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谜面与谜底


作者:王颖  日期:2015-12-19 18:59:19



王颖在有关网络文学的言说中,不仅表现出了敏锐和热情,更展示了睿智和理性,较早地谈出了一些网络文学的真知灼见,颇具启发性和建设性。体现了青年批评家的敏锐,对文学生态有切实的建设意义。
  
本书简介:
  《谜面与谜底》是作家王颖的文学评论集。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作者对于新媒体(网络文学)的持续关注与跟踪研究。由于深知网络文学现状,同时对纯文学也很熟悉,王颖在书中展开了许多“冷思考”,提出“全民写作”时代的许多新话题。
  作者简介:
  王颖,女,1981年生,浙江金华人。北京大学文学硕士。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2004年起参与“北京大学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近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及《南方文坛》《小说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十余万字。
  目录:
  序:袁鹰1 序:值得研究的“网络文学研究”朱向前1 第一辑谜面与谜底 沉入时间的深潭 ——读黄蓓佳长篇新作《所有的》3 为谁惆怅为谁颦 ——朱天文与长篇《巫言》15 物质丰饶,人心荒芜 ——叶弥笔下的寓言世界31 最是冷冽中的一抹温柔 ——金仁顺的小说王国36 都市与女性 ——“70后”女作家阅读札记41 性别崛起之后 ——台港女作家阅读札记51 百般婉转,一样心肠 ——故事和讲故事的人78 湖湘代有才人出84 “80后”与时尚写作 ——兼谈《十少年作家批判书》89 成长与超越 ——论张学东的小说93 言有尽而意无穷 ——阿来与新作《空山》103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莫言与《小说二题》107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徐则臣的人性关怀111 第二辑新媒体与新文学 十年论剑 ——新世纪网络文学现状与问题119 “全民写作”时代下的散文生态及发展134 文学同期改编影视热现象的冷思考139 成长的左岸,成长的小说147 市场时代之下网络文学的问题与反思151 从主动“缺席”到被动“失语”? ——传统批评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文学158 茅盾文学奖与网络文学 ——兼谈网络文学中的几个问题165 诡异离奇的阅读冒险 ——评“盛大文学首届全球写作大展(SO) 盛典”大奖《大悬疑》178 江湖夜雨十年灯 ——2008年度网络文学综述182 文学性与商业化的艰难平衡 ——2009年度网络文学综述190 主流化、内部规范与新技术 ——2010年度网络文学综述197 承继和发展中的网络文学 ——2011年度网络文学综述206 狂欢下的隐忧 ——2012年度网络文学综述211 从“量”到“质”的文学转型 ——2013年度网络文学综述219 新的成长与内外变化 ——2014年度网络文学综述227
  沉入时间的深潭——读黄蓓佳长篇新作《所有的》 南京的地灵人杰早已无须赘言,它几乎是令人称羡地占据了当代文学的大半江山,在那些异彩纷呈的作家们中,黄蓓佳当然也是其中一道风景。《钟山》2007年第5、6期先后发表了黄蓓佳的长篇新作《所有的》(上、下卷)。正如它的名字“所有的”,它像是黄蓓佳近年写作能量的一个集合,一次爆发,她用“所有的”完成了作为上世纪50年代生人对她所成长的时代,青春的记忆,过往的生活的总结。这种愿望,在她之前如《像目光一样透明》《没有名字的身体》等作品中便存在着,却总是给人言未尽、意犹未尽之感,惹得她一而再、再而三地书写,故事或有不同,内核却始终是那一个。或许对她而言,每一次的书写都不单只是对回忆深潭的再次进入与追溯,而更是一场焚香沐浴的告慰和祭奠,终于,在这篇气魄宏大的《所有的》之后,我想黄蓓佳可以长舒一口气,放下心中缠绵已久的牵绊,轻装向前行了。小说以人到中年的单身母亲艾晚接到孪生姐姐艾早杀了前夫张根本——也就是艾晚的养父、她俩共同的表姨父——的消息开始,牵出了对姐妹俩成长往事的回忆。艾晚在幼年被过继给表姨父一家,但她与艾早仍旧是一根灯芯上缠绕的两根灯绳,像地下工作者一样偷偷见面,继续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成长,共同面对命运的考验、时代的变迁。然而在经历了各自的蜕变和洗礼后,最终走向了迥异的人生道路。这其中,有对个人成长经验的剖析与自省,对一段城市平民生活史的还原与认知,以及对一个时代社会变迁史的展现与思考。情节前后跳跃,笔底腾挪间,回忆和现实穿插进行,历史与当下打通勾连,个人的情感际遇与时代社会的变迁联系起来。小说大体可以作如此概括。虽然我更愿意让最原始混沌的感受保持得愈久愈好。在概括总结这种带有暴力性质的行为中,每部小说的含混暧昧、复杂深沉会难以避免地流失,小说所散发的独特个性便不得不折损。而我喜欢这部小说的最大理由,正是它在一个相对正统的叙述中所弥散着的充满女性特质的个人情绪,苍茫而浓郁,瓢泼而迷人。这是一部小说,却又分明可以从很多段落与情绪中看到与作家人生经历血肉相连的体验。黄亦不讳言她自身的人生经历与小说的特殊关系。序言中明白交代写下这部三十五万字的作品只源于妹妹的一句话:“两年之前,我妹妹在电话里对我说,‘你永远不知道我童年的感受。’就是这句话,它像子弹一样击中了我。我妹妹在五岁时被不能生育的亲戚抱养。亲戚在我们两姐妹中挑选了她,因为她比我好看。我母亲不是家贫养不起我们,她是太好心了,太大方了,自己儿女双全,就认为应该施舍。母亲活到八十岁,依然是这种心态。”或许是这个强有力的刺激,抑或是岁月的积淀到了,她曾以为四十岁以后就没东西可写了,其实却恰如尤瑟娜尔所言,有些书,不到四十岁不要去写。只有到了那个阶段,才会真正理解存在,理解人与人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自然存在的界线,理解无限差别的个体。就像漫长的屏气凝思之后,终于在画布前找到了角度,下笔自然便通透了。这一次,她是预备以积聚许久的才华和能量,加上饱满的元气奋力一搏了。而小说也确实超越了所有她以往的作品,在作者自身的写作序列中有了标志性的意义。 个人的,历史的 如果按顺序梳理,小说的时间跨度了大半个世纪。解放前父母辈的发家,通过母亲的讲述跃入我们的眼帘,青阳城赫赫有名的艾家酱园的辉煌和李家的传奇暴富,在解放后随着财产以不同形式被收归国有而颓败。然后是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中不可避免的衰落,父亲艾忠义数次被隔离审查,多年集邮的珍宝被抄,母亲李素清下乡学农,大人在孩童成长教育中缺席,姐弟们更多是互相拉扯着长大。与此相对的却是作为赤贫的表姨夫张根本的不断崛起,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发迹的契机,“文革”掌权派的身份,使他由一个普通公安摇身一变为青阳城呼风唤雨的人物,其间虽然也短暂地经历过政治危机,但最终仍是这场运动的最大受益者。张家与艾家的不同境遇实际上成为当代史在某种程度上的缩影。伴随着文革的结束,思想解放,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的旗帜悄然拉开。商品大潮的冲击日益猛烈,张根本果断地辞去公职携艾早南下打拼,再次成为把握住新的时代机遇的弄潮儿。陈清风因艾早的帮助成功脱身顺利出国,不久艾晚凭借访问学者的机会与陈展开一段异国情缘。直到新世纪来临,E时代新人类的时尚科技生活,提醒着艾晚岁月的无情流逝。在艾家姐弟的成长过程中,时代的足音从来没有停歇,个人的情感、命运的遭际始终是与时代的风云变幻紧密联系着的。然而,时代并未因此跃上前台当主角。时代是舞台上绝对在场却不会喧宾夺主的幕布。纵然那个时代的政权更迭、风云突变的事件是那么大,但个人的悲喜却也并不因此就显得渺小。从前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表述,多少会演变成抽象空洞,口号标语,广场式、革命化的,然而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对此有着自觉的远离,即便是张根本那样身在旋涡中心的人物,也绝少提及他的政治生活,自始至终,作者流露的是对实实在在的、具体琐碎的日常生活的热情、专注和坚持。日常生活的涓涓细流不会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所吞噬,相反,它凭借着长期积淀的血缘、伦理、文化等因素悄无声息地延续着。政治运动偶尔带来恐惧和骚动,却不能消解千百年的传统因袭下来的“日子”。关于作者的自觉,我们在黄蓓佳的访谈中亦能找到证据。她在采访中表示,她从来都不追求叙事的宏大,虽然这部作品背倚着一个宏大的时代。她喜欢避开大路,从边缘行走。边缘的风景总是独特和迷人的,它宁静,诡谲,有穿透力,读者们可以跟着她的小说,慢慢地徜徉,慢慢地欣赏。或许,这与女性最直接的感受有关。对女性来说,对细节的敏感要远远超过对时势的警觉,历史从细微处开始。因此女性对时代的反映,多从日常生活入手。它恰与那个时代惯常给我们的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禁让人想起2007年另外几位女作家的长篇,王安忆的《启蒙时代》、池莉的《所以》、唐颖的《初夜》,主题侧重或有不同,却都不约而同地从日常生活出发,从个人化的角度面对历史,都有着女作家对那个时代的独特的体己的认知。即便是直接挑战革命、宏大叙事的《启蒙时代》,广场式的雄辩、演说也还是与大时代下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拧在一起的,当然它的野心更大,姿态更高,而黄蓓佳虽然也取了一个大题目,但显然平和得多,对日常生活的倚靠也更深。以个人化的细节展现历史恰是黄的长处。小说对生活的描摹细腻扎实,对人物的描写精到传神,显示了一个成熟作家的功力。 时间的深潭 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在追寻时间与历史。因此作家在小说叙事上如何处理时间的问题便成为关键。《所有的》借助叙述者艾晚跳跃的思绪频繁地穿梭于回忆与现实之间,更突出了时空交错、今昔对照之感。今天之所以区别于昨天,恰恰是因为昨天的感受依然深刻在我们心中,埋藏发酵。在时间的无情流逝中,一边是焦灼的现实,一边是温情的记忆,尽管我们知道现实的黯淡并非凭空而来,它正是由过往我们自己的每一步累积而成的,却仍是情不自禁地让思绪像钟摆一样摆荡在回忆与当下间,让记忆在一次又一次的重返现场中绵延下去,使未来的一切都成为回忆的延伸。显然这源自作者对时间敏锐而自觉的意识。这种有意为之的叙述形式,例如小说中屡屡提及的对时间深潭的俯视: 时间是一口深潭,站到潭边,低下头去,穿过漆黑的潭水,不要用你的眼睛,用脑子去看,用前额正中的第三只眼,时光之眼,直抵深处。《钟山》2007年第5期,第127页。 时间真的是一口深潭,站到潭边,低下头去,穿过漆黑的潭水,我还能看见艾早小时候的样子……然而不知不觉间,我们老去,变成了我们也不知为什么就这样变成的样子。《钟山》2007年第6期,第181页。 如果时间是深潭,那么我现在必须远远避开,以免不小心滑进去,跌入从前。《钟山》2007年第6期,第186页。 这种俯视也益发突出了回忆与现实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正如宇文所安在《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中所说的,“追忆者同被记忆者也有这样的鸿沟,回忆永远是向被回忆的东西靠近,时间在两者之间横有鸿沟”,在往事与当下之间,“回忆同样永远是从属、后起的。文学的力量就在于有这样的鸿沟和面纱存在,他们既让我们靠近,与此同时,又不让我们接近”《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美]宇文所安著,郑学勤译,三联书店2004年12月第1版,第2页。,因为,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它让人深刻地领悟到线性时间的意义所在。万事万物的盛衰开败之中,我们抵抗不过的唯有时间。因此,小说最迷人和华彩的部分都是对时间深潭的打捞。“我”拨开掩映在芜杂现实下的时间的深潭,纵身跃入,回溯往日的欢欣苦痛,旧时的一切,无论是喜是悲,都那么让人沉醉怀恋。即便是尴尬辛酸与痛楚,也都因为是从我们自己身上剥落的伤疤,于我们亲。每当叙述者沉入回忆探访从前,自会有一股清冽悠扬的气场,带着淡淡的感伤,如温柔的牧歌般,丝丝缕缕荡进她与读者的心坎里。艾家酱园的成长记忆,像清晨的朝露般清澈甘醇,“我”的父母,“我”和艾早,艾好与爱多,表姨父张根本,表姨李艳华,保姆胡妈一家,每个人物都那么亲切生动,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仿佛此身同在般。然而,即便主人公们走得缓慢再缓慢,甚至停在原地一步不动,也仍是无法阻挡时光的前进,生命的聚散离合,他们终于老去。小说对时间的感怀,充满了古典的抒情的意味,时间深潭里的记忆愈重,愈是拒绝被遗忘。 青春、女性、成长 成长是这部内容丰富深广的小说的重头戏。在作者温婉沉静的叙述下,艾家姐弟们在成长中所经历的幽幽岁月,如暗室中的底片般逐渐显影。小说不仅以日常生活写动荡时代,更以女性视角咂摸人生世相,显露出一种海纳百川的母性的光芒与气质。像是另有一个“我”脱身而出在旁观作为行动者的“我”,旁观那个时代中芸芸众生的摸爬滚打,起伏波折。那第一个“我”,便有了如同上帝般温柔慈悲的眼神,不管是犯了错的人,受了罪的人,还是造了孽的人,都被无限宽厚的善好之意所包容。因为大人们的忙于运动或被运动,常规秩序的被打破,学校教育的突然中断,诸多因素在孩童教育与成长上的缺席,使得成长在文革年代中的艾家姐弟,对人生的认识更多不是来自大人而是靠自己摸索着前进。幺弟艾多因为母亲李素清在怀孕的时候深受父亲被审查的刺激,生下来便是重症脑瘫。矛盾终于在姐弟四人下乡看望学农的母亲后爆发,不堪重负的艾早突然有了丢弃艾多的念头,这是我们在成长路途上第一次遇到的重大困境,亦第一次将潜藏在人性深处的恐怖与黑暗直逼于我们目前。尽管我们仿佛听见了艾多凄厉绝望的笑声而害怕起来,捡回了艾多,艾多还是因为这次惊吓迅速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少年天才的三弟艾好同样是个异数。从小就读书如同吃字,不仅仅有着对数字的敏感和超常的记忆力,对人生亦有着敏锐深刻的洞见,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让测试他的陈清风目瞪口呆神魂颠倒。然而日常生活中的艾好却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难具备。他的肉体和灵魂似乎从一生下来起便分离了。稚嫩的身体在巨大的脑袋的重压下慢慢变得像气球一样脆弱。如果没有陈清风的报道使他声名大噪,或许他还可以像个普通人一样平安终老。当他被选拔为少年大学生的那一刻起,便埋下了他悲剧命运的种子。善良脆弱的艾好最终印证了陈清风一闪而过的隐忧,在灵与肉的搏斗中被活生生撕裂,死在了精神病院。每一个少年的成长路上都充满了艰辛,能够安然成年是多么不易。即便是成年了,前方又有多少劫难正等待着她。孪生姐妹的命运同样多舛。艾早外放、热烈、坚强、自信;艾晚则内向、细腻、胆小谨慎。艾早只要一发现自己有了念头,便充满了果敢的行动力,即便是流血受伤,亦敢作敢为;艾晚则喜欢让想法在心里生长,蹲在窗口张望着世界,外部的喧闹与熙攘于她并没有多大关系。姐妹二人性格和行动方式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两人在日后生活中走向了两个极端。作者通过对艾早、艾晚姐妹俩成长时光的回忆,向读者呈现了鲜明的女性成长经验,我们从中看到成长的欢乐和痛苦,爱情的迷狂和坚守,母性本能的强大与深邃,还有一切女性命中注定无法摆脱的种种情感,是如何幽灵般的主宰着女性一生的遭际。“我”作为艾早的妹妹,从小亦步亦趋地跟在艾早的身后,仰望、崇拜着艾早,因跟不上她的思路而懊恼与惭愧。姐妹的情深意厚让我下定决心“如果有一天需要在我和艾早之间死去一个,那就让我死。我愿意让自己坠入黑暗,而把艾早推向光明”《钟山》2007年第5期,第173页。。然而人毕竟要长大,曾经说过“我习惯了有好东西跟她分享,她对我也是同样。我们之间没有欺骗和隐瞒”《钟山》2007年第5期,第131页。的艾晚,虽然清楚明了艾早对陈不求回报,不惜为之付出生命的、当作神灵般的爱,却还是在爱情上本能地选择了自私地欺骗了艾早,阻隔着她与陈清风的联系,而艾早自始至终的纯粹更显得“我”背叛的卑劣。最终,“我”用艾飞的出生长大间接杀死了艾早。“我”和艾早,无法分离的同根之爱,一根树枝上的两片相同的叶子,一片坠落了,另一片纵然活着,也终将在余生中痛彻心扉。小说对女性心理的把握细致入微,因为女性的直觉与敏感,更容易探入幽深的人性底处。人物细微隐秘的内心体验,温情和感动,撕裂和疼痛,都纤毫毕现于敏锐的观察与描述中。风云变幻的时代,自然有漫长曲折的经过,说成故事不可谓不精彩,好的是小说除却跌宕起伏的故事,还有对人的心灵的凝视,平添一份女性叙述独有的耐人寻味的深挚。 错位的命运 “我”和艾早与陈清风的相遇,注定了三人纠缠数十年的情爱。在三人行最美好明媚的那段时光里,“我”是如此希望时光可以就这样停驻,三个人像相亲相爱地一家人一般永远在一起。然而随着陈清风、艾早的先后死去,世界唯剩“我”一个人孤独着沉湎往事舔噬伤口。小说在末尾回首从前万般感慨时意识到,“我”、艾早、陈清风三个人的关系一直处在命运的错位和尴尬中。其实,这三个人的性格都有着矛盾、分裂的一面。陈清风外表本分毫不起眼,一副知足常乐的温厚面相,却散发着一种与现实脱节的气质,让人忘却凡俗,灵魂飞升。也正因为这点,要命地吸引着艾早、艾晚姐妹俩。始终梦想着行走的陈清风,看上去似乎应该喜欢艾早那样天南地北闯荡行走的女孩,事实却是“他灵魂的一半需要动荡,另一半却寻求安静。当他用意念行走了地球的许多地方之后,他盼望守着一个安静的女孩,在她身边休养生息。这样,他实际喜欢的是我,与他灵魂的另一半丝丝吻合的人”《钟山》2007年第6期,第186页。。然而吊诡的是,他认识的“我”从来不是完整的“我”。无论对艾早与艾晚的认识陈清风都是片面的。艾早虽然冲劲十足浪迹天涯,却在内心深处渴望着一个安定温暖的家庭,为此她可以毫不犹豫地停下脚步;“我”看似平和柔顺,安静沉稳,心里却总是不断地翻江倒海,涌动着强大的欲望。像总有一股蛮横的力量,要拉扯着“我”离开,让“我”躁动不已。这些恐怕陈清风永远无法得知。“我的假象欺骗了所有的人,也包括我自己。”《钟山》2007年第6期,第207页。或许,万事皆有运有命,是冥冥中注定的命运之手以我们无法预计亦无法改变的力量操控着我们,推搡着我们迈向不可知的前方。于是,似乎无论怎样努力,我们的人生总在错位中,无法扭转。无论时代还是人,都陷入一种迷雾般蒙昧不明的茫然中,互相擦身而过,失之交臂。其实何止这三个人,艾好拥有天才的智商却最终只能在精神病院中死去;同李艳华结婚的张根本原本是姐妹俩的表姨夫,后来先是成为“我”的养父,在李艳华死去后又成为艾早的丈夫;“我”的父亲母亲亦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荒废了人生。太多的阴差阳错、事与愿违,让人窘迫难堪。我们想成为的人,和我们最终成为的人,往往截然不同。它正如作者的感叹:“生活就是一个投降的过程,一个鄙视自己、说服自己,把自己从顶端降到零点的过程,因为你如果不想被现实杀戮,就只能乖乖举手。”《钟山》2007年第5期,第160页。当然,人性的划分永远不可能泾渭分明,天堂地狱亦可以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共存。就像书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张根本,他是草莽的、张扬的,充满侵略性和驾驭力的。艾家不喜欢张根本,却少不了张根本,尽管他侵占了艾家酱园的房产,利用权力实现了他的野心,但艾家也在特殊年代数次领受他的恩惠与帮助。每个人都是多面而复杂的。作者借人物之口说道:“人性是一团纠缠不清的乱麻,它们常常是一股股一丝丝地绞杀在一起,你就是把手指头扒拉出血来,也无法理出一个清晰的头绪。”《钟山》2007年第5期,第182页。小说中的“我”、艾早、陈清风、张根本这四个主要人物代表了黄蓓佳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以及对那一代人总体个性的描摹与思考。 黄蓓佳自言书名是完成了作品后才想出的,因为实在不知道用一个怎样的词语才能够涵盖整本书的意思。最终她用了一个虚词,借以囊括文中一切说不清道不明的痛苦与迷失,把整本书的筋骨、皮肉都拎起来,再妥帖地包裹住。所有的欢乐与哀伤,背叛与救赎,心底隐藏的秘密之花,漂泊他乡的无奈,无法掌控的变异……都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至此,小说完成了一个丰沛绵长的故事。同黄蓓佳以前的小说一样,《所有的》依然注重故事的好看和可读性,语言清丽抒情,叙述明白晓畅,而主题更为庞大,思考也更为沉实。总的说来,《所有的》有很好的材料,不免让人苛求这上好的材料能够做成更上乘的珍馐,而黄蓓佳是值得让我们如此期待与要求的。小说的不足之处在于,文气的几处断裂,仍显出了作者的力有不逮。首先是开篇设置的一个巨大而紧张的悬念,其动机却较难成立。艾早因精神崩溃寄情赌场,将千万身家输得所剩无几,原本就过于戏剧性。而作为精明商人混迹江湖多年的艾早与张根本,在做这场你情我愿的“谋杀”前竟没有仔细了解相关的法律和人身保险的规定,尤其是张根本还做过多年的公安局长,就这样以性命为玩笑做了一笔赔本买卖,似乎是有悖常理。艾早向死的决心便不像是情节的自然推动而更像作者的强硬安排。其次是小说最末艾晚与年轻男子李东的偷情,让人不以为然,似乎暗喻只有通过身体的交换才能够完成最终的自我救赎。其实在小说伊始两人的艳遇就有些像是时尚情爱杂志中跑出来的情节,这一来又回到作者从前那些描写女性情爱的多少带有通俗言情色彩的路子上,至少它与整部小说所展现出的气度不甚相符。
  







阅读提示:谜面与谜底的作者是王颖,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谜面与谜底下载地址

上一本:圈地运动
下一本:此时此刻相爱的能力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