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金钟 日期:2015-11-27 18:52:58
本书简介:
赵金钟先生的诗很好,文字有张力,意象丰富而有深度,感情充实;赵金钟先生的文也很好,思维开阔,行文理性,透着学者的深刻透辟,同时也不乏感情的深挚。赵金钟先生的诗和文便合成了这本《流彩的石头》。读赵先生的诗文,我们便走进了一个厚实的生命里,这生命在你面前,一如他的《南湾湖》“这一刻,我不能放歌,就让那清得喘不过气的清去放歌;我不能欢呼,就让那自由得不能再自由的白鲢去欢呼;甚至,我不能言说,就让那总也扯不断的涟漪去言说;我也不能抒情,就让那舞动得不能再妩媚的水珠去抒情;这一刻,就让我静默无声地站在你面前。”读这样的诗文,会使人得到提升。
目录:
总序学者的文学情结卷一诗:漫飞的云有句话,我要说出来紫荆花这样开着阅读母亲——写给母亲82岁生日壶口瀑布重庆忆淮河之一:狮河忆淮河之二:贤隐山忆淮河之三:南湾湖忆淮河之四:寨河忆淮河之五:毛尖茶忆淮河之六:油菜花忆淮河之七:槐花苏醒的草原我的草原草原小路呼伦贝尔草原车在草原上穿行朔黄行吟(二首神女黄昏观景凝春天的感受中国向日葵故乡以深圳速度睡觉卷二诗:青涩的果我是什么寂寞雕像前的遐想鲁迅墓前困倦的赵金钟先生赵金钟先生的眼睛我的城市某种母爱我是诗人一个孕者对另一个孕者说云在狼心中翻滚城里的月光富人的速度让世界不宁北京城里的乌鸦游恭王府开会关于开会的预案历史情侣衫蝴蝶卷三文:且走且歌在中国大陆最南端游走硇洲岛纪行徐闻纪行我的校园江西行回首纵目望南阳丹霞之奇“第三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散记最美的语言——在马来西亚参加“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展”参加原平诗歌节台风来了卷四文:记忆拾掇心祭燕园访宗璞又见康桥送别日记打捞岁月的这拨儿人——5班印象让青春飞扬在纸上——广东省高校校报汇展之“文艺副刊”扫视为灵魂建筑一座小亭——忆刘谷诚先生流彩的石头胡风与孔子与孔丘无关的孔子巧言令色,鲜矣仁谈恋爱签合同,诚信像小鸟一样会飞这年头狗也耍滑东扯西拉说“小花”——看电影《小花》之所思宗璞寻访三生石后记
最近忙得一塌糊涂,却忙里偷闲重温了电影《小花》。以前看过这电影,不仅看过,有一次去故事的发生地与电影的拍摄地桐柏讲课,还专程骑自行车去看过“现场”。那是一个下午,由于下课早,我便向函授站的同志借了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连骑带赶(以赶为主)上了桐柏主峰,游了“水帘洞”瀑布(记得还有一座人扎的“猴哥”坐在“洞”里),看了刘晓庆跪着抬“哥哥”的石阶,天已向晚,就骑车返回县城。来时上山相当不易,回时就简单多了。骑上车子,一路下滑,轻松透顶。然而,事情总有两面,此时轻松倒是轻松了,但轻松过了头。由于是一路下坡,车速越来越快,以至于车闸失灵,想减速或停下都不可能。只感觉车子像脱缰的野马,一路颠簸狂奔;两边的景色若刮胡刀片,唰唰从眼睑掠过;风像滚动的火轮,频频敲着耳鼓。我一身冷汗,是刀板上的鱼肉。胯下的车成了真正的“自行车”!待车速减缓,我惊魂稍定,抬望眼:县城到了。
这次“骑”遇,恐终生难忘。20余里的山路仅10分钟就到了。
重看电影《小花》不是因为那次“骑”遇,而是讲课的缘故。给学生讲课,讲到“文革”时,自然是一片否定。然而那时真的一点“文学”也没有吗?肯定不是。我觉得前涉的小说《桐柏英雄》就不错。可惜所有的文学史都不提它。电影是根据《桐柏英雄》改编的。它在电影艺术方面有许多创新,在情感内容方面也相当不错,令我看得眼泪涟涟。眼泪不能决定艺术的价值,但它是一个重要参照。文学是人学,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小花》是《桐柏英雄》的高度浓缩,也是再创造。它把战争拉到了二线,把亲情推到了前台,让赵永生和他的两个妹妹的复仇与寻找过程作为贯穿的主线。这是它到今天还能让我流泪的根本原因。
赵永生四五岁的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父母没办法,就将其出生不久的妹妹小花卖了。不久后,在桐柏一带组织农民暴动的老董和周医生需要转移,而他们刚出生的小女儿董红果则不得已需要送人。伐木工人老何将之交给了老赵,给了两个银圆。从此,赵永生又有了妹妹,也取名“小花”。后来,赵永生的父母被恶霸丁大牙打死。小永生把妹妹养大。内战时,国民党拉壮丁,赵永生逃走,小花被抓去做、f,鬟。这是一个苦难的故事,它孕育着仇恨的种子。
抛开国共两党的斗争历史不说,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固有的生存形态,有几千年的历史:富贵欺凌贫贱,豪强欺凌柔弱。贫贱与柔弱只有寄希望于“翻身”或复仇。
1947年,解放军挺进了桐柏,复仇的机会到了。
小花到处找她的哥哥一起来复仇。而她的哥哥此时正在陡峭崎岖的山路上被人抬着。他受了重伤。抬他的是当地游击队女主任和她的同事。“无巧不成书”,这是艺术安排的需要。女主任何翠姑(当年被卖的小花)并不知道,她抬的正是自己的亲哥哥!一个妹妹在找哥,一个妹妹在抬哥,骨肉亲情在打转。电影的结尾,赵永生等在水里扛着竹排做桥,让解放军跨过去攻城,何翠姑和小花前来帮忙。兄妹三人站在水里成为独特的风景。此时,何翠姑已经知道赵永生是自己的亲哥哥,但还没机会相认。战斗很惨烈,小花被子弹打中昏迷过去,何翠姑泅水将她带走,出水时被丁大牙用枪打伤。在医院里,何翠姑深度昏迷,医生焦急地忙着。赵永生一路奔来。何翠姑脑海里回响着哥哥呼唤自己的声音……电影始终围绕着骨肉亲情展开,以寻找为引线,穿插现实场景与过往岁月。过往岁月展示苦难,凸显复仇的原因;现实场景表现喜悦,凸显复仇的实现。
它撇开了小说产生的那个年代“左”的教条,而让亲隋成为主角。这是它具有永恒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它具有魅力的另一原因则是大团圆结局。它契合了中国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社会心理。中国人善良,总希望恶人遭到报应,苦人有见到阳光的一天。尽管事实常常并非如此。然而,人总是要有点寄托的。
在阶级斗争天天讲的日子里,也是有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的。如《达吉和她的父亲》《桐柏英雄》《闪闪的红星》(虽然《达吉和她的父亲》创作时问不在“文革”期间)。它们可谓抓到了文学的根子。虽然激烈的阶级仇恨吞噬着艺术的质量,但有人情、人性在,就给自己留下了绿荫,后来人就会缘此而来乘乘凉或唠唠嗑。话说回来,难道阶级斗争就不能写吗?自然不是。但必须艺术地写,不能为理念而写。人们怕谈阶级,实际上,阶级从来就没有消亡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景并非只在唐朝。
文学评论跟风的习气久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