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剑 日期:2015-11-04 14:34:54
王剑创作的《冷火焰》是文艺评论集,收录了《玫瑰带刺亦芬芳——读陈鲁民杂文集<大愚若智>》、《英雄风姿独凛然——<水浒传>英雄形象解读》、《童年记忆里的凛冽之痛——评莫言散文<卖白菜>》、《洁净星空的生命绝响——读陆星儿散文<小鸟,你好>》、《西部旷野上的苍凉歌吟——评周涛散文<巩乃斯的马>》、《诗意的“疼痛”——评陈劲松散文诗<病中书>》、《水中的诗意和焦虑——评谢安顺诗作<水的歌>》、《生命突围中的人性迷失——评长篇小说<女人不是花衬衫>》、《乡间的歌者——评古草乡村系列散文》等作品。
本书简介:
王剑创作的《冷火焰》是文艺评论集。分为“批评现场”、“文本细读”、“说长道短”和“艺谭漫笔”四辑,共收入作者发表在《名作欣赏》、《当作作家评论》、《莽原》等全国各大报刊的文艺评论文章72篇。全书视角独特、笔锋犀利,全景展现了省内外的作家生态和文学思潮。
目录:
第一辑批评现场
为民族疼痛的历史作证
——读南豫见新著《家族荣誉》
寻找与回归
——阎连科中篇小说的精神追求
平民精神困境的另类书写
——读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灯光掩映下的人性软肋
——评李佩甫长篇小说《城的灯》
直面人生的悲凉
——以方方中篇小说《琴断口》为例
婚姻藩篱中的挣扎与救赎
——池莉长篇小说《所以》解读
黑暗舞台上的生命组歌
——读毕飞宇长篇小说《推拿》第一辑批评现场
为民族疼痛的历史作证
——读南豫见新著《家族荣誉》
寻找与回归
——阎连科中篇小说的精神追求
平民精神困境的另类书写
——读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灯光掩映下的人性软肋
——评李佩甫长篇小说《城的灯》
直面人生的悲凉
——以方方中篇小说《琴断口》为例
婚姻藩篱中的挣扎与救赎
——池莉长篇小说《所以》解读
黑暗舞台上的生命组歌
——读毕飞宇长篇小说《推拿》
荒诞世界里的精神突围
——阎连科长篇小说《风雅颂》读后
庄文看似胡乱说,骨里却尽有分数
——《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印象
民间立场上的文化探寻
——简论孙方友新笔记体小说的艺术特点
知识分子命运的另类观照
——评李洱长篇小说《花腔》
李存葆文化散文的艺术品格
——以散文集《飘逝的绝唱》为例
作家的勇气和担当
——陈应松中篇小说《母亲》读后
贫穷碾压下人性的陷落与拯救
——葛水平小说《浮生》中两代农民形象比较
对历史和人性的双重拷问
——读南豫见的长篇小说《百年恩公河》
作家夏天敏的悲悯情怀
——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
另类英雄的悲歌
——读严歌苓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
对现代都市情感的一次轻触
——读潘向黎小说《白水青菜》
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艺术缺陷
——以中篇小说《母亲》为例
展现生命感觉的原生态
——评郑彦英散文集《风行水上》
以草木之心,丈量乡村的诗意
——以冯杰散文集《丈量黑夜的方式》为例
跋涉在纸墨世界里的突围者
——读朱以撒散文《那虚灵的、缥缈的》
精神的家园,生命的绿洲
——评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宋朝的另一张面孔
——评张晓林笔记小说《书法菩提》
对农民精神世界的深情查勘
——以尉然小说集《李大筐的脚和李小筐的爱情》为例
王屋山下的绿色歌唱
——葛道吉散文集《城市的河流》读后
第二辑文本细读
桃李园中的人性灾难
——读张者长篇小说《桃李》
深邃的文化忧思与拷问
——读南豫见长篇小说《画地为牢》
剑门散论
——中篇小说阅读札记六则
泥花里的温情
——读冯杰散文集《泥花散帖》
文化寻根的深情一瞥
——简评李存葆长篇散文《祖槐》
聆听雨和瓦的交响
——评苏童散文《雨和瓦》
激情年代的深情拷问
——评李铁中篇小说《乔师傅的手艺》
锋利的拐角楼
——读赵文辉中篇小说《张菊花的拐角楼》
粗砾与和谐
——读季栋梁长篇散文《犁了一回地》
用文字抵达生存之痛
——简论尉克冰的散文近作
跨越二元心理的大山
——评南飞雁长篇小说《幸福的过山车》
玫瑰带刺亦芬芳
——读陈鲁民杂文集《大愚若智》
英雄风姿独凛然
——《水浒传》英雄形象解读
童年记忆里的凛冽之痛
——评莫言散文《卖白菜》
洁净星空的生命绝响
——读陆星儿散文《小鸟,你好》
西部旷野上的苍凉歌吟
——评周涛散文《巩乃斯的马》
诗意的“疼痛”
——评陈劲松散文诗《病中书》
第三辑说长道短
水中的诗意和焦虑
——评谢安顺诗作《水的歌》
生命突围中的人性迷失
——评长篇小说《女人不是花衬衫》
于建华的艺术时空
在童心与温情之间飞翔
——评蒋春婷散文集《合掌的白莲》
乡间的歌者
——评古草乡村系列散文
为沙澧古镇保存记忆
——评刘金涛长篇小说《漯河滩》
让生命之花在跋涉中绽放
——评葵花海同题系列散文
直面残酷
——评长篇小说《冰蓝世界》
藏头诗中寓真情
——简论肖望先生的藏头诗
桂石飘香处通玄达微时
——刘颖峰《文思墨韵》印象
在山水之间行走
——简论《张忠贤画集》
情到深处文自真
——曹丽萍散文印象
城市森林里的诗意探寻
——简论谭艺君的散文创作
梦想照亮的军工记忆
——评吴艾萍长篇小说《水流云在》
“清苦”文章不寻常
——读刘海林散文集《人生当笑》
重构漯河的文化记忆
——读大型文化图书《字圣故里》
爱的姿态和宽度
——评李锐散文集《心灵的舞蹈》
第四辑艺谭闲笔
为信仰和爱而歌
——浅谈汪峰的几首摇滚歌曲
一部朴实而“揪心”的催泪之作
——《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赏读
父爱是一部生命史诗
——从三种视角看歌词中的父亲形象
柔婉凄美哀而不伤
——玉镯儿爱情歌词赏读
“归来”的美好和尴尬
——电影《归来》观后
真情的力量
——电影《暖春》观后
舌尖上的江湖
——趣说百家讲坛
黄沙淘尽始见金
——谈电视剧《其实不想走》中的梁亮形象
热血和激情构筑的法治理想
——电视剧《大法官》观后
跋
评论评论集的“评论”
——剑门的汤其次,《家族荣誉》实现了对《古拉格群岛》灾难叙事的超越。阅读《家族荣誉》,我们都自然会想起那个目光炯炯的俄罗斯老头索尔仁尼琴。出于对无数生命被摧残和毁灭的大恐惧、大悲悯、大同情,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中让一个个受害者自动站到公诉人的位置上,控诉!不是偶然的而是普遍的国家谎言,不是偶然的而是普遍的国家罪行。这部作品的伟大就在于其重,它对“即使处于备受屈辱时刻的人的品质”的描写,会使人的心灵痛苦得紧缩起来,会使人的精神得以升华。而对非俄罗斯世界来说,这部小说以其对时代的发人深省的启示而具有同等强烈的吸引力:对不可摧毁的“人的尊严”的肯定和对破坏这一尊严的一切企图的批判。南豫见的《家族荣誉》与《古拉格群岛》相比,它们在对人性的追寻、追问和**关怀上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古拉格群岛》只是以承受者和目击者的身份记录和呈现了大国沙文主义下无数个体受难的真相而已。而《家族荣誉》仅用了20多万字就完成了《古拉格群岛》140万字建构的灾难叙事学,而且视野更为宽阔,它不仅揭示了一个专制时代的荒诞,而且展示了后劳改营时代更发人深省的畸形社会生态和现世生存模式。作家南豫见的创作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在时间试图湮灭一切的时候,这部作品能像河面上的巨木一样,翻滚撞击,把已经沉寂于水底的疼痛嘶喊出来,让我们不要被所谓的“幸福”麻痹,忘记我们的父辈、我们的民族曾经那么无助而又艰难地生存过。
再次,《家族荣誉》实现了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们》性爱描写的超越。劳伦斯是世界文学史上描写性爱的大师,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们》中,他把性爱作为透视人性、展现西方价值观和人生追求的重要基点,给我们提供了别样的小说文本。南豫见的《家族荣誉》里面也有大量的性爱描写,但它除了体现人性的本能之外,更多的却有明确的政治指向:太阳花与马棍子私生一女;茅白杨阴错阳差,与另外四个女子(连梅菊、杨医生、成娟娟、丽慧慧)有染,私生三子一女。他们亲生与私生的八个子女中,有五人发生了恋情,欲仙欲死,难舍难分。目睹亲生子女上床,茅白杨和太阳花夫妻俩痛不欲生,但碍于颜面与精神压力,又不能道破。南豫见精心创设这些乱伦故事,并不是想追赶时髦,以此吸引读者眼球,而是另有深意,就是呈现了人在现实面前的无奈感。唯有畸形的社会,才会造成思想的一再沦落和荒唐。因此,“乱伦”虽然只是发生在个人和家庭的狭小空间里,但彰显的却是时代的悲剧,让人读之心如坠铅。从艺术上而言,这些描写也一如劳伦斯所言:“这是一个黄金色的故事,却是绝妙的艺术,与淫秽无关”。
五在河南作家群中,南豫见是一位勤奋、认真、踏实、执着的作家。他先后创作了《生命原则》《生命激情》《谎言如歌》《画地为牢》《百年恩公河》等八部长篇小说;《皇天厚土》《小和尚拆庙》等两部中、短篇小说散文集;《日落日出》《生死较量》等两部长篇电视连续剧,算起来洋洋洒洒,也有几百万字的著作了。南豫见也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小说主要向人们传递了四个方面的信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和批判;对历史和文化的揭示与扬弃;对人本身的存在和人性善恶的多维思考;对人类的**关怀。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绝不赞成一个作家逃避责任,因为它是人类灵魂的舵手!”人道主义精神,这正是南豫见多年坚守的文学精神和文学气度。近些年来,他弃绝浮华,远离中心,甘于寂寞,终于精心打磨出了艺术精品《家族荣誉》。
一位作家说:“**流的作品,从来都是来自于作家的灵魂深处,是一个作家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文学从来都是和生命、和灵魂里的深爱丝丝相连的,只有心怀责任,体恤弱小,才会有写不完的牵挂,产生源源不断的感人的文字,才算是一个作家。也只有这样写出的作品,才会让人尊敬和迷恋”。可以说,南豫见的《家族荣誉》正是这样一部好作品。这部作品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反省,对国情及社会状况的关注,对民族命运的深深思考,以及对文明化进程的反思,都毫无疑问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敢说,《家族荣誉》不仅对作者,而且对河南,乃至中国文学来说,都将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即便我死了,有这样的一部作品传世,我也会含笑九泉的。”这是作家南豫见的底气,更是他的自信。毕竟在高手林立的中国文坛,他*终创造出了属于他的美,并在中国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我坚信,这部作品的价值就像一束强光,必将穿透幽深的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烛照未来,启迪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心灵。
……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