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眉 日期:2018-11-10 12:19:25
作者把罗阳定位为一个科技报国的知识分子,以他为支点,上溯源头,去检索几千年中国知识分子的脉络。这种梳理从古代的“士”就已经开始,这个群体的价值核心,哲学基础,人格基点,文化密码……为什么,中国的知识分子那么天然地具有着永不中断的情怀,永远地鞠躬尽瘁、百折不挠、矢志于救国、报国、爱国?
中国diyi代飞机设计大师,大都有着躲避日本轰炸机的记忆,这个群体,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急忙忙地赶赴国难,把个体的命运变成了时代的使命。
那些生来就为改变世界,离去时又确实改变了世界的人,难道不应该成为我们理解自身的…个重要凭借与参照吗?整个太平洋的潮流在朝着文明的方向涌动着,而文学需要这样关于人类进步的故事……
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普遍有怀疑、有沮丧,但,只要罗阳这样的人物还在,我们依然得继续书写对这个世界的信任。
我看见,像阿特拉斯那样负重的罗阳,此时直起了腰,望见了蓝色的大海,天边的帆影……
如果说,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是用思维活动与
这个世界匹配,并因此与这个世界相连的话,那么,中国科技知识分子群体,则是一群用行动,改变这个世界的人。
罗阳们的人生观具有中国儒家传统底色。我灯丁可以把科技知识分子的历史,当做中国进步与强大的前言来读。他们比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和哲学家更有力地展现了实干兴邦。
战时的英国,为了节省能源,在火车站设置了一个宣传牌: “你有必要做这一次旅行吗?”
每次写作,我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有必要进行这次写作吗?”
面对被西方人称为“娱乐至死”的当代,面对泛泛的文化泡沫与翻新的语言腐败,面对深入人心的犬儒主义和精致的利己主义,深度的思想剖析会不会显得滑稽?艰难的溯源会不会毫无意义?与重负的灵魂互换生命体验会不会显得矫揉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