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再喜,赵洪涛 日期:2014-08-16 01:43:52
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是对古代文学本质特征的总体把握,也是现代文艺学科的重要源头,是普通高校中文专业学生的基础性课程。杨再喜、赵洪涛编著的《传统文学理论的多维拓展》以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基本理论点作为研究对象,分先秦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唐宋文论、明清文论等四个部分讲解,力图加强传统理论分析与文艺生活的紧密关系,充分发挥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创作和分析的指导作用,注重研究传统文学理论与西方文论和现代文学理论的渊源关系,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传统文学理论的多维拓展,为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杨再喜男,苗族,1969年生,文学博士,现为湖南科技学院副教授、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普通高校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同时兼任湖南省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柳宗元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永州市柳宗元研究会副秘书长和湖南科技学院柳宗元研究所副所长。近年来,致力于以杨,宗元为代表的唐代文学研究,已主持省级课题4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论文20篇)。
目录:
文学理论典籍篇
第一章《尚书尧典》
第一节诗歌的教化功能
第二节诗歌的言志功能
第二章《论语》
第一节“兴、观、群、怨”论
第二节中和之美
第三节实用的文艺观
第三章《孟子》
第一节以意逆志
第二节知人论世
第三节知言养气
第四章《庄子》
第一节以真为贵
第二节言不尽意文学理论典籍篇
第一章《尚书尧典》
第一节诗歌的教化功能
第二节诗歌的言志功能
第二章《论语》
第一节“兴、观、群、怨”论
第二节中和之美
第三节实用的文艺观
第三章《孟子》
第一节以意逆志
第二节知人论世
第三节知言养气
第四章《庄子》
第一节以真为贵
第二节言不尽意
第三节技中见道
第五章《毛诗大序》
第一节诗歌产生的心理原因
第二节诗歌与社会生活之关系
第三节诗有六义
第六章《典论论文》
第一节文学的价值和地位
第二节文气说
第三节文体论
第四节文学批评的态度和方法
第五节“文学流派”观
第七章《文赋》
第一节写作目的论
第二节创作准备论
第三节艺术构思论
第四节体貌风格论
第五节创作美学论
第六节创作灵感论
第八章《文心雕龙》
第一节神思论
第二节情采论
第三节时序论
第四节物色论
第五节知音论
第九章《诗品序》
第一节对于诗歌本质的探讨
第二节诗歌创作的美学原则
第三节诗歌鉴赏的“滋味说”
第十章《文选序》
第一节文学发展观
第二节文学本质观
第三节文体观
文学理论名家篇
第十一章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发愤著书
第二节实录求真
第三节对屈原的评价
第十二章比较视野下的韩愈、柳宗元古文理论
第一节文道之关系
第二节对作家品格的强调
第三节注重学习和创新
第四节文学对于人情的泄导
第十三章司空图的诗学“四外”论
第一节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
第二节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
第十四章欧阳修“穷而后工”论溯源新辨以柳宗元、韩愈文学思想之比较为视角
第一节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及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穷而后工”论内涵的丰富程度与柳宗元文学思想更接近
第三节“穷而后工”论与柳宗元文学思想的主旨立意更一致
第四节欧阳修把柳宗元列为其“穷而后工”论的实践者
文学理论专题篇
第十五章古代小说批评中的史学尺度及其限度
第一节担负起史书劝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第二节秉承史学实录求真的记事原则
第三节移植史著写作的叙事结构
第十六章古代小说批评中史学尺度的文化成因
第一节古代小说与史学关系的演变
第二节史学意识对古代小说观念的渗透
第三节艺术质素上的相通性
第四节创作主体的史学思维
第五节读者接受的审美心理
第十七章古代小说对史学尺度的突破及其原因
第一节汉魏六朝:孕育时期
第二节唐朝:基本形成时期
第三节宋元:发展时期
第四节明清:深化和成熟时期
第五节原因探析
文学理论明清风貌篇
第十八章明代的诗文批评
第一节李东阳的诗文批评
第二节“前七子”中李梦阳与何景明的诗文批评
第三节“后七子”中王世贞与李攀龙的诗文批评
第四节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的诗文批评
第五节公安派“三袁”的诗文批评
第六节“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的诗文批评
第十九章明代的小说批评
第一节李贽的小说批评
第二节叶昼的小说批评
第三节冯梦龙的小说批评
第二十章清代的诗文批评
第一节叶燮的诗文批评
第二节钱谦益的诗文批评
第三节王夫之的诗文批评
第四节桐城派方苞、刘大、姚鼐的诗文批评
第二十一章清代的小说批评
第一节金圣叹的小说批评
第二节张竹坡的小说批评
第三节脂砚斋的小说批评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