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各自的朝圣路


作者:周国平  日期:2015-11-05 10:57:03



★相遇、相知、相恋、缠绵、放手、诀别、重逢——人与书的一场爱恋,既平平淡淡,又轰轰烈烈
  ★被誉为“当代*有灵魂的作家”、哲学家——周国平
  ★*灵动而质朴的语言,*撼动人心的人生哲理
  ★影响和改变千万莘莘学子、文艺青年对人生的思考
  ★文学与哲学相结合的**典范,让你认识一个可爱、可恋的人生
  ★征服千万读者,带你与灵魂对话的“心灵之书”
  ★出版社、版权经纪人、书店、媒体多年的挚爱
  ★在追寻人生谜题的路上,你不孤独,周国平就是你的同伴
  ★周国平在朝圣路上等你来,一起前行,同享愉快
  
本书简介:
  《各自的朝圣路》收集了作家周国平自1995年4月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是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本书内容涵盖了读书感悟、心路历程、对爱的体验和针对某些时弊的“争鸣”等。作者从不同的视角,怀着朝圣般的虔诚之心,对生命与死亡、苦难与拯救等永恒的哲学问题进行探究——这是一条永无终点的路。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注定是艰难而孤独的,在如今充满喧嚣的世界,尤为不合时宜。但作者坚信,世上永远都存在着一些像自己一样的朝圣者,每一条朝圣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只要你真正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当代著名哲学家、学者、作家。
  目录:
  自序
  第一辑朝圣的心路
  苦难的精神价值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精神生活的哲学
  孤独的价值
  勇气证明信仰
  第二辑守望者语
  守望的角度
  被废黜的国王
  在沉默中面对
  有所敬畏自序
  第一辑朝圣的心路
  苦难的精神价值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精神生活的哲学
  孤独的价值
  勇气证明信仰
  第二辑守望者语
  守望的角度
  被废黜的国王
  在沉默中面对
  有所敬畏
  哲学与孩子与通俗化
  哲学的命运
  名人和明星
  读书的癖好
  哲学与精神生活
  都市里的外乡人
  记住回家的路
  愉快是基本标准
  第三辑文学的安静
  私人写作
  小说的智慧
  读《务虚笔记》的笔记
  第四辑不时髦的读书
  人不只属于历史
  给成人读的童话
  也重读安徒生
  临终的苏格拉底
  《李白与杜甫》内外
  回到世界名著
  简洁的力量
  世上本无奇迹
  第五辑爱者的反思
  爱:从痴迷到依恋
  婚姻反思录
  嫉妒的权利
  点与面
  男子汉形象
  婚姻的悖论与现代的困境
  关于好男人
  生命中的无奈
  婚姻中的爱情
  人人都是孤儿
  爱的反义词
  情人节
  第六辑科学与人文
  电脑:现代文明的陷阱?
  关于绿色文明的访谈录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
  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
  人是地球的客人
  我反对克隆人
  医学的人文品格
  第七辑闲文或时文
  五十自嘲
  奢侈品的不便
  侯家路
  启蒙的契机
  录音电话
  朋友
  小散文模式
  报应
  “己所欲,勿施于人”
  不敢善良
  生病与觉悟
  老同学相聚
  另一个韩愈
  树下的老人
  论自卑
  人生话题
  杞人是一位哲学家
  议论家
  第八辑序评无类
  《思想者文丛》编者的话
  心理史的写法
  纯真的心性
  自由的灵魂
  纯粹的写作
  都市生活与爱情
  超验的死和经验的死
  不寻常的《遗弃》
  作为读者的批评家
  散文这一种作物
  为了孩子的平安
  第九辑准学术谈
  圈外人的臆想
  伦理学和价值层次
  辩论与真理
  哲学与文学批评(论纲)
  第十辑并非争鸣
  作伪的逻辑
  一本沉渣泛起的伪劣书
  纪实、虚构和伪造
  莫须有的“尼采版本之争”
  第十一辑自叙和访谈
  自由的写作心态
  一次采访的摘录
  写作?童心?气质
  我的命运之作
  周国平和他的散文
  为孩子们写书
  答《时代青年》杂志
  我的北大岁月
  关注人生的哲学之路
  哲学与时代
  第十二辑精神的故乡
  开场白
  灵魂是一个游子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梦并不虚幻
  精神栖身于茅屋
  生命树上的果子
  人所能及的神圣
  信仰之光
  谁是最智慧的人
  智慧和童心
  成为你自己
  独处的充实
  自己的园地
  幸福是灵魂的事
  有爱心的人有福了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面对苦难
  真?善?美
  怀念土地
  读永恒的书
  度一个创造的人生
  第十三辑哲学:对世界的认识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
  世界究竟是什么?
  能问“世界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吗?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宇宙在空间上有没有边界?
  时间之谜
  因果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自然有没有一个目的?
  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什么是自由意志?
  感觉可靠吗?
  存在就是被感知吗?
  贝克莱的是与非
  庄周梦蝶的故事
  感觉能否证明对象的存在?
  思维能否把握世界的本质?
  世界有没有一个“本来面目”?
  你的“自我”在哪里?
  语言能否传达感觉?
  语言能否传达思想?苦难的精神价值
  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继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之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只是侥幸地活了下来。在《活出意义来》这本小书中,他回顾了当时的经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并非像一般受难者那样流于控诉纳粹的暴行,而是尤能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的心理现象,许多章节读来饶有趣味,为研究受难心理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不过,我在这里想着重谈的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便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作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来发现苦难的意义的。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可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996.10







阅读提示:各自的朝圣路的作者是周国平,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各自的朝圣路下载地址

上一本:且以永日
下一本:女不强大天不容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