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辉 日期:2016-01-06 11:50:42
本书为一本名人名家的访谈录,作者李辉是《人民日报》的资深记者、编辑,著名作家,主要从事人物传记和历史随笔写作。在本书中,作者整理收录了他近年来对王世襄、陈思和、林贤治、马悦然等著名学者的访谈文章,内容广泛涉及文学、艺术、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作为知名学者访谈录,本书具有较为重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同时,因其访谈的形式,又使本书具有了深入浅出、生动不拘的特点,可读性强。
本书简介:
本书为一本访谈录,整理收录了作者李辉近年来对王世襄、陈思和、林贤治、马悦然等著名学者的访谈文章,内容广泛涉及文学、艺术、思想、文化等领域,既具有较为重要的思想价值,引人思索,又因其访谈的形式,显得生动不拘,可读性强。
目录:
王世襄谈文化之痛001
林贤治谈鲁迅023
听马悦然谈中国文学051
王元化谈“五四运动”061
陈思和:永远的困惑与误区?093
蓝英年:镜子中的历史115
听杨宪益漫忆往事143
周扬之子周艾若谈周扬175
与周扬之子周迈谈周扬187
附录:旋涡之中,写好一个“人”字201自序
从小爱与人聊天,未想到,这一习惯,成为后来记者职业必备的一种技能:采访、对话。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言极是。三十几年前,在复旦大学与陈思和兄开始研究巴金,我们与恩师贾植芳先生聊天,拜访巴金和他在上海的老朋友吴朗西、毕修勺,教科书和作品之外的往事细节与文坛掌故,把我们带进消逝的场景。年轻的我,顿时有了触摸历史的质感,仿佛自己伴随着他们置身其间。
这种感觉,妙透了,令人陶醉。
1982年至今,做记者转眼就是34年。实际上,34年,我只做了一件事——不停地与人聊天、对话,然后,在此基础上,写感兴趣的人物,展开自己觉得值得深入的话题。坦率地说,没有与众多人物的访谈,就不可能写出《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巴金传》《浪迹天涯——萧乾传》《沈从文与丁玲》《摇荡的秋千——是是非非说周扬》《世纪之问——来自知识界的声音》《人在旋涡——黄苗子与郁风》《传奇黄永玉》等这样一些作品。
猴年将至,恰是我的花甲之年。承蒙北方文艺出版社社长宋玉成先生厚爱,约我将多年的访谈录,加以筛选,选择一个合适主题结集出版。
主题确定,其实很难。不同的访谈对象,不同的人生故事,不同的思考,在我看来一起构成历史与现实、情感与命运的丰富内涵。时间,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2016年,有不少重要的历史节点:白话文与新文化运动兴起100年、鲁迅逝世80周年、“文革”爆发50周年……时间流逝无情,人与历史场景,却不会离我们远去。王元化的回忆与对话,让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近代中国和“五四”运动的关联;林贤治的对谈,再看鲁迅在历史画面中远远近近的身影;杨宪益的往事漫忆,呈现政治运动中不堪回首的心灵伤痕;王世襄的漫谈,文人如醉如痴拥抱文化的情怀令人难忘;陈思和的对话,令人思考文化教育,如何走出以往的伤害,重新起步……不同对话,看似相对独立,其实互有关联。曾经出现的诸多世纪难题,并没有解决,仍将人们困扰。
走进新千年之际,黄永玉先生创作过一个人物雕像,前两年复制一尊,捐赠上海巴金故居,安放于庭院草坪。雕像为一位年轻人,昂首仰天,伸开双臂,迎接新世纪到来。黄永玉起了一个充满乐观和富有诗意的名称——“新世纪不再忧伤”。今天上午,我再次走进巴金故居,又一次凝望雕像,又一次感受伸开双臂迎接新世纪的青春力量。
“新世纪不再忧伤”,是每个人心底的期望。期望中,人们充满乐观精神,对未来充满信心。期望中,人们却又必须肩负沉甸甸的历史前行。
如何不再忧伤?谁还忧伤?
于是,我借用黄先生的雕像之名,将这本访谈录的书名定为《新世纪谁还忧伤》。
2015年11月18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