中救助美穗子的细节,竟然22次来到中国,到井陉、平山一带采访调查。他绘制了美穗子获救的详细路线图,记录了护送美穗子的每一位战士和民兵的名字。路线图上标注了每一个村庄的名字和他们之间的距离。22次!我很惊讶!若换位思考,我们国家的一个普通小姑娘,在异国有一段经历,会有人到异国他乡做22次调查吗?一些人,看过一两本资料,就可以在宾馆里飞快地写电视剧,一天写一集,一个月写完。荧屏上诸多“雷人”的抗战剧,展示着这些“天才”的创作,但要面对历史时,觉得来住老人连续几十次的调查,让人获得阅读更为接近事实。曾到平山的王母观山采访,当地的农民告诉我们,日本学者来考察过多次,爬上陡峭的山顶,拿着尺子,寻找那些炮楼遗址,仔细丈量,记录。大概凡有炮楼的遗址他们都曾丈量过,他们有精确记录历史的习惯。我想,这是否是我们遭受侵略的国人该做的事情?忘记有些历史还有情可原,但忘记战争是可怕的。犹太人牢记自己的苦难,无论走到哪里,绝对不放弃对纳粹分子的追剿、惩罚、索赔,战后70年始终如一,从不间断。美国各地建有犹太人浩劫纪念馆,最大的位于华盛顿,耗资1.68亿美元。倡议建立纪念馆、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犹太作家威塞尔说:“遗忘就是甘冒再遭屠杀的危险。”犹太人每年都要隆重纪念死难者,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一个事实,德国的总理勃兰特曾向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虔诚地下跪,这和犹太人坚定的态度是否有一定的关系?美籍华人作家张纯如承认:“今天的德国是个很不错的地方,是因为犹太人没有让这个国家忘记60年前发生的事。”而我们如果淡忘了日本的那些残酷的屠杀、疯狂的侵略,又如何能要求日本人反省?如果战事再起还会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吗? 三在寻找当中,我发现我改变了。对过去不读不看的书进行了“恶补”,近年阅读了大量的有关书籍,除去书后列出的几十本重要参考书目以外,从马、恩、列、斯、毛泽东思想著述,到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文献书籍资料,复读了《 野火春风斗古城 》《 青春之歌 》《 苦菜花 》《 保卫延安 》等文学名著,以及当代作家反映抗战的大量纪实作品,搜索阅读了网络信息,观看了崔永元等等团队制作的一些抗战老兵纪录片、抗战的纪实作品,算下来有几百部( 集 )了,脑子里充斥着战争的无数个画面,有时候睡梦中也在奔跑着,躲避着鬼子的“追赶”和“轰炸”。三年多采访的老战士、老干部、老党员、烈士亲属后代、平山文化名人以及在寻找当中的知情人、和平山相关的人亦有一百多人,他们的名字和记忆在眼前如电影胶片般不断掠过:聂力、栗战书、王瑞兰、齐阙声、王冠章、刘增英、段金锁、杨润身、张志平、栗政华、栗振江、栗庆瑞、贾延岩、贾雪阳、王燕生、韩增盛、萧南溪、曹红雯、李秉成、齐晓明、李耀然、李永庆、李喜林、李清昌、李庆昌、刘梦元、段眉狗、范树云、高风海、白云云、白建英、张俊卿、张文清、石振奎、阎梦忠、秦文贵、李赶坡、梁振华、史林山、刘喜山、延辨尘、郄晋武、康励志、李华、田华……恕我不能一一记录。随着阅读和采访的深入,我发现,我的思想和情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过去,我连“八路军”的概念都不太清楚,一些影视作品总给我很片面的印象:招兵登高一呼便应者如云,英雄面临枪林弹雨都视死如归,江姐、刘胡兰高喊“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战场上只有敌人误打误杀,等等。而在细致的寻找中,发现,革命的队伍中也会出现错误:陈庄战斗中,因夜间标识不清而自己队伍之间误打,造成伤亡,过后在祝捷大会上检讨;平山团战士们的日记中记录枪毙逃兵的文字,一个铁的队伍没有铁的纪律是万万不成的;采访中也听到有逃回家8次,又8次被送回部队的逃兵。戎冠秀也曾在儿子当兵后,哭得撕心裂肺,齐阙声的母亲也曾想儿子哭瞎双眼,儿是母亲心头肉,活生生的儿子将永远不再相见,有多少母亲能平静接受?母亲们的情感宣泄,真实也没必要隐藏。一番寻找,对于“红色”不再感到枯燥无趣,对于“革命”、“烈士”等词汇以前只是扁平虚化的记忆,而今变得更有了饱满的认识。过去,荆轲悲歌慷慨的大义之举是历史纸页上的,狼牙山五壮士是课本上的,而现在这些烈士都活生生如在眼前。王家川咬着敌人手指牺牲,曹振国在炮弹落下的一刻,推开战友……还有栗政通回忆的二十八勇士,在沉默中一个接一个站到队伍前面……正如栗政通脱下棉袄冲进枪林弹雨中的心情:“没有想着活着回来!”“烈士”、“勇敢”常常是用仅有的躯体绘出悲壮的一瞬,可歌可泣是后人的事情,而烈士们放弃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一定是留在活着人心头的惨痛。曾在359旅任宣传干事,和平山团一起垦荒的杨士斌曾回忆,他抗大毕业后,在一次战斗中,连续冲锋,他的身边只剩下刚入伍的新兵小赵和连长的通信员。杨士斌拎起牺牲战友的步枪,跳出战壕与那个鬼子军官要拼刺刀。小赵一跃而出,挡在了他的前面:“你是学生,我来保护你!”小赵的刺刀捅进鬼子的心脏,同时,鬼子的刺刀也扎进小赵的胸膛……夕阳如血,整个战场只剩杨士斌和伤残的通信员,他们轻轻合上小赵怒睁的双眼……当然,在阅读中,我读到,在悬崖上,几个女子被日寇追赶得走投无路,她们望着无底深渊感到害怕,她们用手里的蓝花瓷碗,遮住眼睛,纵身跳下去!以前读过八女壮烈投江,而这个细节让我无限感慨!生命啊,只有一次,面对死亡,没有人不害怕的,这个悲壮而真实的细节,读来无比感人。在寻找当中,最明显的就是情感的叠加。对那段历史,对那些烈士们、那些仁人志士们生发出浓浓的情结,感到了亲近。如果说过去还有什么好奇和目的,而现在十分主动的要歌颂他们人性美的光辉了。正如一位文友所说,任凭你妙笔生花,也没有真实的细节丰富、生动、震撼人心。我这一番寻找就是一番真实之旅。的确,我变得更加喜欢真实,不再总沉浸在戏说历史当中,特别是在社会变革迅速的今天,真实又是何等的珍贵啊!四一日,走到楼下的菜市场买菜,那里有个灵寿老乡,两口子开一个咸肉面馆,土法咸肉、手擀面。我和女主人攀谈过,经常去买她刚刚擀出的面条。她总是手抓一把面,递给我,我随便放一两元钱,这可能是在这个城市里唯一没有商业标价的“交易”。那天,我突然听到她高声吩咐丈夫:“送他一碗菜!”干脆而掷地有声!原来是几个农民工打扮的人在吃饭,不知何因向她要菜。诚然,3块钱一碗面,里面只有几个菜叶,若再赠送一碗菜肯定是赔了。但她却十分慷慨,毫不计较。她的面馆许多年都不太景气,但我总在她的小面馆里隐约感受到一丝“豪气”。曾写过“争气”,这方水土上的人,无论男女似乎都看重“气”。《 史记 》中记载:古中山国区域,“地薄人众,民俗懁急,歌谣康乐好悲”,“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我在寻找和感受这种“气”。我们这一代教育儿女时总说:“要争气啊!”平山团能成为铁的子弟兵,兄终弟及,在民族的战场上始终保守着这份光荣,在村村挂孝,户户悲歌之时,亦能将“悲歌慷慨”唱彻天宇,这和坚守“气节”的民风很有关系。作家梁陆鸿在《 我们的子弟兵 》一篇文章里这样描写平山的“气”: 如果说战斗在一线的平山团的勇士们,每天面对着牺牲,面对着血与火的考验,面对着失去战友的悲痛和愤怒需要超常的勇气和精神的话,那么平山县的父亲、母亲们在接到第一个儿子牺牲的消息后又毅然决然地让第二个儿子穿上军装,这该需要多么大的一种力量,恐怕不仅仅是“勇气”两个字所能涵盖的。也许正是这种无法解读的力量,赋予了平山团勇士拼死的勇气及面对死亡时无所畏惧的冲天豪气,这是一种英雄气,侠义气,是血气!是平山团无往不胜的原因所在。从纯军事的角度讲,当年的日本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之一,日本军人是当年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军人之一,日本军人不怕死也是出了名的。但是平山团一次又一次战胜如此强大的敌人,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并且在战斗中逐渐用敌人的武器装备武装自己,到后来成为八路军的王牌劲旅,以至于被毛泽东称为“王牌中的王牌”,这绝不是偶然的。他们靠的就是这种惊天地泣鬼神、荡气回肠的英雄之气,这是平山团的灵魂,应该说这也是平山的灵魂,平山人的灵魂。 一种精神之气会影响战争,“士气”是战场取胜的根本。精神和态度是最终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最原始的投资。如果我们失去持续的精神投资,即便拥有再精良的武器,也可能失败。平山的母亲们,人前不掉一滴泪,把儿子一个个接连送到抗日战场,韩怀智在儿子走向战场前,铿锵慷慨的一句话:“老子不怕死,儿子也不能怕死!”但是,战火硝烟消失多年,今天的人民军队是否还保持当年的精神气质?我们一代代在“蜜罐儿”里长大的军人们,若不持续“注射”民族精神的“血清蛋白”,若不强化革命传统历史教育,还会长时间保持敢于亮剑、敢于牺牲的英雄精神吗?我想,这些都值得全社会关注和思考。所以,我总想找到、感受到那种“气”:“争气、志气、骨气、气节”,去记录,去传递。让我们的后人去感受这民族脊梁上的精神骨气。 五在几年的寻找当中,过于投入地阅读那些悲凉的故事,听老战士们那些悲凉的讲述,复原那些残酷的战争场景,流下很多泪水。电脑桌旁时刻准备着纸巾,一盒接一盒,加之颈椎病的折磨,创作上的纠结,肢体病痛,精神抑郁。生活可以说是很痛苦。有的朋友说,别费心思了,第一写不出来《 红楼梦 》,第二写不出来《 亮剑 》了,不如去享受生活,休养身体,过滋润的日子啊!的确,也许创作不出一折三叹、金声玉振的作品,但我还是不想放弃,我就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吧。斯诺在《 西行漫记 》的序言中曾说,他的书从最实际意义上来讲,是毛泽东以及诸多的红色战士们所创造,所写下的。他们的那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热情,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他还说因为历史本身就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精华,他只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我深以为然。深信在写作这本书之后,将更加喜欢这种记录了。在记录当中,聂荣臻的“今不为例”的坚决,白求恩的崇高职业道德,沙飞的执著,王震的爱兵如子,栗再温的忠诚、坚定,栗政通的勇敢、智慧……以及多得数不清的平山仁人志士们,我在这些人身上找到了一个词——高尚。我钻进这个四壁涂抹着鲜血,回荡着悲歌的时光隧道中,让我的每一个细胞都沾满了悲凉,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听到了英烈们的真切回声……他们是为着理想信念、为着民族的解放、人民大众的幸福而死,而我们今天多是为着个人的幸福和舒适地活着,每每对比,心有惭愧,所以努力去感受那些高尚,愿意靠近那些高尚的灵魂,愿意去体味“使命感”这个词汇。人类需要高尚。我想,不管这个人有多俗,向往高尚的神经也是存在骨子里的!但高尚需要弹拨,需要激发,需要引领。我尽力诚实地记录下这些文字,搭建通往高尚之桥。今天,实现中国梦,肯定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人民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培育良好道德风尚。把人们寻梦的理想展示出来,把人们追梦的奋斗表现出来,推动中国梦入脑、入心,激动人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激发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热情,寻找民族传统精神中的高尚。我相信,将会有更多更多的人一起走向高尚之旅。开始寻找平山团之后,我一直生活在平山人的宽厚温暖的怀抱之中,大包小裹的资料从他们那里集来,各种线索、各种故事源源不断地送来,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被他们珍藏多年之后,都拿了出来,直到前不久还有一个朋友拿出一个粗布钱包,是他姨绣给姨夫的,上面写着“出门要请假,来客要登记”,最后一个字还未绣完,在平山团打仗的姨夫便牺牲了。他用一个真皮钱包换下姨珍藏了一生的钱包,当宝贝一般保存起来……诸如此类,多不胜举。前两年有人听说我生颈椎病,有推荐大夫的,推荐秘方的,甚至一台壁挂式电脑也从北京一位朋友那里送来……我被这些巨大的热情所围绕,产生了很大压力,当然也是持久坚持下来的动力。本来寻找一个平山团,结果找到了一个“平山军”,继而又找到几千人、上万人的平山团同盟军,我心安慰。在此,对所有平山人送上我最真挚的谢忱!我选择了这个创作选题之后,中国作协、河北省作协都将其列为重点扶持项目,给予帮助;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石家庄市文联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给予方便和帮助,我的家人、我的导师、我的同学、文友和朋友们都给予了指导、指点和慷慨鼓励、支持,作家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联手鼎力推助……我的写作几乎成了大家共同的事业,来自我们地域的期待和鼓励更是鞭策着我,面对这里太多太多需要感谢的人,我在此捧出我万分感激的心,向大家道一声:谢谢!寻找平山团,永远在路上,希望我们一起同行…… 2013年夏一稿2015年春定稿
  午后的冬阳渐渐拉长了一个“神秘”的身影,深蓝衣衫上涂抹了淡淡金色。过了平山县城,杜家庄南沟近了,他很渴望见到家中的老娘,但脚步还是走向了洪子店。此刻是1934年年底。回乡的人叫栗再温,家里人依然叫他栗志周。他是娘常常念叨的老四,是侄子们最喜欢的四叔。这个十年前从洪子店高小走出的学子,历经坎坷,今已成为这片土地上的第一位共产党员。抬眼望莽苍太行群山,十年历程伴暮云飞逝,在他脑幕上一一转换着画幅:1924年,北平大同中学,一个来自太行深山的少年双目饥渴地啜饮皇城新鲜,《 新青年 》《 晨报 》皆跳跃着理想与梦想的文字:“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这些文字如雨点溅落暄腾的土地,激荡着少年澎湃的心。从德国摩泽尔河畔特里尔小镇里成长的马克思,挥舞着红色的共产主义旗帜,已经覆盖了跨越亚欧大陆的世界最大的国家,那新奇而炙热的火焰正在古老中国大地蔓延,年轻老师微笑的嘴角里不时落下有分量的名字——李大钊、陈独秀……几乎就在身边的革命导师更让栗再温无限景仰……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的怒火燃烧到北平。栗再温加入街头激昂前行的游行洪流,队伍的前列,栗再温看到了一个身着青衫、目戴眼镜的身影。青衫罩住泰然与从容、执著与稳健,镜片反射激情与关爱、宽厚与质朴。栗再温当时还不懂得,正是这样的人行走在中国历史的前沿,把目光投向世界,撑起新时代的精神大厦。他的心被浸染着被打动着……1926年3月12日,两艘日本军舰突然炮击天津大沽口,蛮横地要求国民军撤防,炸死炸伤官兵多人。3月18日,李大钊和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发动北平10万群众举行示威大会,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代表枪击刀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屠杀开始时,李大钊和儿子李葆华走在队伍的前面,李大钊头部负伤,鲜血沿发梢滴落在棉袍上,他的双手也在流血,但他没有丝毫在意。栗再温从他的身边走过,鲜红的血花和坚毅的目光一起映射到他的眸中,他咬紧嘴唇,一种浩气在少年的心田暗暗升腾。之后,反动军阀开始了对李大钊的追捕。1927年4月28日,受尽酷刑的李大钊留下了身着青袍的遗照,平静地走上了绞刑架。栗再温是在课堂上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那一刻他愤怒了!为了我们的理想社会,要斗争,要革命,要报考黄埔军校!热血在心底暗暗喷涌……多年后,栗再温和李葆华在晋察冀根据地一起并肩战斗,每每与李葆华相望时,栗再温总是回忆那悲歌慷慨的一幕。青袍上绽开的血花,如蒲公英撑开的伞羽,把种子落在年轻知识分子湿润的心房,早已结果。“试看将来的寰球,必是赤旗世界!”李大钊种植了坚定的信仰大树。他就义后不到一个月,栗再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暑期,他在中学老师范仁的介绍下入中法大学( 即孔德学院,北大名人子弟,如李葆华、陈香梅、钱三强、吴祖光等多入孔德 )学习。他这个穷山沟来的学生忠厚朴实,好学上进,很快他担任了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兼管北平市委青年工作。从此,写标语、发传单,办工人夜校,声援南方苏区的土地革命,纪念南昌起义的示威游行等等,北平的学生和党组织里活跃着栗再温的身影,精干、朴实,温和、坚定。当然,追捕也时刻伴随着他,大学没有读完被迫转入地下工作。1930年夏季,栗再温担任了中共北平市委秘书长。此后,他先后担任过中共河北省委秘书长、中共山西特委书记。在山西搞“左联”,建立“山西文化总同盟”,又去大同搞工人运动,声势浩大地发动群众宣传南方毛泽东、朱德领导的工农红军反“围剿”斗争。因被阎锡山政府追捕,1934年1月20日,他被迫重回北平工作,在汽车上遇到了叛徒,被捕入狱……这里就有了栗再温今日归乡先去洪子店的原因:要去看望搭救他的李彦林的家人,这是乡情,更是感恩。李彦林是洪子店人,一直在北平国民党政府工作,是国民党“左派”。栗再温被捕后,北平地下党组织找到李彦林,给其200块大洋。经李彦林多方周旋,四处活动,终于把栗再温保释出狱。要感谢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乡亲啊!他保出的将是为家乡挣得更大荣誉和作出更大贡献的志士。遗憾的是,此事让李彦林无法在北平立足,只身南下谋生去了。李大钊之大义,凛然写汗青,李彦林之乡谊,舍己救人暖心间。栗再温默默地从李彦林家出来,他加紧脚步,奔东寺而去。东寺建在洪子店镇子东侧山坡,称延寿寺。他是去找寺前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校长李荣章。李校长是栗再温的班主任,南开大学毕业后回乡执教,思想进步。此时的李荣章校长还无法预测,这座东寺二高将熏陶出平山革命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栗再温、于光汉( 李怀珠 )、王昭、焦林义、王雨时、栗政清、韩增丰、韩怀智、齐一丁……







阅读提示:寻找平山团的作者是程雪莉,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寻找平山团下载地址

上一本:守先待后:思想、格局与传统
下一本:对不起,让您受惊了!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