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丛书:“南洋”纠葛与本土中国性


作者:朱崇科  日期:2014-08-16 01:17:26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对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及新加坡华文文学的反思及建言,阐释其“边缘放逐”、“‘南洋’虚构”、“本土迷思”三个主要特征。介绍从方修到杨松年、王润华、黄锦树等重要马华作家。另外,还讨论了马华老少作家,如郁达夫、英培安、吴耀宗等人的作品。亦涉猎曾毓林、唐正明、九丹等通俗作家及文化现象。<br>
  作者简介:
   朱崇科,1975年出生于山东临沂。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华文文学、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2005年6月以中山大学百人计划第三类人才引进,并为中文系副教授。2007年8月底至2008年5月底作为交换教授执教于纽约巴德学院。2011年底转任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教授。著有《本土性的纠葛——边缘放逐“南洋”虚构本土迷思》《张力的狂欢——论鲁迅及其来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考古文学“南洋”——新马华文文学与本土性》《身体意识形态——论汉语长篇(1990—)中的力比多实践及再现》《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实人生”的枭鸣》《华语比较文学:问题意识及批评实践》等。<br>
  目录:
  代序我的批评观/1br
  绪论“本土性”的缘起、艰难与化用/2br
  文学空间诗学的可能以及悖论/14br
  辑一反思本土性/23br
  本土性的纠葛——浅论“马华文学史”书写的主线贯穿/24br
  在场的缺席——从本土研究看马华文学批评提升的可能维度/39br
  从部分缺席到集体失语——试论马华本土文学批评贫弱的要因/52br
  书写策略:尴尬与超越之间的游走——以《新加坡华文文学史初稿》为中心论新华文学的定位/68br
  br
  辑二个案观照/87br
  新加坡中心:镜像再现、叙事策略及之外——解读英培安的一种向度/88br
  无序之序——破解吴耀宗书写的一种读法/113br
  丈量旁观与融入的距离——郁达夫放逐南洋心态转变探因/141br
  消解与重建——论《大话西游》中的主体介入/156br
  艰难的现代性与无奈的本土化——解读《星洲日报》之《现代戏剧》/166br代序我的批评观/ 1<br>
  绪论“本土性”的缘起、艰难与化用/ 2<br>
  文学空间诗学的可能以及悖论/ 14<br>
  辑一反思本土性/ 23<br>
  本土性的纠葛——浅论“马华文学史”书写的主线贯穿/ 24<br>
  在场的缺席——从本土研究看马华文学批评提升的可能维度/ 39<br>
  从部分缺席到集体失语——试论马华本土文学批评贫弱的要因/ 52<br>
  书写策略:尴尬与超越之间的游走——以《新加坡华文文学史初稿》为中心论新华文学的定位 / 68<br>
  <br>
  辑二个案观照/ 87<br>
  新加坡中心:镜像再现、叙事策略及之外——解读英培安的一种向度 / 88<br>
  无序之序——破解吴耀宗书写的一种读法/ 113<br>
  丈量旁观与融入的距离——郁达夫放逐南洋心态转变探因/ 141<br>
  消解与重建——论《大话西游》中的主体介入/ 156<br>
  艰难的现代性与无奈的本土化——解读《星洲日报》之《现代戏剧》/ 166<br>
  <br>
  辑三中国性与本土性/ 179<br>
  台湾经验与黄锦树的马华文学批评 / 180<br>
  吊诡中国性——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 195<br>
  “去中国性”:警醒、迷思及其他——以黄锦树和王润华的相关论述为中心/ 206<br>
  看与被看:中国女人和新加坡的对视——以《乌鸦》与《玫瑰园》为例论“新移民文学”中的新加坡镜像/ 226<br>
  <br>
  辑四他山之石的解读/ 245<br>
  新“新”视角与后殖民解读——试论王润华《华文后殖民文学——本土多元文化的思考》/ 246<br>
  本土书写——浅评杨松年《战前新马文学本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52<br>
  马华文学:为何中国,怎样现代?——评黄锦树《马华文学与中国性》/ 257<br>
  “重访”方修:承继与再续——评《方修研究论集》/ 262<br>
  立马昆仑与“极目南方”——评许文荣《极目南方》/ 266<br>
  马华文学:“经典”消解与建构/ 270<br>
  <br>
  辑五印象“南洋”/ 273<br>
  那些热带的边缘的激情与焦虑/ 274<br>
  繁复的单调:新加坡干净的吊诡“哲学”/ 280<br>
  林文庆和鲁迅的经济(人格)冲突/ 288<br>
  国大:以何为大?/ 293<br>
  “怕输”的文化传递及其对策/ 297<br>
  言论空间的开创与游戏规则——从徐顺全的意义与局限说开去/ 301<br>
  “双语教华文”:在近利与远忧之间——兼答梁威文小友/ 304<br>
  泰国组诗两首——兼答梁威文小友/ 308<br>
  如何马华,怎样本土?(王德威)/ 322<br>
  文化现场、南洋想象与主体间性的介入(蔡志诚)/ 325<br>
  <br>
  参考书目/ 311<br>
  附录<br> 
  后记/ 335 <br>
  我的批评观<br>
    于我而言,某种意义上说,选择批评,尤其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首先是“中文系更多培养学者”的直接证明之一(但身上的文青气似乎隐约可闻,未曾散尽),当然更重要的促发却还是自己的内心“抉择”。说“抉择”貌似夸张,其实不然——因为出身贫寒的我如果不是因为父亲恰恰是在我2000年徘徊于就业和继续出国攻博之间时因肺癌离世,那么我很可能为了生计而暂时放下批评梦想而变成了一名记者。<br>
    从此基础上说,批评首先是一种富于担当、良心和勇气的志业。因为批评不是简单的表扬修辞学,不是内容空洞、辞藻华丽的文字表演,更不是摇摆于权力和金钱之间的奴婢乃至妓女。它是一种直接的介入、敏锐的判断,甚至是深刻的灵魂反哺,对象既是不同时空的文学文本,又是大地、民间和灾难深重的文化母国。<br>
  其次,批评又是一种值得尊敬和修炼的精尖专业。它有自己的规范、门槛、创造力和四射激情,它要论从史出,严谨客观,但同时又必须高瞻远瞩,烛幽洞微,有所取舍,绝非是猥琐地跟在创作后面亦步亦趋的寄居或寄生。<br>
  再次,批评必须永远是包容和年轻的课业。为此,我始终对不同区域华语文学乃至华人文学的互动保持高亢兴趣,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样,我一直提倡和坚守的“华语比较文学”同样也是对中国大陆文学创作和书写的一种观照、丰富和善意提醒,这样的批评既有本土关怀,又有国际视野。<br>
    批评,也是一种永远的在路上。不过是,我以感受文学的方式面对世界与自我、现实与图像、历史与未来。<br>
  







阅读提示: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丛书:“南洋”纠葛与本土中国性的作者是朱崇科,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丛书:“南洋”纠葛与本土中国性下载地址

上一本:我最浪漫的年华
下一本:总有一些句子,滴墨成伤:小山词..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