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祥周立文 日期:2016-09-05 18:31:30
各大高校“校训”背后的故事,展示校训文化传统和正能量。 2014年4月-6月,光明日报推出“校训的故事”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通过寻访一批知名大学和部分历史悠久的中小学“校训”背后的故事,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展示校训的文化传统和正能量。《校训的故事》一书拟辑录光明日报“校训的故事”“忆述”等专栏报道,讲述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55所知名学府校训背后的故事,展示校训对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杨乐、作家肖复兴等名家一生的影响,以校训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滋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
主编:袁祥、周立文,副主编:胡其峰。光明日报社新闻策划部汇聚报社一流的人才队伍,自成立以来就力求以先进的创意理念,富有开拓的精神努力实践,策划了一大批高质量、有深度的报道。
目录:
校训的故事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胡显章 •002实事求是李玉兰 •006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靳晓燕 祁雪晶 •009德以明理 学以精工李玉兰 •012“知&rd
目录:
校训的故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胡显章•002实事求是李玉兰•006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靳晓燕祁雪晶•009德以明理学以精工李玉兰•012“知”和“行”李玉兰袁芳•014尽精微致广大张玉梅•01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曹继军颜维琦•019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曹继军颜维琦•022信义勤爱思学志远曹继军颜维琦周列董真•024勤朴忠实曹继军颜维琦•027“公能校训”的“济世情怀”陈建强•030大哉一诚天下动郑晋鸣•034内化于心的“止于至善”郑晋鸣南琼•038志在长空牧群星郑晋鸣崔兴毅•041进德修业志道鼎新郑晋鸣•044祈通中西力求精进郑晋鸣顾璟•046敢为天下先夏静杨欣欣•049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夏静张松超陈华文•053勤读力耕立己达人夏静邓宜•056笃信好学自然宽和夏静姚晓雪•059崇真尚美夏静高建勋侯庆•061厚德博学经世济民夏静常程•063务求实学存是去非石琳单泠严红枫•065实事求是里的经世致用张进中•068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吴春燕蔡珊珊•070忠信笃敬吴春燕季轩•073南方之强,为国家“放一异彩”马跃华李静•075至诚至坚博学笃行李陈续•078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唐湘岳戚家坦•081朴素无华低调务实凌晓明徐方正张国圣•084历久弥新川大魂危兆盖李晓东曹薇•086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李晓东危兆盖蔡京君朱炜•088求实求真大气大为李晓东危兆盖何乔•090远举高飞博学笃行练玉春李忠粮•092“兴业尽责”耿建扩谢正宇耿坤丽•095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刘先琴张召鹏•097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刘艳杰冯文波•100明义锐思弘毅致远周华王焕全•104求真至善登崇俊良邢兆远李建斌高耀斌•107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孙明泉朱伟华张士英•109求实创新励志图强曾毅任爽于珊珊•112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毕玉才杨明•115学汇百川德济四海吴琳杨莉•118崇尚真知追求卓越高平肖平•120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宋喜群杨甜•122公诚勤朴杨永林张哲浩•125公诚勇毅张哲浩华挺•128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王瑟•131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王瑟•133校训的故事•忆述以“诚恒”立身杨乐•136光与真理赵丽宏•138母亲的叮咛王春瑜•141以“毅”立身以“弘”立世周叶中•144重思汇文校训肖复兴•147实事求是永无止境王利明•150校训精神,激励我一路前行杨善林•153站着的校训禚玉群•156孙逸仙的大学郭启宏•159融入血液的牵引于化东•162校训文化专家谈丰沛的源泉,不竭的动力徐梓•166贵在“借古开今”孙邦华•168成人之砥储朝晖•170大学的文化符号孙邦华•172出自经典,蕴含永恒价值于建福•177校训的故事•寻思录不断赋予校训精神新的时代元素邱勇•184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刘利•186发挥校训的价值引导作用赵平•188让核心价值观刻印在学生心中高福廷•190核心价值观的南开表达与传承践行张健•192做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传播者李义丹•194特有的精神品格与潜移默化的价值导向韩晓峰•196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才巨金•198坚守学校的风骨和灵魂李萍•200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萧思健•202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徐建平•205“交通”为名“大学”为道胡昊•207“育人之纲”与“精神之气”沈炜•209在知行合一中弘扬校训精神王明生•212将校训精神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飚•214深入发掘校训的价值意蕴林东伟•216坚守校训传播校训李平生•218宝贵的精神财富胡勇华•220共生共融共鸣彭世文•222让校训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发言摘要•224“校训的故事”的故事核心价值观宣传的生动载体甄澄•238让校训焕发时代光芒曹继军颜维琦•242讲校训故事品核心价值观王君超•244为“校训的故事”点赞靳晓燕甄澄•248校训,打上大学精神的烙印靳晓燕高田•253后记前言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放在核心位置——《核心价值观的故事》丛书序言光明日报总编辑 何东平《核心价值观的故事》丛书收录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光明日报有关家风家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放在核心位置——《核心价值观的故事》丛书序言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核心价值观的故事》丛书收录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光明日报有关家风家教、校训校风、乡贤文化、地名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的报道和文章,展示的是光明日报坚持不懈、不断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宣传成果,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光明日报这几年来一直秉持和坚守的“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放在核心位置”的办报理念。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彰显出日益强劲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托举起跨越百年的光辉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放在核心位置”的办报理念正是建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理念新实践基础之上的,是来源于对中国人民价值观自信自觉自立、坚信坚持坚守的感染、感动和感奋之中的。作为一份主要面向知识分子的中央主要媒体,思想文化宣传是光明日报的神圣职责。我认为:思想文化宣传的特点,是以价值观作为总开关,要有成功的思想文化宣传,先得有成功的核心价值观宣传。基于这一认识,十八大以来,我们紧跟党中央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理念新实践,将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作为创新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重点,始终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放在核心位置,坚持广覆盖、融媒体、全栏目推进核心价值观宣传,坚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传播和滋养核心价值观,坚持深入发掘好故事、生动讲述好故事,以先进典型弘扬和引领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宣传好看、耐看,使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走进人们的心灵。一、广覆盖融媒体全栏目推进核心价值观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面向全社会、全体公民的,必须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与此相对应,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报道,就要做到全方位推进、全领域覆盖。十八大以来,光明日报坚持不懈地在广覆盖、融媒体、全栏目上下功夫,开展了多个重大主题活动,推出了多个重点栏目,刊发了一系列重要报道和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高密度、广覆盖、强效果的传播。(一)广覆盖宣传核心价值观2014年以来,光明日报开展了“家风家教大家谈”征文活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推出了《校训的故事》《新乡贤•新乡村》《企业精神寻访录》《品牌背后的故事》《三严三实•我们这样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干部担当》等专栏,实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学校、农村、企业、机关等领域宣传报道的全覆盖。光明日报还综合运用新闻报道、理论评论、诗歌散文等多种形式宣传核心价值观,实现了核心价值观宣传体裁样式的广覆盖。光明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推出的《让道德成为市场经济的正能量》《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光明专论”,紧扣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进行论述,在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中发出主流声音,在思想观点的交锋中倡导主流价值,强化人们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二)融媒体报道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积极调动各种新闻元素,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务求在核心价值观宣传入脑入心上取得实效。在中宣部的指导下,光明日报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合作开展了“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活动,2016年起,中宣部宣教局和光明日报联合开展这项活动,通过整合报纸、网站、微信、微博和客户端,以一流专家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典范演讲、报社内不同终端融合、与兄弟媒体合作宣传的方式,立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已开展了36场活动,现场聆听近两万人,收看节目网民近1亿人次,800多万网民参与交流互动。2014年9月,光明日报推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家经验》专栏。光明网同步推出“百家经验”主题页面和报道专区,配发大量图片和微视频,并在首页重点推介。光明日报法人微博发起“百家经验•我们的价值观”话题,与微友互动交流。不同媒介的报道形成了整合传播效果,融媒体传播方式有效拉近了“百家经验”与受众的距离。(三)全栏目传播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通过不同内容层次、不同刊发频率专栏的合理搭配,实现了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全栏目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光明日报的一个常设栏目,从2012年底推出以来,已刊发160多篇报道。2015年以来,光明日报还立足自身特色,精心策划推出了《地名的故事•那些历史那些乡愁》《我的座右铭•当代国人的修身故事》《新邻里•新民风》等一批产生广泛影响的核心价值观宣传原创专栏。同年4月30日,在五一劳动节前夕,光明日报策划推出了《劳模家书》专栏报道,生动讲述劳模家书背后的感人往事,呈现劳模的内心世界、美好情怀,抒写广大劳模“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价值追求,唱响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二、以文化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依靠文化的滋养,并通过文化来传播。光明日报的特色在文化、优势在文化。我们立足自身特色和定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报道中突出文化特色,突出文化内涵,通过文化的滋养和催化,使核心价值观宣传报道直指人心。(一)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耕厚培当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精神价值、深厚的道德资源,光明日报从中发掘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价值,深耕厚培当代价值。家庭是德行培育和文化传承的第一驿站,家风家教具有优先、初始的文明和文化意义。光明日报与中央电视台开展的“家风家教大家谈”征文,上通文脉、下接地气,激发了众多读者对家风家教文化内涵的深入探寻,唤醒了广大民众对家风家教文化育人的美好记忆。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蕴含丰富的人文道德力量。光明日报推出的《新乡贤•新乡村》系列报道深入挖掘浙江、广东、湖南等地传承乡贤文化、进行乡村治理的新鲜故事与经验,刊登的专家学者访谈和专论,深刻阐释了乡贤文化对传播和滋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这一报道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在中央领导重视和中宣部推动下,现在各地呈现出宣传推崇新乡贤、继承创新乡贤文化、滋养弘扬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二)提炼不同领域文化内涵,与核心价值观交集共振十八大以来,光明日报深入研究家风文化、校训文化、乡贤文化、企业文化、邻里文化和地名文化,开掘和提炼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贯相通的精神价值,通过《校训的故事》《新乡贤•新乡村》《品牌背后的故事》《新邻里•新民风》《地名的故事•那些历史那些乡愁》等专栏专题系列报道,传播和弘扬这些领域文化中蕴含的高尚精神追求和崇高价值理念,使不同领域文化内容与核心价值观形成交集和共振,很好地促进了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2014年4月,光明日报推出了《校训的故事》专栏报道,通过阐发校训的由来、传承和发展,讲述知名大学校训背后的故事和优秀校友成长的历程,展现了校训蕴含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特质,凝聚了广大师生的价值认同。刘奇葆同志到光明日报调研时,对《校训的故事》专栏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发挥校训对传播和涵养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让校训成为广大师生的行为规范和学校的优良风气。按照奇葆同志指示,光明日报进一步推出“校训的故事•忆述”“校训文化专家谈”“校训传播核心价值观•寻思录”“校训的故事•开学第一课”等新系列,使校训报道更加丰满、更加生动,并随后与中宣部、教育部一起,成功举办了“大学校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2015年3月,光明日报与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合作推出了“地名的故事•那些历史那些乡愁”系列报道,寻访地名流变背后的乡愁故事,追踪地名乱象治理的经验得失,探讨地名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对策,很好地传播了地名文化知识,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广泛关注。三、讲好故事,用先进典型弘扬和引领核心价值观先进人物、先进典型犹如一面镜子,其言行故事蕴藏着砥砺人心、烛照时代的精神力量。十八大以来,光明日报致力于发现和发掘并生动讲述有光明日报特色的“中国故事”。光明日报特色的“中国故事”,主要是一批典型人物和他们的精彩故事,是一批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奉献、创业创新的故事,是一批文化和文化人的故事,其中很多成为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入选“感动中国人物”。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真善美的精神世界、道德力量,传播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发掘典型人物的当代价值,讲富于时代气息的好故事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光明日报注重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握时代变革与发展的大主题,发掘典型人物身上道德品质、人生追求的当代价值,讲富于时代气息的好故事。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大力反腐倡廉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2015年2月6日,光明日报在副刊《光明文化周末》以整版篇幅,刊发纪实散文《一位财政部长的两份遗嘱》,讲述了已经去世10年的财政部原部长吴波廉洁自律的故事,在反腐倡廉的形势下,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高尚形象。文章被多家主流网站转载,得到多个有影响力微信公号的推送。当年两会期间,中央新闻单位随即对吴波的先进事迹进行了集中报道,淡泊名利、克己奉公的“吴波精神”一经传播,立刻赢得众口称赞。(二)以发现的眼光和关爱的情怀,讲述普通人不平凡的故事光明日报推出的很多典型人物,都是记者在深入基层中发现的。为了一个典型人物的报道,光明日报的记者可以连续几年跟踪关注,持续数月贴身采访,再花几周打磨成稿。秉承这种向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理念,光明日报逐渐形成了以“发现的眼光和关爱的情怀”来讲述核心价值观故事的特色思路。2014年5月29日,光明日报一版头条刊发《在泥土中,叩问生命的意义——记时代楷模、农业科学家赵亚夫》。光明日报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郑晋鸣在基层蹲守、深入采访的基础上,报道了农业科学家赵亚夫53年扎根农村,从扶贫式开发到致富式开发再到普惠式开发,用自己独特的“三部曲”创新“三农”发展模式,带领村民走上新型农业小康之路的故事。赵亚夫身上的担当和“探路人”气质,感染和鼓舞了很多人,被誉为“点燃大地的活雷锋”,并获得“时代楷模”的称号。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深入镇江市世业镇先锋村农业园调查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同赵亚夫同志进行了亲切交谈,赞扬他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赢得了农民群众爱戴,“三农”工作需要一大批这样无私奉献的人。(三)让典型有“烟火气”“人情味”,讲人类共通情感的好故事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光明日报不求高大完美,而求可亲可信,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命运变迁,挖掘先进典型身上的“烟火气”“人情味”,讲人类共通感情的故事,让不同的人群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6月17日,光明日报一版头条刊发通讯《听油菜花开的声音》,报道农民沈昌健一家35年前赴后继、矢志不渝培育超级杂交菜的故事。记者把沈昌健、沈克泉父子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的追求,讲述他们在没有任何经济回报情况下,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失败,承受各种冷嘲热讽,全力培育杂交油菜的经历。报道依靠细节和情节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展示了中国梦与普通人的深刻关联。多家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跟进报道,“油菜花父子”成为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在有关这篇报道一个的报告上,中央领导批示“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四、对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思考核心价值观宣传是光明日报新闻报道的一大亮点和核心竞争力。总结十八大以来光明日报在核心价值观宣传方面的创新探索,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核心价值观宣传要顺应大势主动融入全党工作大局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势,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也必须顺应大势,主动融入全党工作大局,掌握好时、度、效,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这些年,光明日报在核心价值观报道中注重紧密联系全党工作大局,同时注意结合当代受众的思维习惯、接受心理,发现、发掘生动感人的典型,讲述和描写内涵丰厚的故事,设置和聚焦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话题和议题,从而激发受众情感共鸣、达成社会共识。如在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反腐倡廉的大形势下,光明日报推出财政部原部长吴波廉洁自律的感人报道,契合了公众对共产党人应有形象的期待,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起云涌之际,讲述沈昌健父子不畏艰辛、创业创新的故事,生动展现了“油菜花父子”的“中国梦”,产生“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同样,家风家教、校训校风、座右铭,乡贤文化、地名文化、邻里文化系列报道之所以产生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原因也正在于此。(二)把讲好故事作为增强核心价值观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中央领导“讲好故事事半功倍”的批示,为新闻媒体增强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指出了一条有效途径。我认为:讲故事区别于讲道理。讲道理是宣传的内核,如果没有包装,内核就会陷于抽象。而讲故事,是再现具象元素、使受众进入生动场景的方法,是使讲述内容与受众最贴近的方法。光明日报的核心价值观宣传注重讲故事,在典型人物报道中,突出以人们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追求为出发点讲述故事,让读者读起来“感同身受”。两年多来,光明日报又在努力讲文化和文化人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播和滋养核心价值观,显示了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引导力。(三)适应媒体格局变化大势不断创新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注意力已发生大规模的迁移,“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体日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创新传播方式,做到人在哪里,阵地就拓展到哪里。光明日报注重以融媒体方式宣传核心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活动中,充分发挥各媒介特性,让各种媒体融会互动,产生传播场的化学反应,使每一场活动都形成一个融媒体产品,取得了优良的传播效果。“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现已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性活动”,得到刘云山、刘奇葆等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媒体融合发展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和核心价值观宣传创新的重大任务,要把核心价值观宣传创新和媒体融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网上和社交媒体上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2016年新春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地提出新闻媒体“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和使命。光明日报要牢记这些职责和使命,继续坚持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放在核心位置,进一步深化和强化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宏伟实践的宣传报道,进一步用文化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发掘好讲述好核心价值观的故事,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为支撑起公民的精神高度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为构建“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筑牢“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贡献应有的力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背后的故事胡显章12010年5月,时任北京清华大学校长的顾秉林对来自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校长陈力俊说:“大学有三宝:校训、校友和校园。两岸清华的校训相同,海外校友会是一家。”“两岸还没统一,但海峡两岸清华校友会早就统一了。”顾秉林的风趣讲话得到了陈力俊的认同,海峡两岸的清华同根同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被传为佳话。两岸清华同样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缘起于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一次演讲。梁启超对清华情有独钟,将孩子梁思成、梁思永送到清华学校念书,二人都成为享誉世界的名家。同时,梁启超本人十分关注清华的办学和学子的成长。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学子的文化植根,曾说过:“清华学生除研究西学外,当研究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建功立业,尤非国学不为功。”他欣赏清华学堂章程所述的“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1914年11月他到清华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清华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清华精神文化的支柱与灵魂。清华老学长钱耕森教授解读清华校训时提到,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认为清华校训是世界所有大学最好的校训,而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则认为,清华校训的内涵高度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曾指出:“厚德载物是一种宽容的思想,对不同意见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对思想、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自强不息是对生命的体会,人的生命就是努力前进、奋发向上。”“我认为这两种思想:坚强的意志、宽容的态度在中国文化里面起了主导作用,是一种健康的正确的思想。在历史上,当中华民族受到外来侵略时,一定是反抗而绝不是屈服,它有一种坚定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中国文化的又一特点是比较宽容、博大,像基督教、伊斯兰教进入中国都被中国文化所接纳。”张岱年自身便是践行这一精神的典范。他以“直道而行”的理念追求真理,刚正不阿,同时,继承与发扬了清华国学院“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学术传统,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和“兼和”哲学观——“最高的价值准则曰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简云兼和,古代谓之曰和,亦曰富有日新而一以贯之。”这里“兼和”“日新”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张岱年的哲学观影响了清华文科恢复发展理念“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形成。清华学堂是一所美国为了“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退还部分庚子赔款而开办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校周诒春校长指出:“清华之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当奋发有为,力戒虚骄自大、贪安好逸;当群策群力,同声同气,以拯救国家。”在他主持下,清华开启了办独立大学之路。1925年清华成立了大学部和国学院,1928年按照“以求中华民族在学术上之独立发展,而完成建设新中国之使命为宗旨”,在罗家伦校长主持下完成了改为大学的任务。在此进程中,清华人一方面为教育独立、学术独立而奋斗不息,另一方面,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襟怀,广纳一切文化之精华,使“会通”成为一些学者所称的“清华学派”的特色,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时代发展,清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核心不断升华着精神境界,演进着雪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求真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会通精神和人文日新的追求卓越精神,为国家为人类文明创造着骄人业绩。截至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从这里走出了465位院士、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的14位。由国际著名专家对清华部分学科的评估得出结论:清华本科生培养质量与世界顶尖大学相比毫不逊色;清华是国家向创新型转型的重要基地,主持建成了世界最先进的固有安全性核供热堆,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获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世界大学领先奖”,人脸识别获得国际最佳成就奖,脑机接口系统全球领先,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夺冠,新一代互联网技术获“全球IPV6先锋”奖走到美国前面,生物生命学科两次获得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集成了多学科成果的集装箱检测系统,超过发达国家并占领世界主要市场份额;由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中科院物理所联合攻关,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杨振宁称赞其是诺贝尔奖级的成绩,它的成功与中国的科研体制和人文精神传统密切相关。他们自己认为是拼命精神的胜利,是团队协作精神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