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颐武 日期:2014-08-06 12:15:38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张颐武先生是随笔高手,多年来,他除了致力于文学研究,还创作了大量的随笔,他的随笔涉及面广,可以说到了无所不谈的地步,大到世界文学的思潮,小到一篇文章的评述,都能够从细微之处发现为文之妙。他曾说过,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名正则言顺;思想是整个海,语言是翻腾的小浮浪。由此可知他运用语言之讲究,什么拼接啦碎片啦,消费的平面化啦,意义的深度消失啦,焦虑和解构啊,都是“后张”常规的语言武器。这些元素,在这本《时代侧面的旁白/中国书籍文学馆》随笔集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目录:
第一辑文化的侧影
文学市场的新机制的形成
“春晚”变迁的意义
“达人”与“红人”
“读经”的两面性
“二人转”的成长烦恼
“韩流”:给我们造梦
“经典”的反思
“美国梦”与“中国梦”:《中国合伙人》引发的感慨
“跳舞”的启示:“欲望话语”的崛起
《步步惊心》与《失恋33天》:时间的想象力
《超级女声》——打造中国梦的形象
从“硬”的边界进入:《狼图腾》的价值
《泰囿》的独特性
《泰坦尼克号》与中国第一辑文化的侧影
文学市场的新机制的形成
“春晚”变迁的意义
“达人”与“红人”
“读经”的两面性
“二人转”的成长烦恼
“韩流”:给我们造梦
“经典”的反思
“美国梦”与“中国梦”:《中国合伙人》引发的感慨
“跳舞”的启示:“欲望话语”的崛起
《步步惊心》与《失恋33天》:时间的想象力
《超级女声》——打造中国梦的形象
从“硬”的边界进入:《狼图腾》的价值
《泰囿》的独特性
《泰坦尼克号》与中国
《一代宗师》:飘零命运迟暮英雄
纪念“贺岁片”十年
莫言得奖与文学之变
顽主老了:一代人退隐的象征
王小波的自由精神
第二辑现代的反思
从现代中国发现价值高度
钏影楼中
两种心情
善待历史
生命之罪
十八岁的回忆:属于我的五四
思考的辩证:从钱先生谈起
天安门的怀想
心里有“鬼”
圆明园:痛楚记忆与超越想象
远近之别
阅读之乐
如歌岁月
再思柏杨
湛然而逝:季羡林先生的意义
张暖忻的怀念
作为人生哲学传播者的南怀瑾先生
第三辑梦想的追寻
“70后”和“80后”
“草根”崛起的文化意义
“差一半”的诉求需要更多的回应
“钝感力”与人生的挑战
“鸟巢一代”前程远大
“浅思维”文化和生活智慧
“死”在我们心中
“中产梦”就是“中国梦”
“中国梦”的两面
生命的邂逅:《一九八八——?》读后
师生之间:挑战与应战
谁是“中产阶级的孩子”?
召唤“新青年”的精神
正视日常生活的“平淡性”
志存高远艰苦学习:青春的责任
志愿精神需要发扬光大
中国梦在期待新的高度
走出样板生活
第四辑当下的追问
“海”的内外两边
“兼听”的重要性
“可释”和“可译”:再思“国学热”
“农民工”与城市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一百年的责任
“傻瓜”形象
“市场失灵”的复杂性
“危”与“机”
从撒切尔夫人谈起:政治人物需要有担当
反思“骗子的哲学”
旅游大爆发凸显“中产化”降临
民意的辩证法
清醒认识国情
爽快和自信:北京女性的风格
网购改变生活形态
网络时代的私生活公共化
正视“理财时代”的多重效应
“盐”里的社会管理
“微生活”时代
“迎合少数”与“迎合多数”“韩流”的“偶像剧”的共同主题就是巨型都市中的中产阶级青年的爱情。这些电视剧展示的“首尔”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经验非常类似于“北京”或“上海”的故事,“白领”的生活方式,琐碎而复杂的感情纠葛,让人钦慕的俊男美女亮丽和“酷”的外表,不断出现的当代大都会的璀璨迷人的景观和对于西方摩登的东方式的改写都赢得了中国年轻中等收入者的心。
而《大长今》这样的电视剧,也表现年轻人冲破压抑和束缚,寻求自我成功的故事,也是一个在当今亚洲共同的梦想的表现。《大长今》音乐、美食、服饰的趣味性很强,《大长今》有很多华彩的乐章,采取灿烂、富丽的铺陈,故事和形式的美,美食、服饰是展现式,非常漂亮,是一种视觉的享受,这些都是韩国电视剧一贯的风格。除了故事本身吸引人,长今这个角色性格坚韧不拔又很传统,同时,故事段落和形式非常吸引人,服饰、女演员的造型、生活形态美轮美奂,注意细节。我们中国的电视剧很多都做不到。《大长今》里有很多重复的说教和感动,套数还是老套数,价值观和我们一样,不觉得离谱。观念虽然是老的观念,但韩剧的包装、故事进程设计是非常专业到位的。
韩剧特别注重亚洲人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特别迫切的回返自己价值观的需求。中国和韩国有很相似的地方,现在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跟韩国不相上下,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韩国一样,但是我们在文化上的反应要慢半拍。越是我们所缺少的东西,越是被我们渴望,所以《大长今》很快就抓住了中国观众的心。在急剧变化的社会里,保持一种恒定的价值。在应对价值观混乱的时候,急需一种传统价值观的统筹,中国电视剧中的填鸭式的说教是不行的,而韩剧中人与人之间的诚心、感情、认同感,给都市里面中等收入者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韩国在这方面比我们快半拍,现在输入进来正合适,为我们补上了文化这一课。在亚洲文化贸易里,韩国占据这么大的优势,也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无论如何,亚洲和西方还是不同的,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空间感、价值观。西方电影的很多东西在亚洲现实生活中都没办法运作。亚洲区域性的文化还是很有活力,亚洲区域文化之间也有交流,有独立处理问题的方式,比如日本的漫画F4和《头文字D》都变成了中国的东西,亚洲区域性的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在全球化浪潮下的灵活性。
一方面,它是向西方开放的,另一方面,它又有自己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这些都是从日常生活里来的。中国人不可能像美国人一样生活,而东亚城市人口都非常密集,生活方式非常相似,比如亚洲都市——汉城、上海、东京,人们都生活在公寓楼里,产生的文化想象、传统凝聚力、应对问题的方式非常接近,而不像美国人生活在独立的别墅里,生活方式和亚洲人非常不同。因此,很多亚洲文化形态,能够很快在亚洲地区辐射开来。
白天吃汉堡、喝可乐,晚上看《大长今》,形成一个奇特的现象,《绝望的主妇》、《欲望都市》,亚洲年轻人也能看。因为亚洲人父辈人所受到的教育也非常传统,亚洲的年轻人要和父母打交道,就必须和传统去协调。处理平时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形态,也使亚洲人不得不回到传统,而《大长今》恰恰提供给他们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适应急剧变化的生活,使亚洲人受到的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传统相协调,减缓西方的冲击,保持一种平衡。它给予我们的是一个典型的亚洲人的梦想。
这种电视剧的流行当然也说明中国年轻的中产阶级的需求和亚洲其他地方的类似群体的共同性。一方面大家都对西方生活方式充满期望;另一方面又需要一种温和的和传统的方式来“中和”西方的冲击力。
这使得“韩流”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为它们似乎以一种与中国中产阶级共同的方式来处理面对的种种日常生活的问题,它们给了中国年轻的中产阶级一种自我想象的方式。
韩流的流行也对于中国大众文化提出了挑战。中国大众文化如何在创造力和敏感性上有更大的突破,必须高度地关切韩国的文化经验和文化策略。
P17-P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