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红兵 日期:2015-11-25 18:12:59
1、这是一部跨越将近十年时间、超过了十万里路的游记作品,更是一段改变一生的朝圣故事;2、百余幅沿途珍贵照片,生动再现了仓央嘉措尊者和如母石的动人传说; 3、通过那些行走与经历,我们学会安静下来,与自己坦诚对话,并从中收获真善美的力量,这或许才是生活的真正内涵。
本书简介:
为了遵从一个看似偶然的承诺,一位孝顺的儿子踏上了漫漫的旅途。一路行来,他经历了诸多困难,甚至是生命的危险,还有更多闻所未闻、不可思议的“风土人情”,从中体会着喜怒哀乐以及灵魂洗礼。涤荡起伏,惊心动魄的经历,让他变得简单、快乐、安宁。于是,他记录下这三千天、十万里路的外在与心灵的行走,寻找生命的真相和意义,获得力量。我们就行改怎样面对生活,这里或许有一种答案。目执行秘书长。
作者简介:
郑红兵,1967年生,山西运城人,本科毕业于空军医学院医学专业,研究所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现担任西藏文化与保护协会理事,西藏仓央嘉措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共铸中国心公益慈善项目执行秘书长。
目录:
第一章冥冥之中的缘分/1
病在母身,疼在儿心(祸不单行,妈妈连得两病)
终于遇到个以前没听过的治病良方(妈妈的病,还有的治)
拜访甲木英丹大师(从山西到阿拉善)
心病还须心药医(妈妈的病终于有好转)
第二章仓央嘉措的传说/15
一个心愿(与甲木英丹大师话别)
一代尊者,仓央嘉措(从阿拉善到山西)
无言的承诺(准备上路:走向朝圣之路)
目录:
第一章冥冥之中的缘分/1病在母身,疼在儿心(祸不单行,妈妈连得两病)终于遇到个以前没听过的治病良方(妈妈的病,还有的治)拜访甲木英丹大师(从山西到阿拉善)心病还须心药医(妈妈的病终于有好转)第二章仓央嘉措的传说/15一个心愿(与甲木英丹大师话别)一代尊者,仓央嘉措(从阿拉善到山西)无言的承诺(准备上路:走向朝圣之路)第三章首次踏上旅程/25三人小分队整装待发(从山西到阿拉善)一个让人遗憾的消息(甲木英丹大师圆寂了)风化严重的古长城(从阿拉善左旗到银川)那一片贫瘠的小山坡(从银川到兰州)传说中的拉卜楞寺(从兰州到夏河)旅程出现了分歧(从拉卜楞寺到兰州)第四章未完成的藏区之行/49塔尔寺三绝(从兰州到西宁)青海湖的日落(从西宁到青海湖)玉树之行的遗憾(从青海湖到玛多)第五章第二次赴玉树圆梦/69这不只是一块石头(出发)略有些失望的通湖草原(从阿拉善到通湖草原)沙漠中度过的第一夜(从通湖草原到沙坡头)不太顺利的一天(从沙坡头到夏河)第六章遇到奇石并到达玉树/87奇石——幸运的象征(从夏河到拉卜楞寺)终于可以洗个热水澡(从拉卜楞寺到西宁)与青海湖的亲密接触(从西宁到青海湖)一下子有了高原反应(从青海湖到玛多)终于到达了梦寐以求的玉树(从玛多到玉树)第七章寻找石头之旅/109仓央嘉措和如母石(从山西到北京)助手也要培训(从北京到山西)追忆甲木英丹大师(从阿拉善到银川)拜会尼隆活佛(从银川到西宁)发现一块紫色的如母石(从西宁到湟水谷地)白玛秀措受伤了(从湟水谷地到青海湖)第八章藏獒以及藏区的禁忌/143藏獒!藏獒!(在青海湖上的一处蒙古包里)机灵的小黄也犯了忌讳(从青海湖到共和)第九章遭遇高原反应和泥石流/157可怕的高原反应(从共和到玛多)汽车也有高原反应(从玛多到玉树)又找了很多石头(小苏莽寺)开会决定要一次长时间的路程(在玉树宾馆的房间里)能从泥石流脱险那是何等幸运(从那曲到尼玛乡)藏人的纯洁让人震撼(拉萨见闻)第十章路途艰辛却也有一些惊喜/181你的朋友生病了,他自己不知道(在拉萨)热情友好的蒙古人(互助)不计其数的滚石险些砸中汽车(去往拉萨的路上)深沟翻车,奇迹大于危险(某处不知名的小河沟)沙漠奇遇记(腾格里沙漠)后记/212继续在路上附录/215如母石之美前言序
这本书讲述的是关于朝圣的故事。
将近十年时间,超过了十万里路。
书中的主人公原名并不是扎西尼玛,就是在朝圣的路途中,在西藏,一位在拉萨遇到的活佛给扎西尼玛起了这样一个西藏名字。在藏语中,扎西和尼玛都可以用作人名。前者是吉祥的意思,后者是神圣的、光明的,也指“太阳”。
很多时候,看似偶然的背后,是命运安排下的必然。
活佛给扎西尼玛取这个名字时,扎西尼玛自己都还不是很清晰地知道那一次朝圣对他意味着什么。当他第一次走进达力克庙,第一次踏上那片土地,第一次捡到如母石,以及序这本书讲述的是关于朝圣的故事。将近十年时间,超过了十万里路。书中的主人公原名并不是扎西尼玛,就是在朝圣的路途中,在西藏,一位在拉萨遇到的活佛给扎西尼玛起了这样一个西藏名字。在藏语中,扎西和尼玛都可以用作人名。前者是吉祥的意思,后者是神圣的、光明的,也指“太阳”。很多时候,看似偶然的背后,是命运安排下的必然。活佛给扎西尼玛取这个名字时,扎西尼玛自己都还不是很清晰地知道那一次朝圣对他意味着什么。当他第一次走进达力克庙,第一次踏上那片土地,第一次捡到如母石,以及此后的诸多无论是幸运还是苦难的种种,这些都以进行时的状态改变着他的命运,从而改变了他的一生。而扎西尼玛也像他的名字一样,朝着那耀眼的光辉前进,丝毫没有考虑过停下他的脚步。同时,因母爱而与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尊者结缘,这看似传奇的故事,也的的确确真实地发生在扎西尼玛身上。三百多年前,仓央嘉措尊者在遁世弘法之路上发现了温润的如母石。他的重修之路异常艰辛,却因为有了如母亲般伟大的感知而不惧生死,为了佛法,独自前行。三百多年后,恰巧是这块如母石,让与佛缘未了的扎西尼玛在母爱的感召下与它相见,从而引出一段改变一生的朝圣之路。可以说,扎西尼玛正是以如母石为指引,沿着仓央嘉措尊者的朝圣路一路前行,感受尊者的苦修,散播尊者佛性的光芒。当年的如母石历经三百年的沧桑仍然被保存下来,几经轮回,依旧如初,光润如蜡,洁白如新。当扎西尼玛看到如母石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这般神奇的缘分。扎西尼玛在朝圣途中所听闻到的仓央嘉措尊者的故事早在由其弟子阿旺伦珠达吉所撰写、庒晶翻译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秘传》一书中有所披露。1998年版的《阿拉善盟志》第253页这样记载:“1716年至1746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流落阿拉善弘扬佛法,传播佛教达30年之久。”由此看来,尊者不为正史所记载的秘传在西藏以及内蒙古的僧众中间已经广为流传了。在朋友聂晓阳撰写的《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一书中也对尊者在阿拉善宏法、圆寂及文革时期对尊者肉身抢救、灵塔建设等事件有所考察和记叙。作为一名出色的纪实文学作家,聂晓阳对尊者的深入研究其实也是从扎西尼玛的这条朝圣路上开始的。扎西尼玛曾说,真正重新踏上朝圣之路,也是重新审视自己的开始。在这一路上,他接触到了太多在世俗人眼中“不可思议”的只有在藏地才发生的见闻。但正是这些见闻,让他变得更加简单、更加快乐,也更加接近自己纯净的灵魂。在这一路上,他也经历了太多困难,甚至是生命的危险。但人往往很奇怪,似乎只有在那命悬一线间,才能瞬间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当年艰苦的修行路中,仓央嘉措历经险阻坚持到最后,同样的,如今扎西尼玛也从未想过放弃。其实,用一本书来讲述扎西尼玛的朝圣之路还远远不够,但希望能通过扎西尼玛在朝圣路途中发生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仓央嘉措的经历,了解如母石的传奇,了解生命的意义。本书所选用的照片是由扎西尼玛和他的伙伴们在路途上所拍摄,这些静止的图像,同样记录着他“改变一生的朝圣”。这是一部诚意满满的游记作品,主人公扎西尼玛在漫漫旅途上体会到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的愉悦。是啊,真正重新踏上朝圣之路,也是重新审视自己的开始。——旅游卫视《行者》用脚丈量大千世界,用心体会百态人生。历经身体与灵魂的洗练,我们会更珍惜当下的一切。期待旅途中的美丽相逢。——途牛网扎西尼玛通过这十万里路三千天外在于内心的行走,发现并收获了真善美的力量。也正是这些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让他变得更加简单、更加快乐,也更加接近自己的灵魂。——《旅行家》机灵的小黄也犯了忌讳(从青海湖到共和)转天清晨,七个人两辆车装好行李出发再去青海湖畔。在湖边,依旧是七个人分散各处寻找如母石。传说中仓央嘉措曾不止一次到过青海湖,如母石的出现都是伴随着仓央嘉措尊者的足迹,因此在青海湖他们再次收获了不少。而除了上次提到的紫色,扎西尼玛和白玛秀措再次发现了嫩粉色和浅黄色的“疑似”如母石。包括上次发现的紫色,这三种颜色的石头,究竟是不是如母石,只能等回去后再用仪器测定。此时已经接近中午,小伙子有两个正坐在草地上休息。现在是旅游旺季,很多游客都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而当地人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湖畔玩耍。这时,一位身着藏族服饰的妇女领着一个四五岁模样的小男孩朝车这边的扎西尼玛他们走了过来。母亲用带有明显藏语口音的汉话问白玛秀措他们:“请问你们是游客吗?我们要去共和县,不知是否顺路带我们一程?”共和县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属五县之一,也是从青海湖去玛多的必经之路。这么多年在藏区,扎西尼玛体会最深的就是人们都非常质朴,当外地游客需要帮助,藏区人民大多数都会无条件帮忙。而来的次数多了,扎西尼玛也觉得自己的内心比以前宁静许多。如果换作在大城市里,一对母子主动过来搭讪,大多数人都会提防对方,而在藏区,这种事情完全不会发生。没有多想,扎西尼玛立马就同意了,“没问题。我们一会儿正要赶往玛多,如果你们愿意,稍等我们一会儿,我们收拾一下就出发。”这位母亲汉话讲得不太好,刚才的问话似乎已经是她全部的知识储备,听到扎西尼玛他们答应了,重复着不太熟练的“谢谢”,然后就在白玛秀措的示意下上了其中一辆皮卡车。反正也是午饭的时间,扎西尼玛招呼小伙子们都回来,从车上拿了点儿食物和水分发了一下就出发了。扎西尼玛开车,他和小黄坐前排,白玛秀措和这对母子坐后排。从青海湖到共和县也就一个多小时,扎西尼玛他们平时开车也一路说说笑笑地过来了。这次车里第一次有“外人”在,自然要照顾他们的情绪。白玛秀措见这对母子行李简单,只有一个背包,于是跟他们聊起来。“你们家在哪儿?”考虑到这对母子汉语不是很好,白玛秀措体贴地尽量用最简单的话跟他们聊天。“我们就是青海湖的,平常不经常出去的。孩子爸爸在共和县打工,所以……”依旧是有些拗口的汉语,但白玛秀措已经大概明白她的意思。这时小黄扭过头来,可能是因为家里有个弟弟的缘故,小黄看到小男孩很可爱,便也搭讪起来。小黄语速略快,他也不管这对母子听不听得懂,按照山西老家的礼节,张口就把这孩子一通夸:“大姐,你家娃长得真漂亮,眼睛这么大一看就随您……”小黄噼里啪啦地说着,就觉得有人掐自己大腿,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儿呢,就注意到那位藏族妇女脸色略有些难看,小黄是个机灵孩子,觉察出来情况不太对,立马换了话题,“小弟弟几岁了?”白玛秀措也跟着打圆场,“应该5岁了吧,上学了吗?”藏族妇女依旧回答得很简短,“不上学呢。”随后便不再说话。另一边,小黄也纳闷,“这是怎么了?我刚才也没说什么忌讳的话啊?”一个多小时不算长,没过多久,就到了目的地。小黄见白玛秀措把他们送下车,又说了几句话才返回车里。刚回到车里,小黄便迫不及待地发问。“姐,刚才咋啦?”白玛秀措还没说话,扎西尼玛先开了口。“你这孩子,刚才说话犯忌讳啦!”“我咋了?”小黄也蒙了。看得出来小黄是真的不知道藏区的风俗,“在内陆地区,像在咱们那儿,如果看到一个孩子可以夸他长得漂亮、个子很高之类的,但这些在藏区都是忌讳说的。在藏区不能夸孩子,因为他们认为对孩子的夸奖会引起恶魔的嫉妒,从而会把一些灾难降临到孩子身上,这是这里固有的一个风俗。”小黄听完都不知道该说啥了。“姐,你刚才下车是跟那对母子解释这件事情吗?”“是啊,咱们本来是做了好事,你这么一说,反而可能招惹麻烦,所以我得跟那位母亲好好解释一下,好在她也通情达理,并没有真生气。”“谢谢姐!”一行人从共和县再次启程,直接赶往玛多。沙漠奇遇记(腾格里沙漠)总的来说,河沟翻车是扎西尼玛这么多年朝圣路中最严重的一次事故,但除了这种导致汽车报废的车祸,那些隐藏起来的危险更让人后脊骨发凉。前面提到过,仓央嘉措尊者晚年曾长期生活在阿拉善地区,其中腾格里沙漠更是他经常去的一个地方。因此,腾格里沙漠也成了扎西尼玛每次朝圣路上必去的一个地方。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四大沙漠,面积有4.27万平方公里,要想完全走一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每次来到腾格里沙漠,扎西尼玛都怀揣敬仰之心,尽量以经纬度来判断,走一些以前从没走过的路,而让扎西尼玛记忆犹新的一次奇特经历,就是发生在这片浩渺的沙漠里。那是2013年,同样是8月份的一天,扎西尼玛带着助手从阿拉善出发,前往腾格里沙漠寻找如母石。有了这么多年的经验,扎西尼玛可谓轻车熟路。早上从阿拉善出发,中午到达了腾格里沙漠,把车顺利停在沙漠边缘的绿洲上,扎西尼玛带着三个助手,背着食物和水,手拿工具就出发了。按照计划,他们中午出发前在车里吃了午饭。打算在沙漠里转到下午四五点钟回绿洲拿车往回走,所以除了工具和背包,他们并没有带太多食物和水。本是为了以防万一,可谁知道就是在这个每年都要来过的腾格里沙漠却出现了意外。沙漠戈壁风沙大,而且助手中有两个是新人。从中午12点开始,扎西尼玛带着助手们往沙漠的东南部边走边找寻石头。不过这一次似乎运气不佳,跟往次相比收获并不好,好不容易将带来的几个背包都装满,也已经快下午5点,距离他们出发点已经走了10多公里。此时,扎西尼玛看出两个新人似乎有些不耐烦,而且初进沙漠,多少有些畏惧。想到今天的收获到目前为止已经如此,扎西尼玛决定走回绿洲,返回住处。其实有旅行经验的人知道,别说还要在沙漠中四处逛,聚精会神地寻找辨别石头,就是在沙漠的风沙里待一下午人都会特别不舒服。再加上带来的食物和水已经在这一下午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助手们得知扎西尼玛的决定,就立即收了工具,背起石头,高高兴兴地往回走。按照来时的方向,只要不停地按照西北方向走10多公里,最慢两个小时,就应该是扎西尼玛停车的绿洲。助手们手里有指南针,还有扎西尼玛这个“活地图”,就连扎西尼玛自己都从没怀疑过他们走的路线是否有偏差。就这样,在扎西尼玛的带路下,助手们按“原路”返回。助手们累了一天,他们背着石头、工具,又饿又渴,但是也没有办法,只能盼着快点儿到达绿洲,去车里喝上点儿水,吃几口饼干也好。扎西尼玛也看到了助手们的倦怠,于是一边走,一边给他们鼓劲儿。“再走一个小时就能看到绿洲了,我知道大家都很累,再坚持一下吧!”直到这时,扎西尼玛依然坚信他们走的路线是对的。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从下午5点到现在8点钟,从天亮到天黑,已经过去3个小时。按理讲,他们早就应该回到车里,甚至此时应该是在回住处的路上,可现在,他们却被困在了沙漠里!于是,他们只能坐在原地休息。这时,扎西尼玛和助手们终于意识到,他们迷路了!有过沙漠旅行经验的人都知道,在沙漠迷路,其危险程度不亚于在大桥上翻车。前面提到过腾格里沙漠宽广浩瀚,一望无际。到了晚上,风沙走石都能将人置于死地。而即使幸运遇到天气良好,别忘了他们此时的食物和水都没有了!如果不尽快走出去,很有可能发生意外。人在这时的求生欲望是极其强烈的。扎西尼玛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作为这个团队的领队,他尽量保持冷静。分析了一下现在的地形,扎西尼玛提出向着北斗星的方向走。“我们在有指南针的情况下还是走错了方向,可见指南针可能也不准。既然天黑了,我们就顺着北极星指向的方向走,这个肯定错不了。”助手们都是年轻的小伙子,没有任何经验,此刻听到扎西尼玛这么说,他们也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背上石头、工具,跟着扎西尼玛再度出发。这个时候距离他们中午从绿洲出发已经8个多小时,这8个多小时包括扎西尼玛在内的四个人不是马不停蹄地步行赶路,就是认真地挑拣、识别如母玉石,现在又迷路,心理负担可想而知。而就在他们快绝望时,扎西尼玛隐约看到北方有一些灯光。“你们看看,那边是不是有灯光?”扎西尼玛忍不住叫起来,他知道在如此绝望的时刻,任何一点微弱渺茫的亮光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希望!听到扎西尼玛的话,几个助手也十分兴奋。他们顺着扎西尼玛手指的方向看去,实话实说,好像有,又好像没有。不过既然领队这么说,他们在这个时候宁愿相信他说的话是真的,于是不自觉地,他们加快了脚步。接下来,大家走走停停,好像老天并没有给他们安慰。走了几公里后,灯光依旧虚无缥缈,让人一下子没了信心。可是,对于扎西尼玛来讲却是另外一个意境。因为他的确感觉到,有个声音在冥冥中告诉他:“对,你们就应该一直朝着北方走,肯定会碰到人家。”也许这也就是直觉吧,或者说,这是他得到的福泽,也或者是一种庇佑。在扎西尼玛的再三鼓励和劝慰下,晚上10点钟,他们终于看到了一户人家,亮着灯!而此时,他们已经在沙漠里不吃不喝的而且还有负重地走了4个小时。几乎是以“飞奔”的速度,扎西尼玛率先跑到这户人家门口,略带焦急地敲了几下门。可是,里面并没有回应。难道这家没人?绝对不可能,如果没人,怎么晚上还会亮着灯?继续敲门。扎西尼玛一边敲,一边轻声问:“请问有人在家吗?”过了一会儿,扎西尼玛听见屋里面的确有动静朝门口过来,这时,他的几个助手也都听到了。门开了。眼前是一个40多岁的蒙古族妇女,她很诧异地看着眼前的这四个男人,打量了几秒钟,开口问道:“你们从哪儿来的?”经过1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此时扎西尼玛已经精疲力竭,他略显疲惫地回答:“我们是外地来的游客,在腾格里沙漠迷路了。我们走了4个小时才发现您家,请问您能给我们点儿水喝吗?”说话间,蒙古族妇女的丈夫也从屋子里走了出来,他打量了站在门外的这几个人之后,让扎西尼玛和助手们进了他家。很幸运的,这户人家非常友好。女主人得知他们没吃没喝,立即准备了奶茶和食物,而他们也一边吃饭,一边将如何进沙漠、怎么迷路,又如何寻找到这户人家大致讲了一遍。吃饱喝足后,扎西尼玛他们也休息得差不多了,他们跟这对夫妇打听了正确路线后,留了些钱,就准备离开了,而这对夫妇则再次表现出了蒙古族人的热情和好客。“你们累了一天,今晚就在我家住下吧!明天一早让他送你们走!”女主人指了指自己丈夫。“是啊,今天太晚了,我怕你们不认识路,还是住在我家比较好!”男主人也附和道。其实,这正应了他们的意。于是,他们不再推脱,顺势住在了沙漠里的这户人家。第二天一大早,男主人见扎西尼玛他们都是游客,于是“好事做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