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晓风 日期:2016-08-10 14:10:48
本书简介:
张晓风以《地毯的那一端》驰名,时隔十三年后,她以*婉约、*高华的笔触,告诉我们步下红毯之后的人生一一*广*大、*庄严*美好的人生。《步下红毯之后(精)》初版于1979年,屡次重版重刷。
2007年出版大字重排版,书中收录张晓风所作“不悔”序言,精绘岁月*迭,讲述婚姻真啼。新版于五年内重刷数十次,彰显其文字真挚动人,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
张晓风,享誉华语世界的古典文学学者、散文家、戏剧家、评论家。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曾为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有多篇作品入选中学的教科书。
目录:
同是今春看花人(新版总序)不悔(2007年版序)爱情篇(1979年版代序)种种可爱种种有情春之怀古花之笔记步下红毯之后好艳丽的一块土地泉梅妃一路行去母亲的羽衣。
许士林的独自也是水湄饮啄篇衣履篇惊圣诞之拓片情怀音乐教室念你们的名字附录(一)善变的女人/林治平我们(二)当胸拥抱伤痕序《汪启疆散文集》序《血笛》如今2007年了,我的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乃至六十岁都过了,如今如果有人再问我:“当你年轻的时候……”我大概可以平心静气回答一些话了。可是,好像也不必怎么回答,作为一个书写者的好处便是,我的年轻的脉动像树干中心深浅有致的层层年轮,一层层都镌刻在文章里了。
当然,如果你要问我,那么,你终于承认你老了吗?哦,不,我会很困惑地回答你,我没老,但也不再年轻,我嘛,嗯,我正处于“某个适当的年龄”。
年轻的时候,老教授劝我们:“小心下笔啊!古人说‘悔其少作’,到晚年后悔就来不及了啊!”老教授当然是好意,而我们那个时代年轻人反抗长辈的唯一方法便是闷头不吭声,然后在内心里来一段无声的“顶嘴独白”。
少作?什么叫少作?王勃死于二十六岁,他如果怕这一点,则他一辈子都不该写,因为他一生都可说很“少”。当然如果以他自己的一世作标准,则十三岁(他的中年)以后似乎便可以写了。古老时代的文化里面不免有点尊老抑少的毛病,但除非我们预知生命长度,否则也说不上什么叫“少”。而且,文章未必都是教忠教孝、经世济民的大道,未必都有哲学的、伦理的厚度,一篇文章如果只是写所见抒所感,哪里有什么悔不悔的?那些指导别人该如何唾弃某政党、追随某政党的文章,事后发现新政党更坏,原来自己害了不少人一一写这种文章的人才该悔其少作。至于名满全球的画家,其老笔虽然遒劲华美,但想来他也不会为自己幼时画的一张小猫图而脸红吧?相反地如果他幼时没画那张画,现在想来画,也画不出来了。文字写作和音乐和绘画一样,作者的表现是一个一个阶段的,幼时写不出老时的练达,但老时也写不出童时的稚拙。
从大学时代第一次听到“悔其少作”,已有接近半世纪的时光了,我对自己年轻时期的作品悔不悔呢?好像没什么可悔的,旧作品就像小时候的旧照片,它跟现在的我长得不像,但毕竟,那也是我,非常真实的我。
在我写作历程中,因为一张“毯”竟让我两次获奖。我二十五岁时出第一本书《地毯的那一端》,翌年该书得了“中山文艺奖”。三十九岁复因《步下红毯之后》得到“国家文艺奖”。我对这一切俯首感激。总是前辈的一番黾勉之意。
近年来学校里常出现一些怪事,我称之为“自我膨胀术”。学校发一种表格,叫我们填自己“近年所获之奖项”。其实一个教授关在自己的研究室里读书,这是单纯明了的好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你干嘛管我得不得奖呢。
仗着自己年纪大了,就直话直说也无妨,我填的资料如下:该得的奖都得过了,最近没得奖,最近都在做评审委员,评审别人得不得奖。
真正的奖其实不来自奖金奖牌,而来自读者、观众或学生感激的回头一瞥。
四大概是六十年代吧,美国有入画了一张“微笑的脸”,这个商标只是一面圆形里“两点加一弧”(两点代表眼睛,一弧代表嘴),但因专利权,他竟而致富,他的图形在处处出现。
P6-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