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亨利·戴维·梭罗 王光林 日期:2016-01-28 12:42:05
这是琥珀经典文丛之一。
周国平、曹文轩、刘震云、严歌苓、毕淑敏、白岩松,推荐导读
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有一泓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有时我感到,在大自然中,无论什么事物,你都可以从中找到*甜蜜温柔、*天真动人的伴侣,就是愤世嫉俗的可怜鬼和意气极为消沉的人也不例外。只要生活在自然之中,五官健全,他们就不会感到意志消沉。对于一个健康天真的耳朵来说,风暴不过是埃俄罗斯的音乐。无论何事,也不能使一个简单勇敢的人产生黑色的忧伤。享受着四季带来的友谊,我相信什么都不能使生活成为一种负担。
文学评论家、作家安波舜:
很难说是《瓦尔登湖》让现实中的海子失望,还是《瓦尔登湖》给诗性的海子往生的希望。但是,有一种阅读体验是真的:只要你爱上这本书,生活(上帝)就会给你打开另一扇门——远离尘嚣和物质的烦扰,回归心灵的宁静和生命的自然。别人的目光与你无关,世俗的评价与你无关。与你有关的是你生命应该享受的阳光、湖水和鸟儿的歌唱……
湖边的安静与思考,是今天的奢侈品。——白岩松(著名主持人)
本书简介: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作者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
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毕业于哈佛大学,“简朴生活”的一代宗师。崇尚简单纯朴的生活,追求理性空灵的精神境界,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文化,也影响了全世界。其代表作《瓦尔登湖》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是当代美国拥有众多读者的散文经典。
王光林(196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澳大利亚文化研究》和《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主编。《当代澳大利亚经典小说译丛》副主编。先后发表中英文著译多部。2012年获得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特别翻译奖”。2014年6月获得英国中央兰开夏大(UniversityofCentralLancashire)颁发的荣誉学者(HonoraryFellowship)称号。
目录:
自然与自由的追随者——重新认识梭罗/001
经济篇/001
我的生活所在,我的生活追求/066
阅读/081
声音/090
孤独/105
访客/114
豆田/126
村子/137
湖/142
贝克农场/163
更高的法则/171
禽兽为邻/182
室内取暖/194
昔日的居民,冬天的访客/207自然与自由的追随者——重新认识梭罗/001
经济篇/001
我的生活所在,我的生活追求/066
阅读/081
声音/090
孤独/105
访客/114
豆田/126
村子/137
湖/142
贝克农场/163
更高的法则/171
禽兽为邻/182
室内取暖/194
昔日的居民,冬天的访客/207
冬天的禽兽/219
冬天的湖/228
春天/240
结束语/256前言1985年4月,美国评论家约翰逊·雅德利(JonathanYardley)应《美国传统》(AmericanHeritage)杂志之邀,选出了他认为塑造了美国人性格的10本图书,其中《瓦尔登湖》名列榜首。
亨利·戴维·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生于麻省康科德镇。梭罗生活的时代正好是商业和技术统治美国人生活的时代,康科德镇跟美国其他地区一样,开始从农业转向工业,这点使梭罗感到十分不安。幼小的梭罗比较喜欢的一个地方就是瓦尔登湖,但是令他感到愤懑的是,通过向西部扩张,不断扩展商业空间,美国的工业化摧毁了自然资源及其本土文化。
1845年,在其好友爱默生的许可下,梭罗在瓦尔登湖滨建造了一间小屋,并于7月4日搬了进去。他搬到湖滨的主要目的是想写《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一文,以纪念感1985年4月,美国评论家约翰逊·雅德利(JonathanYardley)应《美国传统》(AmericanHeritage)杂志之邀,选出了他认为塑造了美国人性格的10本图书,其中《瓦尔登湖》名列榜首。
亨利·戴维·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生于麻省康科德镇。梭罗生活的时代正好是商业和技术统治美国人生活的时代,康科德镇跟美国其他地区一样,开始从农业转向工业,这点使梭罗感到十分不安。幼小的梭罗比较喜欢的一个地方就是瓦尔登湖,但是令他感到愤懑的是,通过向西部扩张,不断扩展商业空间,美国的工业化摧毁了自然资源及其本土文化。
1845年,在其好友爱默生的许可下,梭罗在瓦尔登湖滨建造了一间小屋,并于7月4日搬了进去。他搬到湖滨的主要目的是想写《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一文,以纪念感情弥笃、业已去世的兄长约翰,并进行经济试验,看看他的经济理念是否能改变美国人一周工作六天的习惯。1846年2月4日,梭罗在康科德镇演讲厅做了一个报告,主题是“托马斯·卡莱尔及其作品”。演讲结束后,听众们提出,他们更想听一听他在湖边的生活经历,于是他准备了一个讲座,题目就是“我的经历”。1847年2月10日,梭罗还是在康科德镇演讲厅做了这个演讲,结果大受欢迎,于是他开始着手,将这个讲稿整理成一本书,这就是《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通过艺术的形式,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获得人类的新生。这是一种成熟的恬静,是人类自我的一个微观和宏观旅程。正如梭罗自己所说:“我有我自己的太阳、月亮或星星,还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小世界。”《瓦尔登湖》是作者对业已丢失的现实世界的追寻,也是对清纯的追寻。清纯意味着回归春天的生活,回归青春和充满活力的感觉。通过将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然四季的更迭结合在一起,作者的心灵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也使整个人类从中看到了问题的症结和希望所在。
诗人贺尔德林说过:“在这漫漫长夜,诗人何为?但你告诉我,诗人是酒神的祭司,他要走遍大地。”梭罗就是这走遍大地的祭司。你们有些人很穷,觉得生活难以为继,有时候甚至连气都喘不过来,这些我们全都知道。我毫不怀疑,有些读者饭是吃了,但却付不起饭钱;有些人身上穿的衣服,脚上穿的鞋子正在破损,或者已经破旧不堪,但却没钱换新的。尽管如此,你们还忙里偷闲,来翻上几页,而这时间还是从债权人那儿偷来的。很显然,你们许多人过的是多么卑贱低微的生活啊!因为经验已经磨亮了我的视力。你们总是进退维谷,想做点生意来还债,却不知债务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泥沼隐射英国作家约翰·班扬的名作《天路历程》中的“绝望的泥沼”(theSloughofDespond)。,拉丁文称之为“aesalienum”,即别人的铜钱,因为有些钱币是用铜铸就的。你们就在别人的铜钱中生存、死亡、埋葬;你们总是答应还债,答应明天就还债,但是直到今天死了,债还没还清;你们曲意逢迎,想尽办法,为的就是逃避监狱的重罚;你们撒谎、奉承、选举,将自己缩进一个彬彬有礼的硬壳里,或夸夸其谈,表现出一副稀薄如云雾般的慷慨,从而使你的邻居相信你,让你为他做鞋子、制帽子、裁衣服,或为他造马车,或为他代买食品。你们将钱藏在旧箱子里,或抹上灰泥的袜子里,或更保险一点,将钱藏在库房的砖头缝里,无论多少,也不管在什么地方。你们想攒点钱,以防生病,没想到反而使自己病倒了。
有时我感到奇怪,我几乎可以说,我们竟会如此轻率,干起那罪恶昭彰、从国外引进黑奴的勾当来,有很多精明而邪恶的奴隶主,奴役着南方和北方的奴隶。一个南方监工已经够坏的了,而北方的监工更坏,然而,最坏的还是你成为你自己的奴隶监工。居然侈谈什么人的神圣!瞧一瞧马路上的车夫,白天黑夜地向市场奔去,难道他的身上有什么神圣在激励着他?他的最高职责就是给马喂草饮水!与他的运货利益相比,他的命运算得了什么?难道他还不是给乡村老爷驾车奔忙?他有何神圣,又如何不朽?瞧他那副畏畏缩缩、卑躬屈膝的样子,成天都不清楚自己在担心些什么,哪里还有什么不朽和神圣可言,只不过是自己认定了的奴隶和囚犯而已,一个由其所作所为所赢得的名声。与我们的个人见解相比,公众的见解只不过是一个软弱无力的暴君。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这就决定了他的命运,或者说,指明了他的归宿。即使是在西印度群岛的各个省份谈论心灵和想象的自我解放,又有哪儿来的威尔博福斯威尔博福斯(WilliamWilberforce,1759—1833):英国反奴隶制领袖。来加以实现呢?再想一想这片土地上的女子吧,她们编织着梳妆台的椅垫,应对着末日的来临;她们太过稚嫩,对其命运丝毫不放在心上,仿佛蹉跎时日于永恒丝毫无损。
大多数人过着安静而绝望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就是习以为常的绝望。你从绝望的城市,走向绝望的乡村,而且还不得不以水貂和麝鼠般的勇气来安慰自己。就是在所谓的人类游戏与娱乐背后,也隐藏着一种陈陈相习、不知不觉的绝望。在这种游戏与娱乐里并无游戏可言,因为只有工作结束后才会有游戏。然而,不做绝望之事,这才是智慧的特征。
什么是人生的宗旨,何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和生存手段,当我们用教义问答式的语言进行思考时,仿佛人类有意识地选择了这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不喜欢别的。然而,他们也真诚地认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但是清醒和健康的人记得,太阳升起,万物明亮。现在纠正我们的偏见还不算太晚。假如没有证据,任何一种思维方法或行为方式都不得相信,无论其有多么古老。今天人人附和或默认的真理,明天就有可能成为谬误,成为转瞬即逝的见解云烟,而有人还以为这是祥云,会给大地洒来甘霖。老人说你不能做的事,你去试了,发现你能做。老人有老的一套,新人有新的花样。老人或许不知道如何添加燃料,让火保持不灭,而新的一代却放一点干柴在火车小小的锅炉底下,绕着地球飞转,迅疾如鸟,正如谚语所说:“气死老头子。”年资未必就能胜任年轻人的老师,实际上也难以胜任。不错,他们收获不少,但失去的更多。即使是再聪明的人,他们又懂得了多少生活的绝对价值,人们都可表示怀疑。说实在的,老人没什么重要的忠告可以给予年轻人,他们应当明白,从私下里说,他们的经历支离破碎,他们的生活凄凄惨惨,充满了失败。也许他们还存着某种同自己的经历不相符合的信念,可是他们已不再年轻了。我在这个星球上已活了约三十年,但还没有听到长辈们一句有价值的言论,或真诚的忠告。他们什么也没告诉我,或许也告诉不了什么中肯的事。这就是生活,一个在很大程度上我还没体验过的实验。老人是体验过了,但对我却丝毫无益。如果我有什么自认为有价值的经验,我一定会想,这个经验,连我的前辈导师们都没有提起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