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永炎 日期:2015-11-04 14:33:36
作者以古稀之年,写下读书之余的感兴、对社会世相的观察、对人生况味的总结和对国学和名家的独特理解,语言真挚而富有内涵,对年轻人既有借鉴意义,又有提点作用,是这个社会不可多得的真、美之言。
本书简介:
本书是作者退休以后通过大量的阅读有感而作。书中文章多短小精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全书涉及内容颇多、范围颇广,共分五辑。第一辑为谈读书,主要着眼于“读书”一事,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结合名人名言和现实社会的变迁,告诉人们为什么要多读书以及读书的好处。第二辑为观世相。这一辑主要从理论出发,回答了“历史是什么”“思想是什么”等诸多复杂的问题,并用自己的眼光解读了世人常常逃避的“痛苦”和“遗憾”等,提出这些正是人生活中所必不可缺的,正是它们使我们更懂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第三辑主要叙写人物。正如尹先生在为作者写的序中所言,这一部分是作者写的最精彩的一部分。作者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和体悟,将已经逝去的那些可能在普通人心中早已固定成型甚至有了刻板印象的历史人物全部都写活了,他们不为世人所熟知的人格的发光点在作者的笔下熠熠生辉。第四辑为谈国学。在作者看来,国学固然要复兴,但是如何复兴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把国学当作心灵鸡汤来解读是作者所摒弃的,而他自己通过在文章中阐释自己对国学经典作品的理解,使得我们又看到了国学经典的更多可阐释的空间。第五辑主要谈人生。在读书之外,最重要的便是生活。在这一辑,作者写了很多关于生活的东西,比如怎样做父母,怎样面对死亡,怎样诗意的生活……语言亲切又质朴流畅,没有说教,读之正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将自己的体悟和故事,向你娓娓道来。
作者简介:
何永炎,安徽和县人。1965年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文宣工作。退休之后即为报刊撰写专栏文章,著有散文随笔集《秋日漫语》(安徽文艺出版社)、《湖上随笔》(时代文艺出版社)、《荔园书话》(海天出版社)等。现居深圳。
目录:
第一辑谈读书
3—为什么要读书
6—天底下第一等好事就是读书
9—不读书,无以言
13—读书何以解忧
16—读书观世相
目录:
第一辑谈读书
3—为什么要读书
6—天底下第一等好事就是读书
9—不读书,无以言
13—读书何以解忧
16—读书观世相
19—书缘:“吃书”和“藏书”
22—读书、过日子及其他
25—白首之年未释卷
28—也谈读点杂书
31—闲话枕边阅读
34—今读杜甫《忆昔》诗
37—从张齐贤的《自警诗》说起
40—曼妙清风今何在——重读《陋室铭》
43—《一个人的村庄》:乡愁的范儿
46—莫言的“阅读眼光”
49—马尔代夫读书记
61—读书杂谈
第二辑观世相
73—历史是什么
77—思想是什么
80—个性、创造力及隐私权
83—浅说人之欲
86—读懂聪明人
89—读懂遗憾
92—痛苦的意义
95—赏析的学问
98—话说“说话”
102—谈信仰
106—平视权威
109—学会妥协
113—真情最可贵
第三辑叙人物
119—胡适的自尊
123—胡适的宽容
126—辜鸿铭之怪
129—辜鸿铭之骂
133—鲁迅的演讲
136—张爱玲:上海乡愁的指南
139—沈从文的小说情怀
143—清流之士周辅成
147—平淡真淳钱谷融
150—走近于光远
154—梁思成与林徽因
158—世间难觅彭玉麟
162—包拯之不朽
166—话说王安石变法
170—两个韩愈
174—韩愈的“尚友诗
178—杜甫与李白的友情
181—项羽之死
185—屈原之死
第四辑讲国学
191—让先哲走近大众
193—以夏变夷和国学
197—从“格”说起
200—老庄的无知之说
204—孟子的心学就是推己及人
208—善与恶
212—诚行天下——以延陵季子为例
216—孝行天下
219—孔融的让与不让
223—说“士”
227—“乐感文化”与“忧感文化”
231—南怀谨的警言
234—孔子是健康养生的倡导者
237—养气宽心不知年
240—好文章
244—我们要站在孔子的肩膀上
第五辑话人生
251—不信青春唤不回
255—生日随想
259—生活万岁
263—诗意的人生(上)
266—诗意的人生(下)
269—为人父母者
272—从“男刚女柔”说起
276—寒暄与礼貌
279—“死”的随想(五则)
284—望月
288—又到清明踏青时
292—庐江“何”姓
297—寄语龙思龢
301—后记
前言书香慰平生
尹昌龙
陆陆续续从报章上读到何永炎先生写的随笔、杂文,每每有所感、有所思,特别是在评论时事、褒贬人物方面,常有若合一契之慨叹。于是几乎是怂恿先生将这些文章收成 书香慰平生
尹昌龙
陆陆续续从报章上读到何永炎先生写的随笔、杂文,每每有所感、有所思,特别是在评论时事、褒贬人物方面,常有若合一契之慨叹。于是几乎是怂恿先生将这些文章收成集子,使我能一尝捧读之快意,同时又避免了遗珠之憾。如今集子将正式出版,吾愿也遂,就很想助个兴,说上几句,算作读后感吧。
人生七十古来稀,书中所收录的文章,也基本是何永炎先生古稀之年写下的文字。给人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一个“真”字:真实、本色,逼近本质,洗尽铅华。一个人在曲曲折折的利益关系当中,难免会在说话时遮遮掩掩、欲说还休,而当进入古稀之年,对世界的欲求越来越少,就会少了些遮掩,多了些本色。说的是真话,摸的是良心,不想对世界亏欠什么。整本书读下来,最想说的也最令人尊重的就是一个“真”字。《话说“说话”》对那种追求修辞、曲意言说表达了一种不屑。而《真情最可贵》讲的也是人间最应该珍视的东西——纯情。再放大一点讲,《历史是什么》一文把对历史的态度归结为客观,认为史学家“应是最不应该和最少可能撒谎的人”。一个人因为活得真实而受人尊重,一本书也会因为讲真话而值得我们致敬。
追求真实并不意味着没有“主观战斗精神”,最真实的人往往又是最激烈的人、最偏执的人。客观与主观原本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何永炎先生对万事万物求一个“真”,而对芸芸众生求的则是一个“仁”。仁是什么?仁者人也,就是对人的关注,对生命的尊重。全书通读下来,最喜欢的文字还是书中关于“人物”的部分,像辜鸿铭、周辅成、于光远、王安石等等,无不尽展本色、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尤其像辜鸿铭这样的怪杰,就凭他拖着辫子、赞成“纳妾”,骂之者就不乏其人。而何永炎先生偏偏写出其狂其怪之外的种种可爱,甚至以两篇文章来谈论此人,这也是书中绝无仅有的,为什么呢?书中讲得好:“他的骂和批评都是出于义理(虽然有些显得太旧)和公心。他是贯彻了‘忧道不忧贫’的人”,在全社会都奔向力和利的时候,他能指出“危险”。而在写王安石及其变法时,何永炎先生把对王安石的景仰之情毫不吝啬地挥洒出来,写他一条道走到黑的执着,写他关键时刻的“有志与力”,尤其写他忠于自己的政治信念,不惜得罪王公贵族,“以一人之力战天下之人”,真想高声叫个“好”。为什么独挑出这些人物来评说,根本之处就在于,他们敢讲真话,敢于坚持己见,敢于为生民立命。书中说了那么多的责任与使命,但究其根本,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百姓的担当。从体制的核心走到体制的边缘,何永炎先生的知识分子脾气不仅没改,反而更加强了。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知识界、思想界经过顽强努力和曲折奋斗所建立起来的以人为本的信念一直薪火相传。仁者爱人,这是知识分子也是读书人放在心中的最大责任。
讲“知识分子”怕说大了,说重了,而要说“读书人”,何永炎先生恐怕最爱听了。他一辈子手不释卷,可谓书香慰平生。好朋友邓康延为深圳读书月写的歌词“云在青天书在手”,用在何永炎先生身上恐怕是最合适了。任凭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只要一卷在手,永炎先生就永远有气定神闲的从容和淡定。人生七十,何永炎先生最乐的恐怕就是两件事了:一是读书,二是含饴弄孙。所以全书从谈读书开始,到寄语小孙子龙思龢收篇。何永炎先生对读书津津乐道,其打油诗“江淮飘零客,老来依然穷。藏书近万册,从中可淘金”就有点夫子自道的意味。“物质上虽不丰裕,但因为有了这些书而富可敌国;生活上虽老来南迁,但因为有了这些书,生命永远有了根基。”对先生来讲,读书就是习惯,就是生活方式,犹如吃饭穿衣;读书就是人间至乐,甚至不足为外人道,让人想起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读书就是“在风风雨雨的人生途中,为寻找一条回家路”。诗人洛夫讲,“酒是黄昏时归乡的小路”,何永炎先生不喝酒,所以书就成了“归乡的小路”,没有了书,身处异乡恐怕就找不着北了。也因为读书,先生在求真、求仁、求乐三者之间确立了精神的坐标。
何永炎先生喜欢跟我们这帮年轻人相处,他说年龄上是父子,感情上是兄弟。他出书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让这些零散的文字有个着落,而对我们来讲,他每出一本书,大家就又多了欢聚一把的理由,又可以以文为乐、以文为友了。以上所言,不足为训,供何永炎先生和他的朋友们批判。
后记
退休以后,我没有什么正经事要做,却又不甘于沉寂,于是便开始为报刊专栏写点小文章,抒发自己的感兴。
写的都是即兴之作,故题材不免散漫,但却离不开我的读书生活。书名取《梅林闲笔》,“梅林”为我住宅所在地,“闲笔”这个概念本身就有一种“脱僵”的意味,即自由地游离于所谓的叙述线,是一种“余光”,这就决定了“闲笔”在内容的选择上比较自由散乱,当中不免透出我的好奇、兴趣和世俗生活的“滋味”。“俗人”要有俗世,俗世自有真味,一切崇高的口号之下,对俗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份安定的生活。因此,我在读书之余写下这些小文,由于没有那么多的羁牵,往往呈现出一个自由意志者的真性情,兴之所致,趣之所使,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虽不必天马行空,但肯定有一份闲云野鹤的兴致。
专栏文章大多为应命所作,行文也不能太随便,而且每篇只能写上千余字。这里收集的文稿除两三篇较长之外,余皆短篇,可以一气读完。我读书杂,为文也杂,我将这本小书也杂凑成五辑:第一辑谈读书,第二辑观世相,第三辑叙人物,第四辑讲国学,第五辑则是话人生。小文虽不成体系,但“吾手写吾心”,我总是希望里边的文章都含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读者诸君若发现拙文中所思之含量不够者(这是肯定的),盼请有以教我。
这里结集出版的文章以《深圳特区报》副刊专栏文章为最多。相关栏目编辑诸君,都是这些文字的催生者。本书的出版得到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和副总经理何春华的热心照拂,尹昌龙博士还热忱地为本书作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伍丽云、张曼女士为本书的编辑和润色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在此,我对他们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2015年3月18日
何永炎记于深圳梅林文伟阁
每一次进山,或去一次田野森林,我都是一身草叶之汁湿淋淋地回来,不必刻意寻访。我喜欢的某种东西像是蟋蟀从草丛里跃起,突然跳到我眼前的感觉。那种与花鸟虫兽交融的神秘与惬意,无人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