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文婷 日期:2014-08-16 01:20:46
看穿“五四”前后文化实践的两面性,揭示德国浪漫主义潜在的影响,由此可以见出卢文婷做工的细致和创意。借助《茶花女》和《哀希腊》等文本的异国奇遇,揭示英式和法式的浪漫主义与德国浪漫主义在中国不同的命运,由此同样可以见出卢文婷做工的细致和创意。这两点是卢文婷这篇《反抗与追忆--中国文学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1898-1927)》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作者简介:
卢文婷,1983年生,吉林长春人。200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保送至武汉大学文学院,2008年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入武汉大学文学院攻博,2012年获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与女性主义,在《外国文学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安徽大学学报》和《长江学术》等杂志发表论文、译文若干。
目录:
序引言第一章放大与遮蔽:接受浪漫主义第一节法国浪漫主义的晚清面容——《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文化旅行第二节《哀希腊》与浪漫的革命者:苏曼殊与拜伦的身份融合第三节《摩罗诗力说》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经典化第四节被遮蔽的暗流:失声的德国浪漫主义第五节个案之一:《野草》中的德国浪漫主义主题第二章失落与寻回:民族主义第一节对立的隐喻:健康与疾病第二节浪漫主义一民族主义第三节身份焦虑:从天朝子民到弱小民族第四节折中的策略:身体民族主义第五节个案之二:冯至《河上》中的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世界主义的冲突第三章反抗与追忆:新语境中的旧传统第一节对立的隐喻:光明与黑暗第二节语言战争——重构文化身份第三节周作人与顾颉刚:民俗学的双重变奏第四节浪漫的古典:《学衡》的理论困境第五节重释传统:反讽、断裂与追忆——以《补天》、《孤竹君之二子》与《昨日之歌》为个案结语民族传统与民族身份参考文献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