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东 日期:2016-09-12 21:53:41
韩东为当代著名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专栏作家,从2001年起,陆续在《晶报》、《现代快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中国民航》、《新周刊》等报刊上开辟专栏、撰写随笔。韩东的随笔富于哲思、文笔隽永,涉及范围虽广,但偏重人生在世或生而为人这类主题。可谓喧哗中的静谧、紊乱中的笃定,读之如饮夏日井水,沁人心脾。在知识性、教化性和宣泄性随笔泛滥的格局中另辟蹊径,自成一路。★推荐:名家佳作系列超值收藏★推荐:国学大师林语堂套装超值收藏★新春囤好货,30折起疯狂抢购
本书简介:
《幸福之道》收录了韩东2005年以来的专栏随笔98篇。涉及内容广泛,文章节奏明快,文字精彩幽默,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难得的功力。
作者简介:
韩东:1961年生,山东大学哲学系毕业。著有诗集《白色的石头》(1988)、《爸爸在天上看我》(2002),中短篇小说集《我们的身体》(1996)、《树杈间的月亮》(1997)、《我的柏拉图》(2000)、《明亮的疤痕》(2004)、《美元硬过人民币》(2006),长篇小说《扎根》(2003)、《我和你》(2005),诗文集《交叉跑动》(1997)等。
目录:
人在“江湖”
下面条的
周庄?九寨沟
老鼠的故事
算是碰见了好人
对门的夫妻
人在“江湖”
露天电影
闹地震
转学
戴老师
弱肉强食
讨厌争吵
吐痰的陋习
哭泣这回事人在“江湖”
下面条的
周庄?九寨沟
老鼠的故事
算是碰见了好人
对门的夫妻
人在“江湖”
露天电影
闹地震
转学
戴老师
弱肉强食
讨厌争吵
吐痰的陋习
哭泣这回事
饿、吃、吐
谈“后”写作
快是艺术的敌人
诗歌朗诵
《孔雀》及其他
归来者
又见多多
众生平等之企鹅
义愤和忘恩负义
大骗子和小骗子
众生平等之企鹅
荒诞的研究
自上而下的尊重
死亡教育
农村包围城市
出入苏州
为何滞留在南京?
成都行
和好
考古误读
鸡的盲点
人生蜕变
收藏
积习难改
人到中年
艺术或经济生活的新动向
《红楼梦》到底写了些什么?
《红楼梦》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
重读《百年孤独》
向卡夫卡学习
《价值和文化》及格言
小说大师的青年时代
拿电影说事的电影
略写朱文
两条不叫的狗
幸福之道
八九十年代
楼上楼下
学校教育
今昔火车
拍戏
很少的钱
收音机
读书
咖啡馆、烧鸡公
回忆冬天
以前的夏天
合格的父母
一位好父亲
我的二〇〇六
倒霉的一天
飞碟盲
绝不感动
幸福之道
对死者的尊重
小论网战
是假期,而不是劳动
人与路
过马路的时候要当心
说心
话说灵魂
话说外星人
话说预感
大小圈子
三种人
一对怨偶
写长篇
所谓经典
跌到高处——谈《狂欢》及伊沙的写作
再见棉棉
两个世界
童年游戏
反叛的少年
个人主义的青年
权力与责任的中年
关爱老人
清风,清风
雨
清风,清风
享受闪电
好的阴天
早晨印象
回忆黄昏
都是星空惹的祸
静夜之时
灯光之美
雪的广告
韩东总是不动声色地把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那种“被湮灭和潜在的可能性”挖掘物呈示出来,他在对他自我个人化经验的理性叙述和呈现中所完成的,正是对于生活和文本可能性的双重建构。
——《钟山》韩东以反讽的细密针脚不露声色地在穿行于人物关系的贴近叙写中,在展露人对自己的存在设计的障碍的同时,亦揭示了忠实于自身的艰难。
——《江南》他意识到自己与文学背景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却不屑于拼凑与模仿,也不刻意标新立异,更不取巧投机在缝隙里钻营,他总是以一种反叛性的姿态抖落出自己,这种姿态在韩东那里,是“精神的洪流”冲击而成,是“精神的果实”集合而成,它显然是诗人韩东的延续。
——《小说评论》 幸福是一件好东西、一桩好事情,可以说人人都梦想拥有它。可幸福到底为何物?却不是每个人都说得清楚的。但这不碍事,不妨碍人们追求幸福。实际上在人们的一切追求中,幸福都是最终的目标、最后的结果。与那些具体的目标(金钱、权力、美色、成功等等)相比,幸福显得过于抽象、难以把握。而与幸福对于人生的极端重要相比,所有的具体目标则不过成了实现它的可能手段。即使是和精神有关的一切追求,其结果仍然是指向幸福的,遑论与个人的现实利益相关的那些追求呢?
关于幸福,我们能确认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它与人们的满足或者满足感有关。有满足或满足感的地方必有幸福,而幸福显现的地方必然充盈着满足之类的情感。佛说人生八苦,其中之一就是“求不得”,这从反面说明了满足感对于幸福的重要。我们祝福他人或者乞求神灵,升官发财之类的显然比较粗俗,但“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之类则不仅冠冕堂皇,其概括性也强。如其所愿,的确是幸福的不二法门。
那么,满足感又与什么相关呢?与我们的获取,也与我们的“胃口”,与此二者紧密相关。所获甚多的人不一定幸福(这是人们不愿承认的常识),关键在于他的胃口。所获之物和容器之间形成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的大小决定了满足感的大小或是不满足的大小。我们有“欲壑难填”的成语,亦有“知足常乐”的说教,说明的都是这获取和容器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果这容器太大,或者干脆就是无底的,满足就成了不可企及的梦呓。所以说一个人应该“有底”,不是说他因为依恃什么所以底气十足(财大气粗),而是真的有底,所求有限度,收受有止境。如果我们成了无底的洞,永不餍足,幸福或满足的感受就和我们无缘了。
然而,胃口有其延展性,并非一成不变。当获取更多变得可能和方便,胃口也相应地变大了。胃口总是跑在获取之物的前面,这正是我们深感不满或痛苦的原因。并且胃口一旦变大就再也不能缩小,它的伸展有方向,总是向外扩容的。富足的人比贫乏的人更加感到不满也许是必定的,因为富足的人胃口更大,和获取之物之间的比差(可解释成眼界)更大,并且增大的胃口不再缩小,并不以实际的获取多少为转移。胃口就是这样的一种东西,能大不能小,能多不能少。所谓的欲望永无止境,说的就是这个。所以说虽然我们“有底”,但这“底”随获取或获取的可能向下移动,并和所获之物永远保持距离。由于这只橡皮胃的存在,或者这只胃的橡皮特性,实际上我们还是无底的。
在精神生活中亦然,胃口永远是需要警惕的东西。在我们的愿望和目标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危险,在此地带孕育的贪婪和穷凶极恶一点也不比追求现实利益的目标要小。不满或者不满足感曾是我们精进的动力,但永不餍足贪得无厌却是与精神生活的本质背道而驰的。无论如何,幸福或满足感仍然是精神追求的必要条件,放松和自由确保了精神目标的健全和不易变质。我想起一位圣贤说的话:不求觉悟,只求一生修行。也许,把目标和愿望割裂开是精神生活必需的方式。割裂目标和愿望也许就已经身处精神生活的中心了。
在物质追求中也一样,割裂获取和胃口之间的联系,就是超越满足或是不满。幸福与满足感相关,但它的本质却是超越,超越满足也超越不满。当无所谓满足或是不满时,如果需要使用一个说明性比喻性的词,那还是满足,比满足更满。但这种满足类似于空虚,因为它是不受制于任何意义上的获取的。
问题到此已比较清晰,但在描述时却有些玄虚了。还是让我们回到一般而言的幸福之可能,说到底,它与人的天生禀赋也与后天的人性有关。总有那么一些人是比较容易满足的,而另一些人却很难满足。容易满足的人也许比较平庸,也许就是圣人或具有圣人资质的人。不容易满足的人也有两个极端,一是罪犯,一是伟人或是成功人士。在这个全面世俗化的时代里,伟人和成功人士受到追捧,被奉为人生的榜样。罪犯是潜在的伟人或成功人士,虽然所走的道路相异,但居心和伟人、成功者是一样的,就是永不餍足。平庸者自然为我们所不屑,因为他们那是傻乐,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体现了不被社会倡导的堕落倾向。至于圣人,我们则不摸底,听说过,没见过。我们见到的圣人最后大多被证明是一些更为险恶的骗子。成功因而成了唯一的出路,美其名曰“自我实现”,与其说是自我才能的实现不如说是自我欲望的实现。因为这欲望本质上的“无底”,实现自然永无时日。当然,这也是一种人生。问题在于描绘中的蛊惑人心的欺骗,就是将幸福与其挂钩。成功者的人生也许能赢得很多东西,甚至能赢得世界,但和所谓的幸福根本上是相互背离的。
一颗积极进取的拳拳之心决定了不知满足的极端倾向,决定了把所有阶段性的成功都视为最终的失败。我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过对一个“好母亲”的定义,她不仅应是一个尽责的勇于牺牲的母亲,更重要的是她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母亲”。幸福具有感染性,它将传染给子女们(不幸福亦然)。我认为这是巨大的弥足珍贵的财富。“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与其相比则差劲多了,他们的精神遗产是压力和焦虑,或许子女们今后能够出人头地,但很难保证其幸福。如果说“成功”和“幸福”不可兼得,作为祝福你该怎样奉送?至于我,肯定祝我所欣赏尊重的人成功,但我要祝我所爱的人幸福,哪怕平庸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