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忠来 日期:2016-06-08 21:49:56
本书简介:
本书遴选百余位唐代诗人近600首诗作进行现代解读,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尤其是本书不以传统诗论以格律分章节,而以诗人单独列篇,更能深入探寻诗人的心路历程,深刻解读诗作的内涵。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特别收录了33位女诗人的优秀作品进行现代赏析。总体来讲,本书是一部融入新时代精神的唐诗点评佳作,作者以现代观念审视唐代诗人及诗作,更适合当代喜爱唐诗的读者参阅。
作者简介:
陈忠来,浙江省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特聘硏究员,余姚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主要著作有《河姆渡文化探原》《太阳神的故乡》等。
目录:
帝皇篇
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
一、人道虑高危虚心戒盈荡
二、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
三、推诚至玄化天下期为公
李白篇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一、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五岳寻仙不辞远
三、桥边黄石知我心
四、天长地远魂飞苦
五、我寄愁心与明月
六、何人不起故园情
七、疑是银河落九天
杜甫篇帝皇篇纵情昏主多 克己明君鲜一、人道虑高危 虚心戒盈荡二、虚誉不可饰 清知不可忘三、推诚至玄化 天下期为公李白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与尔同销万古愁二、五岳寻仙不辞远三、桥边黄石知我心四、天长地远魂飞苦五、我寄愁心与明月六、何人不起故园情七、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篇安得广厦千万间一、乾坤含疮痍 忧虞何时毕二、何得此有昭君邨三、自古材大难为用四、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五、美人娟娟隔秋水六、万古云霄一羽毛七、万里悲秋常作客八、人间又见真乘黄九、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孟浩然篇松月生夜凉 风泉满清听一、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二、拂衣从此去 高步蹑华嵩三、之子期宿来 孤琴候萝径四、挥手弄潺湲 从兹洗尘虑王昌龄篇秦时明月汉时关一、黄沙百战穿金甲二、闺中少妇不知愁三、一片冰心在玉壶四、超然无遗事 岂系名与宦刘长卿篇万古惟留楚客悲一、独醒空取笑 直道不容身二、望君烟水阔 挥手泪沾巾三、惆怅南朝事 长江独自今四、溪花与禅意 相对亦忘言五、莺啼燕语报新年六、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韦应物篇邑有流亡愧俸钱一、自惭居处崇 未睹斯民康二、心同野鹤与尘远三、空山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四、野渡无人舟自横五、居闲始自遣 临感忽难收王维篇春来遍是桃花水一、即次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二、劝君更尽一杯酒三、银筝夜久殷勤弄四、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五、悠然策藜杖 归向桃花源韩愈篇云横秦岭家何在一、一年明月今宵多二、杲杲寒日生于东三、草色遥看近却无四、嗟余好古生苦晚柳宗元篇海天愁思正茫茫一、欸乃一声山水绿二、柳州柳刺史 种柳柳江边三、淡然离言说 悟悦心自足刘禹锡篇人世几回伤往事一、沉舟侧畔千帆过二、人生不失意 焉能慕知己三、遥望洞庭山水翠四、东边日出西边雨五、只缘一曲后庭花白居易篇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一、天长地久有时尽二、座中泣下谁最多三、红颜未老恩先断四、时事虽闻如不闻五、万里明月同此夜六、能不忆江南李贺篇雄鸡一声天下白一、天若有情天亦老二、黑云压城城欲摧三、枯荣不等嗔天公元稹篇曾经沧海难为水一、激浪诚难溯 雄心亦自凭二、诚知此恨人人有三、知向人间何处行杜牧篇欲把一麾江海去一、十年一觉扬州梦二、一骑红尘妃子笑三、天街夜色凉如水四、孤梦家山远 独眠秋夜长五、千首诗轻万户侯六、霜叶红于二月花李商隐篇成由勤俭破由奢一、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二、嫦娥应悔偷灵药三、心有灵犀一点通四、此情可待成追忆五、雏凤清于老凤声六、可怜夜半虚前席岑参篇忽如一夜春风来一、今见功名胜古人二、白发悲花落 青云羡鸟飞三、誓将挂冠去 觉道资无穷综合篇:九人行一、虞世南篇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二、张九龄篇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三、骆宾王篇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四、陈子昂篇念天地之悠悠五、贺知章篇笑问客从何处来六、崔颢篇昔人已乘黄鹤去七、高适篇天下谁人不识君八、孟郊篇春风得意马蹄疾九、贾岛篇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后妃篇看朱成碧思纷纷一、花须连夜发 莫待晓风吹二、帝里重阳节 香园万乘来三、长门尽日无梳洗四、沙塞容颜尽 边隅粉黛残名媛篇清歌一曲月如霜一、倩郎早觅买花船二、殷勤谢红叶 好去到人间三、羞将门下曲 唱与陇头儿四、自恨罗衣掩诗句五、待得天晴花已老六、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归道士篇似鹤如云一个身一、谁能世路趋名利二、依依远人寰 去去迩帝乡三、自隐玄都不记春四、何须问今古 便是玉皇人仙诗篇别是蓬莱第一峰一、蓬莱信道无多路二、笑看沧海欲成尘三、蓝桥便是神仙窟四、马嵬不是无情地五、登高一长望 信美非吾乡六、衣食随缘 自然快乐僧侣篇一念不生心澄然一、世人不知心是道二、清风明月与身齐三、老僧相伴有烟霞四、吴山楚泽意无穷五、不饥不寒上下一般六、始知下客不可轻七、一联如得意 万事总忘忧八、一个人心不可明纵情昏主多 克己明君鲜成编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的《全唐诗》,集诗48900余首,涉及诗人2200余人,可见有唐一代诗潮之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上至帝皇,下及平民百姓,凡有诗句留世者,均为之搜罗入编。唐诗之盛,原因很多,其中重要一条,诚如清圣祖玄烨在《衘制全唐诗》序中所指出:“盖唐当开国之初,即用声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杰之彦,悉从事于六义之学,以为进身之阶,则习之者固己专且勤矣。”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大唐的许多帝皇也十分好诗,《全唐诗》中就汇集了10位皇帝的诗作,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居首,集诗69首。帝皇们对吟诵的爱好,无形中起了很大的示范推动作用,能者自然趋之若鹜。一、人道虑高危 虚心戒盈荡唐太宗李世民(599-649)(626-649年在位)的文治武功历史早有定论,在位24年,史称贞观之治,自秦汉至明清,在文治方面,似无哪一个皇帝可以与之相匹。其实早在登基之前在秦王位时,已在秦邸开文学馆,召当时名士18人为学士;一即位,即于殿左设置弘文馆,命内学士轮番宿值,自己则于更休听朝之间,与之讨论典籍,杂以文咏,“或日仄夜艾,未赏少怠,诗笔草隶,卓越前古;至于天文秀发,沉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诗言志。这在我国诗歌创作中一向奉为圭臬。在李世民的诗作中,“言志”占有很大比重。在《帝京篇十首》的序言中他指出:“予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观列代之皇王,考当时之行事……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尔。”《帝京篇》第四首临乐馆有句云:“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从怀史的高度表示了对阳春白雪与靡靡之音的爱憎。在第十首: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人道虑高危,虚心戒盈荡。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表达了抚今追昔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的抱负。尤其是四、五、六三联告诫自己要“虑高危”,“戒盈荡”;“竭诚敬”,“思惠民”;“纳忠谏”,“慎刑赏”。第七联之“六五”“四三”,前者系八卦之卦爻,六五为大吉之象;后者指古代圣贤,“三”指伏羲、神农、夏禹,“四”为伏羲、文王、孔子、周公。并自知“诚难继”、“非易仰”,但还是有充分信心“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以继承尧天舜日。用典如此纯熟,可见其第二联“披卷览前踪”并非妄言。《赋尚书》一诗更展示其阅读之勤,涉猎之广:崇文时驻步,东观还停辇。辍膳玩三坟,晖灯披五典。寒心睹肉林,飞魄看沉缅。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既承百王末,战兢随岁转。《尚书》为我国最早之史书。“三坟”“五典”为夏朝前之史书。诗之前二联表示自己一到崇文馆前常止步停辇,进去翻阅里面的经典,一旦接触三坟五典,竟忘记了用膳乃至挑灯夜读。第三联:在读史过程中看到那些沉湎于奢靡中的昏主,如商纣王之酒池肉林,惊悚得心寒魄飞。第四、五联:“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这是太宗读史得出的结论。他深知做一个“克己明君”之难,但自己“既承百王末”,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当应“战兢随岁转”,年年岁岁月月日日地坚持下去。吐露了他身居高位战兢惴惴的心声,决心做一个克己的明君。为了治理好国家,在诗中,他多次提到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意在“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示出求贤若渴的胸怀。如在《春日登宣州城楼》结尾有句云:“巨川何以济,舟楫佇时英。”然而怎样才能求得“时英”呢?在《春日玄武门宴群臣》诗中自己作答:“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因为求贤治国有果,《登三台言志》欣然唱出“所欣成大厦,宏材佇渭滨”。《过旧宅》则更上一层:“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山河一统,群英毕集,看来已达史所称颂的“贞观之治”。唐太宗不但将“虚己”贯串于整个求贤过程,也常依此来对待臣下的批评。魏徵是个敢于当众犯颜直谏的大臣,常常使皇帝面子上下不来,有时甚至恼得李世民拂袖而退,但事后以“虚己”的态度冷静下来,认真对待魏徵的批评与建议。魏徵既殁,太宗一次临朝对群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朕亡一镜矣。”在《望送魏徵葬》一诗中,流露出他对魏徵的深厚情感: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辇。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哀笳时断续,悲旌乍舒卷。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为失去能照出自己过失的“一镜”而无限伤感。《赠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这是对萧瑀极高的评价。诗的上联首句出自《后汉书·王霸传》:汉光武谓王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始验疾风知劲草。”第二句中的“板”与“荡”,是《诗·大雅》中的两首诗,专咏周厉王无道引发的政局混乱与社会动荡。李世民从历史的视角,将两者巧妙地组成一联,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而萧瑀在历史上是一个可以与魏徵并列的耿直之臣,诗赠萧瑀,遂使“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尤其是首句,几乎无人不知。作为帝王,唐太宗的诗中也并非一味言志,而有时也流露出个人的感情。如《月晦》中有句:“笑树花分色,啼枝鸟合声。披襟欢眺望,极目畅春情。”《初秋夜坐》:“……露结林疏叶,寒轻菊吐蕊。愁心逢此节,长叹独含悲。”前后两诗,时景有别,欢悲各异。《初晴落景》尾联:“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则表达了他欲摆脱尘务超然物外的意念。唐僧玄奘西天取经发生在那时可见并非偶然。诚然,作为帝皇,他的诗作也少不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术语,套用时下的行话,也就是所谓套话空话。但大多数诗作还是言志寄兴,有时对事物的观察还相当细腻,如《春池柳》:年柳变池台,隋堤曲直回。逐浪丝阴去,迎风带影来。疏黄一鸟弄,半翠几眉开。萦雪临春岸,参差间早梅。诗之中间两联简直将池柳初萌写活了。当然写景也有大气的,《于北平作》:“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海气百重楼,岩松千丈盖”。这后一联可谓气势似虹。贞观之治,主要源于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但两者相较,前者要远远高于后者,这在他的诗中也可窥豹一斑。写至此,忽然想起毛泽东《沁园春》一词的下半阕:“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觉得就“文采”“风骚”而言,将唐宗与秦皇、汉武、宋祖置于同一个层次,无疑有所降格。但这毕竟是作词而不是写史,不然,“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就更不可理解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既不能苛求于古人,也不能苛求于前人。对《沁园春》这样居高临下俯视历史人物的词作,在艰难的征途上自是能起到激励士气鼓舞斗志的作用,但在掌握政权之后,如果仍以这般姿态看待历史,就会发生如“文化大革命”这样不该发生的错误。而对于今人,即使你自觉是个“风流人物”也罢,不论是写史还是作诗填词,凡是涉及古人或是前辈的,还是应抱一种客观求真的态度而字斟句酌。不过这已是题外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