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东楚 日期:2016-05-12 20:49:00
本书简介:
波士顿堪称“美国的雅典”。这座城市有比美国历史还要悠久的哈佛大学,以及与哈佛齐名的麻省理工学院。这里曾发生过“倾茶事件”,由此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狄更斯在《美国纪行》中曾这样介绍波士顿:“空气清新,房屋明亮……城市非常美丽,我想这座城市一定会让任何外来的人都印象深刻。”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波士顿访学期间的见闻和思考。通过讲述自己在哈佛大学和东北大学访学的经历,以及自己孩子在波士顿初级学校借读的过程,意在对美国的教育以及历史文化做深层次观察,呈现出一个中国文化人眼中的美国社会的诸多面相。
目录:
序一个读书人眼中的美国1
自序让法治和教育使一切变得更澄澈7
缘起“末日心态”去访学1
第一章初识波士顿15
第二章波士顿“自由行”38
第三章小学教育散见98
第四章大学教育亲历121
第五章波士顿文化趣谈141
尾声“波马”爆炸案与“疗愈波士顿”189
跋游学归来“中美梦”211 美国小学教材怎样教孩子写作和阅读
在大学当老师,经常遇到一件头疼的事,就是刚经受高考选拔而来的大一或者大二学生,总是问我:“老师,你指定的这些参考资料,各自写的都不一样,我到底该听谁的?!”我笑笑,说:“谁的都不听,听你自己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孩子们习惯了唯标准答案马首是瞻,一切以教材为准,难怪我们的教育,始终困惑于“钱学森之问”。
在美国人的教育理念里,问题比答案更重要。人们经常听到“好问题”或者“好主意”的鼓励,但很少听到“好答案”的赞语。的确有时是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找不到答案,或者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根本就不知道问题在哪里,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抓住哪条鱼,也许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抓鱼的方法和过程。学习也是如此。方法和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何况,好结果也未必就是“好结论”。结论只是相对的,它是迈向更高更远的新起点。这种理念其实给人信心,也带来了继续探究的乐趣。
比如写作,在国内,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我一直认为写书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事。但看了儿子的写作课本后,发现写作其实就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只要你自己不说谎、不恶意,怎么想就可以怎么写。“作家”一词,在美国的中学课本中,竟是那样的稀松平常。事实上,一个田纳西的农民,因到过中国几次,就成了旅游世界的“畅销书作家”。没有人怀疑他的能力,也从不问他的出身。
儿子得到一本处理的“大部头”旧课本,是关于写作的,里面讲道:“什么是作者?作者就是任何写作者。你就是作者,或者匆匆记下一条信息,或者写一封信,或者编写一个故事,或者起草一份报告。”课本里介绍,写作有三种类型,即提供信息、创造、表达你自己,写作有五个步骤,需要一一地去训练:
(1)写作准备(Prewriting)*Gettingreadytowrite;
(2)写作(Writing)*Puttingyourideasonpaper;
(3)改进(Revising)*Makingchangestoimproveyourwriting;
(4)审读(Proofreading)*Lookingforandfixingerrors;
(5)发表(Publishing)*Sharingyourwritingwithothers。
当然,这里的发表,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在报刊上发表或出版书籍,而是建议用大声朗读、磁带录音或者黑板报之类的方式,来和别人分享你写的东西,听取或者观察别人的反应。这是写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还有一本阅读课本,每篇课文前面,总有相关的“艺术中的故事”,要你看着一幅相关的艺术图画,猜想和回忆一些相关的知识。文后设有“问题和活动”(StoryQuestionsandActivities),需要你回答或者尝试着写信、画画,或者实践课文中提到的存钱、查找地图等活动;还有学习技巧(StudySkills)和能力测试(TestPower),总是不忘温馨地告诉你一些考试小窍门(TestTips),如仔细审题、慢读、细看、找关键词等。尤其有趣的一个环节,就是“会晤作者”(MeetAuthor&Writer),一般放到文前或者文后。标题直接就写“会晤某某某”,名字不带任何职称、头衔等,并配有作者照片,随后介绍其兴趣、爱好、名言、近况、成就和其他著作等,描述一般都很人性化、很真实。总是不忘告诉你,关于他或她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末了,总要写到现在作者住在某某地方,和其某某亲人,还有宠物猫某某或者狗某某等一起生活。这样无形中就拉近了你与作者的距离,加深了对其文章的理解,读者也就不再感到作者那么遥远、陌生、神秘和难以企及了。
还有就是,儿子书中的插图,经常有一些牙齿长得不好的孩子或者残疾孩子的身影,并非国内传统教材上多见的“阳光男孩”或“清秀女生”。这也算是“求真”的表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