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亮 日期:2016-03-17 11:47:33
本书简介:
个人散文集,包括“读书类:沉醉书香”、“随笔类:偶有所思”、“游记类:踏遍青山”等三个板块,含《给女儿的话》《为什么不能守规矩》《寻回自我的感恩之旅》等散文八十余篇。内容多抒发生活中的感悟,也有一定比例的读书笔记和风景游记,表现了作者追求真善美的情怀。
作者简介:
王亮,字子清,武汉大学文学学士。新浪网名黄鹤少侠,2005年发表长篇武侠小说《降龙伏虎记》;2006年开通个人新浪博客;2007年出版个人诗集《江南草青》;2010年出版散文集《雨夜中的凤凰》。
目录:
我想和韩寒谈谈62
我又一次被你摇撼64
也谈“富人区”67
夜读司马迁69
一场美梦引发的思索72
雨夜读徽因76
随笔类:偶有所思
“hold住”梦想的方向83
“给力”的前世今生85
不亦快哉文87
成熟的真正模样89
春日遐思92
春夜赏雨95
观《拄杖看山图》有感97
给女儿的话99我想和韩寒谈谈62
我又一次被你摇撼64
也谈“富人区”67
夜读司马迁69
一场美梦引发的思索72
雨夜读徽因76
随笔类:偶有所思
“hold住”梦想的方向83
“给力”的前世今生85
不亦快哉文87
成熟的真正模样89
春日遐思92
春夜赏雨95
观《拄杖看山图》有感97
给女儿的话99
对与错的距离102
何为正确的教育104
后主无憾106
江城交友记109
如果我是……112
声音的魔力114
时间都去哪儿了116
手机这玩意119
太白亦非仙121
探索散文创作的奥秘125
微信若眼前咫尺似天涯129
为什么不能守规矩131
我还没有去过北大133
我们要向马云学习什么136
抚今追昔情更坚139
我在上海的朋友142
武汉是什么味道144
闲话《富春山居图》146
寻回自我的感恩之旅149
寻师记151
寻找“美好时代”153
一个年轻市民的不高兴156
一个天才的选择158
一个文学青年的自白161
一台空调引发的思考164
以“文学之名”的相聚166
硬币两面的武汉话169
追寻往日的回忆173
游记类:踏遍青山
边城访翠177
穿越卢浮宫180
穿越时空的旅程183
带着爱人去旅行186
东湖磨山赏樱记189
飞往巴黎的遐想191
记忆中的鲁迅故居194
梦回桃花源196
徘徊在巴金故居的门前198
品游张居正故居201
浅读新加坡204
秦淮追梦206
清凉寨归来记209
世上本无阅江楼212
被时光隐藏的老街巷215
陶醉于新天地的柔美夜色218
挑夫记220
文化的力量223
邂逅鼓浪屿225
寻“香”之旅227
仰望东湖行吟阁230
又见牌坊233
岳阳天下楼235
在武汉遇见“拿破仑”238
壮丽奇绝腾龙洞241
走进黄埔军校244
《秦淮追梦》后记247
前言序一
董宏猷
王亮的又一本散文集出版了。书名仍然诗意,仍然江南,“秦淮追梦”。一点一点地读完他的书稿,亦是在江南,在雾气缭绕于茶园清泉的山中。便有许多的欣喜,如同山中的序一
董宏猷
王亮的又一本散文集出版了。书名仍然诗意,仍然江南,“秦淮追梦”。一点一点地读完他的书稿,亦是在江南,在雾气缭绕于茶园清泉的山中。便有许多的欣喜,如同山中的竹笋,在宁静中一节一节地生长。
我是看着这片竹林在清风明月中生长的。那时的王亮,还是一个热情的浪漫的文学青年。他热爱着文学,酷爱读书,自己在网上写着武侠小说,同时,还率性地写下了大量的旧体诗,以及游记与读书随笔。他的创作,如同他的热爱,是自然的,率性的,随风飞扬的,呼啦啦在原野上肆意开放的,带着青春的热情、野性与阳光。我在他的第一本作品集——诗集《江南草青》的序言中,写下了我对王亮最初的印象:
清秀而儒雅的一个年轻人,武汉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酷爱古典诗文和历史。不说话时,是文静的一泓清泉,斯斯文文地望着你。一旦谈起诗文,便马上变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汹涌澎湃,滔滔不绝,仿佛全世界都在他眼前消失了,展现的只是李白的盛唐,东坡的苦宋,以及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的长河。
在当今喧嚣而浮躁的社会里,年轻人仿佛都在湍急的漩流中折腾,在时尚而前卫的西方文化或者选秀圈套中沉醉,很少有人像王亮这样,以“黄鹤少侠”自许,全身心地迷醉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这样的特立独行,单纯执着,我便很欣赏。王亮的旧体诗,完全是其激情和思想的宣泄和外现的,是不拘一格的,是行云流水、汪洋恣肆的。可以这样说,他不是自觉地去创作“旧体诗”,而是将旧体诗作为一种最直接、最方便记录自己生活情感的载体的。旧体诗之于王亮,是日记的一种,是心路历程之随记,随心所欲,不受束缚,只要真情实感就行。这样下来,其优点自不待说,便是自然而率真,充满天性和青春之清纯朝气,同时,也是其古典文学根底和天分的自然展现。
当然,那时的王亮,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直叙胸臆的,抒发少年情怀的,敏感的、浪漫的、激情的,沉浸在古代生活形态中的。我也多次和王亮谈心,提出值得王亮今后创作中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公共的古典意象,如饮酒、横琴、仗剑、仙境,以及长啸高歌、人生如梦等等,应该保持着审慎的态度,尽量追求个性与独创,加强对古典诗词的艺术性的自觉追求。我认为,“王亮是有天赋的,有才华的,在创作上是有光明的发展空间的”。最重要的是,王亮是有灵性的,有悟性的。他果然就迅速地转入了“自觉”——创作的自觉,学习的自觉。他拜师求艺,博览群书,自觉地调整了创作思路,如我所期待的,暂时放下武侠小说的创作,在旧体诗与散文随笔上下功夫。他的勤奋与创作的旺盛是令人惊异的。很快的时间,王亮又推出了第二部作品:散文集《雨夜中的凤凰》。我在序言中曾经指出,王亮散文所追求的,是余秋雨那样的文化散文——
他所钟情的,不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人文山水。他对真假赤壁的人文思考,他在东湖赏梅时的审美情趣,他对达夫当年江南之旅的羡慕,他对西湖之梦的寻觅,无不真实地表达了他的人文情怀,以及对文化散文的追求。人在山水之中,情思与山水同在。那样一种魏晋名士风度,如同李白的“相看两不厌,独有敬亭山”。这样的一种追求,实际上是对生命、青春的呼唤,对自然和谐与自由精神的渴望,对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憧憬,在当下,无疑也是对社会转型期所衍生的种种社会弊端的厌倦与批判。
从《江南草青》,到《雨夜中的凤凰》,王亮健康而迅速地成长起来。从古典诗词到散文随笔,王亮展示给我们的,不再是一个沉浸在中国古代侠义社会的穿越者,而是一个充满朝气、充满阳光的青年作家,一个用踏踏实实的行动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张扬人文精神的文化继承者,一个对未来充满自信的跋涉者。他首先在自己的工作战线上,成为长航系统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然后,又成为武汉作家协会的签约作家,有了更广阔的文学天空,有了更大的文学舞台。他不仅自己创作,而且,作为一家行业报纸的编辑,他还承担起文学组织与培养文学新人的重任。在这期间,他结婚,生子,由青涩走向成熟。他的作品,也更加自觉,更加注重了思想与思考。于是,我们便欣喜地看到了他的第三部作品:散文随笔集《秦淮追梦》。
仍然有王亮擅长的游记,但是更加注重了意境的营造,笔墨的趣味,将过去的直抒胸臆,变为了含蓄与隽永。字里行间,不再是那个青涩的白衣少年;一袭青衫,多了成熟与沧桑。
仍然有王亮擅长的随笔。但是,比起过去的单纯的心路历程的记录、博客上的文章的自然,现在的随笔多了许多不露痕迹的构思与营造,多了潇洒、放达与云水情怀。我最喜欢的,是那么多的“不亦快哉”,试举几例,真的是令人莞尔——
其二:下班步行回家,路上忽有尿意,见一豪华酒店,昂首挺胸而入,撒完后再昂首挺胸而出,不亦快哉!……其二十二:某日下午陪娘子逛武广,逛完已是月上柳梢头,两人肚皆微饥,于街头东北人烤肉馆,吃烤肉四串、臭干子六片,一同吃罢,顿饱,不亦快哉!……其二十六:在北京奥运会前夕,应我家附近一家牛肉面馆老板之邀为其店作奥运对联一副,并在奥运期间张贴于店门之上,令其每日比从前多卖出牛肉二十斤,不亦快哉!
这样的幽默与大气,金圣叹先生若来,也会会心一笑的吧。
《秦淮追梦》之中还有的,是一如既往的读书笔记,但是,其读书的宽度与深度,显然是出了三峡的大江了。如果说,过去的读书笔记,多少有读书心得的明白与清浅,那么,现在的读书随笔,则多了许多的思考与思想。一如王亮自己所说,“当青春已渐渐离我远去,年轻时的梦想已被现实的车轮碾碎成泥,物质的富足却难以带来精神的持久充实,一年到头都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当电视节目越来越世俗,书店里的书籍也越来越商品化。曾经满怀理想的自己也再次陷入了深深地迷惘与对时代的困惑之中”。
于是,在阅读切·格瓦拉的一本旅行日记时,蕴藏在王亮心中的理想之火再一次熊熊燃烧起来了。“在读这本日记的时候,仿佛我自己就是那位和作者同行的旅伴,随他一起风餐露宿,一起穿越草原与高山,一起跨过江河湖泊。”
王亮引用了格瓦拉的内心独白:“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地回答说,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然后,王亮告诉我们:
在描述对于这次自由行的最初动机时,格瓦拉在书中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因为从一开始,旅行对于他们而言,其实就是青春的冲动以及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所驱使。这次旅行花费了他们近九个月的时间,也彻底改变了格瓦拉的生命轨道,使他从梦想“当个著名的研究者”,转而希望“为人类服务”,并最终成为人类追梦的代表者。
从《江南草青》到《秦淮追梦》,一个成熟的王亮以崭新的姿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仍然充满青春的激情,仍然用不懈的努力展示着生活的诗意与人文情怀。同时,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他直面现实后的人生思考,与人生选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自信而成熟的王亮,从“青春的冲动以及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一路走来,志存高远地希望“最终成为人类追梦的代表者”。我想,这是王亮生命中最浪漫、最渴望的追求,同时,也是我们的生命中最浪漫、最渴望的追求。
那么,让我们同行吧。
是为序。
2015年6月11日凌晨于汉口白璧斋
(董宏猷:武汉市作家协会主席,武汉文学院院长,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序二
任蒙
青年作家王亮这些年来坚持写散文,还写旧体诗,由于我对旧体诗的格律素无研究,所以很少注意他在这方面的创作,但对他的散文我还是很关注的。他几年前出版的那本《雨夜中的凤凰》我看过,这部散文在结集之前,有些篇目我也曾经在其他地方读到过。
王亮很年轻,在一家企业主持内部小报,还兼做企业的思想宣传和对外报道工作,工作担子还是比较重的。他生得白白净净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看上去就是个“阳光男孩儿”,只有你与他打过交道之后,才知道他特别稳重,也很斯文,透出一种青年知识分子的内在气质。而他的散文与他的品格十分“对应”,不像某些年轻人那样刻意追求时尚,更没有丝毫油滑,而是充溢着一种书卷气。
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很深的情结,有不少短文是他游历了各地人文名胜之后留下的笔记。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每到一地,总是流连于那里的文化遗迹,并力求表达出自己的思考。他那篇《徘徊在巴金故居的门前》,就对人们熟悉的这位文坛巨匠写出了自己的感知。他说:“在我心中总有一个伟大的形象,在我看来遥不可及时,这个形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伟大。当我走近他时,却觉得他其实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这种思想深处的认识是比较难以把握的,用几句话将其表述出来则更显难度。
读王亮的散文,发现他不但观察生活比较细致,而且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他曾经写过一篇《寻找上海的颜色》,他说:“在我心中,每一座去过的城市都有一种代表它的颜色,北京是金色的,因为它是首都,金碧辉煌;杭州是绿色的,因为那里的西湖沿岸都飘拂着嫩绿的柳条;内蒙古是蓝色的,因为那里的天空永远都是蔚蓝的;而上海,却始终找不到一种适合它的颜色与之对应,因为它是五彩缤纷的。”王亮曾在上海客居三年,因为后来和一个爱好摄影的小伙子合租了一套房,“我的世界也因他而增加了更多的颜色。这时的上海,仿佛披上了彩色的衣裳,各种品牌的小轿车,风格各异的建筑群,衣着前卫的红男绿女,逐渐代替了过去上海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尤其是从东方明珠电视塔上往下看,整个上海几乎一览无余,白天还好,到了晚上,那真叫一个五彩缤纷,仿佛脚下是一片色彩的海洋。”不知道有多少高手写过上海,可他这个刚刚入道的年轻人经过对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反复打量,从一个新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印象。这篇短文视角较新,主题集中,语言清新,文字也很简练,我记得在他的那次散文研讨会上,几位专家都给予了肯定。在他这部集子里,又有一篇《武汉是什么味道》,他说:“武汉地处吴蜀之间,有着甜软和酸辣的混合;就像武汉人的性格,泼辣,干练,又不缺乏细致,讲究的就是个实在。那时武汉给我的味道就是厚重又略带点浑浊,就好像当时武汉的空气。”他虽然是在武汉长大的,但这个问题仍然让他思考了多年,或许这就是他找到的满意答案。无论能否用一种颜色或一种味道来象征一座城市,王亮的这种散文思路都是耐人寻味的,都是值得称道的。
王亮在工作之余,将许多时间用于读书和写作,并且阅读面比较广泛,用“乐于阅读,勤于创作”来概括他的生活,可能是比较恰当的。很多作家在回答青年人提出的如何提高写作能力的问题时,都说要多读、多写,这两点,王亮都做得很好。所以他写得宁静,写得儒雅,写得书香四溢,显示了一个青年作家应有的文学境界和文字功力。
他才三十出头,在我的记忆里,他已经出版了一本旧体诗集《江南草青》和两部散文集,这种成绩应该说来之不易。他今后的道路还很长,我们相信他会一如既往地在文学之路上艰辛跋涉,相信他会走得更远,也相信他以后会写得更加沉稳,会写得更加深邃。
2015年6月22日,汉口六合路
(任蒙:早年写诗,后以文艺理论研究和杂文、随笔为主。迄今出版有各类专集22部,其中散文集12部。其一版再版的《任蒙散文选》被誉为“当代实力派散文的代表性作品”。荣获首届“全国孙犁散文奖”唯一大奖、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普遍好评。)
被时光隐藏的老街巷
――昙华林给我的初印象
近来常听身边友人提到昙华林,说是很值得一去。某个周日的下午,我终于和娘子去了一次,算是圆了自己的一个小小心愿。我们是开车前往的,从汉口出发,原以为要开很久,没想到喝一壶茶的工夫就到了。车停花园山下,下车四望,一股文艺气息便扑面而来,其中还伴杂着浓烈的青春味道,仿佛陪伴心中的爱人回到了淳朴的学生时代。触目皆是独具异国风情的欧式灰色建筑以及依山而建的青瓦小院,我和娘子徜徉其中,如同穿越了时光的河流,回到了民国初创的武昌街头。街头漫步的也多是我们这样的年轻人,若不是附近学校的学生,便是慕名而来的文艺青年。
花园山下有一大块草坪,草坪上卖花的,卖各种小工艺品的,比比皆是。正是下午暖和的时候,我看了看那卖花的小摊,便主动买了一捧红蓝相间的花儿送给了娘子。卖花的小姑娘对我说:“这花送你女朋友啊?”我笑了笑,看来她是把我们当成热恋中的情侣了。娘子接过我送的花,脸上也洋溢着花一般的笑容。
昙华林的建筑风格中西兼具却互不冲突,自然交融在一起,集中了许多历经百年而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筑,如西方传教士在汉设立的*早的文华书院(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和天文台、修建于1895年的仁济医院、被人誉为“民国**清官”石瑛的故居、钱基博(钱钟书之父)的老宅、瑞典领事馆等众多近代历史建筑。这些地方有的我当时就找到了,有的还有待下次去时再弥补遗憾,比如文华图专(中国**所独立的图书馆专科学校),还有钱钟书父亲钱基博先生的故居(朴园),据说钱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后十一年,可惜我那日都未找到。
往昔已逝,相信更多的年轻人还是被这里浓郁的文艺气息所吸引。街边的小店一家接着一家,小店里书籍、帽子、咖啡、各种小工艺品,以及印有唐诗宋词的卡片和武汉名校风景图案的明信片应有尽有。一刹那,我感觉自己不像在以火炉城市著称的江城武汉,而是置身在云南丽江的古老街巷里。
昙华林里的店面大多小巧别致,其中我们逗留*久的是一家名为“洱海月”的咖啡音乐书吧。书吧共分两层,一楼卖咖啡,二楼可以随意看书。娘子在一楼买了一杯拿铁咖啡后,我们就上了二楼。楼上的墙壁是娘子非常喜欢的海滩背景,墙分四面,其中一面都是书柜,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既有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也有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我选来选去,拿起一本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坐在沙发上慢慢地观看,娘子则在一旁品着她的拿铁咖啡。这时,时间仿佛也和我的阅读速度一样慢了下来,日日在浮华的尘世戴着面具生活,一刻得闲来到这里,闻着淡淡的咖啡香味,随意选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身旁坐着心爱的娘子,窗外是昙华林的古老街道,街道上闲散的行人悠闲漫步或拿起相机互相拍照,书吧里熟悉的古典音乐缓缓地飘入耳中……
不知不觉一下午的时光就在舒缓的音乐和满屋的书籍间滑过了,我们不舍地走下了楼梯。想当年,陈独秀、刘静庵、周苍柏、张纯一、钱基博、老舍、阳翰笙等民国名士们也曾在这里写诗读书,享受过这里午后温暖的阳光;而今他们都不在了,斯人已逝,老街依旧,不禁让人感到了几许沧桑。他们如今的故居被咖啡屋和小店铺所围绕,时尚与古迹就以这样的形式展现在今人的眼前,试想如果没有历史的沉淀,昙华林还会有今日的风韵吗?但若没有适当的重建和宣传,这里也不会被更多人知晓。昙华林啊,你宛如一条被时光隐藏多年的老街巷,虽身处闹市之中(不远处就是武昌繁华的司门口)却对过往的游人既不招摇亦不挽留,颇有李白诗中“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大隐之境。
日落时分,天空中飘起了若有若无的细小雨丝,街上的行人也渐渐稀疏了起来,是到返家的时候了。我牵着娘子的手默默地向花园山下的停车场走去,虽然还有许多想看却没有找到的地方,但留点余味也好,那就等待下次来时再弥补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