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帆 日期:2016-09-05 18:32:42
南帆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在娴熟掌握贯通西方文论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学、文化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本土化的卓越研究。《南帆文集》以时间为顺序整理收录南帆先生从事学术研究以来撰写的理论专著、批评文章和文艺短论,完整地呈现其宏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内涵,对后来的研究者具有很高的理论借鉴价值。适合中文系本科生、研究生及文学爱好者阅读。 作者在汉语言文化的大背景下,从文学真实、修辞、叙事话语、文类几个方面,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及其模式的递嬗进行了叙事学的技术分析。独特的视角、崭新的理论方法,以及耳目一新的论断,使这部著作成为近年来文学批评的一部力作。学界影响:获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作者简介:
南帆1957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本名张帆。1975年下乡插队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84年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84年至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福建省文联主席。1992年被评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闽江学者”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理解与感悟》、《阐释的空间》、《文学的冲突》、《文学的维度》、《隐蔽的成规》、《敞开与囚禁》、《双重视域》、《问题的挑战》、《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文学理论新读本》、《理论的紧张》、《无名的能量》。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百多篇,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多次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录:
第一章语言、文学和真实
引言
一语言的魔力:塑造和囚禁
二文学话语的维度
三真、现实主义与所指
四语言现实主义
第二章修辞
引言
一修辞:话语系统与权力
二反讽:结构与语境
三第一人称:叙述者与角色
四躯体修辞学:肖像与性
第三章叙事话语
引言
目录:
第一章语言、文学和真实引言一语言的魔力:塑造和囚禁二文学话语的维度三真、现实主义与所指四语言现实主义第二章修辞引言一修辞:话语系统与权力二反讽:结构与语境三第一人称:叙述者与角色四躯体修辞学:肖像与性第三章叙事话语引言一叙事的幻觉:新写实主义二再叙事:先锋小说的境地三叙事话语的颠覆:历史和文学四影响与转换第四章文类引言一文类与散文二抒情话语与抒情诗三学院与批评四话语与影像后记引言现今,一部文学巨著的诞生可能被形容为意味深长的语言事件,一场汹涌的文学革命可能被描述为社会话语内部的语言地震。在愈来愈多的人看来,文学是一种特殊组织的话语系统;文学的意义将参照一个社会的语言形势图给予鉴定。这并不是贬抑文学,埋没文学的光辉。相反,这意味着一个崭新的立场和文学的再认识。二十世纪的“语言转向”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后果:语言跃居为诸多人文学科的主角,成了思想展开的发轫之点。人们已经意识到,没有任何一种思想能够悬空地存留于语言空间之外。事实上,语言是组成一个社会人文环境的基本粒子。作为一种表意和交流的符号系统,语言容纳了人类精神的所有可能,同时也划出了一道不可跨越的精神地平线。处于社会话语的光谱之中,文学话语向来以活跃、变革和富于生气著称;于是,文学话语与诸多话语系统之间的角逐、抗衡、冲突、融汇形成了它参与现实的独特形式。这样,人们有必要事先引入一个更大的语言背景予以考察。这将使人们看到,文学是在什么场所之中展开,同时又是从什么场所之中突围而出——人们就是在这样的展开和突围之中发现了文学的基本功能。一语言的魔力:塑造和囚禁1每一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纳入这一社会的语言体系。语言体系是凝聚一个社会的基本网络。对于个体而言,语言是一个神秘的符号之网。语言可以潜入最为隐密的社会角落,辗转于人们的口吻之间;同时,语言又可能不尽地延伸,无限扩展,成为个体所不可摇撼的巨大结构。语言并非类似于山川河流的自然物;语言是一种人工制品。但是,人们不可能像对待另一些人工制品——诸如斧头、汽车乃至航天飞机——一样对待语言。语言的神秘性质时常迷惑了人们。即使在当今的理性社会,种种分解语言的手段远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不仅仅是语言学家在考虑这样的问题:语言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语言起源的真相埋藏在众说纷纭之后,难以核实。也许,神秘之物总是和不可思议的魔力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原始的初民说来,语言如同一个魔具。它更像是一个法力无边的天授之物。那些古老的传说之中,语言的出现时常被当作一个异乎寻常的事件。《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语言和文字包含了惊天动地的不凡威力。许多宗教教义都曾经将语言看作创世的工具。《旧约·创世纪》告诉人们,上帝所使用的语词具有奇妙的神力。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光就出现了;上帝说,水里要有生物,空中要有飞鸟,地上要生出活物来,于是,这个世界随即万物纷呈,生机勃勃。在这里,语词显出了至高的权力——它是实在世界之母。另一些时候,语言甚至出现了僭越上帝的威胁——这就是《圣经》里巴比伦塔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情节意味深长:挪亚的子孙企图建起一座通天塔,他们操持同一种语言,齐心协力,彼此呼应;他们所体现出的力量让上帝感到了不安,于是,耶和华变乱了他们的口音,使之无法互相配合。巴比伦塔的故事无宁说是一个象征:这个故事从反面暗示了语言对于人类的左右。“语言的魔力”不是一个夸张的形容,这无宁说证明了语言以何种独异的形式参与人类现实。所谓“参与”,也就是显明语言怎样介入现实的各个层面,制定社会成员的精神空间,延续特定的意识形态,维护或者破坏既有的价值体系,调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位置,给出人类感觉和经验的模式,提供认识实在的中介,如此等等。例如,语言对于实在的命名亦即是人类记忆实在的提示;语法规则规范了人类意识的基本框架,“神”“天堂”“负数”“形而上学”这些概念致使种种超验的内容获得了栖身的躯壳。“语言的魔力”意味着语言对于人类居高临下的统治,这种统治往往达到这样的程度:人类不再将语言视为意识与实在之间的中介——人类将语言当作实在本身。卡西尔在《语词的魔力》一文之中曾经发现:诸多神话之中,语词无不处于至高的位置——“太初有词”。在原始人那里,语词和指称物之间通常具有同一性。由于语词的崇拜,“凡被名称所固定的东西,不但是实在的,而且就是实在”。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列举了众多例子证实,原始人通常将语言与实在视为一体。对于原始人说来,“没有哪种知觉不包含在神秘的复合中,没有哪个现象只是现象,没有哪个符号只是符号;那么,词又怎么能够简单的是词呢?”符号体现出种种神秘的力量,“神秘力量不仅为专有名词所固有,而且也为其他一切名词所固有”。在原始人的心目中,“言语中有魔力的影响,因此,对待言语必须小心谨慎”。事实上,敬畏语言已经在许多社会成为一个秘密传统。人们可以从“敬惜字纸”的风俗之中发现这个传统,字纸上的文字曾经被看作孔子的眼睛;人们还可以从某些作家的想象资源之中发现这个传统——譬如,博尔赫斯在《皇宫的寓言》这篇小说里讲述了一个奇妙的故事:黄帝带领一个诗人游览了梦幻一般的皇宫,诗人对于诸多金碧辉煌的景象无动于衷。他在游览结束的时候吟诵了一篇短短的诗作,皇宫即刻消失了,一切如同被诗的最后一个音节抹掉了一样。当然,诗人终于被黄帝杀害了,可是,诗人说出的那个“包含着整个宇宙的字”却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诱惑。人们的想象深处隐藏着一个秘密的期望:说不定什么时候,语词的魔力可能再造一个栩栩如生的宇宙。也许,理性社会已经很难察觉语言的魔力。这种魔力正在和神话一道成为遗迹。如今,人们对于自身的智力有了足够的自信,人们自认为可以任意地操纵、驱遣语词了。经历了无数的聚谈、吹嘘、威胁、恐吓、欺骗,经历了种种撕毁盟约、违背合同、出尔反尔,人们已经难以继续慎重地对待语言。语言不再意味着兑现,人们不再顾虑它即刻会转化为实在。语言似乎变得轻贱了。只有那些特殊的话语类型——例如誓言、咒语、祈祷、谶言——还提示着语言曾经有过的赫然威仪。誓言意味着一种语言的承诺,宣誓者违背这种承诺将遭受可怕的报应;谶言提前预告了将要来临的事件,所谓“立言于前,有征于后”;祈祷和咒语均表述了言说者的强烈意愿,这种意愿可能通过反复的言说而成为事实。不难看出,这些话语类型仍旧建立在一个古老的基础上:语言可以转化为实在,或者语言就是实在。或许人们还能看到某些人对于姓名的刻意推敲,看到某些字眼谐音所引致的迷信,看到某些数字的禁忌——除此之外,语言的魔力正在全面衰退。……后记子曰:四十而不惑。我的四十岁依旧时常迷惘。这就是圣人与凡夫俗子的差别了。对我说来,写作往往是穿透迷惘的一种形式。写作凝聚起思想,校准了方向,一管笔似乎也就是握在手中的一柄利刃。这样的写作的确让人想到了一个正在突围的士兵。这部著作耗去了我的许多心血。紧张的阅读,不眠的思索,激烈的争辩,文字的推敲——后来我才意识到,我无意地将这部著作当成了四十岁的代表作。当然,这并不能证明这部著作的成熟,这仅仅证明了内心的重视程度。“后记”就是落下舞台上的帷幕,演出结束了。这部著作就要脱离作者的双手,独自远行。该说的都说了,这时的作者可以清点一下写作生涯的另一种战利品——新近又增添了几茎白发?如同我几年前出版的《冲突的文学》一样,这部著作所研究的课题得到了1995年度国家青年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赞助,特此志谢。当然,我同时还要感谢许多协助这部著作完成的师友、同行以及出版这部著作的上海三联书店。南帆1998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