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一生最爱古诗词


作者:吴玲  日期:2016-05-07 16:33:10




本书简介:
  《一生最爱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一朵美丽的花。古人的哀与乐、悲与欢,都刻印在简短明了的诗词歌赋中,或清新婉约,或豪迈洒脱,或激昂澎湃,或淡雅悠扬,随着每一字、一句的排列变换,将内心涌动的情思跃然纸上。后人有幸从洒落一地的瑰宝中,去寻得一缕精魂,去体味一段人生,总有些许片段与今生今世不谋而合,带着默契,与千百年后的光阴重合,那年明月照在此时,良辰美景,如此相得益彰。本书甄选我国古诗词史上各个时期最富美感、最具代表性的诗词作品,让读者重温古典诗词的精髓所在,发现中华文明中的诗词之美,找回自己的心灵家园。
  作者简介:
  吴玲一个笃信人心敌得过岁月斑驳的女子。摒弃虚妄和假象,于文字的复杂排列中,寻安心之处。爱诗喜词,闲散的岁月中常依笔而立,蹙眉念心,尤爱纳兰,愿此生能如此人,笔端有温度,纸面有感情。
  目录:
  第一章 莫相忘,且行且珍惜1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001 2 白居易/ 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第一章莫相忘,且行且珍惜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0012白居易/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0063蔡邕/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0114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0165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0216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0277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0328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0379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04210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04711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05212纳兰容若/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057第二章情人暖,恋三生三世13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06314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06815王建/新嫁娘词——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07316诗经•北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07817李延年/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08318鹊桥仙/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08819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09320佚名/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09821薛涛/牡丹——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10322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10823卓文君/白头吟——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11324温庭筠/南歌子——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11825诗经/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122第三章这一生,不过风波里26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12727北朝民歌/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13228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3729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14230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14731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15232李绅/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15733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16234贾岛/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16735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17236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17737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8238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18739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9240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19741李贺/致酒行——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20342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20843李煜/浪淘沙令——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21344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1745柳永/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221第四章合成愁,离人心上秋46李益/写情——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22747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23348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23849李清照/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4350武则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24851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25352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2585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26354陆游/钗头凤•红酥手——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26955元稹/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27456纳兰容若/浣溪沙——当时只道是寻常/27957林逋/相思令——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28358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8759欧阳修/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292前言白居易 / 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朦胧月色白居易/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朦胧月色,婆娑树影,清冷的明月和山水倒映在伊人眼中,极目所见尽是哀愁。船经汴水,再经泗水,一去不返。月光倾泻,美人凭栏远望,摇曳在脸上的不再是眉弯浅笑,不再是倾世温柔,仅剩月下斑驳树影,将心中的离愁一丝一丝抽出。樊素,诗中的女子,冷冷清清的名字。樊素乃白居易的家姬,极有才华,能歌善舞,字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在《旧唐书•白居易传》中樊素也被提到:樊素、蛮子者,能歌善舞。能在以严谨著称的《旧唐书》中留下颇具赞赏的一笔,足以证明此女子非同一般。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宗大历七年(772)生人,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郑州新郑东郭宅,家中世代为官。白居易幼年时期河南地区爆发了一场战争,民不聊生,为了让白居易躲避战乱,家人将他送至宿州符离,白居易就是在这里开始了读书生涯。公元807年,白居易出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又经多次升迁,814年于长安任左赞善大夫。后又贬谪江洲,任职苏杭,最终仙逝于洛阳,可谓一生跌宕坎坷,起起伏伏。而在白居易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樊素的相伴给他的一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樊素初为白居易家姬时,不过十几岁,小女子初出深闺,情窦初开,虽然那时的白居易已约半百,但老爷子对樊素的珍爱樊素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直至白居易病卧床榻,催促樊素速速离开快点嫁人,樊素依然依依不舍不肯离去。古代女子的忠贞在樊素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虽然只是家妾,没有正当的名分,但是却始终不忘最初的、自己自年少时就服侍的那个人,不论日月轮转,不论生老病死。白居易对樊素可谓是视为掌中宝,当时刘禹锡曾想将樊素从白居易手中买去,作诗云“终须买去名春草,处处将行步步随”。就是表达了想将樊素变为己有,并将她更名为春草,时时刻刻带在身边的意愿。但是白居易果断回绝,虽然对方是多年好友,但要夺走自己心爱之人,那可不干。于是白居易回诗道“还携小蛮去,试觅老刘看”。小蛮是当时白居易身边另一位备受宠爱的家姬,白居易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友刘禹锡,我不能离开樊素,要是非要不可,就把小蛮给你吧。由此可见,白居易老爷子对樊素姑娘情深意切,无论如何都不忍离开。要知道,古时女子地位之低,男子是可以随意将自家的家妾送给他人的,更何况是刘禹锡这般好友。直至白居易被岁月带至生命尽头,在病榻上依然念念不忘樊素的相伴,并作诗云:“病共乐天相伴伍,春随樊子一时归。”随处充斥着恢宏霸气气势的大唐,诗人们大都或吟咏河山,或抒发壮志,而白居易,数首诗中都流淌着有关樊素的点点滴滴,她的美,她的温柔,她的离开。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一连两个“流”字啊,这是多么深切的哀愁,江水流走,樊素乘着一叶小舟,随着江水消失在视线尽头,过去的点点滴滴,两个人相伴时的温存,都随着江水一并流走,留下的人,和离开的人,都是满心缠绵悱恻的无尽哀愁。樊素祖籍杭州,吴山地处杭州,白居易远望吴山,不由心生离愁。与至亲至爱之人分别,极目所见都能引起无尽相思,江水不再是江水,山川不再是山川,全部都幻化为相思的寄托之物。在这时的白居易的眼中,逝去的江水倒映着离去的你,汹涌的江水载着安静的你,一去不返;远望到吴山就想起了你,与你的距离,同吴山一样远。白居易在60多岁光景的时候,罹患风疾,导致半身麻痹,自己思量着无法照顾樊素后半生,要为她寻一个后路,于是将自己最好的马卖掉,为樊素筹了盘缠,要樊素离开自己,找一个好人家嫁了。白居易当时内心的悲痛与不舍可想而知,曾经无论如何也不愿割舍的至亲之人,需要何等的决心,才能这样放手,让她去寻找别处的幸福。有灵性的马儿似乎感受到了白居易心中的悲痛,仰天嘶鸣,如泣如诉,徘徊不去。樊素见此情景,悲从中来,止不住落下眼泪,满心悲切地对白居易说:“主人乘此骆五年,凡千有八百日。衔撅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凡三千有六百日。巾栉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虺隤。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樊素此言,字字句句都透露出对白居易的深切感情。与白居易相伴数十年,十年之情哪能轻易舍下?这份感情,是马儿都难以舍下的,何况樊素呢?一旦离去,便是永别,樊素苦苦哀求,我和马儿都舍不得离你而去,难道你偏偏要强迫我们离开吗?在旁人看来,这位女子着实有着极高的文采,语言恳切又不失修养,如此女子,如何叫人舍得下!此时的白居易,虽病卧在床,但并没有寿命将尽,此后又过了十余年,才驾鹤西去。但在此情况之下,白居易义无反顾地决定让樊素离开,想必考虑甚是周全。此时樊素20几岁,虽在古代已不是女子嫁人的最佳年纪,但也还是年轻貌美,不难嫁个好人家。但若再等待十余年时光过去,30多岁、年老色衰的樊素又如何能再为自己寻一个安稳人家。一生最爱古诗词虽然人已老去,疾病缠身,几乎自身难保,但心里确实在为樊素考虑,执意要看到她生活安稳了才肯老去似的。樊素的一片心意没有白费,白居易也对她倾注了几乎毕生的感情。一个人能将另一个人的幸福摆在自己的生死之前,这该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后来,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之下,樊素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白居易。白居易作《别柳枝》:“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伴君千日终须一别,离别是世间最无法避免的事情。樊素陪伴白居易多年,直至老爷子半截身子入了黄土。想必当年两人相遇时,白居易虽年事较高,但也是英姿勃发的吧。然后有这么一个女子,陪伴他到青丝白发,枯骨成沙。樊素离开的时候,白居易痛彻心扉地作了《不能忘情吟》:“骆骆尔勿嘶,素素尔勿啼;骆反厩,素返闺。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姬!乃目素兮素兮!为我歌杨柳枝。我姑酌彼金,我与尔归醉乡去来。”马儿呀不要再悲鸣,樊素啊不要再流泪。马无论奔驰多远,终究要回到马棚歇息。而樊素你,终将归属一个安稳的家,儿女绕膝,两人共同终老。这首诗中,白居易引用了霸王别姬的典故,将自己和樊素与项羽和虞姬相对比,对樊素说,虽然今日你我分别,我老病缠身无法再照顾你,但是相比霸王和虞姬的生死离别,我们要好得多,还好我没有像项羽那样直到离开人世前一刻才向爱人告别。《杨柳枝》是樊素最常唱的曲子,白居易在诗中说,再为我歌舞一曲《杨柳枝》吧,我要一醉方休,送你离开。几年之后,两人分别许久,而白居易对樊素心心念念,始终不能放下。开成五年,即公元836年,白居易作《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开成五年三月三十日作)》思念旧人:“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独掩扉。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闲听莺语移时立,思逐杨花触处飞。金带缒腰衫委地,年年衰瘦不胜衣。”此时的白居易已是古稀之年,长年的病痛折磨得他如枯叶般萧索。一次宴请宾客结束后,看着杯盘狼藉、宾客一一离去,在繁花盛开的阳春三月,屋外是万物繁荣,而屋内是人去楼空,顿时伤怀,悲从中来,无法停止地思念樊素。无法想象白居易是如何度过人生的最后十几年的,十几年前,送走了樊素,迎来了缠身至生命终结的病痛。然而,身体的疼痛远远无法与内心的苦楚相比,思念太盛,就成了心病。“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思念是没有尽头的,离愁也是没有尽头的,绵绵悠悠。白居易在诗中说,这痛彻心扉的离愁,直到樊素有一天回来,才会结束。但是他心里明白,伊人一去不返,这一别,就是永远。白居易始终幻想着两人再次相聚,登上亭台楼阁,相互依偎,凭栏远望。《长相思》中没有像以往的诗一样直接提及樊素,描写她的曼妙姿态,满篇尽是萧瑟的山水景色,悲悲切切,如泣如诉,倾吐内心如刀绞般的离愁。我看山,山是你,我看水,水是你,唯有你归来,再看我一眼,才能断了这离愁。此时的白居易,大概是如此的心境吧。时至今日我们看到《长相思》这首词,仍能感觉到情感的翻腾,仿佛能够看到满眼离恨立于江边久久不肯离去的白居易,和泪眼婆娑心痛地离去的女子樊素。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尽现我们眼前。唯愿这对离人至死相互惦念,黄泉下相见,再续前缘。蔡邕/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春天本身似乎就自带不用言说的明媚和盎然,天地万物拥着大好春光,吮吸着甘甜的露水,悄然间拔节,某些隐秘的思绪也伴随着生长中的变化开始慢慢张扬起来。此刻,是谁的思念在空气中蔓延?那久久无人问候的少妇,与空闺日夜相伴,望着河畔两侧的青青草色,对丈夫的惦念顺着河流奔腾的方向,绵延不断,乘着微风,飘散到遥远的地方。胡思乱想成了每天的例行工作,脑海中杂念丛生,理不清,也剪不断,固执蛮横地霸占着她的思想。不知道他现在身在何方,不知道他是否过得好,满腹愁思却无处安放,只得任它堆积在胸口,在每个傍晚侵蚀着她的灵魂。昨夜他悄然入梦,就守在她的身边,耳鬓厮磨,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体己话。下一段梦里,她又追随他到了许多地方,一路相伴相随。梦中的安稳是短暂的,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真切的相逢,敌不过真切的梦醒时分,落寞与寂寥一股脑涌上来,叫人无处躲藏。世人皆道“草木无情”,殊不知枯桑和海水,也并非麻木无知,残败的落叶也会忧愁,永不结冰的海水也会随寒热变化。对她而言,最残酷的莫过于孤凄冷清的时光,无人对答,无人响应,最是神伤。蔡邕写下这首《饮马长城窟行》,用文字勾勒出一位少妇的烦恼和忧愁,读罢全诗,感同身受的思绪油然而生。蔡邕,后人因其官拜左中郎将而称他为蔡中郎。他满腹诗书,颇有远见,却并不留恋功名利禄,一心向往豁达超然的生活状态。拥诗书入眠,与音律格调相伴,便是不可多得的片刻闲静。大好河山的拥有者屡次向蔡邕抛出橄榄枝,征召他出仕,并许下高官厚禄、锦绣前程。如若换作他人,定是要把酒欢歌的,可他却多次拒绝征召,主动放弃别人热切期望可以获得的名与利,隐于市井。后若不是司徒桥玄再三征召,他断然不会出任河平长。怅然天地,终归是要面对的,这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也终归是要扛在肩上的。东汉灵帝时特召拜他为郎中,这是他在官场之上施展才华的开始,是不期而遇的机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的一声令下,成就了董仲舒,也成就了儒家新的高度。孔子又一次走上神坛,儒家书籍遂被奉为经典,并成为法定的教科书,设立专门的博士官讲解书籍内容,成为当时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也是一切大事小情的决策依据。儒家地位显赫,甚至决定着社会前进的步调,与黎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被天子定为官学的儒学,自然与之相呼应的便是要有一部标准正确的刊本,而作为评定正误的依据。既然是由人制订的标准,便逃不过个人的私心杂念,受利己动机的驱使,皇家藏书楼里的标准本“兰台漆书”不可避免地遭到偷改。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难以根治的顽疾。既是被定为标准本,自然承担着分辨正误、判明是非的责任,如今标准不再,又要如何去践行它应有的使命。鉴于标准本不够标准,蔡邕向汉灵帝提出校正经书正误,并亲自刊刻于石的奏请。一国之君汉灵帝闻之自是欣喜,便应许了蔡邕的建议。六经文字校对更正的完成,是蔡邕与同僚夜以继日的成果。文人虽不抵武将骁勇善战,却开辟出另一片天地,洒下文化的种子,等待它的破土、发芽,祈盼它的茁壮成长。蔡邕命工匠以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文书写于石碑之上,称之为熹平石经。立于太学门外,供学子抄录。错误得到更正,真理才会广为人知。熹平石经并非简单的石字石书,它是一双订误正伪、平息纷争的手,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历代石经的先河就此打开,给捶拓方法以创作灵感,成为雕版印刷术的先驱。自古为人臣子,能做到忠信二字即为可贵。蔡邕为人刚正不阿,清廉自守,并敢于诤言直谏,更是在皇帝面前针砭时政,大有无所畏惧之风。皇帝毕竟是居于朝堂、万人之上的君主,听到臣子大谈江山社稷,矛头处处指向自己,自然是不会愉快接受的。奸佞之臣早已对蔡邕恨之入骨,却又奈何他身居高位,只得忍耐。久而久之,但凡蔡邕对时政提出些许激进的意见,皇帝身边的奸臣便趁此时机伙同宦官诬陷蔡邕,势必要将他置于死地。贵为天子的皇帝啊,也总是被私欲迷了心。他宁可相信小人之言,却不肯相信忠贞之臣。良药苦口却对疾病有益,忠言逆耳却对社稷有益。他却未能明白这样的道理,大抵来说,人都是不喜欢被批评的吧,哪怕明知句句切中要害,还是要一意孤行,保全自己的威严脸面。蔡邕被流放至朔方——寒冷至极的北方。既然皇帝心意已决,那任凭他再多辩解也无济于事,心灰意冷下他携带全家前往流放之地,从身居要职的文官变成了亡命天涯的罪臣。天地之大,竟然无法再以自在之身存活。也许流放未必是多么无法接受的坏事,几经周折,蔡邕隐居于吴郡12年。12个春去冬来,看尽云卷云舒、花谢花开,日子过得也并非如一般流亡那般凄惨,一家人隐姓埋名在吴郡过着远离战火的生活,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蔡邕的女儿名叫蔡琰,也叫蔡昭姬,晋朝时为了避司马昭的讳而改为蔡文姬,曾写下《胡笳十八拍》的千古绝唱,她的一言一行,深受父亲的影响。如山般伟岸的父亲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是父亲挺起胸膛,用肩膀扛起一个家庭的延续,为小蔡文姬撑起一片无忧无虑的天空。他有着显赫的声望与地位,不依靠权势也不是因其富有,是他的满腹才华造就了这鹊起声名。蔡邕是梁武帝口中“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的大书法家。篆书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如行云流水,将美丽庄严的风格流于纸上。隶书讲究波、磔之美,笔画左行如曲波婉转,右行的笔锋开张,捺笔形如燕尾。长横起笔如逆锋切入,中间行笔又带有俯仰之波势,并以磔尾收尾。方、圆、藏、露间笔势飞动,将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自创书体“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古朴天真之趣,可谓独树一帜,在书法笔体上颇有见地。将心中所想所感悉数由笔尖呈现在眼前,那些慷慨激昂也好,那些忧郁悲愤也罢,就化作笔笔勾画的笔画,跃然跳动。12岁时,蔡文姬便沿袭了父亲在书法上的豪情逸致,每一笔每一画都精致精细,那不是汉字简单的整齐排列,而是一种释怀,一种情愫。稳重端庄,却又不失飘逸顿挫,可谓字如其人。玄云黯以凝结兮,集零雨之溱溱。路阻败而无轨兮,途泞溺而难遵。彤云密云间,在泥泞不堪的路途中,背负风雨前行。将社会的黑暗与那世道的艰难隐喻其中,王朝的盛衰更迭牵扯着蔡邕的心,正处穷途末路的大汉王朝摇摇欲坠,浓烈的忧思油然而生。蔡邕是汉代绵延四百余年中的最后一位辞赋大家,愤懑之事抑或愉悦之情,借以寄托其中,述而成赋。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所述之事皆来自于生活琐碎,不矫揉不造作,用简短清新的寥寥数语直抒胸臆。这是属于文人的骄傲,也是他们在这浊世之间唯一拥有的一片澄净。“叹兹窈窕,生于卑微。盼倩淑丽,皓齿蛾眉。玄发光润,领如螬蛴。纵横接发,叶如低葵。修长冉冉,硕人其颀。绮绣丹裳,蹑蹈丝扉。盘跚蹴蹀,坐起昂低。和畅善笑,动扬朱唇。都冶武媚,卓砾多姿。”这是蔡邕所作《青衣赋》,将对倾慕之人的爱慕之心表露无遗。泛滥成灾的相思扰得人夜不能寐,在庭院中久久徘徊。爱她念她却不能相见,门第之差将彼此相爱的两个人隔在了银河的两边。温热的人情世故与冰冷的封建礼教之间,总是矛盾重重,有着难以化解的冲撞隔阂。可世间唯有爱情和思想无法禁锢,与她的心心相印无法割舍。也许会有来自世人的抨击讥笑,“文则可佳,志卑意微”,如若爱情是卑微低贱的事情,那天地之间,男欢女爱难道只是为了繁衍生存、延续后代吗?既然爱的种子在心中种下,相思会给予它养分,给予它不断生长的力量,直至有一天这份积聚在内心的感情难以抑制,那要如何收场。蔡邕的这份情怀直接感染了蔡文姬的成长,那是敢爱敢恨的勇气,那是义无反顾将一片真心全部奉上的无所畏惧。光阴荏苒,岁月静好。就在不言不语的光阴流转后,满腹诗书化作一身芳华,出众的气质,横溢的才华,成为难得一遇的女子。仿若从诗画中走来,一颦一笑带着大家闺秀的超然气度。独立于天地间,不卑不亢地将生命化作不朽的颂歌。蔡邕以无可比拟的卓越才华成为洛阳文坛的领袖,一言一行皆成典范。为人处世自成一派,不媚权贵,不欺平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官场鱼龙混杂,尔虞我诈,他却有自己坚持的原则。正是他的这份不屈服,教会了女儿为人正直,与人友善。他的言行举止将刚正不阿带进了她的一生,她秉承父亲的品格,将坚韧不拔贯穿此生悲欢离合的始终。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世上总有那么一个词,仿佛是为了一个特定的人而创造出来的。苏轼的整个人生,都被冠以豁达的名号:他做事是豁达的,他写词是豁达的,似乎他生来就是为了无拘无束。对他而言,万事皆可入诗词,他写烟雨,写楼阁,写荒原,写人世百态。后人痴迷于苏词的数不胜数,皆沉浸于他天地任我驰骋的广阔胸怀。读苏词,仿佛立于万丈悬崖之上,迎接一阵狂风,时而乌云密布,时而晴空万里。这是苏轼独有的人格魅力,他的一首词,甚至一句话,都可以激荡起读者心中的惊涛骇浪。然而这个人又是多面的,像一颗水晶,每一面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他的豪放背后,是起起落落的坎坷人生,时而平步青云而又多次被贬黜。在来来往往起起伏伏的人生中,他纵情高歌,就算处于人生的低谷,他也“一蓑烟雨任平生”。古来文人,各有各的不同,而文人们在官场上的命运,却又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骄傲的,骄傲到明知不随着风气顺流而下就会遭到致命的排挤,却还是坚定自己的信念。在这一点上,苏轼并不是特立独行的。一生最爱古诗词他之所以特别,之所以为人称颂,是因为他从不在意时代给他压上的枷锁,他无所谓身处杭州或汴州,无所谓身处都城或偏远,他无论行至天涯何处,都可以“千骑卷平岗”,横扫所有所到之处。苏轼仅仅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我们心中的经典苏词,是从哪里开始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词之所以令人痴迷,是因为它包罗万象。自晚唐五代以来,词只不过被称作“小道”,而自苏轼起,词的魅力迸发出来,延展出了无尽的可能。没有他,宋词也许会黯淡许多吧。这首七言绝句,似乎并不是苏轼惯有的豪放风格。然而细细品味,其字里行间,都是苏词的韵味。花有清香月有阴,文字仿佛不再是横竖撇捺,而是细致描摹的工笔画,牡丹花下,青石街旁,晓风残月。这样的美景,即使仅仅存在于想象,就足以令人醉了,更何况是身临其境。如此花好月圆的春夜,多么宝贵,应倍加珍惜。今夜过去,就再不会有相同的月色。苏轼的诗词有着令人难以捉摸的情怀,他在汗青史册中是一个高昂着头永远向前的形象,在这个昂扬的光环之下,苏词有时也会流露出婉约的一面,苏轼刚毅的眼神也会凝视飞鸟花虫、亭台楼阁。整首诗都飘荡在绵绵柔情中,树丛掩映中的贵族庭院,穿过曲曲折折石板路,尽头是华美的楼阁,青砖汉瓦,朱门飞檐,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将其雕琢得宛若仙境。在这仙境当中,必定也住着高高在上的仙人吧。透过窗棂,可以看到楼阁内灯火通明,丝竹声声,笑语声声。婉转悠扬的古筝,激昂清脆的琵琶,与舞女身上的音铃声声声相和,飘飘如仙乐。人世最极致的享受也莫过于此,月色配美酒,醉卧软榻,醉眼赏美人歌舞,何其乐哉!“千金”这个词,用得岂止是精准,至于此情此景,简直可以说是天衣无缝。这堪称奢华的享受,千金难觅。苏轼毕竟是苏轼,不是什么御用文人,怎可能只着重于描写糜烂与浮华。此时夜已三更,这座官宦院落,已在夜色中静静睡去,草木无语,花落无声,吐出的气息吹开一片氤氲,在夜色中显得无比凝重。府中的下人们,在偏僻的院落和衣睡着,屋内没什么特别的摆设,有些墙角还挂有蛛网,屋外摆放着杂物,甚不讲究。长工们直接侧卧在草棚下,拉过半张草席盖在身上,发出阵阵鼾声,鼾声被微风扫过,穿过树木枝丫,消失不见。月色下的庭院,仿佛熟睡的婴儿,没有一丝声音,偶尔冒出一阵树木的沙沙声,飞鸟的振翅声,在寂静中划开一道裂口,然后悄然愈合,重归寂静。然而歌舞升平的声音是一道愈合不了的伤口,透亮的烛光撕开黑夜,在黑暗的院落中突兀地摇曳;婉转的歌声穿破寂静,在寂静的宅院里悠悠地回荡。这确实是一道伤口,贵族鞭打在平民身上的伤口。纵然宋朝是高度开化,经济文化极其繁荣的朝代,但封建的顽固思想无法根除。平民始终是被压榨的对象,日日辛苦劳作,却无法获得与付出相应的回报。他们的劳动成果,化为统治者、奴役者的资产,用于无尽的挥霍,无尽的奢华享受。苏轼深深地厌恶醉生梦死的生活状态,对于贪图享乐、奢华糜烂的权贵十分鄙夷,虽然字面在说如此美妙的春夜值千金,但是却在暗讽沉醉于美酒歌舞的人。真正宝贵的,是寸寸光阴,理应用宝贵的时间去感受自然感受生命,或去实现远大的抱负。人生来被赐予的时间是公平的,每一秒每一刻都是美妙的,但时间又是不公平的,有人用来游历山川,有人用来诲人不倦,有人用来报效国家,而有些人,依仗权势,依仗财富,用宝贵的时间沉醉于糜烂浮华,饮酒作乐,荒淫无度,无法自拔。苏轼摒弃这一切糟粕,甚至恼怒于这些肮脏的事物毁坏了本应好好享受的良宵。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本该美好,就如这良辰美景,值得人细细品味,慢慢享受。而这些美好,被恼人的银铃丝竹打破,仿佛花容月影都被吸入一个深深的漩涡,令人无从享受。苏轼的性格就是如此,誓死不趋附于权贵,永远在自己的路上走。也正因他固执地走自己的路,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很多波折。在王安石变法时期,与王安石政见不和,极力反对新法,遭到排挤而被迫离京。被贬黜后又多次上书表明新法弊病所在,而此刻王安石正为宰相,手握大权,苏轼此番举动触怒了王安石,于是屡次遭贬,从杭州到密州到徐州再到密州,在偌大的中国土地上来来往往。在熟稔于人情世事的人看来,也许这种心境是无法理解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竟能做到如此坚定,决不让步。当时的苏轼,深受欧阳修的赏识,在欧阳修的举荐之下名声大噪,顺风顺水。若他在变法时期没有“站错立场”,投入了王安石的阵营必定可以平步青云,大展宏图的吧。然而他的思想与旧派相合,他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最后却落得孤身离去的下场。天下已不是当年的天下,变法带来了巨大的革新,也出现了巨大的弊端。被贬黜后的苏轼,依然上书反对变法维新。也许以有些人的眼光看来,这份执着实在有些孩子气。在这段时期,苏轼因政治斗争被一贬再贬,却还是坚持旧派的政治理论。文人在政治中总带有很多的浪漫情怀,总渴望着改变时代,将其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可帝王不这样想,权贵也不这样想。宦官们眼中没有什么未来的蓝图,他们眼中是当下的利益。苏东坡他如何会看不破?他冷静地看透了世事,看透了一些昏庸的官员仅仅在追求金钱的享受,浮华的生活。这让他深深地厌恶。行走官场这些年,从最初的雄心勃勃,渴望一个平和的时代,到望穿世间百态,经历了多少坎坷。或许,若他成为一个圆滑处事的人,今日亭台楼阁间,他也是举杯畅饮、把酒言欢的其中一员吧。人生在世,人人都有渴望、有追求,而每个人的追求又大不相同。苏轼这一生,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无论流落至何处,他的精神不倒,苦中作乐,“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活的是一个“苦”字,品的却是一个“乐”字,这个人一生颠沛流离,62岁高龄时还被放逐海南,这在常人眼中是多么无法忍受的屈辱和痛苦,然而苏轼却能苦中作乐,把放逐之地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开办起了学堂,大批学子不远万里拜至他门下。苏轼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奇人,几乎全中国都留下了他的脚印,所到之处,为人称颂,最后还能桃李满天下,这样的人生,岂不快哉。所以苏轼有理由蔑视权贵,摒弃糜烂的生活。曾在官场走过,被中伤、被排挤。被迫离开,这样倔强的人,官场不顺并不是因为个人能力不足,只是他没能随波逐流。他厌恶这种虚度光阴的生活,厌恶这种破坏了良辰美景的莺歌燕舞。文人眼中的美,在乎山水之间,在乎花前月下。也许只是一片落花,一缕月光,就能使人触景生情,潸然泪下。然而再美妙动人的乐曲,加上了金钱物质的渲染,都令人想要敬而远之。春宵一刻值千金。在苏轼的一生中,真的贯彻了惜时如金地做事情,被贬至苏杭就修筑苏堤等诸多长堤;行至常州,便尽享山水美景,吟诗作赋。与其说他作出了贡献,不如说他会玩会享乐。他的享乐,要么造福了人民,要么璀璨了文化,真是一举两得的快事。所以他最有底气,抨击当朝权贵夜夜笙歌,寻欢作乐。多年之后,无人再讨论苏东坡一生是否失意过,是否失败过,只记得他一腔豪情,功名利禄皆不入他眼,起也好落也好,挥挥衣袖如过眼云烟。在他眼中,世间无崎路,只要美景依然,山河壮丽,他东坡居士定能仰天长笑,笑看世间万事。白居易/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朦胧月色,婆娑树影,清冷的明月和山水倒映在伊人眼中,极目所见尽是哀愁。船经汴水,再经泗水,一去不返。月光倾泻,美人凭栏远望,摇曳在脸上的不再是眉弯浅笑,不再是倾世温柔,仅剩月下斑驳树影,将心中的离愁一丝一丝抽出。樊素,诗中的女子,冷冷清清的名字。樊素乃白居易的家姬,极有才华,能歌善舞,字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在《旧唐书•白居易传》中樊素也被提到:樊素、蛮子者,能歌善舞。能在以严谨著称的《旧唐书》中留下颇具赞赏的一笔,足以证明此女子非同一般。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宗大历七年(772)生人,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郑州新郑东郭宅,家中世代为官。白居易幼年时期河南地区爆发了一场战争,民不聊生,为了让白居易躲避战乱,家人将他送至宿州符离,白居易就是在这里开始了读书生涯。公元807年,白居易出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又经多次升迁,814年于长安任左赞善大夫。后又贬谪江洲,任职苏杭,最终仙逝于洛阳,可谓一生跌宕坎坷,起起伏伏。而在白居易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樊素的相伴给他的一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樊素初为白居易家姬时,不过十几岁,小女子初出深闺,情窦初开,虽然那时的白居易已约半百,但老爷子对樊素的珍爱樊素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直至白居易病卧床榻,催促樊素速速离开快点嫁人,樊素依然依依不舍不肯离去。古代女子的忠贞在樊素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虽然只是家妾,没有正当的名分,但是却始终不忘最初的、自己自年少时就服侍的那个人,不论日月轮转,不论生老病死。白居易对樊素可谓是视为掌中宝,当时刘禹锡曾想将樊素从白居易手中买去,作诗云“终须买去名春草,处处将行步步随”。就是表达了想将樊素变为己有,并将她更名为春草,时时刻刻带在身边的意愿。但是白居易果断回绝,虽然对方是多年好友,但要夺走自己心爱之人,那可不干。于是白居易回诗道“还携小蛮去,试觅老刘看”。小蛮是当时白居易身边另一位备受宠爱的家姬,白居易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友刘禹锡,我不能离开樊素,要是非要不可,就把小蛮给你吧。由此可见,白居易老爷子对樊素姑娘情深意切,无论如何都不忍离开。要知道,古时女子地位之低,男子是可以随意将自家的家妾送给他人的,更何况是刘禹锡这般好友。直至白居易被岁月带至生命尽头,在病榻上依然念念不忘樊素的相伴,并作诗云:“病共乐天相伴伍,春随樊子一时归。”随处充斥着恢宏霸气气势的大唐,诗人们大都或吟咏河山,或抒发壮志,而白居易,数首诗中都流淌着有关樊素的点点滴滴,她的美,她的温柔,她的离开。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一连两个“流”字啊,这是多么深切的哀愁,江水流走,樊素乘着一叶小舟,随着江水消失在视线尽头,过去的点点滴滴,两个人相伴时的温存,都随着江水一并流走,留下的人,和离开的人,都是满心缠绵悱恻的无尽哀愁。樊素祖籍杭州,吴山地处杭州,白居易远望吴山,不由心生离愁。与至亲至爱之人分别,极目所见都能引起无尽相思,江水不再是江水,山川不再是山川,全部都幻化为相思的寄托之物。在这时的白居易的眼中,逝去的江水倒映着离去的你,汹涌的江水载着安静的你,一去不返;远望到吴山就想起了你,与你的距离,同吴山一样远。白居易在60多岁光景的时候,罹患风疾,导致半身麻痹,自己思量着无法照顾樊素后半生,要为她寻一个后路,于是将自己最好的马卖掉,为樊素筹了盘缠,要樊素离开自己,找一个好人家嫁了。白居易当时内心的悲痛与不舍可想而知,曾经无论如何也不愿割舍的至亲之人,需要何等的决心,才能这样放手,让她去寻找别处的幸福。有灵性的马儿似乎感受到了白居易心中的悲痛,仰天嘶鸣,如泣如诉,徘徊不去。樊素见此情景,悲从中来,止不住落下眼泪,满心悲切地对白居易说:“主人乘此骆五年,凡千有八百日。衔撅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凡三千有六百日。巾栉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虺隤。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樊素此言,字字句句都透露出对白居易的深切感情。与白居易相伴数十年,十年之情哪能轻易舍下?这份感情,是马儿都难以舍下的,何况樊素呢?一旦离去,便是永别,樊素苦苦哀求,我和马儿都舍不得离你而去,难道你偏偏要强迫我们离开吗?在旁人看来,这位女子着实有着极高的文采,语言恳切又不失修养,如此女子,如何叫人舍得下!此时的白居易,虽病卧在床,但并没有寿命将尽,此后又过了十余年,才驾鹤西去。但在此情况之下,白居易义无反顾地决定让樊素离开,想必考虑甚是周全。此时樊素20几岁,虽在古代已不是女子嫁人的最佳年纪,但也还是年轻貌美,不难嫁个好人家。但若再等待十余年时光过去,30多岁、年老色衰的樊素又如何能再为自己寻一个安稳人家。一生最爱古诗词虽然人已老去,疾病缠身,几乎自身难保,但心里确实在为樊素考虑,执意要看到她生活安稳了才肯老去似的。樊素的一片心意没有白费,白居易也对她倾注了几乎毕生的感情。一个人能将另一个人的幸福摆在自己的生死之前,这该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后来,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之下,樊素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白居易。白居易作《别柳枝》:“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伴君千日终须一别,离别是世间最无法避免的事情。樊素陪伴白居易多年,直至老爷子半截身子入了黄土。想必当年两人相遇时,白居易虽年事较高,但也是英姿勃发的吧。然后有这么一个女子,陪伴他到青丝白发,枯骨成沙。樊素离开的时候,白居易痛彻心扉地作了《不能忘情吟》:“骆骆尔勿嘶,素素尔勿啼;骆反厩,素返闺。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姬!乃目素兮素兮!为我歌杨柳枝。我姑酌彼金,我与尔归醉乡去来。”马儿呀不要再悲鸣,樊素啊不要再流泪。马无论奔驰多远,终究要回到马棚歇息。而樊素你,终将归属一个安稳的家,儿女绕膝,两人共同终老。这首诗中,白居易引用了霸王别姬的典故,将自己和樊素与项羽和虞姬相对比,对樊素说,虽然今日你我分别,我老病缠身无法再照顾你,但是相比霸王和虞姬的生死离别,我们要好得多,还好我没有像项羽那样直到离开人世前一刻才向爱人告别。《杨柳枝》是樊素最常唱的曲子,白居易在诗中说,再为我歌舞一曲《杨柳枝》吧,我要一醉方休,送你离开。几年之后,两人分别许久,而白居易对樊素心心念念,始终不能放下。开成五年,即公元836年,白居易作《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开成五年三月三十日作)》思念旧人:“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独掩扉。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闲听莺语移时立,思逐杨花触处飞。金带缒腰衫委地,年年衰瘦不胜衣。”此时的白居易已是古稀之年,长年的病痛折磨得他如枯叶般萧索。一次宴请宾客结束后,看着杯盘狼藉、宾客一一离去,在繁花盛开的阳春三月,屋外是万物繁荣,而屋内是人去楼空,顿时伤怀,悲从中来,无法停止地思念樊素。无法想象白居易是如何度过人生的最后十几年的,十几年前,送走了樊素,迎来了缠身至生命终结的病痛。然而,身体的疼痛远远无法与内心的苦楚相比,思念太盛,就成了心病。“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思念是没有尽头的,离愁也是没有尽头的,绵绵悠悠。白居易在诗中说,这痛彻心扉的离愁,直到樊素有一天回来,才会结束。但是他心里明白,伊人一去不返,这一别,就是永远。白居易始终幻想着两人再次相聚,登上亭台楼阁,相互依偎,凭栏远望。《长相思》中没有像以往的诗一样直接提及樊素,描写她的曼妙姿态,满篇尽是萧瑟的山水景色,悲悲切切,如泣如诉,倾吐内心如刀绞般的离愁。我看山,山是你,我看水,水是你,唯有你归来,再看我一眼,才能断了这离愁。此时的白居易,大概是如此的心境吧。时至今日我们看到《长相思》这首词,仍能感觉到情感的翻腾,仿佛能够看到满眼离恨立于江边久久不肯离去的白居易,和泪眼婆娑心痛地离去的女子樊素。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尽现我们眼前。唯愿这对离人至死相互惦念,黄泉下相见,再续前缘。蔡邕/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春天本身似乎就自带不用言说的明媚和盎然,天地万物拥着大好春光,吮吸着甘甜的露水,悄然间拔节,某些隐秘的思绪也伴随着生长中的变化开始慢慢张扬起来。此刻,是谁的思念在空气中蔓延?那久久无人问候的少妇,与空闺日夜相伴,望着河畔两侧的青青草色,对丈夫的惦念顺着河流奔腾的方向,绵延不断,乘着微风,飘散到遥远的地方。胡思乱想成了每天的例行工作,脑海中杂念丛生,理不清,也剪不断,固执蛮横地霸占着她的思想。不知道他现在身在何方,不知道他是否过得好,满腹愁思却无处安放,只得任它堆积在胸口,在每个傍晚侵蚀着她的灵魂。昨夜他悄然入梦,就守在她的身边,耳鬓厮磨,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体己话。下一段梦里,她又追随他到了许多地方,一路相伴相随。梦中的安稳是短暂的,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真切的相逢,敌不过真切的梦醒时分,落寞与寂寥一股脑涌上来,叫人无处躲藏。世人皆道“草木无情”,殊不知枯桑和海水,也并非麻木无知,残败的落叶也会忧愁,永不结冰的海水也会随寒热变化。对她而言,最残酷的莫过于孤凄冷清的时光,无人对答,无人响应,最是神伤。蔡邕写下这首《饮马长城窟行》,用文字勾勒出一位少妇的烦恼和忧愁,读罢全诗,感同身受的思绪油然而生。蔡邕,后人因其官拜左中郎将而称他为蔡中郎。他满腹诗书,颇有远见,却并不留恋功名利禄,一心向往豁达超然的生活状态。拥诗书入眠,与音律格调相伴,便是不可多得的片刻闲静。大好河山的拥有者屡次向蔡邕抛出橄榄枝,征召他出仕,并许下高官厚禄、锦绣前程。如若换作他人,定是要把酒欢歌的,可他却多次拒绝征召,主动放弃别人热切期望可以获得的名与利,隐于市井。后若不是司徒桥玄再三征召,他断然不会出任河平长。怅然天地,终归是要面对的,这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也终归是要扛在肩上的。东汉灵帝时特召拜他为郎中,这是他在官场之上施展才华的开始,是不期而遇的机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的一声令下,成就了董仲舒,也成就了儒家新的高度。孔子又一次走上神坛,儒家书籍遂被奉为经典,并成为法定的教科书,设立专门的博士官讲解书籍内容,成为当时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也是一切大事小情的决策依据。儒家地位显赫,甚至决定着社会前进的步调,与黎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被天子定为官学的儒学,自然与之相呼应的便是要有一部标准正确的刊本,而作为评定正误的依据。既然是由人制订的标准,便逃不过个人的私心杂念,受利己动机的驱使,皇家藏书楼里的标准本“兰台漆书”不可避免地遭到偷改。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难以根治的顽疾。既是被定为标准本,自然承担着分辨正误、判明是非的责任,如今标准不再,又要如何去践行它应有的使命。鉴于标准本不够标准,蔡邕向汉灵帝提出校正经书正误,并亲自刊刻于石的奏请。一国之君汉灵帝闻之自是欣喜,便应许了蔡邕的建议。六经文字校对更正的完成,是蔡邕与同僚夜以继日的成果。文人虽不抵武将骁勇善战,却开辟出另一片天地,洒下文化的种子,等待它的破土、发芽,祈盼它的茁壮成长。蔡邕命工匠以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文书写于石碑之上,称之为熹平石经。立于太学门外,供学子抄录。错误得到更正,真理才会广为人知。熹平石经并非简单的石字石书,它是一双订误正伪、平息纷争的手,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历代石经的先河就此打开,给捶拓方法以创作灵感,成为雕版印刷术的先驱。自古为人臣子,能做到忠信二字即为可贵。蔡邕为人刚正不阿,清廉自守,并敢于诤言直谏,更是在皇帝面前针砭时政,大有无所畏惧之风。皇帝毕竟是居于朝堂、万人之上的君主,听到臣子大谈江山社稷,矛头处处指向自己,自然是不会愉快接受的。奸佞之臣早已对蔡邕恨之入骨,却又奈何他身居高位,只得忍耐。久而久之,但凡蔡邕对时政提出些许激进的意见,皇帝身边的奸臣便趁此时机伙同宦官诬陷蔡邕,势必要将他置于死地。贵为天子的皇帝啊,也总是被私欲迷了心。他宁可相信小人之言,却不肯相信忠贞之臣。良药苦口却对疾病有益,忠言逆耳却对社稷有益。他却未能明白这样的道理,大抵来说,人都是不喜欢被批评的吧,哪怕明知句句切中要害,还是要一意孤行,保全自己的威严脸面。蔡邕被流放至朔方——寒冷至极的北方。既然皇帝心意已决,那任凭他再多辩解也无济于事,心灰意冷下他携带全家前往流放之地,从身居要职的文官变成了亡命天涯的罪臣。天地之大,竟然无法再以自在之身存活。也许流放未必是多么无法接受的坏事,几经周折,蔡邕隐居于吴郡12年。12个春去冬来,看尽云卷云舒、花谢花开,日子过得也并非如一般流亡那般凄惨,一家人隐姓埋名在吴郡过着远离战火的生活,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蔡邕的女儿名叫蔡琰,也叫蔡昭姬,晋朝时为了避司马昭的讳而改为蔡文姬,曾写下《胡笳十八拍》的千古绝唱,她的一言一行,深受父亲的影响。如山般伟岸的父亲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是父亲挺起胸膛,用肩膀扛起一个家庭的延续,为小蔡文姬撑起一片无忧无虑的天空。他有着显赫的声望与地位,不依靠权势也不是因其富有,是他的满腹才华造就了这鹊起声名。蔡邕是梁武帝口中“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的大书法家。篆书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如行云流水,将美丽庄严的风格流于纸上。隶书讲究波、磔之美,笔画左行如曲波婉转,右行的笔锋开张,捺笔形如燕尾。长横起笔如逆锋切入,中间行笔又带有俯仰之波势,并以磔尾收尾。方、圆、藏、露间笔势飞动,将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自创书体“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古朴天真之趣,可谓独树一帜,在书法笔体上颇有见地。将心中所想所感悉数由笔尖呈现在眼前,那些慷慨激昂也好,那些忧郁悲愤也罢,就化作笔笔勾画的笔画,跃然跳动。12岁时,蔡文姬便沿袭了父亲在书法上的豪情逸致,每一笔每一画都精致精细,那不是汉字简单的整齐排列,而是一种释怀,一种情愫。稳重端庄,却又不失飘逸顿挫,可谓字如其人。玄云黯以凝结兮,集零雨之溱溱。路阻败而无轨兮,途泞溺而难遵。彤云密云间,在泥泞不堪的路途中,背负风雨前行。将社会的黑暗与那世道的艰难隐喻其中,王朝的盛衰更迭牵扯着蔡邕的心,正处穷途末路的大汉王朝摇摇欲坠,浓烈的忧思油然而生。蔡邕是汉代绵延四百余年中的最后一位辞赋大家,愤懑之事抑或愉悦之情,借以寄托其中,述而成赋。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所述之事皆来自于生活琐碎,不矫揉不造作,用简短清新的寥寥数语直抒胸臆。这是属于文人的骄傲,也是他们在这浊世之间唯一拥有的一片澄净。“叹兹窈窕,生于卑微。盼倩淑丽,皓齿蛾眉。玄发光润,领如螬蛴。纵横接发,叶如低葵。修长冉冉,硕人其颀。绮绣丹裳,蹑蹈丝扉。盘跚蹴蹀,坐起昂低。和畅善笑,动扬朱唇。都冶武媚,卓砾多姿。”这是蔡邕所作《青衣赋》,将对倾慕之人的爱慕之心表露无遗。泛滥成灾的相思扰得人夜不能寐,在庭院中久久徘徊。爱她念她却不能相见,门第之差将彼此相爱的两个人隔在了银河的两边。温热的人情世故与冰冷的封建礼教之间,总是矛盾重重,有着难以化解的冲撞隔阂。可世间唯有爱情和思想无法禁锢,与她的心心相印无法割舍。也许会有来自世人的抨击讥笑,“文则可佳,志卑意微”,如若爱情是卑微低贱的事情,那天地之间,男欢女爱难道只是为了繁衍生存、延续后代吗?既然爱的种子在心中种下,相思会给予它养分,给予它不断生长的力量,直至有一天这份积聚在内心的感情难以抑制,那要如何收场。蔡邕的这份情怀直接感染了蔡文姬的成长,那是敢爱敢恨的勇气,那是义无反顾将一片真心全部奉上的无所畏惧。光阴荏苒,岁月静好。就在不言不语的光阴流转后,满腹诗书化作一身芳华,出众的气质,横溢的才华,成为难得一遇的女子。仿若从诗画中走来,一颦一笑带着大家闺秀的超然气度。独立于天地间,不卑不亢地将生命化作不朽的颂歌。蔡邕以无可比拟的卓越才华成为洛阳文坛的领袖,一言一行皆成典范。为人处世自成一派,不媚权贵,不欺平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官场鱼龙混杂,尔虞我诈,他却有自己坚持的原则。正是他的这份不屈服,教会了女儿为人正直,与人友善。他的言行举止将刚正不阿带进了她的一生,她秉承父亲的品格,将坚韧不拔贯穿此生悲欢离合的始终。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世上总有那么一个词,仿佛是为了一个特定的人而创造出来的。苏轼的整个人生,都被冠以豁达的名号:他做事是豁达的,他写词是豁达的,似乎他生来就是为了无拘无束。对他而言,万事皆可入诗词,他写烟雨,写楼阁,写荒原,写人世百态。后人痴迷于苏词的数不胜数,皆沉浸于他天地任我驰骋的广阔胸怀。读苏词,仿佛立于万丈悬崖之上,迎接一阵狂风,时而乌云密布,时而晴空万里。这是苏轼独有的人格魅力,他的一首词,甚至一句话,都可以激荡起读者心中的惊涛骇浪。然而这个人又是多面的,像一颗水晶,每一面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他的豪放背后,是起起落落的坎坷人生,时而平步青云而又多次被贬黜。在来来往往起起伏伏的人生中,他纵情高歌,就算处于人生的低谷,他也“一蓑烟雨任平生”。古来文人,各有各的不同,而文人们在官场上的命运,却又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骄傲的,骄傲到明知不随着风气顺流而下就会遭到致命的排挤,却还是坚定自己的信念。在这一点上,苏轼并不是特立独行的。一生最爱古诗词他之所以特别,之所以为人称颂,是因为他从不在意时代给他压上的枷锁,他无所谓身处杭州或汴州,无所谓身处都城或偏远,他无论行至天涯何处,都可以“千骑卷平岗”,横扫所有所到之处。苏轼仅仅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我们心中的经典苏词,是从哪里开始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词之所以令人痴迷,是因为它包罗万象。自晚唐五代以来,词只不过被称作“小道”,而自苏轼起,词的魅力迸发出来,延展出了无尽的可能。没有他,宋词也许会黯淡许多吧。这首七言绝句,似乎并不是苏轼惯有的豪放风格。然而细细品味,其字里行间,都是苏词的韵味。花有清香月有阴,文字仿佛不再是横竖撇捺,而是细致描摹的工笔画,牡丹花下,青石街旁,晓风残月。这样的美景,即使仅仅存在于想象,就足以令人醉了,更何况是身临其境。如此花好月圆的春夜,多么宝贵,应倍加珍惜。今夜过去,就再不会有相同的月色。苏轼的诗词有着令人难以捉摸的情怀,他在汗青史册中是一个高昂着头永远向前的形象,在这个昂扬的光环之下,苏词有时也会流露出婉约的一面,苏轼刚毅的眼神也会凝视飞鸟花虫、亭台楼阁。整首诗都飘荡在绵绵柔情中,树丛掩映中的贵族庭院,穿过曲曲折折石板路,尽头是华美的楼阁,青砖汉瓦,朱门飞檐,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将其雕琢得宛若仙境。在这仙境当中,必定也住着高高在上的仙人吧。透过窗棂,可以看到楼阁内灯火通明,丝竹声声,笑语声声。婉转悠扬的古筝,激昂清脆的琵琶,与舞女身上的音铃声声声相和,飘飘如仙乐。人世最极致的享受也莫过于此,月色配美酒,醉卧软榻,醉眼赏美人歌舞,何其乐哉!“千金”这个词,用得岂止是精准,至于此情此景,简直可以说是天衣无缝。这堪称奢华的享受,千金难觅。苏轼毕竟是苏轼,不是什么御用文人,怎可能只着重于描写糜烂与浮华。此时夜已三更,这座官宦院落,已在夜色中静静睡去,草木无语,花落无声,吐出的气息吹开一片氤氲,在夜色中显得无比凝重。府中的下人们,在偏僻的院落和衣睡着,屋内没什么特别的摆设,有些墙角还挂有蛛网,屋外摆放着杂物,甚不讲究。长工们直接侧卧在草棚下,拉过半张草席盖在身上,发出阵阵鼾声,鼾声被微风扫过,穿过树木枝丫,消失不见。月色下的庭院,仿佛熟睡的婴儿,没有一丝声音,偶尔冒出一阵树木的沙沙声,飞鸟的振翅声,在寂静中划开一道裂口,然后悄然愈合,重归寂静。然而歌舞升平的声音是一道愈合不了的伤口,透亮的烛光撕开黑夜,在黑暗的院落中突兀地摇曳;婉转的歌声穿破寂静,在寂静的宅院里悠悠地回荡。这确实是一道伤口,贵族鞭打在平民身上的伤口。纵然宋朝是高度开化,经济文化极其繁荣的朝代,但封建的顽固思想无法根除。平民始终是被压榨的对象,日日辛苦劳作,却无法获得与付出相应的回报。他们的劳动成果,化为统治者、奴役者的资产,用于无尽的挥霍,无尽的奢华享受。苏轼深深地厌恶醉生梦死的生活状态,对于贪图享乐、奢华糜烂的权贵十分鄙夷,虽然字面在说如此美妙的春夜值千金,但是却在暗讽沉醉于美酒歌舞的人。真正宝贵的,是寸寸光阴,理应用宝贵的时间去感受自然感受生命,或去实现远大的抱负。人生来被赐予的时间是公平的,每一秒每一刻都是美妙的,但时间又是不公平的,有人用来游历山川,有人用来诲人不倦,有人用来报效国家,而有些人,依仗权势,依仗财富,用宝贵的时间沉醉于糜烂浮华,饮酒作乐,荒淫无度,无法自拔。苏轼摒弃这一切糟粕,甚至恼怒于这些肮脏的事物毁坏了本应好好享受的良宵。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本该美好,就如这良辰美景,值得人细细品味,慢慢享受。而这些美好,被恼人的银铃丝竹打破,仿佛花容月影都被吸入一个深深的漩涡,令人无从享受。苏轼的性格就是如此,誓死不趋附于权贵,永远在自己的路上走。也正因他固执地走自己的路,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很多波折。在王安石变法时期,与王安石政见不和,极力反对新法,遭到排挤而被迫离京。被贬黜后又多次上书表明新法弊病所在,而此刻王安石正为宰相,手握大权,苏轼此番举动触怒了王安石,于是屡次遭贬,从杭州到密州到徐州再到密州,在偌大的中国土地上来来往往。在熟稔于人情世事的人看来,也许这种心境是无法理解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竟能做到如此坚定,决不让步。当时的苏轼,深受欧阳修的赏识,在欧阳修的举荐之下名声大噪,顺风顺水。若他在变法时期没有“站错立场”,投入了王安石的阵营必定可以平步青云,大展宏图的吧。然而他的思想与旧派相合,他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最后却落得孤身离去的下场。天下已不是当年的天下,变法带来了巨大的革新,也出现了巨大的弊端。被贬黜后的苏轼,依然上书反对变法维新。也许以有些人的眼光看来,这份执着实在有些孩子气。在这段时期,苏轼因政治斗争被一贬再贬,却还是坚持旧派的政治理论。文人在政治中总带有很多的浪漫情怀,总渴望着改变时代,将其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可帝王不这样想,权贵也不这样想。宦官们眼中没有什么未来的蓝图,他们眼中是当下的利益。苏东坡他如何会看不破?他冷静地看透了世事,看透了一些昏庸的官员仅仅在追求金钱的享受,浮华的生活。这让他深深地厌恶。行走官场这些年,从最初的雄心勃勃,渴望一个平和的时代,到望穿世间百态,经历了多少坎坷。或许,若他成为一个圆滑处事的人,今日亭台楼阁间,他也是举杯畅饮、把酒言欢的其中一员吧。人生在世,人人都有渴望、有追求,而每个人的追求又大不相同。苏轼这一生,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无论流落至何处,他的精神不倒,苦中作乐,“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活的是一个“苦”字,品的却是一个“乐”字,这个人一生颠沛流离,62岁高龄时还被放逐海南,这在常人眼中是多么无法忍受的屈辱和痛苦,然而苏轼却能苦中作乐,把放逐之地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开办起了学堂,大批学子不远万里拜至他门下。苏轼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奇人,几乎全中国都留下了他的脚印,所到之处,为人称颂,最后还能桃李满天下,这样的人生,岂不快哉。所以苏轼有理由蔑视权贵,摒弃糜烂的生活。曾在官场走过,被中伤、被排挤。被迫离开,这样倔强的人,官场不顺并不是因为个人能力不足,只是他没能随波逐流。他厌恶这种虚度光阴的生活,厌恶这种破坏了良辰美景的莺歌燕舞。文人眼中的美,在乎山水之间,在乎花前月下。也许只是一片落花,一缕月光,就能使人触景生情,潸然泪下。然而再美妙动人的乐曲,加上了金钱物质的渲染,都令人想要敬而远之。春宵一刻值千金。在苏轼的一生中,真的贯彻了惜时如金地做事情,被贬至苏杭就修筑苏堤等诸多长堤;行至常州,便尽享山水美景,吟诗作赋。与其说他作出了贡献,不如说他会玩会享乐。他的享乐,要么造福了人民,要么璀璨了文化,真是一举两得的快事。所以他最有底气,抨击当朝权贵夜夜笙歌,寻欢作乐。多年之后,无人再讨论苏东坡一生是否失意过,是否失败过,只记得他一腔豪情,功名利禄皆不入他眼,起也好落也好,挥挥衣袖如过眼云烟。在他眼中,世间无崎路,只要美景依然,山河壮丽,他东坡居士定能仰天长笑,笑看世间万事。
  







阅读提示:一生最爱古诗词的作者是吴玲,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一生最爱古诗词下载地址

上一本:蜗牛不放弃:中国孤独症群落生活..
下一本:于遥远处听微言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