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尤今 日期:2018-11-10 12:01:21
作者自序
在那懵懂无知的童年里,父母亲很努力也很刻意地让我们相信世间确实是有圣诞老人的。
是的,努力而刻意。
我们喜欢那个穿得花团锦簇而胖得一塌糊涂的白须老人,因为每年圣诞节他总会悄悄地在我们的床头挂一只鼓鼓囊囊的袋子,把无限的惊喜镶嵌在我们发光发亮的眸子里。然后,眸子含笑却又装成置身事外的父母,会陪着我们一起拆礼物,一起惊叹一起欢喜。
父母亲也执意让我们相信月宫里住着孤独美丽的嫦娥和寂寞可爱的小白兔。每年阴历八月十五,当我们在朦朦胧胧的月色里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月饼和菱角的同时,也余味无穷地咀嚼着那一则脍炙人口的古老传说。
我们当然也相信过农历新年时“噼噼啪啪”地燃放爆竹,是为了赶走那只名字唤作“年”的怪兽;我们在过年期间拼命逼自己吃平时不爱沾唇的鱼肉,只因为我们相信吃了鱼才能“年年有余”,而压岁钱也才会一年比一年丰厚。
我们相信有雨神、雷神和风神。在母亲口中,雨神是土地的保姆,每每土地渴了,雨神便以各种方式调制饮料给它喝——土地微渴,雨神便调配“淅沥小雨”;土地大渴,雨神就炮制“倾盆大雨”。土地不是无情物,它饮饱喝足后,吐气如兰,吐出来的气,化成了朵朵千娇百媚的花儿。雷神呢,嗓子喑哑,偏偏不自量力,喜欢引吭高歌,老是“轰隆轰隆”地发出支离破碎而又荒腔走板的歌声。风神zui棒,拿着一把神奇的扇子,为人间扇风。
有时溽热无风,是因为风神远游他乡;有时狂风大作,是因为它在得意忘形地练力。
?
虫蚁蛙蛾等,也被拟人化了。夜里虫鸣蛙叫,母亲的解释是:它们熙熙攘攘地在开舞会。蚂蚁麇集,母亲说它们在群策群力地储备粮食。飞蛾扑火,母亲说它们勤勤勉勉地借灯读书。至于蜘蛛织网,那是因为天气寒冷,它要给它的妈妈织一件大大的毛衣。
生活里,处处有故事,日日有奇趣。母亲为我们的想像力装上了一对翅膀,让我们任意翱翔。生活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复印似的刻板、不是录音似的单调。
我们在各种各样杜撰的小故事里成长,每天一睁开眼,心里便有了憧憬、期盼、向往,因为在屋里屋外,在或许阴暗或许明亮的角落里,有着无数的惊喜在静静地等待着、伫候着;等待我们去发现,伫候我们去发掘。发生于童年的许多往事,就像是渗入岁月的水滴一样,时间一久,便蒸发掉了,痕迹不留。唯独这些趣味横溢而又将我们的童年装点得灿然生光的小故事,像加入了酵母的葡萄,时间一久,便酿成了记忆库里的一坛美酒,愈久愈醇。
实际上,这些以糖霜为外衣的小故事,每一则都是别有用心而又意味深长地包裹着“教育”这馅料的。
圣诞老人明白“施比受有福”、风神深谙“助人为快乐之本”、飞蛾爱读书、蜘蛛懂孝道、蚂蚁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雷神不知藏拙,是反面教材;虫和蛙在狂欢时制造了远传万里的噪音,也是负面形象。至于嫦娥,偷吃灵药而致永远饱受孤寂的煎熬,纯粹是咎由自取。
母亲从来不曾板着脸孔说教,但是,我们却从她许许多多顺手拈来的小故事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成长、成家之后,我亦源源不绝地以说之不尽的大故事小故事来为我的孩子铸造快乐的童年。
把苦口的黄连包裹在适口的糖霜里,不但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教育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方式。
如今,双亲都已撒手尘寰了。可是,当我津津有味地对孩子复述着双亲曾给我说过的那一则则趣味横溢的故事时,我却仿佛听到了双亲深具活力的呼吸声。
在家的园圃里,孩子是苗,苗的生长姿态往往取决于泥土的肥沃与否。双亲留给了我一大袋以“快乐”为名的“肥料”,在我家园圃里长成的树,每一片树叶,都闪着快乐的釉彩。
把书名定为《倾听呼吸的声音——回首岁月,种一株快乐的树》,蕴藏了我对双亲终生不泯的感激与怀念。
1.本书选编的作品绝大部分是首次在内地出版。
2.尤今是新加坡著名女作家,其部分作品收录于中国与新加坡的语文教材或课外读物,也入选许多大学研究生的研读本。作者文笔细腻、优美。
3.本书分为两篇:上篇“回首岁月”主要介绍了尤今对于父母等长辈的感恩之情;下篇“种一株快乐的树”主要介绍了尤今对于子女教育的一些期望和一点体会。平实处见真情、平凡处见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