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徒手 日期:2015-11-05 10:59:47
《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收录了作者多年积累和访谈而得的13篇文章,及11篇追忆当年采访和幕后花絮的“题记”,所写都是读者较为熟悉的现当代文坛“名角”:俞平伯、沈从文、老舍、丁玲、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严文井等。
《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根据当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和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1949年后中国文坛的真实面目,以及众多作家在大环境发生转变时痛苦的心路历程。这些强大而可畏的真实纪录,使那些尘封的如烟往事得以鲜活呈现,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晴圆缺和风云变幻。
本书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多年积累和访谈而得的13篇文章,及11篇追忆当年采访和幕后花絮的“题记”,所写都是读者较为熟悉的现当代文坛“名角”:俞平伯、沈从文、老舍、丁玲、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严文井等。
根据当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和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1949年后中国文坛的真实面目,以及众多作家在大环境发生转变时痛苦的心路历程。这些强大而可畏的真实纪录,使那些尘封的如烟往事得以鲜活呈现,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晴圆缺和风云变幻。
作者简介:
陈徒手,本名陈国华,福建福州人。1961年12月出生。1982年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中国致公党中央机关、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北京青年报》副刊编辑。
主要从事知识分子专题资料的收集,著作《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中国文坛纪学》推动了国内口述史研究。
目录:
善哉林斤澜
人证与史证王蒙
旧时月色下的俞平伯
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老舍:花开花落有几回
丁玲的北大荒日子
1959年冬天的赵树理
郭小川:党组里的一个和八个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的思索
汪曾祺的“文革”十年
浩然:艳阳天中的阴影
浩然的历史场
严文井口述中的中宣部、作协琐事
林希翎女士
果戈理到中国也要有苦闷善哉林斤澜
人证与史证王蒙
旧时月色下的俞平伯
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老舍:花开花落有几回
丁玲的北大荒日子
1959年冬天的赵树理
郭小川:党组里的一个和八个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的思索
汪曾祺的“文革”十年
浩然:艳阳天中的阴影
浩然的历史场
严文井口述中的中宣部、作协琐事
林希翎女士
果戈理到中国也要有苦闷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三联版后记 历史是不可摧毁的,也不能抹杀,不能瞒,不能骗。还有历史会再现。以理性或感性再现在史书上,在艺术里,在真里或美里,不论戏剧或悲剧。果然再现了,就有震撼的力量,倒会是摧毁的手段。
在这面上辛苦工作的人,查档案,找资料,访人物。为真也为美,青灯黄卷,善哉善哉。
——林斤澜作家的戏剧性经历后隐藏着的是中国社会变迁史,也是人性的证明。陈君的文章就是当代中国的重要的人证。而且他的文章写得细,生动,材料挖得深而且常有独得之秘至少是独得之深与细,他的文章十分好读。读着读着“于无声处”听到了惊雷,至少是一点点风雷。
——王蒙读陈徒手的文章,眼里闪过一个个老先生们,会想起一句话:“安危显大节,琐事见性情”,只是,只是,更多的,是想起孤独。怎么也忘不了沈从文先生那封未发出的信:“关门时,独自站在午门城头上,看看暮色四合的北京城风景……明白我生命实完全的孤独……因为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望……
——网友 旧时月色下的俞平伯
在略为发黄的文管会《工作人员登记表》上,笔者见到俞平伯当年在“对工作意见及希望”一栏中填下的这几句话:“继续学习、努力,为新中国的建设,在政治、文化各方面服务。”此时是北平和平解放后的l949 6月16日,四十九岁的俞平伯身份为北大中文系教授。在1951年1月北大《教师及职员登记表》中,俞平伯如实地在“现在从事之研究工作”一栏中写了五个大字:整理《红楼梦》。
1952年俞平伯出版了《红楼梦研究》,引发了1954年一场来势凶猛的大批判运动。该书编辑、九十岁的文怀沙谈起当年,依然唏嘘而叹:
大约是1951年,有一天俞平伯因父亲去世等原因找我借钱,我答应帮助他从上海棠棣书店预支稿费旧币二百万元(新币二百元)。开棠棣书店的徐氏兄弟是鲁迅的同乡,书店的名字还是鲁迅改的。他们请我主编一套古典文学丛刊,我就同俞平伯商量:把二十七年前出的《红楼梦辨》再加新作,再出一次怎么样?俞平伯在旧作的黄纸上用红墨水删改,用浆糊、剪刀贴贴剪剪,弄成一本十三万字的书稿。徐氏兄弟是自负盈可,担心《红楼梦辨》当年只印五百本,现在能否畅销。没想到销路很好,印了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