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俄】托尔斯泰 日期:2018-11-10 12:15:15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年),是俄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1828年出生在图拉省一个贵族世家。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851年赴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创作。60年代他的创作进入高潮,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渐渐对俄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而本能地同情农民。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1910年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82岁。
1873至1877年托尔斯泰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一百五十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情节线盘桓于放浪声色的贵族上流社会,列文的情节线则延伸在淳厚浑朴的俄国宗法制农村。安娜的情节线牵引出贵族上流社会的芸芸众生,展示了他们腐朽的精神和没落的生活方式;列文的情节线既再现俄国农村的动荡变化,又昭示古风盎然的民族道德风貌。两条情节线相互呼应,再加上巧妙地联结两条主线的奥布朗斯基一陶丽的次要线索,从而共同完成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风俗史和精神发展史。
小说主人公安娜年轻漂亮,在少女时就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一次在莫斯科火车站,她与近卫军军官伏伦斯基邂逅相遇,安娜可爱的脸的表情中的那种特别温柔、特别亲切的意味儿使伏伦斯基为之倾倒。回到彼得堡后,安娜和伏伦斯基在社交场合经常相遇,伏伦斯基的疯狂追求使安娜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他们不顾社交界人们的非议,公然同居,安娜还有了伏伦斯基的孩子,但在分娩时患了产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安娜向丈夫请求宽恕,卡列宁出于基督徒的感情答应了她的要求。但安娜病愈后还是和伏伦斯基一起逃到国外。
安娜回到俄国后,又涉足于她所熟悉的社交界,但物是人非,人们已经不再欢迎她,相反地,用冷言冷语将她拒于千里之外。在不能将心爱的儿子留在自己身边,得不到卡列宁的离婚许可,伏伦斯基常常外出而将她一人孤独地留在家里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安娜心灰意冷,在一次与伏伦斯基发生口角之后,安娜陷入绝地,选择了卧轨自杀。
另一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的自传性人物。他痛心地看到地主经济的没落,寻求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希望借地主和农民合作来缓和阶级矛盾,并把这种“不流血的革命”推广至全世界。这种空想破灭后,他悲观失望,怀疑人生意义,甚至要从自杀中求解脱,*后在家庭幸福和宗法制农民的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归宿。
此外,托尔斯泰的妇女观和家庭观是小说总体设计的思想基础之一。小说中贤妻良母式的吉娣和忍辱负重、恪守妇道的陶丽是托尔斯泰理想的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