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殿富 日期:2015-12-25 23:33:06
1.一部多向度审视生命、关注生命美学的“小百科全书”。
2.王蒙、铁凝、陈建功、蒋子龙等多位名人联袂推荐
3.十多年前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至今有读者四处寻找。
本书简介:
这部30余万字的作品,将古今中外一百余位著名思想家(如泰勒斯、苏格拉底、奥古斯丁、蒙田等)、文学家(如歌德、巴尔扎克、弥尔顿、梭罗、爱默生等)、诗人(但丁、雪莱等)以及近现代以来各个学科专家(拉马克、达尔文、帕斯卡尔、斯宾塞等)对生命美学的理解,分类总结,按“存在之美”、“身心之美”、“竞争之美”、“创造之美”、“人格之美”、“真情之美”等6个主题,将他们深邃的思想、名言警句和优美的典故,以文学的表达形式有机接合,成为一部多向度审视生命的生命美学论集,一部关于生命美学的“小百科全书”。
这是一部能够呼唤出读者优美性情的书。它是健康、有趣的,智慧、好看的;不仅有思想,亦饱含着思想者的表情。它在营养读者心灵的同时,也使我们不断对建造生命中的“人格大厦”充满着希望与激情。
作者简介:
周殿富:1951年出生,中共党员,副教授、编审。1971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党政机关和省级出版集团担任领导职务,酷爱读书,笔耕不辍。主要著述有《共青团领导学概论》《领导艺术论》《现代领导学》《楚辞源流选集》《诸葛武侯全传》《第七崇拜》《三国讲谈录》《领袖政治学》等公开出版发行。发表各类学术论文数十篇。二十余年来,政余为文笔耕不辍,迄今著述逾七百余万字。长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工作,曾被评为国务院津贴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者。
目录:
致读者//I
第一辑
存在之美
让婢女窃笑的另一种“思”//003
美:生命的“第二造物主”//012
生命之美:通往人性的渡桥//017
美与兽性:席勒为人设定的两个“必要条件”//021
生命之杯//028
生命:你多么像水,又多么像风!//033
《思想者》,我对你说——//035
紫陀萝花,你为谁存在?//040
弗洛姆的“三朵小花”之运命//044
巴尔扎克的“驴皮箴言”:要是你占有我——//048
西方“今日人生说”与中国的“青春人生论”//051
第二辑致读者//I
第一辑
存在之美
让婢女窃笑的另一种“思”//003
美:生命的“第二造物主”//012
生命之美:通往人性的渡桥//017
美与兽性:席勒为人设定的两个“必要条件”//021
生命之杯//028
生命:你多么像水,又多么像风!//033
《思想者》,我对你说——//035
紫陀萝花,你为谁存在?//040
弗洛姆的“三朵小花”之运命//044
巴尔扎克的“驴皮箴言”:要是你占有我——//048
西方“今日人生说”与中国的“青春人生论”//051
第二辑
身心之美
用生命之笔写一篇“世界的散文”//060
有时“消极”一下也许比“积极”更有效//065
“退一步”:人生的一种“功夫茶”//068
黑格尔为什么说“儿童是最美的”//071
人知道了自己是动物便不再是动物//074
生命自助的十一种“精神创伤酸”//076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080
悲伤的泪水是苦的,生气者的气体让白雪变紫//083
尼采的“世界没有心”,“问题人类”别去抱怨“干旱”//087
永远的“使命人”,永远的杨鸿年//093
生命没有完美,但需要完整//100
气质美:“如玉在山而草木润”的征服力//104
第三辑
竞争之美
寄语“生存前竞争”的伟大胜利者们//112
画一把“上帝的剪刀”放在自己的座右//118
“丛林法则”打造的血色“完美”与“退化”//125
“跳蚤效应”与可怕的“用进废退”法则//133
大角鹿怎样成为“自己以前成功的牺牲品”//135
“大风岛定律”:不改变自己便没有生存的权利//140
赢得公平要靠自己长得高//144
“用势夺命”的雨林“生死恋”//148
悲壮的“百年等一回”却收获了死亡//152
第四辑
创造之美
给生命挣一个可以端坐的“首席”//158
人的价值与体重无关,思想者注定与钱权无缘//162
生命:须走出“温水”培育的“舌贝世界”//167
不是恺撒也要造自己的“罗马”//171
“滚动的石头不生苔”,“不要把最后一棵树砍光”//174
“命”不可变而“运”可变//178
伊丽莎白为什么会被美誉为“世界凤凰”//184
撬动地球:“力学黄金律”与阿基米德、哥尔的悲剧//189
种好自己的园子要紧//192
第五辑
人格之美
“美之魂”——命之魄对自己主人的基本诉求//196
钞票的价值在“钞”不在“票”//200
美是人的“第一优势”,“过善”,则是疯子//203
橄榄为什么被雅典奉为神树//207
失守的王宫废墟与惠特曼的“失败万岁”//210
“在一个世纪里,只有一两个真正的人”//213
生命的“残缺美”//219
为什么“木头一经雕刻就身价百倍”//223
不要为别人的“嘴巴”与“眼睛”活着//226
蓑羽鹤怎样超越了动物美的“珠穆朗玛”//230
“世界原称缺陷,人情自古刁钻”,关键在做好你自己//234
第六辑
真情之美
“伪君子”能“伪”一生也是君子//244
巴黎圣母院的“人性交响乐”//247
人类始祖对
前言《生命美学的诉说》,本是十余年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笔者旧著,现在由时代书局推出新版,总该对读者说几句什么。
我对自己的所有旧著非但从不加笔削,而且向来不再过目。即因总是觉今是而昨非,也因时间之捉襟。在但丁《神曲》中的知识树上早都挂满了令人垂涎欲滴且光彩夺目的知识果,哪有时间去自我玩味什么?更何况笔者本如那树下那群奔跑欲跌的饕餮者之一员。而自己何故要破天荒拿出大块时间,用在对一笔旧日文字的斫削雕琢?首因实在是受读者多年相识相知、心意相通的感动。
笔者本是一个十分守旧不敏之人,是以在网络时代却与电脑无缘,就是百万余字的著述也终是手写到底。直到不久前才勉强可以笨手笨脚地去网上浏览,却偶然发现网上竟然仍留有一些十余年前该书首版的读者声音,对该书的美誉之高,直令笔者感动之余大觉汗颜而无以释怀自安。原书实在有太多的粗糙之处与缺憾,是以终至拿起笔来对这部旧作增删斫削一番。尽管仍不尽人意,终归是尽了人力,而鞭短莫及之处实因能之不足力之不及了,而不涉态度问题,是以心下方稍有所安。
时值该书重印之际,笔者最想对读者所说的话却是由衷的感谢。回顾30年笔耕近千万言的旧著,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读书人的“读书笔记”而已,正如爱默生所说:“每一本书都《生命美学的诉说》,本是十余年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笔者旧著,现在由时代书局推出新版,总该对读者说几句什么。
我对自己的所有旧著非但从不加笔削,而且向来不再过目。即因总是觉今是而昨非,也因时间之捉襟。在但丁《神曲》中的知识树上早都挂满了令人垂涎欲滴且光彩夺目的知识果,哪有时间去自我玩味什么?更何况笔者本如那树下那群奔跑欲跌的饕餮者之一员。而自己何故要破天荒拿出大块时间,用在对一笔旧日文字的斫削雕琢?首因实在是受读者多年相识相知、心意相通的感动。
笔者本是一个十分守旧不敏之人,是以在网络时代却与电脑无缘,就是百万余字的著述也终是手写到底。直到不久前才勉强可以笨手笨脚地去网上浏览,却偶然发现网上竟然仍留有一些十余年前该书首版的读者声音,对该书的美誉之高,直令笔者感动之余大觉汗颜而无以释怀自安。原书实在有太多的粗糙之处与缺憾,是以终至拿起笔来对这部旧作增删斫削一番。尽管仍不尽人意,终归是尽了人力,而鞭短莫及之处实因能之不足力之不及了,而不涉态度问题,是以心下方稍有所安。
时值该书重印之际,笔者最想对读者所说的话却是由衷的感谢。回顾30年笔耕近千万言的旧著,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读书人的“读书笔记”而已,正如爱默生所说:“每一本书都是一部引文”,对拙作尤其贴切。尽管笔者与畅销书从来无缘,所幸每种书投入市场并不乏同气相求的知音读者。若无这些知音读者的不弃抬爱,也许笔者不会如此长久地恋栈于文字之间。因为我太知道了只有读书的人才是最聪明的,而写书的人则是天底下瓜田中的最大。也许正为此吧,西方的苏格拉底不写书,东方的孔夫子也不写书。
笔者本非学问之人,自无以文沽名所需;本人也非以文为生之人,更无以书谋利之求。一切只因为书与我的人生,就如同伊丽莎白把自己的一生嫁给了英吉利帝国的王位一样,唯书,是人生中不可一日不晤的钟爱者。而读者的声音,则是我终生所无以辞却“三更灯火五更鸡”于文字图书之间的最大回报;也只有读者的每句话都是我人生的一块奖牌,而无论褒贬,都足以证明他们至少读过。
该书的重新修订,除了以酬读者的抬爱,也缘于自觉此书自有其价值所在,尽管笔者心劳手拙没什么闪光的东西照耀,但书中所采撷的中外一百多位古今大家关于生命、生活、生存的理喻剀切之言,却足够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享用一生了。至少对笔者的人生如此。人类思想文化的历史长河得以奔流不息,自得益于前喻后喻之功,但浮在激流表层上的却无一不是那些比重轻于水的泡沫枯草鸡毛葱皮,而金砂、宝石总是沉淀深埋在河底。是以有此一书在手,至少可免去读者翻检百书遍淘千沙之苦。
诚望新版《生命美学的诉说》重新投放市场,能为读者在艰辛的生存努力之余,奉一杯清水烹春茗,献一束萱草合欢之木叶。
仅以此书向我所有著述的读者荐者编者推介者致以真诚的谢忱!
作者周殿富试图对人生的苦恼与磨难给出消解与摆脱的新思路。《诉说》中有
许多篇什的观念和谠论与“常理”看似相悖,但当你聆听之后,却大彻大悟,宛
若进入一种意识的新时空。(人民网《人民日报》)
全书通篇畅言人一定要以人的形象走过一生,去做地上的美与庄严。但绝不
为人生、为生活、为社会披一席玫瑰色的华美外袍,或为读者架一副玫瑰色眼镜,
去眩人以伪美。而是从人的“生存前竞争”开始,一直谈到死亡的种种磨难,但
绝不拉你下地狱,而是用千百万年来人类思想智慧的光焰照你走向光明。(人民网
《学习时报》)
“退一步”:人生的一种“功夫茶”
在北方农村,讲究供奉“三代宗亲”(祖宗牌位)。新立的“牌位”要讲究“开光”,就是要请女巫神汉来唱一通,还要杀鸡宰羊,大概的意思是为这“牌位”灌注神气,好让它有灵。到了拉萨,好朋友送你佛像,也一定是要到布达拉宫去“开光”的,才算是心诚。那“开光”也是为了给佛像灌注佛气。活人呢?谁来给灌注人气呢?还得靠自己。人活着讲的是“精、气、神”,没有精气神的支撑,整天像一只瘟鸡一样,眼皮耷拉着,毛茬儿炸挲着,腿哆嗦着,怎么也精神不起来,那还算活着吗?
那么,怎样才能给人灌注一点生气呢?还是要靠一份乐天努进的宅心襟怀。人没有精气神,除了病苦缠身外,大多是因为不开心。而不开心往往是因为心宅之门总关着,没有新鲜空气的流入;胸襟总用重重心事的封条锁着,见不着一点阳光,总不敞亮。你那心老“关”着、“锁着”,心怎么能“开”呢?在这个世界上天地宽着呢,可人遇事多愿向窄处想;如果把心放开,不去想那么多,也许一切都没有想的那么坏。地球上的路多着呢,可人总爱“一条道跑到黑”,换一条路也许是柳暗花明、山清水秀也未可知。村头街尾的树多着呢,哪棵
树不能挂绳儿,何苦非“一棵树上吊死人”呢?许多的不开心,大多是自寻烦恼,高不高兴本是自己的一种感觉而已。许多事都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这“退一步”也是人生的一种“功夫茶”,虽然苦一点,但却能渐渐地品出味儿来。
不都说人是自私的吗?那就从为了自己的角度去想一想,别人窝囊你,你没
有办法,还要自己窝囊自己,那不是犯傻吗?人不开心,大多是因为心事太重、心计太细。心事太重了,便有“拿不起来”的时候,但你要“放得下”,不去想就是了,或者想点别的。心计太细了,你就数不过来、累得慌,而且会索然无味,会很烦。许多事本来是不需要条分缕析的,一团乱麻你理得过来吗?而挥剑把那乱麻团子一刀两断的亚历山大不是当了“亚
洲王”了吗?人生总要有许多乱事需要排解,实在排解不开,就用一下“亚洲王之剑”,也许会管用。
是的,人有时候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那就别老在那“山中”转悠,走出来看那山,也不过如此。在远处看泰山,哪还有五岳之首的王者气象,也就是一个大土包。所有的烦心事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你越在乎它,它便越不在乎你,越要让你为它付出代价。不开心大多是因为“想不开”。聪明人总是想不开的事就不去想。“不去想”
有时比“想得开”更来得划算,不需要支付“想”的成本啊!若要为自己,那人需要想的只有一件事:把自己的身子骨养好,这是为自己的第一要义,其他所有身外之物、身外之事都不值得想,因为那些都不属于你自己,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只有自己那副骨头架子挂着肉的身板。这也许太自私了,就是为了不自私,你也得这样想、这样做,才会使自己活得有点精神,也为他人少去许多麻烦,否则不是连老婆孩子都为你操心吗?然后,你才有尽种种责任和义务的可能。
黑格尔为什么说“儿童是最美的”
爱默生讲过孩子为什么能够“支配”成年人的现象,而黑格尔则认为“儿童是最美的”。我想对于这一点,谁都不会否认。有哪一个孩子在父母眼中是不可爱的呢?都说“庄稼总是别人的好,孩子总是自己的好”,其实,别人的孩子只要是健康、正常的,又有哪一个不让人发自肺腑地喜欢呢?
儿童为什么会是“最美”的呢?
儿童的美并不在于身体的,而在于表情的、动作的、语言等诸方面表现出来的天真无邪幼稚无欺的心灵。就是他们偶尔做出在成年人眼中看来是很“狡猾”的事来,你也绝不会觉出他们面目可憎可恨。儿童的美,一切都显现为一种自然自由的神态,而这种神态绝非成年人所能够再拥有的。儿童在父母那里实现自己的目的,远比成年人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目的要容
易得多。在儿童面前,没有一个父母会成为“攻不破的堡垒”,因而培养顺应了人的自然与自由的天性,所以,孩子们个个显得天真烂漫,因为他们无忧无虑,心灵从不知设防,因而也没有一个成年人会对孩子去设防,所以孩子就是骂人,你甚至都会觉出一种“模仿秀”似的,但也是可爱而不可恨,因为你绝不会想到他会有什么恶意。而成年人对成年人就不同了,别人的笑,本来是友好,可是你有可能认为是“笑里藏刀”;别人的哭,本来很痛苦,可是你有可能认为那是“鳄鱼的眼泪”。
孩子的心灵就像是三月的水葱,青是青白是白,从未受到过伤害;可成年人的心灵多是伤痕累累的树皮了。孩子能不可爱吗?而这一切都会“青山遮不住”般地流泻在神态表情行为方式中。成年人不仅额头上眼角上都布满了皱纹,可怕而悲哀的是心灵上也都堆起了许多估不透摸不准展不开的褶皱,还会有多少美丽的显现呢?所以我们见到的同类有的麻木如古庙泥胎,有的敏感如刺猬豪猪;有的泼如小馆子里的“麻辣烫”,有的隐晦如林子里的老山参;有的矫情如蹩脚的话剧演员装腔作势,有的真实如赤裸裸的小丑跳梁。让人忌讳者有之,让人作呕者有之,让人嗤之以鼻者有之,让人避之惟恐不及者亦有之。
是的,成年人未必就没有清纯可爱忠诚挚守者,未必就没有令人甘之如饴醍醐灌顶者,但成年人的利害之心已让人畏之如虎、视之如毒了,还有多少人去肯对那大街上的乞讨与求助者援之以手呢?因为人们再也分不清哪个是乞丐哪个是骗子。一个骗子可能骗走了全世界的善良之心,可是全世界的善心未必能改造一个骗子。
不是“人之初性本恶”,也不是人心从不向善,而是我们生于一个调动“人性恶”的时代,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有一个面对现实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否则,也许我们会永远失去欢乐与开心,总被烦恼忧愁焦虑恐惧灰颓失望无绪怨怒恨戾这些字眼、这些心态所包围所困扰。
还是学学孩子们吧,即使再也无须去追逐逝去的童年美丽,就是为了每一天都有一个好心情、每个人都有一个好身体,也还是多一点无私无伪的“童心”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