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跟着康培混世界


作者:杨道立  日期:2016-05-07 16:33:02



有人说这本书是中国版的《相约星期二》。这当然是两部不同的作品,但精神指向的确相当接近。本书采用日记形式和大散文体写法,采访状态与往事展现自然交织,题材发掘与故事立意不落俗套,给人以新颖的阅读感受。 
本书简介:
  这是一个创造生命奇迹的真实故事。在纽约世贸中心附近,有一个美籍华裔家庭,随着1977年4月小儿子康培的出生,这个非常幸福的家庭便每天都要和死亡打交道。康培是“法洛四联症”患者,此症在医学史上没有一例活过两周岁。但是康培至今还活着,他不断地写科幻故事,还以自己的经历和感悟,热情辅导和援助很多感觉自己活得很痛苦的朋友。然而,康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残志坚人士,也不是生而崇高。他的生活,有悲欢纠葛,有情爱纠缠,也有着和几只狗狗不可思议的生死交情。康培的父亲康海山是当今美国社会强大的中产阶级的一员,也是一个随命运节拍幡然顿悟的自然之子,那种悲喜间心静如水,生死之间来去如归的精神之境,都来得自然而富有张力。在康家采访期间,作者从一个突兀的采访者,变成某种生活的参与者;从陌生的写作者,被裹挟、融入其中并成为一些生命的共存者。当读者一边轻松地、饶有兴趣地“跟着康培混”,也可以一边窥见美国华人某些真实的生态和生机。
  作者简介:
  杨道立,大连市慈善总会文化总监,国家一级导演、作家。曾八次出任大连国际服装节的总策划、总导演,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大连海事大学客座教授。曾出版作品《一个节日与一座城市》《一个人的城市无皮书》《道亦有道》等10余部。前言怎一个“混”字了得怎一个“混”字了得蒋子龙一对杰出的夫妇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天才,一个是奇迹”。现代商品社会对天才并不陌生,出生即是神童,然后一路跳级,长大后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成功人士”,这也是全世界都熟悉的“比尔·盖茨模式”,无须多说。我感兴趣的是第二个孩子是怎样成为“奇迹”的。其名康培,一生下来便“没有肺大动脉,没有右肺……是最严重的法洛四联症”。医生说,这种病人在医学史上最多只能到两岁。康培随即遇到他的第一位“守护天使”,竟活到了12岁,脊椎做了一个大手术后,差不多又维持了十来年基本正常的状态。/不知是一种诅咒,还是纯属巧合,美国“9·11”事件后(他的家就在纽约世贸中心附近),康培每况愈下,“毛发一天比一天干燥,头皮形块,一碰连着头发掉落,皮肤瘙痒,指甲发蓝,吞咽困难,四肢无力,差不多就是一具僵尸,他自己也一心想死”。其父带着他逃离纽约住到乡村,此时又一位年轻的“护理天使”出现,“给了他第八条生命”。如今,一个在医学史上找不到治愈先例的法洛四联症患者,已38岁,尽管“手只有十几岁少年般大小,双腿细而弯,难以支撑身体”,却已经出版了9本科幻小说。/2015年9月,康培“咳血,喉咙里还出块东西”,这对像他这样的病人来说是最可怕的信号,他感觉自己“生命之秋真的到了”。于是他将已经具备美国法律效力的遗嘱悬于上:“请不要抢救我!”甚至连自己的《奠仪纪念册》都已准备好了。他相信有来世,并跟父亲商量好,死后将骨灰埋在乡间别墅四周的森林里……很显然,这不是个寻常意义上被死神追逐的人。于是,他的父亲康海山想请人给儿子写本书,让他“能够看到生命最后的灿烂”。他通过友介绍找到了杨道立,理由简单而虔诚:从网上看到杨道立的照片像菩萨。康培本人就是作家,别人写出怎样的文字才能让这个奇特的生发出“最后的灿烂”?哪位作家该有怎样的勇气才敢承担这样的任务?然而杨道立经过考虑,欣然地接受了这个挑战:“一个全新的题目,能让自己感觉脑子没有退化,精神还在生长。”这真是个聪明的理由。/不能不说,康海山选择杨道立真是找对了人。她确是那种到哪里都能“留下满屋芬芳的女人”,大连人称她是“一个美丽的传奇”。但,道立身姿娇巧却隐藏着巨大的能量,仪态优雅精致骨子里却极富冒险精神,几十年前中国第一张声名远播的城市名片“大连国际服装节”便出自她的创意,并身兼总策划和总导演,连做八届,等到已轻车熟路时,不再具挑战意义,便将成熟的桃子拱手相让,逸然抽身而去。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百花奖,中国航海日、世界海洋日等国家级大型盛典,她也被召去担纲执委、导演或就任专家组组长。当她觉得导戏总归一种“演出”,不如索性去导“真”的,竟去当了职业经理人,后来做到了一家大型集团公司的行政总裁。当她那满脑子精灵古怪的思想囿于外部环境的局限不得全部施展时,就诉诸笔墨,全身心投入写作,追求思想的自由驰骋,以广受好评的《一个节日和一座城市》一书,确立了她的文学声名……这样一个“文化多面手”,会怎样表述“康氏奇迹”呢?/我怀着先睹为快的好奇心,在2016年春节外出期间读这部书——《跟着康培混世界》。明明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仅对康家的生活有全景的纵深的展示,甚至真实到每个人的灵魂,严肃而诚挚,却起了这么一个嬉皮士式的书名。或许是为冲淡康培命运中沉郁的基调,其实又怎一个“混”字了得!/看似拉拉杂杂、家长里短,却时有惊人意象如珍珠般跳出来,通篇灵气漫溢、泼洒妙思隽语;一贯的女才子气十足,实则下笔如走钢丝,拿捏得老到而精准。因为稍有不慎,轻则会伤害“奇迹”及呵护“奇迹”的人,重则会将一桩佳事变成错误,乃至灾难。因为主人公康患四种心脏病,“绝对不能激动”。不激动又如何“倾诉他澎湃的心”?人人都在故事中,已经进入自己的角色又如何能不动情?杨道立到底“国家一级导演”,熟练地调动一切手段,或满天撒网,广种薄收;或化整为零,层层铺垫;或旁征博引,虚实结合;或见好就收,张驰有度;或讲到紧要关头,插科打诨,转换气氛……她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以康培为中心将有关的一干人等“混”成一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高效率团队。每个人都被写得真实可信、气韵生动,不回避命运的成全与局限、性格中的明与暗,尽可能深刻展现他们心性的丰富。这些人都亲历“康培奇迹”形成的过程,最后像众星捧月般完成了对这一“奇迹”的见证。准确而传神地写好康家里外这个群体,是此书成功的基础,“奇迹”的产生不仅令人信服,而且是一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作者用妙笔,自始至终地牵着“奇迹”中的灵魂人物康海山。他对儿子的爱,“深沉而提着小心”,却悲欢不惊,感应日月,几十年下来身上反而有了一种无论成败都扭曲不了的单纯和厚实的亲和力,大山崩于前,也能“平静接受”。正因为有他,参与成全和维护“奇迹”的各色人等才开始有序地出现。而写好这个人最见功力,“温文尔雅,勤恳做事”容易写得枯燥沉闷,作者通过一些小的细节竟从容写出了深度和境界,智趣盎然。包括对康母邹陵的描述,笔风清丽、坦直,性格跃然而出,也是书中的成功笔墨。/写一些外姓“护命天使”,杨道立反而用辣笔。浓烈的重彩,火辣的赤诚,以突显康培生命中匪夷所思的“奇缘”。“召之即来”的沈太太,接过了在襁褓中被判“死刑”的康培,每一分钟都紧紧抱着他,不让任何一个人说出对孩子不祥的话,其口头禅是:“康培将来一定有出息!”原来是由她最先宣布了“奇迹”的诞生。她就是抱着这个信念,把能想到的天下好东西都做给康培吃,一盎司一盎司地陪着孩子长大长高,“让他领略只有母爱才能够企及的宽厚、温暖、细腻”,开悟了康培的灵性。几年后,沈太太交给康家一个差不多属于正常的孩子,突破了医学史的诅咒,“奇迹”初露端倪。/康培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列了一个名单,男人9名,女子9名,沈太太在女性名单中排在第二位。排第三位的是年轻的浙江女子张静丽,康家人都亲昵地称呼她“丽丽”。在康培第二次陷于死神之手时,她不请自到,为了答谢康海山曾经对自己的帮助。她将全身脱屑的康培整夜整夜搂在怀里,一遍遍给他讲即兴编创的中国版《一千零一夜》,用从家乡学到的厨艺,做成让“僵尸”吃不够的佳肴美味,集“看护、姐姐、母亲、厨娘、卫士、女友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又做到极致,其女性的美,由内而外,闪闪发光。/如果说这些热辣辣滚烫的语言,表达了世间一种美好情感对灵魂的熔铸,那么作者用冷峻、客观的铁笔,通过“外婆”传导出另一类情感“怨恨”,却是对康培灵魂的淬火。外婆出身名门,民国时期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婚姻的失败或天性抑郁,经年累月沉淀为解不开的仇恨和愤懑,其负面情绪笼罩着家里的全部空间,甚至在夜间也会发出惊人的斥骂,折磨着家人又置自己于万劫不复。“像婆婆那样”——成为康家人的一个咒语。康培却说:“感谢婆婆,是她让我坚定地采用现在的方式生活,不用自己的不快乐去伤害别人,不依赖所谓现代医疗苟延残喘。”“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就是要开心地活,舒服地死。”/如此这般,作者决不回避生活的严酷,只有这样产生的“奇迹”才是坚实的、可信的。包括对康培本人,他曾就读过的恩典学校的校长说他“是个愤怒的孩子”。当他由“僵尸”复活后,丽丽用话激他,说他不缺胳膊不缺腿,跟正常人没有两样,就该做个真正的男人。有一次他却“像疯子一样”大骂丽丽一年才来一两次的儿子,暴露了正常男人的狭隘和妒忌,对康培来说,这却是一种健康和强大。这样一个粗砺、诚朴的灵魂,可塑性很大,也才会有后面惊人的修为。/或是天赋使然,或是缘分奇佳,康培随之结交了一些根基深厚的智者。至此,成就“康培奇迹”最重要的两大要素都具备了:身体上的保健和精神上的提升。书中犹如神来之笔写到康培的精神渐渐强大起来,有了一种特殊的“尊严与力量”,开始在意朋友,不只是接受帮助,也会不顾一切去帮助别人,甚至让人觉得很难找到如他这般忠诚的朋友。明明是丽丽帮了康家大忙,她自己却说是他们“改变了我一辈子”,康家父子是自己的“贵人”。康培的身体尽管“时时刻刻都在疼痛之中”,整人却变得独立、饱满,常常开怀大笑,充满想象,乐于助人,还成为一些求助者的“精神导师”,为那些素昧平生的人提供人生的建议。“他觉得重要的事情,自我标准很高,道德标准很高。他从来不需要别人见证,自己有评价,要自己对自己满意。”一位佛界中人甚至称康培“是个老灵魂”。/这是此书最精彩的地方。对“康培奇迹”的形成及剖析令人心折,没有使一个温暖而睿智的故事落入残障人励志成才的套子。读到最后,我忽然有些理解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书名。里里外外围绕着康培的一群人,最初是为了照看他,后来变成在精神上以他为中心,他发散着精神气质处于高端的感染力,从心里流淌出一种纯净。与他相比,其他人确是在“混世界”。这是一本妙书,读来意趣盎然,又蕴藉无穷。遂成此文,是为序。怎一个“混”字了得蒋子龙一对杰出的夫妇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天才,一个是奇迹”。现代商品社会对天才并不陌生,出生即是神童,然后一路跳级,长大后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成功人士”,这也是全世界都熟悉的“比尔·盖茨模式”,无须多说。我感兴趣的是第二个孩子是怎样成为“奇迹”的。其名康培,一生下来便“没有肺大动脉,没有右肺……是最严重的法洛四联症”。医生说,这种病人在医学史上最多只能到两岁。康培随即遇到他的第一位“守护天使”,竟活到了12岁,脊椎做了一个大手术后,差不多又维持了十来年基本正常的状态。/不知是一种诅咒,还是纯属巧合,美国“9·11”事件后(他的家就在纽约世贸中心附近),康培每况愈下,“毛发一天比一天干燥,头皮形块,一碰连着头发掉落,皮肤瘙痒,指甲发蓝,吞咽困难,四肢无力,差不多就是一具僵尸,他自己也一心想死”。其父带着他逃离纽约住到乡村,此时又一位年轻的“护理天使”出现,“给了他第八条生命”。如今,一个在医学史上找不到治愈先例的法洛四联症患者,已38岁,尽管“手只有十几岁少年般大小,双腿细而弯,难以支撑身体”,却已经出版了9本科幻小说。/2015年9月,康培“咳血,喉咙里还出块东西”,这对像他这样的病人来说是最可怕的信号,他感觉自己“生命之秋真的到了”。于是他将已经具备美国法律效力的遗嘱悬于上:“请不要抢救我!”甚至连自己的《奠仪纪念册》都已准备好了。他相信有来世,并跟父亲商量好,死后将骨灰埋在乡间别墅四周的森林里……很显然,这不是个寻常意义上被死神追逐的人。于是,他的父亲康海山想请人给儿子写本书,让他“能够看到生命最后的灿烂”。他通过友介绍找到了杨道立,理由简单而虔诚:从网上看到杨道立的照片像菩萨。康培本人就是作家,别人写出怎样的文字才能让这个奇特的生发出“最后的灿烂”?哪位作家该有怎样的勇气才敢承担这样的任务?然而杨道立经过考虑,欣然地接受了这个挑战:“一个全新的题目,能让自己感觉脑子没有退化,精神还在生长。”这真是个聪明的理由。/不能不说,康海山选择杨道立真是找对了人。她确是那种到哪里都能“留下满屋芬芳的女人”,大连人称她是“一个美丽的传奇”。但,道立身姿娇巧却隐藏着巨大的能量,仪态优雅精致骨子里却极富冒险精神,几十年前中国第一张声名远播的城市名片“大连国际服装节”便出自她的创意,并身兼总策划和总导演,连做八届,等到已轻车熟路时,不再具挑战意义,便将成熟的桃子拱手相让,逸然抽身而去。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百花奖,中国航海日、世界海洋日等国家级大型盛典,她也被召去担纲执委、导演或就任专家组组长。当她觉得导戏总归一种“演出”,不如索性去导“真”的,竟去当了职业经理人,后来做到了一家大型集团公司的行政总裁。当她那满脑子精灵古怪的思想囿于外部环境的局限不得全部施展时,就诉诸笔墨,全身心投入写作,追求思想的自由驰骋,以广受好评的《一个节日和一座城市》一书,确立了她的文学声名……这样一个“文化多面手”,会怎样表述“康氏奇迹”呢?/我怀着先睹为快的好奇心,在2016年春节外出期间读这部书——《跟着康培混世界》。明明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仅对康家的生活有全景的纵深的展示,甚至真实到每个人的灵魂,严肃而诚挚,却起了这么一个嬉皮士式的书名。或许是为冲淡康培命运中沉郁的基调,其实又怎一个“混”字了得!/看似拉拉杂杂、家长里短,却时有惊人意象如珍珠般跳出来,通篇灵气漫溢、泼洒妙思隽语;一贯的女才子气十足,实则下笔如走钢丝,拿捏得老到而精准。因为稍有不慎,轻则会伤害“奇迹”及呵护“奇迹”的人,重则会将一桩佳事变成错误,乃至灾难。因为主人公康患四种心脏病,“绝对不能激动”。不激动又如何“倾诉他澎湃的心”?人人都在故事中,已经进入自己的角色又如何能不动情?杨道立到底“国家一级导演”,熟练地调动一切手段,或满天撒网,广种薄收;或化整为零,层层铺垫;或旁征博引,虚实结合;或见好就收,张驰有度;或讲到紧要关头,插科打诨,转换气氛……她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以康培为中心将有关的一干人等“混”成一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高效率团队。每个人都被写得真实可信、气韵生动,不回避命运的成全与局限、性格中的明与暗,尽可能深刻展现他们心性的丰富。这些人都亲历“康培奇迹”形成的过程,最后像众星捧月般完成了对这一“奇迹”的见证。准确而传神地写好康家里外这个群体,是此书成功的基础,“奇迹”的产生不仅令人信服,而且是一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作者用妙笔,自始至终地牵着“奇迹”中的灵魂人物康海山。他对儿子的爱,“深沉而提着小心”,却悲欢不惊,感应日月,几十年下来身上反而有了一种无论成败都扭曲不了的单纯和厚实的亲和力,大山崩于前,也能“平静接受”。正因为有他,参与成全和维护“奇迹”的各色人等才开始有序地出现。而写好这个人最见功力,“温文尔雅,勤恳做事”容易写得枯燥沉闷,作者通过一些小的细节竟从容写出了深度和境界,智趣盎然。包括对康母邹陵的描述,笔风清丽、坦直,性格跃然而出,也是书中的成功笔墨。/写一些外姓“护命天使”,杨道立反而用辣笔。浓烈的重彩,火辣的赤诚,以突显康培生命中匪夷所思的“奇缘”。“召之即来”的沈太太,接过了在襁褓中被判“死刑”的康培,每一分钟都紧紧抱着他,不让任何一个人说出对孩子不祥的话,其口头禅是:“康培将来一定有出息!”原来是由她最先宣布了“奇迹”的诞生。她就是抱着这个信念,把能想到的天下好东西都做给康培吃,一盎司一盎司地陪着孩子长大长高,“让他领略只有母爱才能够企及的宽厚、温暖、细腻”,开悟了康培的灵性。几年后,沈太太交给康家一个差不多属于正常的孩子,突破了医学史的诅咒,“奇迹”初露端倪。/康培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列了一个名单,男人9名,女子9名,沈太太在女性名单中排在第二位。排第三位的是年轻的浙江女子张静丽,康家人都亲昵地称呼她“丽丽”。在康培第二次陷于死神之手时,她不请自到,为了答谢康海山曾经对自己的帮助。她将全身脱屑的康培整夜整夜搂在怀里,一遍遍给他讲即兴编创的中国版《一千零一夜》,用从家乡学到的厨艺,做成让“僵尸”吃不够的佳肴美味,集“看护、姐姐、母亲、厨娘、卫士、女友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又做到极致,其女性的美,由内而外,闪闪发光。/如果说这些热辣辣滚烫的语言,表达了世间一种美好情感对灵魂的熔铸,那么作者用冷峻、客观的铁笔,通过“外婆”传导出另一类情感“怨恨”,却是对康培灵魂的淬火。外婆出身名门,民国时期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婚姻的失败或天性抑郁,经年累月沉淀为解不开的仇恨和愤懑,其负面情绪笼罩着家里的全部空间,甚至在夜间也会发出惊人的斥骂,折磨着家人又置自己于万劫不复。“像婆婆那样”——成为康家人的一个咒语。康培却说:“感谢婆婆,是她让我坚定地采用现在的方式生活,不用自己的不快乐去伤害别人,不依赖所谓现代医疗苟延残喘。”“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就是要开心地活,舒服地死。”/如此这般,作者决不回避生活的严酷,只有这样产生的“奇迹”才是坚实的、可信的。包括对康培本人,他曾就读过的恩典学校的校长说他“是个愤怒的孩子”。当他由“僵尸”复活后,丽丽用话激他,说他不缺胳膊不缺腿,跟正常人没有两样,就该做个真正的男人。有一次他却“像疯子一样”大骂丽丽一年才来一两次的儿子,暴露了正常男人的狭隘和妒忌,对康培来说,这却是一种健康和强大。这样一个粗砺、诚朴的灵魂,可塑性很大,也才会有后面惊人的修为。/或是天赋使然,或是缘分奇佳,康培随之结交了一些根基深厚的智者。至此,成就“康培奇迹”最重要的两大要素都具备了:身体上的保健和精神上的提升。书中犹如神来之笔写到康培的精神渐渐强大起来,有了一种特殊的“尊严与力量”,开始在意朋友,不只是接受帮助,也会不顾一切去帮助别人,甚至让人觉得很难找到如他这般忠诚的朋友。明明是丽丽帮了康家大忙,她自己却说是他们“改变了我一辈子”,康家父子是自己的“贵人”。康培的身体尽管“时时刻刻都在疼痛之中”,整人却变得独立、饱满,常常开怀大笑,充满想象,乐于助人,还成为一些求助者的“精神导师”,为那些素昧平生的人提供人生的建议。“他觉得重要的事情,自我标准很高,道德标准很高。他从来不需要别人见证,自己有评价,要自己对自己满意。”一位佛界中人甚至称康培“是个老灵魂”。/这是此书最精彩的地方。对“康培奇迹”的形成及剖析令人心折,没有使一个温暖而睿智的故事落入残障人励志成才的套子。读到最后,我忽然有些理解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书名。里里外外围绕着康培的一群人,最初是为了照看他,后来变成在精神上以他为中心,他发散着精神气质处于高端的感染力,从心里流淌出一种纯净。与他相比,其他人确是在“混世界”。这是一本妙书,读来意趣盎然,又蕴藉无穷。遂成此文,是为序。这是一本妙书,读来意趣盎然,又蕴藉无穷。——蒋子龙康培说他欠一声对不起在康海山提前对我的“辅导”里,有一点我是必须牢记的:康培不能激动。具体到同我合作——交谈,一要看他的状况,二要掌握好时间。哪怕他说到动情处,如何戛然而止,考验着我的采访功力。“所有的事我都可以替他回答。”康先生那份诚恳,不容一丝误解。但,不光中医信奉一人一宇宙,作家更看重个体的唯一性。我掂量着,如何自然地、不着痕迹地,开掘康培埋在心底里——“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如此”的特殊真实。张世功还专门对我进行了二次辅导,他把本已经很大的眼睛睁得更大,控制住大嗓门,用气声对我说,千万别让他激动啊!一位不久前咳过血的重度心脏病患者,如果殁于同作家的谈话,这位作家能做何自辩?我当然不能那么功利,那么残酷。但康培显然期待倾诉,他有一肚子喜怒哀乐要讲出来。不管我是聊天口吻,采访语气,还是就坐在那儿,像普通访客东拉西扯,他都可以把自己故事中的特别处讲得让他爸爸也感到新鲜。第一天晚上。晚饭后,我们四个人(三位先生一位女士)很开心地坐在一起聊天。不知谁开的头,反正我直奔主题问起来:“咳血了,你害怕不?”“不怕。”“可是……你,倘若真的清醒自己会走掉,最遗憾的是什么?”“没有跟妈妈说声对不起。”全场沉默。唯我泪奔。“您知道,我们一直吵一直吵,真的互相有伤害。但是,她给了我生命,为我付出很多。不管怎么说,她是我的妈!”只生有一个儿子而又爱得不得了的我,头一次听到这样的将死之言,怎能不进入情境,肝胆俱颤!我立即爱上这个讲理、重情,又能反躬自问的小伙子。必须承认,埋在康培心底的,是很多作者可遇而不可求的一座素材富矿。但不管他谈了多么生动的情节,多么复杂的纠葛,在那句离世格言面前,都像情怀高于故事,格局骤变。我记得自己要求康先生用一句话概括他的两个儿子,他说,“一个是天才,一个是奇迹”。天才我见过,奇迹也不觉陌生。但他们身上高贵的人性,却是很多社会宠儿难以企及的。康海山说:最好的保养是不贪恋物质12点45分,我们陪康培去看牙医。美国乡村的牙医也是要提前预约的。这次,我记得起码预约了半个月,可见公路边上这间专科诊所生意挺不错。穿着整洁得体的康培坐在门厅,如不特意说明,谁也看不出他是个足不出户的病人。他健康,有教养,笑得很灿烂,招人喜欢的样子像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诊所的狗狗很摩登,和同样摩登的几个女病人一样,一颦一笑都能扫除空气中的阴郁。终于轮到康培了,我和康先生坐在门厅,接续已经不需要任何客套的聊天。还是思想飘零的碎片,还是无厘头的人生感悟。他说昨晚上妈妈在电话里告状,说陪她的看护一向很好,最近却开始偷东西。“肯定冤枉了人家。有必要偷吗?那个人经常拿自己的工钱给她买东西。”想起自己母亲离世前最后几个月,做事说话没了那让人极为欣赏极为敬重的“人淡如菊”,还挥手扇过保姆耳光。“医生说因为小脑萎缩,行为失控……”我用自己的家事来开导他对老母亲的担忧。他摇摇头,说了番对我而言非常有价值的临别赠言。“中国女人,我们的母亲,她们经历过战乱、灾荒,很多不幸,脑子里留下深刻的经济拮据和没有钱的记忆,所以她们特别在乎身边的东西,生怕再一次失去。“凡是惧怕受穷的人,就是做了百万富翁,也会露出乞丐的穷相;若是想清楚钱是个什么东西,只要生活过得去,就会有简单的快乐,脸上的光不比百万富翁少。“所以,我们这些开始注意保养的人,一定要从不贪恋物质做起,把清贫当成单纯的快乐。







阅读提示:跟着康培混世界的作者是杨道立,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跟着康培混世界下载地址

上一本:完美的路演
下一本:不忆相逢与君同梦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