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 日期:2016-07-11 11:16:33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长期致力于推进建设性的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倡导及物的、中的的、客观说理的文学批评。自2009年起,创研部陆续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关注当下文学创作现象及思潮的研究论文集,包括《长篇小说艺术论》《诗歌艺术论》《报告文学艺术论》《多维视角下的散文》《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虚实谈》等,受到文学界广大作家和研究者的充分肯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本书收入的是“2015·中国文学博鳌论坛”与会者提交的全部论文以及近年来公开发表的部分与“世界视野中的中国文学与中国精神”主题相关的论文。其中包括中国作协铁凝主席、钱小芊书记的论文,以及诸多知名文学评论家的作品。
本书简介:
本书收入的是“2015·中国文学博鳌论坛”与会者提交的全部论文以及近年来公开发表的部分与“世界视野中的中国文学与中国精神”主题相关的论文。其中包括中国作协铁凝主席、钱小芊书记的论文,以及诸多知名文学评论家的作品。
作者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编在“中国文学博鳌论坛”上的致辞(2015年11月10日) 铁 凝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早上好!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文学博鳌论坛”现在开幕。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前来出席论坛的各位作家、评论家,致以诚挚的问候!“中国文学博鳌论坛”由海南省作家协会协办,得到了中共海南省委的大力支持,今天,李军副书记、许俊部长等各位领导前来出席开幕式,充分体现了对文学繁荣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此,请接受我的由衷感谢和敬意!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世界视野中的中国文学与中国精神”。这是一个历史的命题,也是一个全新的现实命题。说它是历史的,是因为,自1840年以来,古老的文明经历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我们必须在新的世界图景中认识自己,何为中国、何为中国文学、何为中国精神,这一系列的问题携带着民族盛衰、国家兴亡的重量横亘在中国人面前,一代又一代的先贤以情感、思想与实践作出自己的回答;这些回答并未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恰恰相反,它们层层累积起来,从某种程度上提醒、指引和推动着我们今天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另一方面,它又是全新的命题,它深深植根于我们所处的当下时代。中国从未像现在这样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世界的格局,在世界大势之下重新认识中国,有力地阐发我们的特质和责任,进一步确认我们的核心价值和梦想,这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中国的写作者都会感到,整个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体量与速度向你奔涌而来,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每个人——无论是作家,还是批评家和学者,甚至包括每个读者,都必须思考,中国文学和中国精神之于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关系到中国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塑造自己,也关系到世界如何看待中国文学,关系到中国的文学家们如何为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作出贡献。去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这一问题有深入的阐述。他说:“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今天思考这个问题打开了新的视野。今天,众多作家和批评家云集于此,我期待着倾听各位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与见解。就我个人来说,“世界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和中国精神”这一议题不仅是理论性的,更是一个活生生的创作问题。世界与中国本来就是一对互为彼此、互相说明的概念。可以说,我们如何认识和界定世界,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今天我们对于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和想象;同样的,我们对于中国的认识,也决定了我们对于世界的想象。文学的根本精神是让人们的心灵相通,在这个时代,中国人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以各种形式参与着各国人民的生活;同样的,世界也越来越深入地参与着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尤其需要要敞开胸怀,与世界各国人民对话,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化成果,在与世界各国的作家学者的交流中扩展我们的思想。同时,在这种对话中,我们也要自信地与世界各国的读者分享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分享中国文化的光芒和中国经验的丰盛,分享我们对人类共同生活的希冀和梦想。只有如此,中国文学才有可能全面参与到世界文学的建构中去;也只有如此,文学才有可能带领我们,穿越分隔着人们的千山万水,唤起人们共同的人性,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情感,不断丰富我们关于世界、关于自身的认识和想象。越是面向世界,就越要自觉地扎根中国。一个作家,为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写作,就是为人类写作。当今时代,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碰撞和交融是如此频繁,以至于它不再是一个个的个别事件,而是我们日复一日的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有可能陷入幻觉,有可能不知不觉地在精神上飞翔于世界,却落不到具体的中国生活和中国经验之上,有可能失去从中国的传统和现实中勘察真实、发现真理的能力。因此,世界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和中国精神,这个议题也是为了提醒我们,世界的存在最终不是让我们变成无家可归的人,而是让我们更深切地体认我们的家,更自觉地参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维护和建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以《三体》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最近,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和苏童的《黄雀记》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这些都证明,那些满怀文化自觉,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的作家,广阔的世界在他们面前次第展开。最后,我要再次感谢在座的作家和评论家朋友们。文学创作与理论评论是一个互相砥砺、相生相长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希望作家和评论家多一些“围炉夜话”,这也是我们举办博鳌论坛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为作家和评论家们提供一个交流、切磋的场合,创造活跃的思想氛围。此刻,北方已是寒冬,而海南犹是盛夏,无论是在会场,还是在海边漫步,作家和评论家们在对话的过程中,一定会对如何生动有力地向世界表达中国人的经验、阐明中国人的梦想获得更清晰的认识、更辽阔的想象。我相信,在我们大家持续不懈的努力下,中国文学一定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视野中,不断绽放中国精神的璀璨光芒!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