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梭罗,杜伟华 日期:2016-06-29 09:25:53
到荒野他就像到家一样,任何地方都是他的客栈。 ——梭罗 在尘土*肆意飞扬的路上,也有对*风尘仆仆的旅人的慰藉——他时而爬上高峰,时而走入幽谷,他的双脚勾勒出的路径便是人类生活的*完美的象征。本书是梭罗在他家乡附近的缅因森林里的观察日记。
启发梭罗写下这些观察日记的,是该地区的原始风貌。在缅因森林里,只有几个伐木工人和农民,印度安人和野生动物,有大片无人居住的处女地。没人比梭罗更加适合来享受这个地区的风貌并将这种欢乐传达给别人。
作者简介:
亨利·大卫·梭罗19世纪美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梭罗对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他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为此,他进入大自然进行探索,同时四处远游,以寻求生命之美和自然之光。
他一生著作等身,在全世界都深受欢迎,其中经典作品包括《瓦尔登湖》《种子的信仰》《缅因森林》《河上一周》《远行》《荒野泛舟》等。译者简介杜伟华
现为自由译者,做过英语教师、本地化翻译。主要译著:《道德箴言录》、《智慧书》、《人生资本论》、《意识光谱》(与人合译,第7-11章)、《实践智慧》(即将出版)和《科学与自然野外笔记》(即将出版)。
目录:
译序
简介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前言译序
梭罗是一个寂寞、恬静、智慧的人,常愿与山林湖泊为伴。
他全名亨利·大卫·梭罗,1817年7月12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
德,1862年5月6日病逝于故乡,年仅44岁。他是19世纪美国最具
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著有散文集《瓦尔登湖》、论文
《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
从》),以及其他游记和几百万字的日记等。梭罗也是一位环保主
义者、素食者、隐士,他教过书,造过船,修过篱笆墙,制过铅
笔,当过土地测量员,终生单身。他的个人生活过得极其简单,他
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服务于他那试验般的人生。可以说,他是现代社译序
梭罗是一个寂寞、恬静、智慧的人,常愿与山林湖泊为伴。
他全名亨利·大卫·梭罗,1817年7月12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
德,1862年5月6日病逝于故乡,年仅44岁。他是19世纪美国最具
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著有散文集《瓦尔登湖》、论文
《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
从》),以及其他游记和几百万字的日记等。梭罗也是一位环保主
义者、素食者、隐士,他教过书,造过船,修过篱笆墙,制过铅
笔,当过土地测量员,终生单身。他的个人生活过得极其简单,他
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服务于他那试验般的人生。可以说,他是现代社
会的头陀、修士。
1837年,梭罗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到康科德当教师,并在那里
结识了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颇受其超验主义的影响。1845
年,梭罗来到离康科德不远的瓦尔登湖畔,尝试过一种简简单单的
隐居生活。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露意莎·梅·奥尔柯特借来一柄
斧头,孤身一人在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建造了一座小木屋。他在那
里度过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并将这两年多的生活记录在
1854年出版的散文集《瓦尔登湖》一书中。《瓦尔登湖》中描述的
对于自然的观察,建立在社会批评和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对于梭
罗来说,自然观察不是目的,而是进行哲学思考、实践人生的一种
方式和手段。
除了瓦尔登湖,梭罗对缅因的森林也因缘深厚。他曾于1846
年、1853年和1857年三游缅因森林,并根据第一次的旅行创作了
《缅因森林》(1848年出版)。本书《荒野孤舟》取自他第三次
游缅因森林的日记,是梭罗死后从其日记中整理出版的。那次旅行
从1857年7月20日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3日,同行者有其好友爱德
华·霍尔和印第安向导乔·玻里斯。梭罗在日记中记录了缅因州广
袤的森林、壮阔的湖泊和旖旎的河畔风光,其间夹杂着他对人生、
哲理以及人类文明对自然影响(砍伐森林以及修建堤坝等)的感
悟。他还叙述了同伴走失、印第安人生病和猎鹿等旅途轶事。梭罗
的语言简洁明快,清新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
及对人的真挚情怀。
梭罗曾在日记中说道,“我必须承认,若问我对于社会我有
了什么作为,对于人类我已致送了什么佳音,我实在寒酸得很。无
疑我的寒酸不是没有原因,我的无所建树也并非没有理由。我就在
向往着把我的生命财富献给人们,给他们真正最珍贵的礼物。我要
在贝壳中培养出珍珠来,为他们酿制生命之蜜。我要阳光转射到公
共福利上来。我没有财富要隐藏。我没有私人的东西。我的特异功
能就是要为公众服务。唯有这个功能是我的私有财产。任何人都是
可以天真的,因而是富有的。我含蕴并养育着珍珠,直到它完美之
时。”虽然梭罗毕业名校后没有去追逐名利、建功立业,但他却留
给我们一串串最宝贵、最光洁的珍珠,而《荒野孤舟》就是其中的
一颗。
梭罗在康科德教书之时,常常带学生到河上旅行,在户外上
课、野餐,让学生受到“以大自然为课堂,以万物为教材”的生活
教育。我们无缘成为这种先生的弟子,而且缅因的森林远隔千山
万水,且时过境迁,所以我们不妨缓缓展开这本书,和梭罗一道来
一次精神之旅吧!读着梭罗乘着印第安独木舟顺流之下,您说不定
会想到《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
成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
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这也是梭罗所希望的。
杜伟华
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