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爱松 日期:2014-08-16 01:17:59
好的批评家首先是一个理想的读者。所有的文学批评都应基于与作家的拟想的、潜在的对话基础之上。本书秉着这种对文学批评活动的理解,重新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进程中的创作现象、审美取向、作家作品语境化,进行一种具“同情之了解”的对话性阅读与批评。内容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与审美选择、京海派文学与都市文化、现代出版机制与作家的文学生产,并对施蛰存、刘呐鸥、莫言、余华、马原、格非、王小波等作家的小说做出了独到阐释。
作者简介:
王爱松,1965年生,湖南隆回人。199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小说叙事学的研究,著有《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虚构的可能性及其限度》、《政治书写与历史叙事》等,译有《马克思主义与城市》、《保卫空间》、《政治地理学核心概念》、《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等。
目录:
代序我的批评观/1
第一辑现代文学的生成机制/1
19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
论1930年代讽喻文学/17
现代出版机制下沈从文早期的文学生产/32
从文化影响看“京派”与“海派”文学的自然形态/46
“何徐创作问题”风波与京海派论争的终结/56
鲁迅“京派”与“海派”话语的生成机制/74
叶灵凤与鲁迅的纠葛及其他/92
张若谷与鲁迅的纠葛及其他/103
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与现代都市人的情爱方式/112
施蛰存的三篇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空间/123
异域风情与时间性空间的两种展现方式/131
阅读与欣赏(十四则)/135代序 我的批评观 / 1
第一辑 现代文学的生成机制 / 1
19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2
论1930年代讽喻文学 / 17
现代出版机制下沈从文早期的文学生产 / 32
从文化影响看“京派”与“海派”文学的自然形态 / 46
“何徐创作问题”风波与京海派论争的终结 / 56
鲁迅“京派”与“海派”话语的生成机制 / 74
叶灵凤与鲁迅的纠葛及其他 / 92
张若谷与鲁迅的纠葛及其他 / 103
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与现代都市人的情爱方式 / 112
施蛰存的三篇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空间 / 123
异域风情与时间性空间的两种展现方式 / 131
阅读与欣赏(十四则) / 135
第二辑 当代文学的审美选择 / 149
当代写实文学的审美选择 / 150
当代浪漫文学的审美选择 / 170
“朦胧诗”及其论争的审美选择 / 184
“东方意识流”小说的审美选择 / 202
当代女性文学的审美选择 / 218
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身体秀” / 239
杂语写作:莫言小说创作的新趋势 / 256
“肢解”的梦魇:余华前期小说创作的成因 / 262
格非:存在的眺望与沉思 / 274
王小波:绞刑架下的幽默 / 289
徐星:优雅的梦游 / 309
马原:虚构的快乐 / 311
后记/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