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战典1:红一方面军征战纪实


作者:李涛  日期:2016-07-24 19:51:13



《战典1:红一方面军征战纪实》:中国工农红军*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发源于井冈山,成长于赣南闽西,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直接领导创建的革命武装,战斗足迹遍及湘、赣、闽、浙、皖、粤、桂、川、黔、滇、陕、甘、宁、晋等十五个省区,取得过中央苏区*至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创造过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一个个战争史上的奇观,也曾经历过第五次反“围剿”的挫折,陷入过湘江血战的绝境……将士们以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进行了震惊寰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翻雪山、过草地,冲杀出一条血路,把中国革命的火种和希望带向前方。红一方面军孕育出8位元帅、3位大将、31位上将、91位中将。《战典1:红一方面军征战纪实》:井冈山地区反“会剿”——毛泽东欣然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湘江战役——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战斗*为激烈、损失*为惨重的一次战役。四渡赤水——毛泽东对英军元帅蒙哥马利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飞夺泸定桥——红军在此夺取的不仅仅是光溜溜的十三根铁索,而是夺取了整整一个时代。吴起镇战斗——毛泽东紧握着彭德怀的手,兴奋地说:步兵打骑兵,只有我们红军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啊!直罗镇战役——毛泽东评价道:直罗镇一仗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本书简介:
  《战典1:红一方面军征战纪实》描述了土地革命战争历史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征战过程,记述了井冈山地区反“会剿”、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东方军入闽东征、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湘江战役、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腊子口战斗、吴起镇战斗、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西征战役、山城堡战役等十九场战斗。
  作者简介:
  李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军事术语与军事志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大校军衔,军事学博士。1970年生于山东济南,1989年入伍,三次荣立三等功。从事军事科研20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了20多部500余万字的军事著作,其中独立完成10部,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荣誉奖1项,全军军事科研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主要作品有:《肝胆相照——毛泽东与国民党爱国将领》《峥嵘岁月——毛泽东与巾帼英豪》《大围追——国民党军围堵红军长征揭秘》《赤都风云——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纪实》《湘江血泪——中央红军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纪实》《奉军》《胜道》《上海合作组织防务安全合作研究》《论中国特色军事文化软实力》等。
  目录:
  1.井冈山地区反“会剿”/001
  2.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015
  3.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028
  4.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040
  5.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050
  6.东方军入闽征战/062
  7.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080
  8.湘江战役/122
  9.突破乌江/154
  10.四渡赤水/161
  11.巧渡金沙江/193
  12.强渡大渡河/200
  13.飞夺泸定桥/212
  14.腊子口战斗/221
  15.吴起镇战斗/2271.井冈山地区反“会剿”/0012.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0153.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0284.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0405.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0506.东方军入闽征战/0627.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0808.湘江战役/1229.突破乌江/15410.四渡赤水/16111.巧渡金沙江/19312.强渡大渡河/20013.飞夺泸定桥/21214.腊子口战斗/22115.吴起镇战斗/22716.直罗镇战役/23817.东征战役/24918.西征战役/27119.山城堡战斗/284参考书目/294前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在武装斗争中,成长于浴血奋战里,至今已经走过了八十八年的辉煌历程。
  这支历经磨难、英勇善战、百炼成钢的军队自诞生起便展现出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军队从未有过的风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冲破艰难险阻,纵横山河疆塞,战胜了一个个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在武装斗争中,成长于浴血奋战里,至今已经走过了八十八年的辉煌历程。这支历经磨难、英勇善战、百炼成钢的军队自诞生起便展现出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军队从未有过的风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冲破艰难险阻,纵横山河疆塞,战胜了一个个强悍凶恶的敌人,创造了无数个军事史上的奇迹,上演了一场场气势恢宏的英雄活剧。众所周知,我军所走过的并非一条平坦大道,是极其曲折和无比艰辛的。其间经历过苦难,遭受过挫折,甚至陷入过绝境,充满着鲜血与泪水。八十八年来,我军历经大大小小上千次战役战斗,既有陆战、海战、空战,也有山地战、平原战、丛林战;既有敌后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也有大兵团围歼战、追击战、攻坚战;既有进攻战、伏击战、奇袭战,也有防御战、遭遇战、突围战;既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经典传奇,也有英勇果敢、以柔克刚的战争奇观;既有酣畅淋漓的大胜,也有刻骨铭心的失利……这一次次战役战斗汇成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发展壮大史,令世人叹为观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熟悉历史、读懂历史、借鉴历史,才会认清昨天、珍惜今天、放眼明天,不会为浮云遮望眼;才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不会迷失政治方向;才会以史鉴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会在前进的行途中走弯路。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运筹,强调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领、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军队因战争而存在,军人以打赢而荣耀。当前,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迈进任重道远,必须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认真学习和研究人民军队的战争史,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审视,用辩证的眼光加以剖析,更好地把握治军规律、带兵要则、指挥方略,不断提高驾驭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勠力同心追寻强军兴军的光荣梦想。这也正是编写《战典》丛书的初衷。本丛书按照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四个历史时期,分别撷取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抗日联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和华北野战部队,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属各支部队具有鲜明代表性的近300个战例,力求在浩瀚的史料中寻找那幅血与火、生与死的历史画卷和不朽传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林林总总的战役战斗,根本无法穷尽人民军队所走过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历程、所书写的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所孕育的凝心聚魂的革命精神,只是力图运用权威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以纪实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崭新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还原历史真相,讲述传奇故事,展现英雄本色,揭示我军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的根本所在。由于作者水平及查阅资料等因素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批历史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得到了军事图书资料馆等单位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并由军事科学院军史专家进行审读把关,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宣传部包国俊副部长为丛书的最终付梓付出了艰辛劳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1.井冈山地区反“会剿” 1928年6月下旬,红4军取得龙源口大捷,歼灭“进剿”井冈山的赣敌1个多团,击溃2个团,缴枪800多支,并乘胜第三次占领永新县城。红4军抓紧敌军受到重创、一时无法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将各部队分兵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井冈山根据地随之扩大到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吉安、安福县各一小部分,遂川县北部,酃县(今炎陵)东南部,割据区域的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在盲动主义影响下,中共湖南省委对形势变化和敌我力量做出错误估计:过高地估计了红4军的力量和湖南群众斗争的形势,过低地估计了湖南国民党的统治力量,制订了湖南武装起义计划。6月26日,湖南省委致信湘赣边界特委:“省委决定四军攻永新敌军后,立即向湘南发展,留袁文才同志一营守山,并由二十八团拨枪二百条,武装莲花、永新农民,极力扩大赤卫队的组织,实行赤色戒严,用群众作战的力量,以阻止敌军的侵入,造成以工农为主体的湘、赣边割据。”同时,信中还特意提出“泽东同志须随军出发,省委派杨开明同志为特委书记”,并派杜修经为省委巡视员,前往督阵。当时,红4军和湘赣边界特委都接受湖南省委的领导,湖南省委的意见就是上级党委的意见。但这一决定明显不符合当时的作战实际情况,让红4军主力向湘南发展,与强硬的湖南军阀抢地盘,无异于以卵击石。然而反对或者不执行,就意味着对抗党的领导。这封指示信令毛泽东左右为难。“不从则迹近违抗,从则明知失败,真是不好处。”但事关红4军和井冈山根据地的生死存亡,一向以党的事业为重的毛泽东思虑良久,最后决心力持异议。30日,毛泽东在永新县城主持召开中共湘赣边界特委、红4军军委和永新县委联席会议进行讨论,杜修经参加了会议。会上,毛泽东苦口婆心地向大家说明红军向湘南发展是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做法,最终取得了各方面的支持,“决定四军仍应继续在湘赣边界各县作深入群众工作,建设巩固的根据地。有此根据地,再向湘、赣推进,则红军所到之处其割据方巩固,不易为敌人消灭”。7月4日,毛泽东代表中共湘赣边界特委、红4军军委给湖南省委写出书面报告,详细陈述没有执行省委决议的六条理由,认为“在新军阀战争未爆发前,尚不能离开宁、永、莲往湘南。一俟此间基础略固,外面有机可乘,四军仍可出茶、攸、醴、浏,参加湘省之总暴动”,提出“请省委重新讨论,根据目前情形,予以新的决定”。永新会议后,毛泽东、朱德指挥红4军转战于永新、莲花、安福和吉安边境,分兵发动群众,扩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月中旬,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纠集重兵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一次“会剿”。湘军第8军进入永新西南部,等待与赣军会合。红4军军委决定兵分两路迎战。一路由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红28、红29团跨入湖南境内,攻击湘军后方营地酃县、茶陵,而后返回永新,打击赣军;另一路由毛泽东、宛希先、朱云卿率领红31团经拿山打回宁冈,对付即将进入永新的赣军。13日,红28、红29团攻克酃县,迫使湘军第8军退出“会剿”,返回茶陵。这时,杜修经等人不顾永新会议决议,一味坚持要执行省委命令,乘毛泽东远在永新之机,利用红29团官兵(成分主要是湘南宜章的农民)过不惯井冈山的艰苦生活、想回老家的情绪,企图将部队拉向湘南。朱德、陈毅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给毛泽东写信,并召开红4军军委扩大会议,阻止红29团返回湘南的行动。14日,朱德、陈毅率领红28、红29团离开酃县向东开拔,准备回师井冈山北麓的永新。不料,“走了一天只走了三十里。士兵垂头丧气,似行不行,三五成群,步伍零乱,军心涣散,组织解体”。到达沔渡后,红29团官兵又闹起来,坚持要回湘南。为整顿红军纪律和确定部队行动方向,红4军军委在沔渡召开扩大会议。然而,会上出现了严重分歧。最终,返回湘南的意见占了上风。17日,红28、红29团和军部特务营向湘南开进,踏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毛泽东收到朱德、陈毅的信后,立即回信,要部队按永新会议决议行事,停止去湘南的行动,并派茶陵县委书记江华带着他的信追赶部队。江华回忆道: 我为这事从永新县城跑到酃县城,一天晚上就跑到,一天跑了一百多里,找到陈毅、朱德他们。他们正在庙里开会。我带了主席的信,要他们回来。他们讨论了,是在酃县的一个大庙里面,都是干部……主席这封信的意思,就是劝他们回来,不要打湘南,要打茶陵,打了茶陵回来。我是茶陵县委书记,所以派我去。结果挽回不了。 形势的突然变化,立刻使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重大危险。果然,24日,红29团在攻打郴县(今郴州)时惨遭失利,一部跑回宜章家乡后失散,一部在乐昌被国民党地方武装胡凤章部打垮,仅剩团长胡少海等百余人,编入红28团,撤到桂东。毛泽东在得知湘南失败后,立即决定以红31团第1营等部留守井冈山,自己率领红31团第3营前往桂东迎回红28团。8月28日,红军分两路回师井冈山。当行至崇义县新地圩时,担任前卫的红28团第2营营长袁崇全擅自率部向思顺开去,企图叛变投敌。红28团团长王尔琢赶到思顺追回了部队。但当王尔琢进入袁崇全盘踞的村子喊话时,遭叛徒枪击,不幸中弹牺牲。袁崇全只带着几个人逃向遂川,投靠了赣军刘士毅部。王尔琢,1903年生于湖南石门。黄埔一期生,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战役和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5师第74团参谋长。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井冈山会师后任红4军参谋长兼红28团团长。王尔琢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等战斗,在部队中声望甚高。杨得志回忆道: 我们怀着悲痛和对叛徒愤怒的心情,从烈士遗体边走过。不一会儿,朱军长来了。他悲伤地低着头,在王尔琢同志的遗体前脱下军帽,站了好久好久…… 8月中旬,在发觉红军主力离开边界、已去湘南后,赣军立即发起猛扑,永新、莲花、宁冈等县城相继失陷,地方党组织和政权大部被破坏,“农民被屠杀者以千计,房屋被烧者不计其数”,井冈山根据地大部丢失。杨开明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称:“这个时期要算是边界极倒霉的时期,割据的区域,只有井冈一块地方,宁冈也丧失了,山上是我们的势力,山下则为敌人的势力。土豪劣绅乘机报复,残杀焚烧,逼债收租,一时闹得乌烟瘴气……这一次失败,我们叫作‘八月失败’。”究其失利原因,毛泽东曾对江华说:“主要是湖南省委、湘南特委的问题,军队内部也有责任。”1962年,朱德在参加井冈山博物馆时,指出:“‘八月失败’是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起主要作用。当时军队由特委指挥,湖南省委要部队回郴州,在战略上不对。”红4军主力冒进湘南,结果遭受重大失利。毛泽东亲自率红31团第3营前往湘南桂东会合。这样,在井冈山根据地的部队只剩下了红31团。其中,代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率领团直属队和第1营的1连、3连到宁冈县去活动,并向酃县方向警戒;以蔡会文为书记临时组织的行动委员会,率领红31团第1营2连和特务连以及地方武装,依靠永新县小江区根据地,坚持永新西南区和莲花县的游击战争。1928年8月下旬,湘军第8军第1师2个团进至酃县,赣军第3军两个团进入宁冈,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会剿”。30日,湘军吴尚部向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发起进攻,企图抢在赣军前夺得头功。井冈山有五大哨口,即黄洋界、八面山、双马石、朱砂冲、桐木岭,是上山的必经之地。黄洋界位于井冈山西北,海拔1300多米,两侧是陡峭的山崖,其间只有一条荆棘丛生的小路可通,山上只长青草,不长树木,哨口雄峰耸立,险峻异常,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清晨,哨口浓雾迷漫,周围的山坳深谷都被白雾覆盖,宛若一片汪洋,故黄洋界又有汪洋界之称。然而守卫黄洋界的红军缺粮少弹,一个人只有两三发子弹,一个班有两三条毛毯,晚上站岗只能相互依偎在一起,再盖上一些茅草御寒。兵力更是少得可怜,只有红31团第1营2个连和团部机炮连。说是机炮连,其实只有二十来人,2挺机关枪、2门迫击炮和几发炮弹。由代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第1营营长陈毅安指挥。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怎样才能坚守住山口呢?经反复研究,针对兵力不足、武器弹药匮乏实际,红军决定利用黄洋界山高林密的有利地形,采取层层梯次防御、依山势构筑工事、用石头作子弹、用原木作武器的办法,沿着通往大陇、茅坪两个方向的小路,布设几里长的“竹钉阵”,挖壕沟和射击掩体。何挺颖就把山上军民甚至伤员都动员起来,制造当地猎户用来对付野兽的竹钉,每人至少削28根。井冈山遍地翠竹,军民齐动手,将竹节削成竹钉,火烧、陈尿浸泡后,将这种竹钉埋了个满山满坡,构成一道特殊的防线。同时充分发挥山区作战中道路难行的优势,把山上的树木砍下来,堆在路口。因为山路狭窄,有了障碍,敌军必然要清除,在清除的过程中,红军就可以瞄准目标进行射击了。然后又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挖掘壕沟,迟滞敌人行动,为消灭敌人创造条件。最后,加固哨口已有的工事,架设土炮,埋设土地雷。此外,红军还动员山下的乡亲们上山,布成疑兵阵。战斗时,或在铁桶里燃放鞭炮,冒充红军大部队;或在山林里高声呐喊助阵,以壮声势。朱挺颖把这一项任务交给毛泽东的新婚妻子贺子珍和朱德的新婚妻子伍若兰负责。具体作战部署是:以一个连守卫哨口两侧主要工事,阻击敌人;一个排守卫哨口北侧的工事,防御来犯之敌;山顶瞭望哨布置两个排,作为预备队,掩护前面两个工事。同时,赤卫队、暴动队隐蔽在各个山头,协助配合红军作战。并派出红军小分队和赤卫队,下山至敌人侧后进行佯动袭扰。一切准备妥当,红军严阵以待,只等敌人来犯。当日清晨,大雾刚刚散尽,敌人便沿着陡峭的山路,成鱼贯式散兵线战斗队形,在小炮和机枪强大的火力掩护下,一个挨一个地往上爬。子弹在红军战士头上呼啸,炮弹在阵地前后炸起团团烟尘。何团长命令部队不要理会,沉着应战,把敌人放近了再打,保证枪响人倒,弹不虚发。由于山路狭窄,左盘右绕,敌人也无法进行火力准备,只能一个接一个地挨着往上爬。虽然敌人数十倍于红军,在兵力上占了绝对优势,可是他们投入战斗的只是一个营,其他的大部队在山下等候。爬山的敌人首先尝到了竹钉阵的苦头。那些竹钉大都埋藏在草丛之中,进攻的敌人只顾往山上看,观察红军阵地的情况,结果稍不留神就会被竹钉扎伤,不时传出惨叫声。敌人好不容易越过了竹钉阵,到达了山口,在机枪的掩护下,呐喊着往山上冲。50米、40米、30米……敌人越来越近了。猛听朱团长一声令下:“打!”红军的机枪、步枪一齐开火,冲在前面的敌军呼啦啦倒了一片,死的死,伤的伤,哭爹喊娘地叫起来。走在后面的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逃。队伍顿时乱作一团,你拥我挤,加之山路狭窄,敌军慌不择路,赶忙朝小路两旁逃命,却正好踩上那一排排被杂草盖着的竹钉,有的刺上了脚跟,有的刺穿了脚板,疼痛难忍,狼嚎鬼叫。这时,隐蔽在周围各个山头上的赤卫队、暴动队也用单响枪、鸟铳、土制手榴弹向敌人发起攻击。猛然间,山坡上、林丛中,漫山遍野响起了密集的机枪声、激昂的军号声和冲锋的呐喊声。原来是贺子珍和伍若兰组织的疑兵大队,在油桶里点燃了鞭炮,哒、哒、哒……如同一挺挺机关枪怒射的声响,吓得敌人左躲右窜;隐蔽在各个山头上的妇女会、儿童团、暴动队等众多群众,乘机摇旗吹号,“杀呀!”“冲啊!”巨大的怒吼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震耳欲聋,似有千军万马在丛林中作战一般。这下果真把敌人吓破了胆,一个个丢枪卸甲,连滚带爬地逃下山去。待明白是虚惊一场后,敌人又气哼哼地冲上山来。“冲啊!先冲上去的有赏啊!后退不前的军法从事……”敌军官在后面挥动着手枪,连威胁带利诱地强逼着士兵再次发起进攻。可是敌人刚一露头,便又遭到红军的迎头痛击,屁滚尿流地缩回山下“老巢”。就这样,敌人一连发起数次冲锋,除了留下一具具尸体,就是给红军送上武器弹药。但敌军毕竟是正规军,很快就发现了红军阵地的薄弱点,加之敌我兵力悬殊,火力严重不足。红军的好几个阵地先后被敌军占领。面对蜂拥而上的凶煞敌人,英勇的红军指战员和赤卫队员们,举起棍棒、竹竿和石头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敌人发现红军的弹药快用光了,更加猖狂起来,后面督战的军官大喊着:“赤匪的子弹已经打光了,弟兄们,不要怕,快往上冲啊!”下午4时许,敌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又一次向黄洋界哨口发起猛攻。就在危急关头,几位红军战士把山下茨坪机械厂刚刚修理好的一门迫击炮抬上了山。由于敌人从黄洋界进攻,封锁了山口,红军战士是从别的小路绕道上山的。迫击炮很快就架在瞭望哨上。可是这门炮只有三发炮弹,大家刚刚松弛的心又揪了起来。朱团长果断下令:“炮弹太少了,不能打登山的敌人,瞄准敌人的指挥所射击。”随着“轰、轰”的几声巨响,炮弹准确命中了敌指挥所,把指挥所炸了个人仰马翻。顿时,敌军失去了指挥中心,惊恐万状,不知所措。被炸得晕头转向的敌指挥官误以为毛泽东、朱德已率红军主力回到井冈山,急忙命令部队向后撤退,连夜仓皇逃回湖南老巢去了。第二天,赣军王均部正准备经宁冈茅坪进攻黄洋界,刚走到半路,突然听到湘军已经败退的消息,立即掉转头退回永新了。就这样,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借黄洋界的天险,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9月8日,红4军主力回到井冈山。毛泽东欣喜之余,做《西江月·井冈山》一首以示纪念: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为恢复井冈山根据地,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和红4军军委决定,仍然采取对湘敌取守势、对赣敌取攻势的方针,集中兵力打击进占遂川、宁冈、永新的敌人。13日,红4军对驻守遂川的赣军独立第7师发起攻击,歼其一部,重新夺回遂川,随后又主动撤回井冈山。10月1日,红4军在茅坪附近的坳头陇一带设伏,歼灭国民党军第14旅第27团1个营,并乘胜收复井冈山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宁冈县城。随后,红4军主力又在龙源口歼敌1个营,进逼新城。驻守新城的第27团已早无斗志,弃城逃往永新,红4军不费一枪一弹而下新城。13日,经数日休整的红4军精神抖擞,挥师南下,进逼遂川。守军独立第7师见红4军兵临城下,势如破竹,心生胆怯,匆忙退往赣州。11月2日,红4军退出遂川,转兵北上。9日,重创重占新城的第27团。次日,红4军第四次进占永新县城。随后,国民党军第35旅一部向永新实施大举反扑,红4军主动撤出永新城。至此,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第二次“会剿”被打破了。红4军三战皆胜,一举扭转了“八月失败”后的被动局面,并迅速恢复井冈山根据地,不仅极大地震惊了江西、湖南两省国民党当局,也使国民党中央政府逐渐感到它已成为心腹之患。7日,蒋介石任命何键为湘赣两省“会剿”代理总指挥,金汉鼎为副总指挥,调集湖南、江西两省国民党军6个旅约3万大军,准备对井冈山根据地实施第三次“会剿”。这时,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在平江起义中创建的红5军主力第1、第3纵队700余人向井冈山进发。毛泽东、朱德派何长工率军部特务营和独立营前往莲花县迎接。12月11日,在宁冈新城举行庆祝红4军、红5军会师大会。大会进行得正热烈时,忽然讲台坍了。队伍中顿时议论纷纷,说是不吉利。只见朱德军长微笑着站到台架上,大声说:不要紧,台坍了搭起来再干嘛!这件事对彭德怀影响至深,以后他每每在斗争的最艰难时刻就提起此事,以鼓舞部属和自己。“台坍了,搭起来再干”成了他的战斗格言。年底,经过2个月的准备,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发动了第三次“会剿”,分五路进攻井冈山。而此时,红4军全部兵力6000余人,只是敌人的五分之一,且装备低劣、弹药不足。尤为严峻的是,红军的后勤补给日渐告罄,早有断粮之虞。井冈山是个“人口不满二千,产谷不满万担”的穷困之地,加上敌人的严密封锁,使红军的经济陷于绝境,“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正值隆冬时节,大雪纷飞,山野茫茫,战士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后来,陈毅在向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写道:“在九月至一月,四月中红军经过空前的艰难,在隆冬之际,边界崇山中积雪不消,红军衣履非常困难。又因敌人封锁,红军未能到远地游击,以致经济没有出路”“红军官兵单衣御寒,日食红米南瓜,二月没有一文零用钱”。1929年1月4日至7日,毛泽东在宁冈县柏路村主持召开前委、湘赣边界特委、红4军军委、红5军军委联席会议,研究如何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三次“会剿”。经过讨论,会议决定采取“攻势的防御”,由彭德怀、滕代远率红30团(由红5军改编而成)和袁文才、王佐的红32团留守井冈山,坚持内线作战;毛泽东、朱德率红28团、红31团和军直属队,出击赣南敌后,解决经济困难,在敌“会剿”开始后,则在外线作战,以“围魏救赵”之策,迫使“会剿”军回援,配合内线部队打破“会剿”。14日,红4军主力3600余人在风雪交加之中,从井冈山茨坪等处出发,经遂川向赣南挺进。国民党军遂以进至遂川、桂东的第1路、第5路第55旅和驻赣州的1个旅进行围追堵截;而以第2路、第3路、第4路和第5路第57旅共20多个团万余人向井冈山步步进逼。26日,国民党军向井冈山之黄洋界、八面山、桐木岭等红军阵地发起重点攻击。守山红军在当地群众的大力配合下,凭险据守,英勇抗击,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战至30日,黄洋界、八面山等阵地相继失守。为保存实力,彭德怀率红30团余下的300多人被迫突围,在赣南、湘赣、湘鄂赣边界继续坚持斗争。少数红军和赤卫队转入深山坚持斗争。







阅读提示:战典1:红一方面军征战纪实的作者是李涛,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战典1:红一方面军征战纪实下载地址

上一本:与陶渊明生活在桃花源
下一本:人民日报2015年散文精选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