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永毅 日期:2016-04-22 15:20:23
贺拉斯为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顶级诗人,对后世的诗歌和诗学有深远影响。他的《诗艺》也成为仅次于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古典诗论著作。李永毅,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研究基地研究员,是研究贺拉斯诗学方面的专家,已出版专著《卡图卢斯研究》和《比较之维:诗歌与诗学论稿》,译著《卡图卢斯歌集拉中对照译注本》《贺拉斯诗选拉中对照详注本》等。在中国,研究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学术专著寥寥无几,这本书力图填补此空白。
本书简介:
《贺拉斯诗艺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学术专著。第一章讨论了贺拉斯作品中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屋大维试图将文学纳入帝国秩序,贺拉斯却竭力维护艺术的独立。第二章考察了赞助体制和奥古斯都时期的文学流通方式,具体而言就是麦凯纳斯的扶持以及维吉尔等文学同道对贺拉斯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三章关注的是贺拉斯的诗学,他继承了泛希腊时代亚历山大诗派的观念,同时又极为崇拜古希腊诗歌,并充分吸收了以维吉尔为代表的罗马传统。第四章探讨了贺拉斯的艺术技巧,尤其是抒情诗的非个性化倾向、讽刺诗的戏剧化手段、作品结构的对话性以及移位和融合的艺术。第五章主要解读了贺拉斯以哲学为题材的诗歌,分析其中的黄金中道思想和主要哲学主题。
作者简介:
李永毅,1975年生,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重庆大学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研究基地研究员,美国古典研究会会员,重庆翻译学会副会长。2012—2013年以中美富布莱特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华盛顿大学(UW)古典系访学。主要研究古罗马诗歌、英美诗歌和解构主义文论,已出版《卡图卢斯研究》《比较之维:诗歌与诗学论稿》等专著,《贺拉斯诗选拉中对照详注本》《卡图卢斯歌集拉中对照译注本》等17部译著,诗集《侠血诗骨》。发表CSSCI期刊论文33篇,其他学术期刊论文31篇。
目录:
引论技艺之必要——原初语境中的贺拉斯《诗艺》(1)第一章艺术与权力的周旋(16)第一节贺拉斯与共和派(17)第二节贺拉斯与屋大维(27)第三节艰难的平衡(37)第二章恩主、知音与诗人圈(50)第一节赞助的体制(51)第二节拒绝的艺术(56)第三节诗歌的友谊(63)第三章希腊美学的罗马传人(75)第一节诗艺与厨艺(76)第二节为抒情诗正名(84)第三节为讽刺诗辩护(93)第四节整合三大传统(102)第四章诗歌的中间地带(115)第一节抒情诗的非个性化(116)第二节讽刺诗的戏剧化(127)第三节结构的对话性(138)第四节移位与融合的艺术(148)第五章黄金中道与哲学智慧(159)第一节财富的考验(161)第二节权势的诱惑(166)第三节情欲的陷阱(173)第四节理性的分寸(179)第五节疯狂的标准(191)结语纪念碑、天鹅与书卷——贺拉斯的自画像(199)附录参考文献(211)前言引论技艺之必要——原初语境中的贺拉斯《诗艺》贺拉斯的《书信集》(Epistulae)第2部第3首以《诗艺》(Ars Poetica)的名字为世人所熟知,它是这位古罗马引论技艺之必要——原初语境中的贺拉斯《诗艺》贺拉斯的《书信集》(Epistulae)第2部第3首以《诗艺》(ArsPoetica)的名字为世人所熟知,它是这位古罗马诗歌巨匠最长的一首诗,也是他最具历史影响力的一篇作品。在公元10世纪亚里士多德的作品被欧洲人重新发现以前,它被视为古典时代最重要的诗学著作,后来维达、布瓦洛和蒲柏的诗论可以说都是它的直接后裔。然而,它也是贺拉斯作品中最令人困惑的一篇。如果不将这首诗放回原初语境中,许多问题是难以解答的。这里所说的原初语境包括四方面:贺拉斯全部作品构成的语境,古罗马(承袭古希腊)以雄辩术为核心的教育语境,奥古斯都诗歌的语境,以及古罗马的社会文化语境。任何人如果试图把《诗艺》当作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来读,都会极度失望。这首诗既没有清晰可辨的微观结构,也没有严谨系统的逻辑。按照麦克尼尔的说法,“《诗艺》表面上是一篇说教式的论文,其实却是披着羊皮的狼:在最根本的层次上,诗人对这个题材的刻意处理已经阻断了任何教义式的、直截了当的理论阐述,因为各种想法、例子和话题似乎总是刚刚闪现在作者的脑海中,转眼就消失了”。以作品开篇为例,1-22行似乎是为了说明第23行的论点:“总之,你写的东西一定要单纯一致”,然而仔细分析却会发现贺拉斯的重心在不断滑动。“将人头安上马颈,/拼凑不同动物的四肢,铺上种种/花色各异的羽毛,让美丽女人的身姿/向下延伸,丑陋地和黑鱼连在一起”(1-4行)的荒诞效果的确切题,但“开篇虚张声势的作品几乎总这样:/一两处优美的片段会给它装点门面”(14-15行)描绘的已经是诗人的另一种症状了:笔力不济,无法胜任史诗的工作,只能用田园诗的内容来敷衍。“酒坛是最初的设计,/为什么轮子转动,出来的却是杯子?”(21-22行),这样的结局固然是因为诗人技艺有限,但重点却是艺术创作没能实现艺术意图的问题。与此相似,32-37行的关键词是“整体搭配”,而此前的24-31行和紧随其后的38-41行真正论证的却是诗人必须选择与自己力量相称的题材,否则就会走向期待的反面:“我争取简洁,/却变成了晦涩;追求流畅,就会欠缺/力量和精神;号称雄伟,却变得臃肿……”(25-27行)。诗歌的其他地方情形也大都如此。如果《诗艺》的结构零散甚至略显凌乱,那么它的思想是否令人耳目一新呢?至少在表面上,它仍然令读者沮丧。倘若不深入考察诗中那些概念的文化内涵,那么我们只会觉得这是一篇西方古典时代常识观念的大杂烩。对照之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似乎完胜。“发现”和“逆转”揭示了悲剧情节的关键驱动力,“怜悯”和“恐惧”概括了悲剧“净化”的心理机制,历史记录“实然”、诗歌探讨“可然”的说法为诗歌的真理性正名,都是亚里士多德的独家洞见。贺拉斯可曾表达分量与此相当的思想?更令人警觉的是,他在《诗艺》中给庇索父子的那些建议,他自己在诗歌创作中往往是不遵循的。“单纯一致”似乎是《诗艺》的金科玉律,但贺拉斯几乎没有一首诗是单纯一致的。且不说他的两部《讽刺诗集》(Sermones)和两部《书信集》大都充满了突兀的独白、对白、旁白,众声喧哗,经常让专业的学者都难以追踪,即使他那些以结构精巧著名的抒情诗也常常因为违反这一规则而留下了许多千古谜题。例如,《颂诗集》第1部的第3首、第4首、第7首、第28首等作品,学界一直有人相信它们都是两首作品拼装在一起的,虽有人提出了不乏说服力的反驳,但至少表明它们并非那么“单纯一致”,哪怕是最脍炙人口的《颂诗集》第1部第9首,也有学者抱怨,它不能称为完美,因为诗中的异质因素没能最终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长短句集》中的代表作第2首在结构上也剑走偏锋,一共70行,其中66行都是高利贷商人埃费乌对乡村生活的热情赞美,最后4行却跳出独白,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了他如何急切地收回贷款,开始新一轮放贷。学界对这首诗的用意争执不休,起因便是作品从结构到内容都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贺拉斯在《诗艺》开头嘲笑糅合了鸟兽人鱼形象的怪物,而他自己的《颂诗集》第2部第20首却因同样的理由遭到了学界的质疑和讥讽。在宣布自己成为融合了人和天鹅的“双形”(biformis)诗人之后,贺拉斯献上了一段让学者们反胃的描写:“就在此刻,粗糙的禽皮已然开始/蒙紧我的小腿,白色的鸟形正吞噬/上身,轻柔的羽毛生长,蔓延,/覆盖了双肩和所有手指。”(9-12行)读者被迫想象奥维德《变形记》中的场景再次上演,只不过这次主角不是俊男美女,而是身材矮小、略显肥胖的贺拉斯。上述例子至少足以说明,贺拉斯《诗艺》中的话并不那么可信。威廉斯评论道:“我们不应认为,《诗艺》所称的现实目的是真实的,即指导诗歌创作……如果相信它准确地反映了奥古斯都文学的兴趣点,那就是对这一时期文学现状的可笑扭曲。”《诗艺》为何会呈现这些令人惊讶的特征,造成这些混乱?一个关键原因是读者忽略了作品的原初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把它置于贺拉斯诗歌的整体框架中来审视。喜欢自嘲、不喜欢唬人的贺拉斯从未学究气十足地把这首诗称为“诗艺”,这个名字是包括昆体良在内的古罗马学者强加给贺拉斯的,其拉丁文是LiberdeArtePoetica,或者ArsPoetica,只有公元4世纪的卡里西乌(Charisius)把它称为EpistulaadPisones(《给庇索父子的信》),后一个不通行的名称既符合贺拉斯的性格,也有文本本身为证。关于庇索父子身份的烦琐考证,我们这里不必关心,但既然这是一封诗体书信,那它首先满足的就是社交功能,换言之,贺拉斯优先考虑的是如何针对庇索父子的实际需要和文学水平提出建议,而非系统地阐述自己对诗学的见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写作方式和进程。如果某些独门秘籍过于高深,作为普通文学爱好者的对方无法领悟,或者某些建议对于技巧高超的同行或许合适,但对庇索父子来说要求过高,贺拉斯很可能会预先排除在写作计划之外。在这种情况下,《诗艺》能否全面或忠实地体现他的诗学,理应打上问号。事实上,要探寻贺拉斯的诗观,阅读他写给屋大维、麦凯纳斯、弗洛鲁等人的信,以及《讽刺诗集》第1部第4首和第2部第1首同样重要,即使在许多表面与诗歌无关的作品里,贺拉斯也隐藏了巧妙的诗学隐喻,我们阅读《诗艺》时需要与它们相互比较,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当然,一向严苛对待创作的贺拉斯绝不会容忍自己最长的一首诗沦为一篇纯粹的应景之作,所以《诗艺》在技巧方面仍是一丝不苟的,也设计了与更高层次读者暗中交流的渠道。甚至看似零散的结构都是刻意的安排,贺拉斯似乎竭力避免给人一本正经地讲解诗论的印象,那将如自己笔下那位厨艺虽然高超、却总喋喋不休的纳西丹一样惹人厌烦(《讽刺诗集》第2部第8首)。他生前并未把自己的《书信集》称为Epistulae,而是把它们视为自己《讽刺诗集》(Sermones)的延续。Sermones意为“闲谈”,它点明了两部《书信集》和两部《讽刺诗集》的风格。这个名字恰如其分,从容闲适的节奏、随意切换的主题都与絮语相似,四部诗集不仅在风格上很接近,《讽刺诗集》中的话题也在《书信集》中反复出现,对于熟悉《讽刺诗集》的读者而言,《诗艺》中那些突然进入和突然消失的话题就显得不那么无序了。特雷茜提出,《诗艺》不仅与《讽刺诗集》有关,而且与贺拉斯的《颂诗集》也不可分割。她认为,无论是在颂诗、讽刺诗还是书信体诗里,贺拉斯都遵循了她所说的“抒情”模式,就是用具体的手段,与情感和行动融合的手段来表达思想,包括意象、象征、寓言、典故、轶事等等,思想与思想之间通过对照和联想的方式发生关联。“抒情”模式和“逻辑-说教”模式的区别可概括为:前者具体,后者抽象;前者诉诸行动和情感,后者诉诸逻辑论证;前者倚重具体例子和形象,后者倚重事实、数据和分析;前者提出观点无须铺垫,后者提出观点需要充足的准备;前者喜欢极端例子的对比,后者需要全面的权衡;前者以中心词汇和隽语的方式概括观点,后者会系统地总结观点。从这样的视角看,表面的随意和深层的缜密相结合,是贺拉斯作品的突出特征,《诗艺》也不例外。如果《诗艺》隐含着深层的结构,它是否遵循了某种原则呢?诺登和费斯克认为,《诗艺》的写法沿袭了古希腊罗马盛行的技艺入门指导(eisagogē)的程序。这类作品一般都分为两大部分,第1部分介绍技艺本身(ars或technē),第2部分介绍掌握这门技艺的人(artifex或technitēs),作品形式可以是问答,也可以是老手对新手的教导。诺登提到,维特鲁威的《论建筑》(DeArchitectura)和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InstitutionesOratoriae)等著作都遵循了这样的写法。贺拉斯的《诗艺》1-294行论诗,295-476行论诗人,他以成名诗人身份指导庇索父子,符合这个模式。费斯克进一步指出,在多个细节上它也契合技艺入门指导的传统,一是第二人称的使用,二是个人经验的榜样,三是强调训练而非天才,四是老手承诺帮助新手。古罗马注者波皮里昂(Porphyrion)指明了另一个更重要的方向,他提到贺拉斯的这首诗吸收了亚历山大学者尼奥托勒默(NeoptolemusofParium)的一些重要的诗学概念,但由于尼奥托勒默的著作早已失传,长期以来这把阐释的钥匙没能发挥作用,直到1918年耶恩森才借道费罗德姆(PhilodemusofGadara)重构了尼奥托勒默的诗学框架,因为费罗德姆曾批评过与贺拉斯相似的诗歌观念,其中不少据说都脱胎于尼奥托勒默。尼奥托勒默把技艺分为三部分:(1)poiēsis,主要包含立意、谋篇等等;(2)poiēma,主要指艺术表达;(3)poiētēs,主要涉及诗人的职责与素质。《诗艺》大体也可分为这三个部分。但贺拉斯并未简单套用这个框架,而是将一个更自然的框架置于其上,以避免“沉闷乏味”和学院派的“技术化语汇”。基帕特里指出,贺拉斯书信体诗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突出戏剧化情境。如维克哈姆所说,《诗艺》中贺拉斯直接向庇索父子发话,并非仅仅为了满足书信体的要求或者表示礼貌,也发挥了结构功能。他注意到,每次出现直接称谓的地方都是贺拉斯抛出某个重要观点的地方,而且父子三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父亲是评论者的角色,长子是学徒期的诗人,幼子则是陪衬。这样,贺拉斯就巧妙地掩盖了作品的骨架。尼奥托勒默对于理解《诗艺》的作用不限于此,因为他的学术与雅典的逍遥学派(Peripateticschool)有渊源,从而在贺拉斯和亚里士多德之间建立了通道。贺拉斯青年时代求学雅典时,已对亚里士多德学说有所了解(只不过他最感兴趣的是伊壁鸠鲁学派),即使抛开这部分经历不管,亚里士多德也是贺拉斯无法回避的存在,因为古罗马教育的核心便是雄辩术(rhetoric),而泛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的雄辩术教育几乎完全笼罩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之下。《诗艺》中相当篇幅(152-294行)留给了戏剧,这固然因为庇索兄弟中有一人在学习创作戏剧,其实也暗合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做法,而与罗马本土的诗歌定义有相当距离,虽然不少罗马诗人都有戏剧作品,但维吉尔、奥维德、贺拉斯、卡图卢斯、卢克莱修等罗马顶级诗人几乎都不写戏剧。《诗艺》的一个核心词“合适”(decorum)也是源于亚里士多德,希腊文是prepon,出自《修辞学》(Rhetoric)这部雄辩术的奠基之作。作品中还有两个谜题,答案可能也与亚里士多德有关。第128行Difficileestpropriecommuniadicere(以独特的方式呈现普遍的体验很困难)一直令评论者困惑,威尔金斯和莫里斯等人认为proprie的意思是“恰当地”,communia指属于人类普遍经验但尚未被人写入诗歌的题材,或者说“全新的题材”,其意义类似于公用地,尚未被以前的诗人圈占,留下他们的印记。因此贺拉斯这行的用意是劝庇索父子不要轻易尝试这条艰难的道路,最好选择第129行的做法(沿袭传统,稍加翻新)。马考雷觉得,communia恰好是指已经被前人反复写过的题材。布林克则相信,贺拉斯在这里受到了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影响,proprie和communia的区别类似特殊性和普遍性、殊相和共相的区别。《诗艺》361-365行也一直让学术界争论不休:诗就像画。有的画,离得近,更能吸引你;有的画,你站得远,才能体现出魅力;这幅画,喜欢幽暗;这幅画,喜欢阳光,不畏惧评论者敏锐的判断:这幅画欣赏一次足矣,这幅画观看十次也不够。365特林匹认为,要理解这段文字,应从古希腊和罗马的修辞学和雄辩术传统入手。他指出,贺拉斯的描述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第3卷第12章的全部内容都有关。亚里士多德在这章里区分了适合书面演说和口头演说的两种风格,并把后者进一步分为政治演说和法庭演说。他将政治演说比作风景画,听众多,距离远,因而不需要细节的高度完美;法庭演说相对政治演说需要更精致;只面对单个评判者的演说尤其需要注意细节。在参考了塞涅卡等人的修辞学著作后,特林匹发现,古罗马人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区分,在这个框架下,适合近距离观赏和“喜欢幽暗”的特质都对应于学校和小讲堂所要求的更精致、更谨严的演说风格,“幽暗”(obscurum)准确地说并非强调“黑”和“暗”,而是远离大庭广众,更具私密性和娱乐性;“阳光”(subluce)其实指户外,典型的场所便是罗马广场。如果这样理解,在贺拉斯对比的两类作品中,前者是精巧的、私密的、供志趣相投的人欣赏的画、诗和演说,后者则是向任何人开放的、被人任意评判的作品。在他眼中,荷马史诗属于后一类,与口头演说相似。贺拉斯称,前者“欣赏一次足矣”,后者“观看十次也不够”。这似乎令人惊讶,因为我们很可能认为,精致的东西应该耐看才对,但放到古罗马修辞学和雄辩术的语境中就不奇怪了。贺拉斯等人相信,私密性的、学究气的精致演说缺乏实用价值,只是语言和技巧的练习,在元老院、法庭公开发表的演说往往与重大的公共利益相关,更有价值,当它们以书面的形式结集出版时也会引发持久的兴趣,西塞罗的演说就是明证。联系到上文(359-360行),贺拉斯是在为荷马史诗辩护。荷马史诗由于其口头文学的表演性,有很多段落重复冗余,贺拉斯认为对这类作品不应采用适用于短诗的标准,只要它整体水准很高,便不要吹毛求疵。《诗艺》中的雄辩术观念不仅有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也有来自罗马本土的。基帕特里提出,贺拉斯常将西塞罗的伦理观念渗透进自己的《书信集》中,而对于《诗艺》而言,西塞罗的雄辩术观念也是贺拉斯的重要资源。格兰特和费斯克将这首诗和西塞罗的《论雄辩家》(DeOratore)做了系统的比较,发现两者在立场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常可相互印证和发明。例如,西塞罗对“合适”的阐释几乎可直接用于《诗艺》。“合适”(decere)意味着克制和文雅的趣味,是一种对整体效果的灵活把握,它永远是相对的,“应该”(oportere)却是一种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律令。在西塞罗眼中,“合适”还意味着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平衡,贺拉斯对此亦会赞同。《诗艺》在论及诗人的素养与训练时,也对应了西塞罗所讨论的雄辩术的三个方面:品格(ethos)、情感(pathos)和表达(actio)。或许正因为《诗艺》中容纳了如此多对于古罗马文化人而言的“常识”,而且诗中的理论常与贺拉斯自己的实践不一致,所以才会有学者质疑他的动机。弗里谢在1991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或许《诗艺》是戏仿之作,表达的只是某位匿名的、不可靠的雄辩术老师的观点。即使弗里谢的观点成立,也不影响《诗艺》的历史地位,因为在公元10世纪前,它保存了后世连接逍遥学派乃至亚里士多德的通道,《诗学》重见天日后,它仍是西方新古典主义的主要源头。而且,虽然《书信集》的局部延续了贺拉斯闲谈体诗歌一贯的戏谑风格(例如篇末对疯子诗人的描绘),但它涉及的许多话题都是萦绕诗人创作生涯后半程的大问题,因而不乏严肃的用意。如果我们深入发掘,就会发现它们都在试图寻找奥古斯都时期罗马诗歌发展的方向,都与当时的文学潮流和古罗马社会的大环境有密切关联。我们可以从两处看似无关紧要的地方入手。一处是贺拉斯关于格律和体裁的讨论(73-92行)。在这段文字中,每种格律都与特定的体裁、创立者和题材相联系。贺拉斯提到了荷马的史诗体、阿齐洛科斯(Archilochus)的短长格和不知谁是创立者的哀歌体,还提到了里拉琴所代表的抒情诗。在后世读者看来,这部分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在奥古斯都诗歌的语境中,它却是诗人们格外关心的话题。“每一种体裁都要守住合适的疆域”(Singulaquaequelocumteneantsortitadecentem,92行)可以说是古罗马黄金时代诗人的基本信念。正因如此,每位有志于革新罗马诗歌的诗人都试图在格律和体裁方面有所突破。例如卡图卢斯将哀歌体引入了拉丁语,这种诗体在奥古斯都时期蔚为大观,提布卢斯、普洛佩提乌斯和奥维德都是高手。贺拉斯对自己的诗歌成就也是用格律来概括的:“我为寒微的出身赢得了尊严,/率先引入了艾奥里亚的诗歌,/调节了拉丁语的韵律”。将阿尔凯奥斯和萨福的抒情诗格律移植到罗马,让贺拉斯一生引以为傲。而且,在贺拉斯看来,罗马诗歌不如希腊诗歌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音韵不和谐,他在《诗艺》中指责罗马诗歌之父恩尼乌斯(259-262行)就是例证。《诗艺》中另一处让人不解的地方是,萨梯羊人剧即使在古希腊戏剧全盛期也已经过时了,贺拉斯却用了二十行的篇幅(220-239行)来讨论它,个中缘由何在呢?哈里森认为,奥古斯都诗人还有另一个信念:“体裁越界”。这个原则和“每一种体裁都要守住合适的疆域”的原则并不矛盾。特定体裁与特定题材挂钩,正好为体裁越界提供了基础,因为对当时的诗人而言,辨识体裁是素养的一部分,没有这种背景知识,他们就意识不到某种体裁何时脱离了常规。将新的格律(或体裁,在古典时代这是一体两面)引入罗马固然是革新,让一种体裁纳入其他体裁的元素,同样是创新。萨梯羊人剧之所以值得讨论,是因为它同时融合了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奥维德将传统上仅用于抒情和祭神的哀歌体用到了极致,连长诗《岁时记》(Fasti)也用了它,《变形记》(Metamorphoses)也融合了哀歌体元素,表现出卓越的才力。就贺拉斯自己而言,他的《讽刺诗集》经常融合了喜剧、悲剧和史诗元素,也印证了这一原则对于奥古斯都诗人的意义。但贺拉斯在《诗艺》中并非仅仅回应了文学同行的关切,更是力图在古罗马的宏观社会文化语境中为诗歌正名。“诗人希望诗或者有益,或者有趣,/或者既让人愉悦,也对生活有帮助”(333-334行)的提法似乎四平八稳,能被各方普遍接受,但也正因如此,许多诗人认为贺拉斯的观点过于平庸,不值一提,比起前辈卡图卢斯“虔诚的诗人自己是该无邪,/但他的作品却根本不必”那种激进的艺术至上的态度,尤其显得保守圆滑。但和执意挑衅读者的卡图卢斯不同,以罗马民族诗人自命的贺拉斯不能不考虑普通读者对诗歌的态度。虽然他在骨子里也对罗马读者多有蔑视,但他觉得要在罗马文化中为诗歌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以普通罗马人能理解的方式为诗歌辩护。罗马传统对诗歌的敌意主要源于两点,一是认为诗歌对社会毫无益处,二是把艺术的虚构当作生活的真实。就第一点而言,罗马民族是一个高度崇奉实用理性的民族,他们把精力都投入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法律活动中,而对精神生活缺乏关注,一概斥之为“闲事”(otium)。贺拉斯在多首诗中都讽刺了罗马人没有基本的艺术领悟力。《诗艺》也特别提到罗马人从小学习的就是算账之类的实用技能,贺拉斯忍不住发问:“一旦他们的心灵充满了/这种铜锈般的贪婪,我们还能指望/谁写出配得上雪松油和柏木书箱的诗章?”(330-332行)值得注意的是,紧接着这句诘问,他便提出了著名的“教化娱乐”的诗歌二元功能论,这表明了该观点的针对性。“有益”的拉丁文是prodesse,这个词有浓重的罗马实用主义色彩,它指在任何领域给人带来好处。对于习惯了政治角逐、经济竞争和法庭对峙的罗马人来说,prodesse无疑是一个让他们感觉亲切的词。贺拉斯用这个词,是要用罗马的方式来劝服罗马人。“对生活有帮助”(idonea...vitae)呼应了“有益”的提法,但更突出了罗马人传统上颇为自豪的一面——道德。在391-406行,贺拉斯以传说和历史为例,列举了诗歌的用处:既可以驱逐野蛮、创制规范、激发勇气、传达神谕,也可以赢得王公的恩宠,获取轻松的娱乐和劳动的抚慰。在奥古斯都时代,这番辩护尤其有力量,因为皇帝屋大维已经认识到文学在创立和巩固政治秩序中的功用,贺拉斯在写给他的信(《书信集》第2部第1首)中也详述了文学的宗教和道德职能,与《诗艺》可相互印证。就第二点而言,罗马读者从实用主义的思维框架出发,无法理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尤其在阅读讽刺诗时,喜欢对号入座,因而把诗歌视为诽谤攻击的工具,把诗人看作心理阴暗的怪物。贺拉斯在《讽刺诗集》第1部第4首中以读者的口气如此形容诗人(34-38a行):他的角上有干草,逃得远远的!只要能供他取乐,任何朋友他都不放过。35什么歪诗一写在纸草上,他就立刻要让从公共面包房和水池回来的奴隶和老女人知道。在古罗马,农民警告路人一头牛危险的办法,是在牛角上挂一绺干草,所以这段描写意味着普通罗马人在心中给诗人做了特殊标记,仿佛他们整天只知道散布谣言,抹黑他人。贺拉斯在那首诗中解释说,《讽刺诗集》中的人都是类型,以这样的类型思考是他探讨道德问题的独特方式,更重要的是,这些诗都是“纸草上的游戏之作”(illudochartis,139行)。无论是“游戏”还是《诗艺》中的“有趣”(delectare)、“让人愉悦”(iucunda)都让人联想起新诗派的卡图卢斯。贺拉斯虽然极少提及这位前辈,但他其实和卡图卢斯一样,深受泛希腊时代大诗人卡利马科斯的影响,相信艺术的独立与自治。在《讽刺诗集》第2部第1首里,贺拉斯委婉地批评了罗马讽刺诗先驱卢基里乌斯未能守住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将诗歌变成了生活的记录(32-34行)。在《诗艺》中,他虽然对罗马读者做了策略性的让步,但也没有放弃对诗歌审美价值的强调。即使“有益”、“对生活有帮助”的提法会让罗马读者联想起更实用的方面,但对贺拉斯本人而言,也并不算立场的妥协,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创作的艺术(诗歌)和生活的艺术(哲学)原本就是一体的。《诗艺》一方面抵挡了罗马社会盛行的诗歌无用论和诗人有害论,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在屋大维奖掖文艺的政策下出现的一股相反的潮流——诗歌创作开始泛滥。贺拉斯指出,缺乏某种技能的人往往有自知之明,不敢从事相关的活动,但在他生活的罗马,“不懂诗的人却敢写诗”(382行)。在写给屋大维的信中,贺拉斯对奥古斯都时期的“诗歌热”有更生动的刻画:“无常的民众已改变了心态,如今激情/全为创作而燃烧,儿子和严肃的父亲/都头戴叶冠用餐,一边朗声长吟。”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否懂行,所有人都在写诗”。然而贺拉斯认为,在罗马,无论是普通的诗歌爱好者,还是立志流传后世的职业诗人,成功者都寥寥可数。这并非由于他们缺乏写诗的天分,相反,罗马人“天性热切崇高,/洋溢着悲剧精神”(165b-166a行),或者按照《诗艺》中的说法,罗马诗人“几乎涉足了一切疆域,/那些抛下希腊人的足迹,歌咏本族/历史的作者也赢得了不小的荣耀,无论/他们用悲剧还是喜剧启示我们”(285-288行)。贺拉斯相信,罗马的文学成就“本可不逊于/它的勇武和军功,假如诗人不厌恶/艰辛漫长的打磨”(289b-291a行)。厌恶修改、鄙视技艺是罗马诗人的致命伤,贺拉斯反复表达过这样的思想。他对卢基里乌斯的指责是:“经常一小时就能/轻松造出两百行诗,还以此为荣。/当他如浊水奔涌,你总想剔除些什么,/他太饶舌,不肯忍受写作的折磨,/我是说严谨的写作”;普劳图斯的风格被形容为“松垮”;《诗艺》也称,恩尼乌斯的戏剧诗歌“沉重不堪,/面临令人羞愧的指控,或者态度/草率,缺乏打磨,或者不懂艺术”(260b-262行)。在贺拉斯心目中,技艺粗糙已经成为制约罗马诗歌发展的首要因素。他要求庇索兄弟“让草稿远离众人,/在家里藏上九年”(388b-389a行),显然影射了卡图卢斯对新诗派同行钦纳的赞叹。钦钠的诗作《斯密尔纳》“从动笔到最终完成,过了九个秋天和冬天”,而同时代一位平庸的诗人一年“就能吐出五十万行陈腐不堪的句子”。在追求技艺的卓越上,贺拉斯和卡图卢斯的立场是一致的。正因如此,《诗艺》的中心词语既非“合适”,也非“有益”“有趣”,而是“技艺”(ars),但贺拉斯的重心并非向读者阐述诗人需要怎样的技艺,而是技艺为何对诗人至关重要,这才是他为罗马诗歌的病症开出的药方。换言之,讨论具体的技艺并非迫在眉睫的需要,关键在于改变罗马人轻视技艺的顽固传统。所以,《诗艺》并非示范性的,而是规劝性的作品。带着这样的意识重读《诗艺》,作品的结构和话题的转换就不那么令人困惑了。1-13行中的人头、马颈、兽肢、鸟羽、鱼身的怪物之所以不能形成统一的艺术形象,是由于画家缺乏技艺,并非不可如此综合(想想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贺拉斯特别指出,这种技艺上的缺陷不可以用想象作托词。14-36行中用田园景色描写敷衍史诗创作的诗人也是因为技艺有所不逮。“缺乏技艺,逃避一种错就会犯另一种”(31行),技艺是一种总体把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具体的创作心得如同兵法,模仿者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或许这就是贺拉斯不愿过多涉及诗歌技巧的原因。既然诗人的技艺有高低之分,自然的推论就是:“写作时要选择与自身笔力相称的题材。”(第38行)因为贺拉斯提到:“题材若恰当,/你就会有雄辩的力量和清晰的布局”(40-41行),所以他顺带讨论了作品的布局和措辞(42-58a行)。在谈到措辞的时候,他再次抱怨了罗马读者厚古薄今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限制了当代诗人创造新词的自由。在论述古今更替的自然法则时(58b-72行),他自然地联想到了荷马,接下来的一部分便追溯几种主要诗歌格律和体裁的演化(73-85行),对诗歌传统(尤其是格律)的了解在贺拉斯看来是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三流诗人普遍的弱项:“如果我不能追踪格律的演替,不熟谙/各类作品的风格,为何被称为诗人?”贺拉斯对罗马人自甘无知尤其愤怒:“为何我假作谦虚,宁可无知,也不肯/学习这些?”(86-89行)。提及格律,他着重阐述了“每一种体裁都要守住合适的疆域”的基本原则(90-98行)。在此过程中,因为涉及悲剧打动听众的问题,贺拉斯又讨论了感染力的来源:语言和戏剧情境的一致。由于自然让人们的“舌头来翻译灵魂的种种变动”(111行),语言要感动人,首先便需要诗人洞悉人性,这是技艺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一般人讨论诗艺时常忽略的部分。在列举了各种传统的舞台形象来说明人性时(99-124行),如何学习经典作品的话题便浮现出来。在贺拉斯看来,仿效古希腊传统时有三种弊端都是缺乏技艺的体现,一是“一词一句强行翻译”希腊作品;二是模仿时整体设计不好,让自己“陷入逼仄的险地”;三是开头架势唬人,却难以为继(132-139行)。相比之下,荷马的作品则体现了高超的技巧(140-152行)。就戏剧创作而言,诗人的技艺体现在“为各种性情和年龄配上合适的样式”(153-177行),区分适合表演和适合讲述的不同内容(178-188行),控制剧作的长度(189-191行),用好演员和合唱队(192-201行)。接下来讨论长笛和合唱队变化的文字(202-219行)似乎离题,但贺拉斯强调的是,这些看似“改进”的变化因为背离了长笛和合唱队作为陪衬和辅助的原初设计,效果适得其反,所以反证了技艺的重要性。上述百余行的讨论主要延续了“每一种体裁都要守住合适的疆域”的话题,而在220-250行,贺拉斯则借萨梯羊人剧的例子,说明了体裁越界的可能,然而越界仍要遵循合适的原则,再次表明技艺是一种总体的灵活控制。251-274行表面上是在讨论戏剧的格律,真正的重心却是批评罗马戏剧“音韵不和谐”,贺拉斯之所以规劝庇索父子日夜翻阅“希腊的那些典范作品”,是为了让他们知道“如何区别优雅和粗糙的语言,如何借助/手指和耳朵理解符合规则的音律”(263-274行)。在简短回顾了古希腊戏剧史(275-284行)之后,贺拉斯特别提到了古罗马诗人讨厌修改的恶习,并将它的原因归于德谟克利特推崇天才贬低技艺的理论(285-301a行)。在《书信集》第1部第19首中,贺拉斯也讽刺了过分相信灵感轻视技艺的“饮酒派”,而更倾向于以亚历山大诗人卡利马科斯为代表的“饮水派”,这与他一贯讽刺人类的各种疯狂、强调理性的道德立场是一致的。为了疗救诗人们的疯狂,贺拉斯声称自己要做“一块砥石”,“自己无法切割,却让铁器变锋利;/虽然我不写诗,却讲解诗人的职司”。《颂诗集》前三部发表后,贺拉斯一直觉得自己生活的重心应从诗歌转向哲学,所以时有放弃诗歌的说法。在这段最像诗观陈述的文字里(301b-322行),贺拉斯提出了极有见地的一个观点:“正确写作的发端和源泉在于智慧。”(309行)在他的语汇体系里,“智慧”(sapere,名词sapientia)几乎就等于哲学(philosophia),而“正确写作”(scribendirecte)无疑让人联想起“正确生活”(vivendirecte)——伦理哲学的目标。所以,诗艺并不仅仅包括格律、辞藻和种种手法,在更高的层次上,它意味着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所以“训练有素的摹仿者”应该“仔细观察/生活和人物的样态,汲取真实的表达”(316b-317行)。也正是在这个层次上,“有益”和“有趣”和谐统一起来了。没有对宇宙的思考与领悟,仅靠熟练的技巧就连“有趣”的功能都无法实现。然而,与希腊人对艺术的超脱追求相比,罗马人却在俗务中沉溺太深(323-332行)。所以,贺拉斯才呼吁罗马诗人,努力寻求“有益”和“有趣”的平衡(333-346行)。由于没有任何人的技艺是完美的,贺拉斯探讨了哪些错误可以原谅,哪些不可原谅(347-365行)。他特别提醒庇索兄弟中年长的一位,平庸在许多领域是可以忍受的,但在诗歌中不可以,因为诗歌是超功利的,如果水平欠佳,就无须存在,因此他一定要多听取意见,不要急于发表作品(366-390行)。接下来贺拉斯用古代诗人的例子,说明诗歌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益处,以免这位年轻人“为抒情的缪斯和歌唱的阿波罗羞愧”(407行)。然后贺拉斯简短地表达了他对天才和技艺的看法,表面上看他认为二者相辅相成,然而从举例可以看出,他强调的其实是技艺,也即后天的学习(408-415行)。但阻碍罗马诗人磨砺技艺的因素除了上文提到的鄙视修改的传统外,还有以赞助制度为基础的阿谀风气。有求于恩主或者受惠于恩主的门客出于利益的交换,自然对恩主的作品不吝赞誉之词(416-436a行)。贺拉斯告诫对方,“如果你写诗,永远/不要被狐狸隐藏的心思欺骗”(436b-437行)。一定要向昆提琉这样诚实严厉的批评家求教,苛刻的批评才是友谊的真实体现,因为“一旦成为世人的/笑柄,小事就会给朋友招来灾祸”(438-452行)。诗末的疯癫诗人就是这样的笑柄,它再次强化了贺拉斯反对天才论的立场,也以与《讽刺诗集》类似的戏谑风格结束了全篇(453-476行)。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布林克的观点是极有说服力的:“技艺”才是全诗的中心词。然而,如前所述,这个词的涵盖面极广,甚至包含精神领域,我们可以说,它指诗人的一切后天修养。在迷狂说、天才论盛行的西方古典时代,贺拉斯很可能是将“技艺”擢升为诗学首要原则的第一人,至少如布林克所说,这种做法在亚里士多德、甚至卡利马科斯那里都没有先例。类似的思想虽然在卡图卢斯的作品里有所体现,但他从未将其作为一个明确的观念表述出来。强调诗人不再仅仅依凭天才和灵感,将诗歌创作当作一门严肃的技艺来追求,这是《诗艺》最具开创性的价值。相比之下,贺拉斯在诗中提出的具体的文学建议反而不那么重要,一些甚至可以忽略,因为它们本非作品的中心,而且还要适应庇索父子的水平。许多评论者都已指出,《诗艺》几乎只讨论了戏剧和史诗,而在奥古斯都时代,这两者都已经不是古罗马诗歌的主要样式,因此这篇作品对当时的人来说,没有多少指南的用处。像新古典主义那样把这些顺带抛出的意见奉为金科玉律,本身就违背了“合适”的整体性原则,也没有领悟到贺拉斯力图疗救古罗马诗人忽视技艺这一痼疾的苦心。如他自己的创作生涯所显示的,突破这些所谓的规范绝不是问题,但诗人这样做,不是基于对自身天才的迷信,而是基于精心的艺术设计和严格的艺术打磨。如此突出技艺的重要性,在屋大维竭力将文学纳入帝国秩序的奥古斯都时代,殊非易事。自屋大维统一罗马之后,贺拉斯始终在为维护诗歌艺术的独立而挣扎,在与来自皇帝的政治压力周旋的过程中,“技艺”成为贺拉斯的有效挡箭牌。在他一再拒绝为屋大维写史诗之后,后者质问他为何连书信体诗都不肯给自己写,贺拉斯虽然被迫回信,但仍未屈服,他辩解道:“你的庄严/不容许卑下的诗歌,羞耻的我也不敢/尝试自己无力承担的工作。而且,/殷勤其实是一种冒犯,如果太愚拙,/尤其当它换上了格律和艺术的面目。”换言之,贺拉斯声称自己不能为屋大维写长诗,并非是在政治上冒犯他,而是自己在“技艺”上不够资格。他一生最长的诗最终不是写给罗马皇帝的,而是这首为技艺正名的《诗艺》。第三节情欲的陷阱古罗马人曾以质朴坚忍的性格著称,但到了公元前1世纪,骄奢淫逸的生活逐渐侵蚀了这种品格,情欲的泛滥已成不争的事实。贺拉斯在作品中对此也多有讥刺。《讽刺诗集》第1部第2首是他集中探讨情欲问题的诗,主要讨论了古罗马男性的性选择问题。按照一般的概括,诗中主要涉及古罗马男性的三类非婚性对象,一是公民阶层的其他女性(matronae),二是获释奴隶阶层的女性(libertinae,往往是无人雇佣、自己招揽生意的独立妓女),三是奴隶阶层的女性(ancillae,在妓院工作、人身依附于妓院老板的妓女),也顺带提及了第四类对象(其他男性)。许多注者指出,这种三阶层的性对象划分在古罗马和古希腊由来已久。卢基里乌斯曾这样划分,丢博纳发现,泛希腊时期的第欧根尼也有类似说法,布沙拉指出,即使道德立场相对严厉的柏拉图在《法律篇》中也提到了古希腊社会与此对应的三类女性,他虽然反对通奸和恋童癖,却允许适度的嫖妓行为(8.841d和e)。阿姆斯特朗等论者认为,在三类女性中,贺拉斯有保留地支持将中间阶层的女性(libertinae)作为性对象,而费斯克等人则相信,贺拉斯更愿意选择下层妓女。布沙拉提出,上述阐释都误解了作品的主旨。贺拉斯的重点不在于分析哪个阶层的女性是最好的性对象,而是探讨男性的性动机和性习惯。在他笔下,三个阶层的区别并不重要,一切极端的、偏执的性行为和性关系都是指责的对象,在性关系中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你想要什么?”(quidtibivis?)戴森认为,这首诗仍反映了贺拉斯的黄金中道思想,只不过所谓的中道不是指中间阶层,而是指不走极端,既不压抑自己的欲望,也不给自己招来麻烦,造成荣誉和财产的损失。贺拉斯形象地告诉我们,情欲容易让人变得愚蠢。他在《讽刺诗集》第2部第3首里称,“理性能证明,成人的情欲比这些还幼稚”(第250行),并通过改写泰伦斯剧作《阉奴》(Eunuchus)的开场部分让读者看到被情欲支配的人是多么可笑(258-275a行):你把水果递给气头上的男孩,他不会要:“快吃,小家伙!”他不吃;你不给他,他又想。被拒的情人也一样,他跟自己论辩,260她没叫他,他想进去,怎么办?一边紧贴着可恨的门。“她叫我呢,我还是不进去?或者应该终结这痛苦?拒绝我,又叫我回去,回去吗?不,求我都不成。”听他明智的奴隶说什么:“主人啊,如果265一件事既没分寸,也没道理,就不可以用理性对待。谈恋爱就这样,一会儿战争,一会儿和平,像天气一样变化无定,像运气一样不可预测,谁非要弄清它们的究竟,只会自寻烦恼,就像270按照理性的指引制订发疯的计划。”什么?从皮凯努苹果里剔出果核,如果它碰巧击中了房顶,你就雀跃,正常吗?什么?当你用无牙的腭咕哝着情话,你怎比搭房子的小孩明智?275第262-264行对应泰伦斯原作的46-49行。这里说话的是主人公费德里亚(Phaedria)和奴隶帕尔梅诺(Parmeno)。身处局外的奴隶远比当局者迷的主人清醒,他的意思是,非理性的事情只能以非理性的方式对待,非要以所谓理性的思维来理解荒唐的情欲,只能是自寻烦恼。罗马读者或许会反驳,费德里亚不具有代表性,于是贺拉斯举出了两个在罗马很普遍的例子。一个例子是恋人常玩的一种游戏:朝天花板扔果核,如果击中,就是吉兆,表明对方也爱自己。另一个例子是年老体衰的家伙仍咕哝着无聊的情话。在贺拉斯眼中,这些行为和三岁小孩玩沙堡没有根本区别,都是缺乏理性的。沉溺情欲还会使男性丧失阳刚,变得过分阴柔,并损及其他美德。《颂诗集》第1部第5首中的“清瘦男孩”是一例,第8首中的叙巴里是一例,《讽刺诗集》第2部第3首提到的古代哲学家帕勒蒙是另外一例(253b-257行):请问你能学古时的帕勒蒙那样洗心革面吗?那样决然地丢掉病态的标志,长筒袜、肘垫、围巾,就像255醉酒的他悄悄扯去了项上的花环,被禁食老师的声音完全摄住了心神。古希腊的帕勒蒙(Polemon)在一次醉酒后误闯入雅典学园领袖色诺克拉底(Xenocrates)的课堂,被他的哲学打动,投到他门下,最后继承他的衣钵。在“洗心革面”前,他的装扮是极其女性化的,在崇尚阳刚的传统罗马人看来则是“病态的”。能够抵制塞壬和喀耳刻情欲诱惑的尤利西斯为读者提供了正面的榜样:你知道塞壬的歌声,喀耳刻的杯子,倘若他当时也喝了,像同伴一样愚昧饥渴,就会活在妓女的掌控下,无知而屈辱,25做肮脏的狗,或者喜欢淤泥的母猪。在情欲的关系中纠缠不清也会损害名声和财产。对于奉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古罗马人来说,贺拉斯从这个角度警告读者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就像马萨欧,女伶奥立果的那位情夫,55把父亲留下的土地和房子全都给了她,“我和别人的妻子从无瓜葛,”他自夸,可是女伶呢?妓女呢?因为这些关系你的名声比财产损失还大呢。难道你只躲避通奸者的角色,不躲避任何场合60都伤害你的东西?毁掉清白的名誉,败掉父亲的遗产,永远都是罪。至于跟贵妇犯错,跟妓女犯错,有何分别?欲火焚身的人经常处于一种疯狂状态,完全无视现实的危险。贺拉斯告诫读者,情欲能够危及性命,首先是自己的性命:多少痛苦败坏了幽会的快乐,得偿心愿太难,时常被可怕的危险包围。40这位从屋顶径直跳下,那位被皮鞭活活抽死;这位仓皇逃跑,却碰上一群恶贼,那位怕挨打,乖乖交钱;这位被贱奴浇了一身尿,那位更惨,竟被人拿剑割掉了淫邪的阴茎睾丸。45情欲引发的感情纠葛可能引发武力争斗,同样会伤及他人的性命:愚蠢加上血泊,275欲望加上暴力。我问你们,不久前,当马略杀死海拉斯,自己也跳崖时,他疯了没有?或者你否定精神狂乱的指控,虽然裁定他有罪,却要按照习俗给他的行为选择一个更适合的名称?280虽然此处的马略(不是那位历史人物)和海拉斯所指不详,但从语境可以推知,他们当是一对恋人,因为三角恋由爱生恨,导致了情杀。在贺拉斯看来,这无疑是一种疯狂。情欲甚至会危及国家,最著名的例子便是长达十年、让无数人送命的特洛伊战争。贺拉斯在《书信集》第1部第2首里如此概括《伊利亚特》的道德教训(6-14行):这个故事里,希腊因为帕里斯的情欲卷入了与野蛮民族的漫长战争,愚蠢国王们和愚蠢民族的冲动都呈现其中。安忒诺耳建议拔除战争的祸根,帕里斯却要做平安的王子,幸福的情人,10拒绝听从。涅斯托尔在阿喀琉斯阿伽门农之间穿梭,想平息争议,情欲焚烧着这位,愤怒却焚烧着他们俩。无论国王们发什么疯,总是希腊人受惩罚。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劫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引发了特洛伊战争。安忒诺耳(Antenor)是特洛伊的领袖之一,主张归还海伦,帕里斯却一意孤行。战争爆发后,希腊联军一度陷入危机,也是因为情欲:统帅阿伽门农和猛将阿喀琉斯因为争夺美丽的女战俘克律塞伊丝而发生争执,双方都怒气冲天,结果“无论国王们发什么疯,总是希腊人受惩罚”。情欲问题处理不好,可能招致如此可怕的灾难,然而贺拉斯并不主张禁欲,情欲是人性的一部分,刻意抑制可能适得其反:某位名人从妓院出来,“干得不错!”这是老加图对他做出的神圣判决。“青年人,一旦丑陋的欲念让血脉贲张,就应当放下身段来这里,别和人家的妻子磨一起。”35这里贺拉斯借老加图的一则轶事来为自己确立道德权威,他故意用了“神圣判决”(sententiadia)这样史诗式的语言加强戏谑的效果。老加图以严苛的道德观知名,同时代的罗马人都很敬畏他。他之所以赞成嫖妓的行为,其逻辑是,适度释放“丑陋的欲念”可以避免严重的道德错误:与人通奸,破坏家庭。这也正是贺拉斯父亲对儿子的训导。他既不允许儿子沉溺性爱,但也不断然禁止:警告我别和妓女厮混,他会说,“斯凯塔努的覆辙不要重蹈。”他怕我缠上别人的妻子,允许我享受适当的性爱,仍不忘提醒:“特莱波纽叫人抓了,名声全臭了。”115贺拉斯继承了父亲的看法,主张在这个问题上顺其自然:“可是无穷尽的自然推荐的东西多么好,/多么不同,只要你善用她的珍宝,/别不知道哪些该逃避,哪些该追求。”而最关键的则是明白自己的真实欲望,探寻“天性为贪欲确定了怎样的边界,缺什么/能够忍受,缺什么却会痛苦,区分/实体和虚空,难道不是更有裨益?”贺拉斯用伊壁鸠鲁宇宙论的术语“虚空”和“实体”来表示表象与真实、不可靠的东西与可靠的东西。理性权衡,适可而止,是他在情欲问题上对读者的建议。这种看法遵循了中道,但也有明显的局限,它只考虑了情欲之“欲”,未涉及情欲之“情”。它代表了古罗马乃至古希腊文化中一个恶劣的方面,就是将女性视为玩物甚至器物,完全不考虑女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一千年的文学中,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诗,情色诗却泛滥成灾。只有卡图卢斯的十余首写给莱斯比娅的作品(卡图卢斯也有很多粗俗之作)和维吉尔在诗中体现出的对女性的态度算是例外。用艾略特的话说,“在所有拉丁诗人中,只有维吉尔——相比之下,卡图卢斯和普洛佩提乌斯就像流氓,贺拉斯也有些平民的市井气——显示出源于细腻感受力的优雅教养,尤其是在最能体现个人素质的方面——两性之间的私密和公共交往。”在西方整个古典时代,女性或者被视为延续家族的工具,或者被当作政治交易的筹码,或者沦为男性寻欢的对象。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因为对于类似交易关系的婚姻和财产制度而言,建立在平等精神交流之上的自由恋爱理所当然是一种威胁。古罗马人尤其对爱情持怀疑态度,他们把爱情视为一种情感失控的非正常状态,甚至一种病症,除非能将其纳入家庭和国家秩序。他们认为男性公民的典型特征是高度的自制力和冷静的算计,儿女情长则是阴柔的表现,对社会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