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稀方 日期:2016-08-14 12:00:03
中国学界之选择“文学史”而不是“文苑传”或“诗文评”,作为文学研究的主要体式,明显得益于西学东渐大潮。从文学观念的转变、文类位置的偏移,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文学史”逐渐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知识体系。作为一种兼及教育与研究的著述形式,“文学史”在20世纪的中国,产量之高,传播之广,蔚为奇观。
作者简介
赵稀方,男,1964年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199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学位,2001—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人、2005—2006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人,台湾成功大学台文系客座教授,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应邀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台湾等多所大学演讲。著有《小说香港》、《存在与虚无》、《翻译与新时期话语实践》、《后殖民台湾》、《中国翻译文学史》(新时期卷)等专著,狄尔泰《人文科学导论》等译著,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