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鞠菟 日期:2015-11-20 22:24:35
我们很多人都背过唐诗,小朋友们也正在学习唐诗,但都只是略知其意,却不了解作者当时创作的故事和背景,所以会觉得枯燥乏味。我们用故事以轻松幽默的语言把你脑海里关于诗歌、诗人、成语典故、历史的零碎知识串联成一张有机的大网,不急不徐娓娓道来,令人兴趣大增、欲罢不能。
本书简介:
本书从唐太宗开始,通过历史人物之间的亲属、朋友、同僚关系和有趣的故事串起唐朝的诗人,解读了很多著名诗人和他们最脍炙人口的作品,讲述了很多趣味盎然的典故,让读者对平时经常使用却不知来源的成语恍然大悟。从学龄儿童到成年人,从原本畏惧诗词、历史的人到文学、史学爱好者,都很容易从本书中找到兴趣点。
作者简介:
鞠菟,全球500强欧洲企业经理。199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科和管理双学士学位。自幼爱好文史,对中国历史、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熟悉。对西方文学、世界历史、宗教史亦有一定涉猎。
目录:
第一章一座最贵先把酒千年风萧易水寒1
第二章年年岁岁花相似开箱验取石榴裙7
第三章滕王高阁临江渚秋水长天共一色14
第四章江月年年望相似不见古人幽州台21
第五章少小离家老大回春风不改旧时波28
第六章问君西游何时还金龟换酒蜀道难34
第七章太白醉草吓蛮书升平驸马打金枝42
第八章李白斗酒诗百篇沉香亭北倚阑干48
第九章天生我材必有用此地空余黄鹤楼55
第十章万里悲秋常作客安得广厦千万间65
第十一章看破霓裳羽衣曲相思红豆生南国74
第十二章遥知兄弟登高处西出阳关无故人82
第十三章夫子风流天下闻洞庭波撼岳阳城89
第十四章秦时明月汉时关不破楼兰终不还95目录
第一章 一座最贵先把酒 千年风萧易水寒1
第二章 年年岁岁花相似 开箱验取石榴裙7
第三章 滕王高阁临江渚 秋水长天共一色14
第四章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见古人幽州台21
第五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春风不改旧时波28
第六章 问君西游何时还 金龟换酒蜀道难34
第七章 太白醉草吓蛮书 升平驸马打金枝42
第八章 李白斗酒诗百篇 沉香亭北倚阑干48
第九章 天生我材必有用 此地空余黄鹤楼55
第十章 万里悲秋常作客 安得广厦千万间65
第十一章 看破霓裳羽衣曲 相思红豆生南国74
第十二章 遥知兄弟登高处 西出阳关无故人82
第十三章 夫子风流天下闻 洞庭波撼岳阳城89
第十四章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不破楼兰终不还95
第十五章 莫愁前路无知己 春风不度玉门关101
第十六章 昔日依依章台柳 春城无处不飞花109
第十七章 长安米贵居不易 叶上题诗寄与谁117
第十八章 定远何须生入关 仍留一箭定天山125
第十九章 旧时王谢堂前燕 前度刘郎今又来134
第二十章 孤舟独钓寒江雪 还君明珠双泪垂142
第二十一章 十年一剑未曾试 再生贾岛在人间150
第二十二章 春风得意马蹄疾 西厢花影玉人来156
第二十三章 曾经沧海难为水 桃花依旧笑春风163
第二十四章 薛涛浣花笺传情 采春望夫歌入云171
第二十五章 垂死梦中惊坐起 我词多是寄君诗179
第二十六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长圆186
第二十七章 他时不用逃名姓 从此萧郎是路人193
第二十八章 二十四桥明月夜 绿叶成荫子满枝200
第二十九章 十年一觉扬州梦 多少楼台烟雨中206
第三十章 锦瑟无端五十弦 蓝田日暖玉生烟213
第三十一章 身无彩凤双飞翼 碧海青天夜夜心220
第三十二章 古原夕阳无限好 小山重叠金明灭227
第三十三章 过尽千帆皆不是 任是无情亦动人235
第三十四章 一剑霜寒十四州 陌上花开缓缓归243
第三十五章 天街踏尽公卿骨 未老还乡须断肠250
第三十六章 芙蓉生在秋江上 一片伤心画不成257
前言前言
阿基米德说过,只要给他一个支点,他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只要给出一个唐朝的名人,也可以用他来串起全唐的诗人,因为他们之间有着很多不为人所熟知的联系,有着很多趣味盎然的典故。从初唐的李世民、骆宾王、宋之问、武则天、王勃、杨炯、卢照邻、陈子昂、张若虚、贺知章、张说,到盛唐的李白、李隆基、杨玉环、李龟年、公孙大娘、吴道子、张旭、杜甫、岐王、王维、太平公主、张九龄、孟浩然、王昌龄、王之涣,再到中唐的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韩愈、孟郊、贾岛、李贺,最后到晚唐的杜牧、李商隐、张祜、温庭筠……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诗人和诗歌后面,串联着浩瀚如烟海、璀璨如星空的精彩故事,上起春秋秦汉,下至明清近代,有的故事可以使你感动得热泪盈眶,有的故事可以使你激动得热血沸腾。建议所有的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读唐诗、读历史的爱好,使之成长为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本书将透过这些你耳熟能详或者似曾相识的唐诗,使你了解它们背后的名人和典故,内容的70%来源于可靠的正史,20%来源于诗话、小说等令人喜闻乐见的野史,其余10%则是作者穿针引线的联想和演义。本书并非严谨枯燥的史书,会让你有轻松愉悦的阅读感受,无疑是老少咸宜阖家欢乐的睡前好读物。
本书插图由徐小山绘制,在此表示感谢!
简介完毕,就让我们一起开始这场美轮美奂的唐诗之旅吧。前言
阿基米德说过,只要给他一个支点,他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只要给出一个唐朝的名人,也可以用他来串起全唐的诗人,因为他们之间有着很多不为人所熟知的联系,有着很多趣味盎然的典故。从初唐的李世民、骆宾王、宋之问、武则天、王勃、杨炯、卢照邻、陈子昂、张若虚、贺知章、张说,到盛唐的李白、李隆基、杨玉环、李龟年、公孙大娘、吴道子、张旭、杜甫、岐王、王维、太平公主、张九龄、孟浩然、王昌龄、王之涣,再到中唐的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韩愈、孟郊、贾岛、李贺,最后到晚唐的杜牧、李商隐、张祜、温庭筠……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诗人和诗歌后面,串联着浩瀚如烟海、璀璨如星空的精彩故事,上起春秋秦汉,下至明清近代,有的故事可以使你感动得热泪盈眶,有的故事可以使你激动得热血沸腾。建议所有的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读唐诗、读历史的爱好,使之成长为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本书将透过这些你耳熟能详或者似曾相识的唐诗,使你了解它们背后的名人和典故,内容的70%来源于可靠的正史,20%来源于诗话、小说等令人喜闻乐见的野史,其余10%则是作者穿针引线的联想和演义。本书并非严谨枯燥的史书,会让你有轻松愉悦的阅读感受,无疑是老少咸宜阖家欢乐的睡前好读物。
本书插图由徐小山绘制,在此表示感谢!
简介完毕,就让我们一起开始这场美轮美奂的唐诗之旅吧。
编 者
第一章
一座最贵先把酒 千年风萧易水寒
唐朝的伟大诗人可谓群星闪耀,令人眼花缭乱。从哪一位聊起比较合适呢?
按照中国的国情,单位里无论有多么杰出的人物,首先都应归功于一把手的领导有方。如果说唐太宗李世民为唐诗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政治上绝对正确。正因为他苦心营造的“贞观之治”,才开创了伟大、光荣,并且我们在梦里都想回去的唐朝,生活在那个梦幻时代的许多才子才有了可以酣畅淋漓地发挥的空间。太宗皇帝只有一首诗为人所熟知,就是《赠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疾风知劲草”今天已是成语了,其实这句话非唐太宗首创,版权属于汉光武帝刘秀(笔者最欣赏的中国古代君主,没有之一)。全诗无甚出彩,只有最后一句“智者必怀仁”,教育我们有才无德是不好的,勉强镇得住台面。比此诗本身更有意思的是被赠诗的这位萧瑀,可称“千足金”的“贵二代”。以“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等豪言壮语让大家莞尔的当代“贵族们”,如果和萧瑀比家世,瞬间就变成了屌丝。
有一次唐太宗搞了个宫廷夜宴,请朝廷重臣们喝酒开心。不知道出于什么动机,也许仅仅是喝高了,他突然冒出一句匪夷所思的话:“自知一座最贵者,先把酒。”当夜牛人满座,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名相正在暗自思忖,自己还是温良恭俭让吧,不要当被枪打的出头鸟,没想到萧瑀气定神闲一伸手就把面前的酒杯端了起来。太宗笑眯眯地问:“萧爱卿怎么个说法啊?”萧瑀底气十足地回答:“臣乃是梁朝天子儿,隋朝皇后弟,尚书左仆射,天子亲家翁。”太宗闻言拍手大笑,满座也无人不服。
萧瑀的高祖父是梁武帝萧衍,就是皇帝当得好好的突然丢下国家大事和满朝文武跑到寺庙出家,然后让自己的朝廷出巨款赎回肉票的那位神人。没有最神只有更神的是他居然乐此不疲地把这事连干了四次,完全是当成事业来做了。萧瑀的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昭明太子萧统,主编过《昭明文选》,就是古代版的《古文观止》。萧瑀的父亲是梁明帝萧岿,儿媳妇是唐太宗的女儿襄城公主。他的亲姐姐是隋炀帝的皇后萧氏,隋炀帝死后她一直在突厥生活,传说后来唐太宗纳她为昭容,那萧瑀就是李世民的小舅子。其实萧瑀还比较谦虚,如果再多说两句,他本人和隋炀帝杨广是多年的私交;他妻子是隋文帝独孤伽罗皇后(河东狮吼派开山掌门)的亲侄女,那就意味着与独孤皇后的亲外甥唐高祖李渊还是表兄妹……
西谚有云,一百年才能养成一个贵族。萧家在三个朝代都是天潢贵胄,差不多满足条件。如果按此硬标准,中国大部分的当代“贵族”只能算是“富二代”,还当不起“贵二代”之称;精神境界的软标准那就更不用提了。许多暴发户以为全身上下都是名牌就可以堆出贵族范来,他们不明白像《悲惨世界》里那位穷得家里只有一副银餐具的主教才是真正的贵族范。
萧瑀的家世资本这么牛了,那么资本之外的能力又如何呢?唐朝初年的尚书仆射就是宰相,萧瑀一生共五次拜相。唐太宗评价他:“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萧瑀的榜样说明,不是所有的富贵二代都没用,就看自己有没有资本之外的真正能力。如今争气的富二代好像越来越稀缺,只顾忙着自己事业的父母们难辞其咎。他们要么不注重培养子女,要么钱多就是任性地瞎培养子女。
因为功劳卓著,萧瑀位列唐初凌烟阁开国二十四位功臣之一,与之为伴的是风尘三侠的李靖,神机妙算的瓦岗寨军师徐懋功(也称徐茂公),尉迟恭、秦叔宝这对三鞭换两锏的门神,三板斧的程咬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魏征这类家喻户晓喜闻乐见之牛人。既然萧瑀曾五次拜相,当然也五次罢相,原因大抵是忠诚耿直但失于偏狭,肚里还不能撑船,经常在唐太宗面前说同僚的不好。有些皇帝就喜欢听臣下偷偷告状,但是唐太宗性格开明,倾向于看人的长处,对萧瑀这一点就不是很满意。同殿为臣的魏征曾对唐太宗评论,以萧瑀的性格很容易不得好死,除非是遇上宽容的圣主。还好萧瑀的运气确实不错,真被他摊上了中国三千年历史中对臣子宽容度(不算对兄弟的宽容度)可能排进前五名的李世民,虽然罢相五次,还屡屡起复。
唐太宗不但有容人之量,而且在纳谏改过方面更称得上“千古一帝”。回顾我们自己听到一点批评时的不爽,就能够大致想象一言九鼎生杀予夺的帝王们在纳谏时的自我克制有多么难。李世民在扫平隋末大乱中立下大功,从而以次子的身份成为皇储的潜在竞争者,与太子李建成之间逐渐由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发展为势不两立的对手。为了赢得这场生死之争,不被李渊支持的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史书上明确记载的是将兄弟侄儿统统杀光,未记载但合理的猜测是还软禁了父皇,这才当上了皇帝。我们可以想象,得位不正于李世民来说担负了何等巨大的心理压力,再联想到前朝的隋炀帝杨广,正是作为次子先立下灭陈大功,又费尽心机夺了太子杨勇之位,但即位后却骄奢淫逸,使得强盛的隋朝二世而亡。这样相似而惨痛的前车之鉴近在眼前,使得立志要做一代明君以洗刷自己历史污点的李世民不能不更加警惕,在即位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能够以隋炀帝为戒,不断克制欲望修正缺点,以期让自己在亲情上的巨大失败能够被在治国上的巨大成功所弥补。
正因为如此,唐太宗最显著的优点就是纳谏,让众人的监督和规劝来帮助自己克制作为帝王之尊不受约束的个人欲望,其故事之多在中国古代君主之中无出其右者。他的这个优点恰好能最有效地弥补独裁政治体制的缺点,即使只是限于局部,也终于在数百年东晋南北朝乱世之后,开启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文治武功伟大辉煌的唐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本实现了他的人生抱负。
就在唐太宗晚年刚刚开始志得意满有好大喜功的迹象出现时,他及时地驾崩了,避免了许多明君“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规律。李世民的著名曾孙唐玄宗李隆基就是这种规律的一个典型代表:前半生一手开创出开元盛世,将唐朝推上光辉的顶峰;后半生再一手纵容出“安史之乱”,把唐朝摔下万丈深渊,甚至埋下了灭亡的伏笔。
贞观年间,大唐的第一轮诗歌天才相继诞生,他们就是唐诗星空中最先闪耀出夺目光芒的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从哪位开始呢?看着可爱的孩子在满地蹦跶,就从他们都喜闻乐见的一首诗入手吧: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中国的孩子们七岁开始读小学,若此时能背下几十首唐诗,会让父母颇为欣慰。但如果想到这首简洁明快的《鹅》居然是骆宾王在七岁时所作,残酷的真相足以令有志于培养神童的家长们发狂。
骆宾王的诞生年份众说纷纭,比较可能的是出生于贞观初期。他还有一首名作也入选了小学课本。当时他正在秋风萧瑟的易水畔送别友人,不由想起近千年前荆轲就是在这里唱出了那句悲壮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遂提笔写下《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荆轲名列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刺客,不是因为他最终成功了,而是因为他明知身入虎狼之暴秦刺杀嬴政是毫无生还机会的任务,依然慷慨前行。契丹人萧峰率领燕云十八骑冲上少室山时,就是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动人心魄。提到刺秦,想起电影《英雄》花了几亿元来表达的另外一种价值观:为了“统一”的宏大事业,暴君的统治也值得鼓励,个体要主动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服从。该片具备某类大制作商业电影的典型特征:富丽堂皇的画面,单薄苍白的故事,莫名其妙的逻辑。
为了能够接近防卫森严的嬴政,荆轲的理由是当面献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并详细讲解,这可是秦国多年来最为垂涎的一块肥沃土地,所以献图的请求得到了许可。当荆轲在秦王面前将地图缓缓展开到最后时,突然寒光一闪,正是那把燕太子丹事先用毒药淬了好几天的匕首之锋刃,嬴政一见就吓得跳起身来,这就是成语“图穷匕见”的来历。荆轲一手拉住嬴政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就扎向他的胸口。生死一线的嬴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向后一转,生生挣断了袖子。锋利的匕首将嬴政贴身的衣衫划得稀烂,可惜却差一点而没有划伤皮肤,否则嬴政就见血封喉了。
嬴政不敢直线奔逃,生怕被荆轲飞刀夺命,只能绕着朝堂上的大柱子跑来躲避,荆轲在后面紧追不舍。秦国的法律极其严苛,台阶下远远站立的带刀武士们在没有接到秦王命令的情况下绝对不准上殿,而且也是远水不救近火。旁边的秦国大臣们被这突变惊得目瞪口呆,醒悟过来以后,顾不得手无寸铁,纷纷以手相搏,但无人拦得住猛虎下山般的荆轲。只有秦王的私人医生夏无且用手中的药袋飞砸过去,荆轲用手一挥就击飞了,追势却不免稍微一缓。嬴政所佩宝剑长约八尺,本是防身利器,惊惶之下一时竟然拔不出来。这时小内侍赵高大叫提醒道:“大王何不背剑而拔之?”嬴政立刻醒悟过来,把剑鞘推到背后再用力一拔,“锵”的一声长剑出鞘,于是返身回击。荆轲用短匕首便于隐藏偷袭,在如此对战之下自然不是嬴政长剑的对手,很快被砍断左腿。荆轲孤注一掷将匕首飞击而出,嬴政赶紧把头一偏,匕首击中他头边的铜柱,发出刺耳的声音,火光四溅。这时候武士们才来得及一拥而上将荆轲杀死。电光火石之间,不可一世的秦王已经在鬼门关走了两遭,不禁头晕目眩。
事后秦王重赏了夏无且和赵高。夏无且就是一个跑龙套的,真正的主角小内侍赵高从此走上了事业的阳光大道。秦始皇驾崩以后,赵高先拉拢丞相李斯一起害死嬴政长子——仁慈的扶苏,又害死大将蒙恬,扶立胡亥为帝,还反过手来干掉了同谋李斯,大权独揽,进一步将秦始皇的其他儿子们诛杀殆尽。赵高最有名的故事是用“指鹿为马”之计将朝堂上尚敢指鹿为鹿的少数直臣通通消灭精光,直到将秦二世胡亥也杀掉,使得秦朝二世而亡。荆轲做不到的事情,赵高替他做得干净彻底,简直是对秦国完美的复仇,真不知这两个人是不是暗中有约在先的无间道。
在关于刺秦的诗歌中,还有一首很出色: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如果不百度的话,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这豪迈诗歌的作者是谁,原来是大汉奸汪精卫。其实这是一首十六句的长诗,起首四句是:“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讲的是精卫填海的神话,把他自己的名字嵌进去了。《山海经》上记载,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在东海边游玩的时候不幸被风浪溺死,她的灵魂化作小鸟,每天一边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一边从西山上衔来石头树枝投入海中,立志要将东海填平以报仇。东海龙王与精卫、哪吒、八仙这些正面形象都有过节,不知道和民间文学创作者们究竟有什么仇什么怨。其实在中国古代传说里面都是恶龙在抢镜头,善龙则寥若晨星,我只记得唐僧的白龙马,很奇怪封建帝王们为什么会同意用公关形象这么差的龙来象征皇权。莫非他们也承认,正如龙的整体素质一样,在帝王这个群体中暴君比比皆是,而明君却凤毛麟角?
“精卫填海”这个故事里那种直面强敌敢于斗争、不畏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当时青年汪精卫的写照。面对同盟会多次起义失败而泛起的畏惧情绪,汪精卫决意用刺杀满清摄政王载沣来振奋人心,他后来的妻子陈璧君甘愿同去。事败被捕后,汪精卫在狱中虽知必死也全无畏惧,写下的这首诗传诵一时。负责审讯的肃亲王善耆属于比较开明的君主立宪派,被汪精卫大义凛然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居然免了他的死罪。这位肃亲王有个女儿,满族本名爱新觉罗·显玗,汉名金壁辉,最出名的则是日本名川岛芳子,因为她的养父是日本间谍川岛浪速。川岛芳子后来成为臭名昭著的关东军间谍,不但参与了炸死“东北王”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和使得东北沦陷的“九·一八”事变,还一手实施了导致日军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虽然汪精卫最终走上了歧途,可他的愤青时代还是很令人敬佩的。
《于易水送人》是借咏史抒怀,明眼人不难从中看得出骆宾王的抱负和苦闷。多年后他果然参与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那种可以被株连九族的——谋反。当然这是由最后的胜利者武则天定义的,骆宾王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他本人的动机是推翻心狠手辣牝鸡司晨的武则天,匡复李唐皇室。这场战争中最有名的不是其中任何一场战役,而是战斗檄文《讨武曌檄》。一般人对于“曌”字会很眼生,因为这是武媚娘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掌握大权时,为自己生造出来的日月照空霸气侧漏的新名字。武媚娘虽然很有文化,但脸皮恐怕也没有厚到能为自己起这种名字,应该是阿谀奉承者为她拟好的。要了解这段前因后果,就得聊聊唐太宗、武媚娘和徐懋功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了。
武媚娘最初是太宗皇帝一个不起眼的小才人,对,你没有看错,她确实原本是后来的老公高宗李治的小妈。有人进献了一匹烈马狮子骢,唐太宗身边的人居然无人能够驯服。武媚娘一心想要吸引皇帝的眼球,便说:“我能够制服它,只需要三样东西:铁鞭、铁锤、匕首。先用铁鞭打它,不服就用铁锤锤它,还不服就用匕首捅了它。”这听上去很血腥的方法在唐太宗看来无疑是正确的,因为这正是帝王驭下的手段之一,李世民不禁对这个貌如春花心如蛇蝎的小老婆另眼相待,心生戒备。从此武媚娘的才人位置一坐就是十二年都没有升迁,可见被领导另眼相待并不总是好事。
据说唐太宗病危时,考虑到将来无人能制武媚娘,便把她唤至榻前问道:“你知道朕对你一向宠爱有加。朕百年之后,你打算何以自处?”这就是在问她是否愿意殉葬。冰雪聪明的武媚娘立刻回答:“臣妾愿长伴青灯古佛,为陛下持斋念佛,祈求冥福。”就这样武媚娘逃过一死,太宗驾崩后被送至长安感业寺出家为尼,显然甄嬛出家的灵感是由此而来。其实在此之前,武媚娘和太子李治在服侍太宗病体的时候很可能就已经彼此暗送秋波,进而打成一片了。这样先出家避人耳目,也是一步正确的棋。
第二章
年年岁岁花相似 开箱验取石榴裙
李治登基即是(后来所称的)唐高宗,对外忙于治理国家大事,对内忙于安抚后宫各位爱妃,早把旧情人武媚娘抛到了九霄云外。但武媚娘从来就不是一个逆来顺受坐以待毙的柔弱女子,她一定会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做点什么。这一天唐高宗收到了一封来信,邮戳上盖的是“长安感业寺”。顺便问一句,你是否已经忘记了什么是邮戳?高宗拆开信封,展开带着香气的信笺,四行字迹娟秀的诗句随即映入眼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诗句的意思就是:我因为思念您而心乱如麻,已经到了看颜色都红绿不分的地步。如果您不相信我最近因此泪水长流,可以开箱取出我的石榴裙来查验上面留下的泪痕啊。诗下落款“如意娘”。唐高宗一见这熟悉的笔迹,立刻想起了自己和武媚娘的那些年那些事,心底涌起不可遏制的内疚和思念之情。过了没多久他就想办法去感业寺和媚娘相见,又想办法把她接回了后宫,封为九嫔之首的“昭仪”。据说在此过程中王皇后也帮了大忙,因为她想借助媚娘来对付当时正得盛宠的萧淑妃,没想到引狼入室作茧自缚,最后把自己的皇后之位乃至性命都丢了。武媚娘、杨玉环都是离宫出家之后回来再宠冠后宫的,甄嬛依样画葫芦,可谓艺术取材于真实生活。后人常常揣测,武媚娘的这首诗究竟是真情流露,还是急于摆脱困境的心机之作。因为当时她已经二十六七岁了,而李治比她小四岁,正是容易被她玩弄于股掌之中的纯情少男,以后来情势的发展看确是如此。但我相信诗品即人品,人品通过诗歌而展现,从诗歌本身蕴藏的深深思念来看,武媚娘对李治至少是有几分真情的,而且终李治之世,武媚娘也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他的事。
武媚娘的名字很多,只怕大家都要被搞糊涂了。“媚娘”是唐太宗赐的,大概因她外貌娇媚倾倒众生,给李世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首诗名《如意娘》,可以由此推论媚娘小名叫“如意”。范冰冰主演的《武媚娘传奇》里面,她便名叫武如意。如意姑娘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如意娘》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首在帮助作者成为皇帝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诗歌。
“看朱成碧”听起来很夸张,却并非武如意的首创,版权属于南梁王僧孺。他在《夜愁示诸宾》一诗中有句:“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红色和绿色本应是对比最强烈的两个颜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交通灯也是用红绿做对比。心情再不好也不该把这两个颜色看反了,所以本人在想:王僧孺和武媚娘会不会有可能正巧是色盲患者中比例最高的红绿色盲呢?“看朱成碧”渐为成语,金庸先生应该也很喜欢,《天龙八部》里面人见人厌的大表哥姑苏慕容复家有两位侍女,一位唤作阿朱,另一位便唤作阿碧。
一百年后,诗仙李白写了一组三首的《长相思》,其二为: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结尾四句的意思是:以前秋波频送的美目,今天变作了泪水的源泉,如果您不相信我如此伤心断肠,可以回来验看我镜子上的泪痕。李白的夫人也是书香门第出身,见闻广博,读了此诗以后便问他:“夫君没有听说过则天皇后的那首《如意娘》么?‘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你的诗作意境不胜于她,而且问世在后,很难出头啊!”正在得意扬扬的李白听了后,极其不爽。后文会介绍,李白先后两位夫人都是前宰相的孙女,自是家学渊源,只不知这个故事里是哪位夫人。
而李白这组《长相思》中的第一首,正是大家熟悉的千古名篇: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暂且按下武媚娘,来看看另一位大有关系的人物,乃是《说唐》里大名鼎鼎的瓦岗寨狗头军师,本名徐世,字懋功。唐高祖李渊因徐世功高,赐其姓李,变成李世。在大家熟悉的唐初名将中,尉迟恭、程咬金等人长于内战,比如平定各地叛乱,在玄武门之变中为李世民夺位立下汗马功劳;李世则和李靖一样,更长于外战,为大唐开疆拓土,在玄武门之变中是保持中立的。
李世民登基后,为了方便大家,规定只有“世民”两字一起出现时才需要避讳,单独的“世”字或者“民”字都不需要避讳,那么李世,可以保持本名,但是李世民驾崩、李治即位以后,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尊崇,改为单独的“世”字或者“民”字都要避讳,李世便去掉了“世”字,再变成李,凌烟阁图画二十四功臣时用的就是这名字。李因为当年在玄武门之变中未接受李世民的拉拢,所以并不是太宗的心腹嫡系,但太宗依然尊重任用他,这是太宗皇帝的特点。
李也不负唐太宗的信任,率兵大破东突厥、薛延陀、高句丽,名震域外,因功封英国公。后来他身染重病,老中医眼看无望,又不愿承认自己无力回天,便说还是有的救,只是药中需用一味龙须烧成的灰。众人都骂老中医说了等于没说。唐太宗听闻以后,立即将自己细心保养引以为豪的美髯剪下一茎,派人送至李府上。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向看重爱惜,何况天子的“龙须”,更加关系到国家的观瞻,唐太宗为了救回李的性命,也蛮拼的。家人将其烧成灰后入药喂李服下,竟然果真慢慢痊愈了。李康复能够下床之后,对唐太宗叩头出血流泪道谢。唐太宗温言抚慰:“朕这样做乃是为社稷着想,爱卿不必过分相谢。”
唐太宗晚年对太子李治说:“如今开国宿将凋零将尽,你即位后无人可用,只剩李一人了。但你无恩于他,恐日后他也不会尽心辅佐你。”不久便故意找了个小碴儿将李贬官。李治登基后立即恢复并高升了李的职位,这是太宗父子为了驾驭这位名将而打出的一套自以为漂亮的组合拳。唐太宗并非杞人忧天,开国功臣往往容易自恃功高难以驾驭,雄才大略的老皇帝在世时还镇得住,资历不足的新皇帝即位后,这种君臣矛盾常常成为皇朝的不稳定因素。后周世宗柴荣急病去世,留下孤儿寡母,功臣赵匡胤马上就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看到这个前车之鉴后,朱元璋把开国功臣基本杀光了,免得他们将来像赵匡胤一样造翻,自以为帮子孙清除了隐患,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当他自己的儿子燕王朱棣起来造他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反时,明建文帝已经没有宿将可用了,只能被打得落花流水。
当然,残酷清洗开国功臣的都是没什么文化,出身流氓无产者又比较自卑的人,比如汉高祖刘邦是吃霸王餐的小混混,明太祖朱元璋是贫下中农假和尚,除了简单地杀人,也没有什么高级一点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复杂的政治问题。汉光武帝刘秀和宋太祖赵匡胤都读过些书,就能厚待功臣,杯酒释兵权,与功臣结为儿女亲家等,君臣相得共享富贵,流传千古佳话。
李世民以权谋之术待李,不料多年后李也来了个投桃报李。唐高宗对武媚娘宠信日甚,准备废了原配王皇后,把媚娘从昭仪直接越级立为皇后。但王皇后的后台是李世民长孙皇后的哥哥、时任宰相的长孙无忌,他自然坚决反对,率领朝廷重臣们一致回答说,陛下你和先帝的小老婆悄悄地乱伦也就罢了,居然还想扶正她来母仪天下,咱们大唐可丢不起这个人。当时高宗大权旁落,几乎就是个傀儡皇帝,对于大臣们的联合抵制束手无策。最后询问到李时,李不愿意得罪高宗,又想趁机打击一下过于专权的政敌长孙无忌,便微笑着答道:“此乃陛下家事,何必问于外人?”
封建王朝立储和立后,从来都是国事而不是家事。但唐高宗对李的“家事”理论深表满意,立刻册立武媚娘为皇后。而正是这位武氏,先是清洗屠戮了长孙无忌等关陇集团的重臣,为李治和自己夺回大权;在李治逝世后又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逐步将李唐宗室屠戮殆尽,最终颠覆唐朝建立武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则天大圣皇帝(不是齐天大圣)。以诚待人,往往换来以诚相待;和别人玩权谋,别人也难以尽心待你。李在唐高宗做如此重要决定之时,未能以国士之诚苦谏,也算唐太宗临终前待李以权谋之术的咎由自取。战国时豫让就说过一段名言:“以众人待我者,我以众人报之;以国士待我者,我以国士报之。”
在高宗打算把先帝的小老婆立为皇后这种乱伦到惊世骇俗的危机面前,李明哲保身,帮助野心已显的武昭仪异军突起正位中宫,这才使她有机会将来成为皇太后大权在握,导致李唐皇朝在几十年后覆亡,不得算为无罪。但丁在《神曲》里说:地狱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保持中立的人。
俗话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李身后还是为自己讨巧的中立立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武曌掌权后,李之孙徐敬业起兵讨伐,兵败身死,而谋反罪的下场是灭门。
徐敬业起兵后,骆宾王立刻投奔,为他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曌檄》,充分发挥了才子本色。武则天对敌人的宣传单阅读得很仔细,当读到“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两句时,不过微微一笑。但当她一路读下去:“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深知此文能激发出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煽动力极强,武后立刻动容问道:“此文是何人所写?”下面人回话:“是骆宾王”。武则天叹息:“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为贼人所用,此宰相之过也!”
这段不禁让人联想起汉朝末年的类似故事。官渡之战前,曹操正犯着神医华佗都治不好的偏头痛在床上哼哼唧唧,读了袁绍主簿“建安七子”之一陈琳所写言辞激烈的《为袁绍檄豫州文》后,惊出一身冷汗,头痛不治自愈。袁绍战败后,陈琳随众人投降。曹操对这篇火力凶猛的檄文还耿耿于怀,便问陈琳:“你骂我无妨,为何要上及我的祖父呢?”陈琳答道:“当时的形势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曹操爱惜他的才华,呵呵一笑就真的不再计较了,后来还重用了他。曹操和武则天均是一代枭雄,在这种事情上都有大肚量。
可惜徐敬业没有继承到爷爷李的军事基因,他的武力值远配不上骆宾王的文采,结果起事几个月后就兵败身死。骆宾王则在乱军中不知所终,爱才的人们都希望他是隐姓埋名活了下去,因此诞生了下面的传说。
多年后诗人宋之问畅游杭州灵隐寺,一时诗兴大发,吟出两句极为拗口的“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下面就没有了。他在寺中来回踱步,口中不住地把这两句念来念去,以为机械地重复就会引发接下去的灵感。身边一位老僧本来一直在默默地扫地,听他这两句来回啰唆,甚不耐烦,随口道:“何不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闻言浑身一个激灵,因为这两句高出自己的水平太多。随后他凑齐全诗,翻来覆去细看,也就这两句出彩。第二天宋之问再赶到寺中寻那老僧,大家都能猜到自然是人去寺空的老套路。
宋之问找到一个正在扫地的小和尚穷追不舍磨了半天,小孩子实在受不了告诉他,老僧的俗家名字姓骆,一早就离寺云游去了。真正的高人,都是这般神龙见首不见尾,偶尔露峥嵘就惊世骇俗。结合《天龙八部》里少林寺藏经阁中扫地老僧的事迹,我们得到的教训是一定要尊重环卫工人。图书馆管理员是现实中最牛的职业,环卫工人则是传说中最牛的职业。骆宾王颇有先见之明,行迹一露立刻走人。他若不走,宋之问八成会去告密,因为此人的品行不佳,不但曾经卖友求荣,而且有谋杀亲属的嫌疑。
大家应该都听过一句名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据说这一联是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所作,在未发表前被宋之问读到,十分喜爱就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同意“出让”这两句神来之笔,宋之问便用土袋将他压死了,这段公案被称作“因诗杀亲”。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今天的教授们若想在学生作品上署名在前就很容易,根本不必冒谋杀的风险,甚至会被学生求着来署名,相比较之下幸福指数很高。虽然有些人考证此事为捕风捉影,但另外很多人认为确有此事。根据宋之问的一贯表现,令人生疑是很自然的。《全唐诗》收录了刘希夷的这首名篇《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有趣的是,《全唐诗》在另一卷中收录了一首几乎一模一样的长诗,题目为《有所思》,署名则是宋之问。其间对于这桩著作权疑案要传达出什么样的讯息,很耐人寻味。
武曌有很多面首,宋之问对其中最飞黄腾达的五郎、六郎(张宗昌、张易之)兄弟甚是羡慕嫉妒恨,于是写了首艳诗毛遂自荐,表达了在生活上侍奉女皇的热切愿望。此诗让武曌读得赞不绝口,读完了却不表态。等到宋之问告退后,女皇才对身边人说出了真相:“此人确是难遇之才,只是口臭熏人,让朕无法忍受啊。”
我觉得宋之问唯一不错的作品是《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当年被流放时曾经偷偷跑回了家乡,所以诗歌最后两句是在形容一个犯法跑路的浪子偷偷摸摸回故园时的复杂情绪,生动传神,看过港产黑道片的读者应该都能理解。他因为依附安乐公主,在激烈的宫廷政治斗争中站错了队伍,最终在唐玄宗登基以后被赐死,为自己的人品埋了单。了结骆宾王还捎上宋之问,接下来介绍初唐四杰之中的另外一位天才儿童。
当时有位大儒颜师古(看名字就知道这人多有文化)写了本《汉书注》,权威程度到了天下的读书人都把它当教科书的地步。这位颜师古将来会有两位名气更大的堂曾孙,一位名叫颜真卿,一位名叫颜杲卿。突然平地里响起一声惊雷,有个九岁的孩子写书揪出了《汉书注》一大堆错误,还不过瘾,自己又写了本十卷的《汉书指瑕》。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九岁时是否还在撒尿和泥巴,或者看看自己九岁的孩子现在正在干什么。这个牛气冲天的孩子大名就叫王勃。
王勃和宋之问的年纪差不多,算是骆宾王的晚辈。不同于方仲永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王勃的才华在青年时代继续爆发,诗名益盛。他流传最广的名作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如果给历代所有的送别诗搞个排名,个人认为王勃这首可高居前三名。另外两首,一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相信大家不会有太大的异议。
王勃写文章有个特点:先把墨磨好,然后像二货青年一样把被子往头上一蒙,倒在床上开始沉思,半晌后突然一跃而起,变回文艺青年,文不加点一笔写就,时人谓之“腹稿”,此为典故出处。但他最脍炙人口的作品骈文《滕王阁序》,却是即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