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奕华 日期:2014-08-16 01:45:25
明星是娱乐新闻、娱乐消费的永恒热点,人们乐此不疲地谈论明星,窥伺明星,消费明星,但说到底,明星艺人吸引我们的不光只有眼球,更刺激的是把潜藏在我们内心或浅或深之处的欠缺与空虚引发出来。人们对明星的各种“把玩”,无非是自身隐秘欲望和情感的折射。
作者简介:
林奕华,横跨剧场、舞蹈、电影、教育等不同领域的香港多栖创作人、批评家。1989—1995年旅居伦敦期间,自组“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1995年回港后致力推动舞台剧创作,编导作品超过五十部。1999年获香港艺术家年奖。1994年凭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自1997年起至今担任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香港演艺学院人文学科讲师。其批评文章散见《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外滩画报》、《上海壹周》、《明日风尚》、《号外》等各地报章杂志。
目录:
开场白
给郑秀文
复郑秀文的回信
致刘若英
给张艾嘉
给张艾嘉的第二封信
致张曼玉
致汪明荃
致郑裕玲
致郑裕玲的第二封信
给梁洛施
致刘嘉玲
致梁咏琪
给舒淇
致阿娇(钟欣桐)开场白
给郑秀文
复郑秀文的回信
致刘若英
给张艾嘉
给张艾嘉的第二封信
致张曼玉
致汪明荃
致郑裕玲
致郑裕玲的第二封信
给梁洛施
致刘嘉玲
致梁咏琪
给舒淇
致阿娇(钟欣桐)
给周慧敏
给林青霞
致米雪
致张悬
致伊能静
致黎姿
致张国荣
致黄耀明
致郑元畅
致吴彦祖
给张孝全
致谭咏麟
致成龙
致李亚鹏
致廖凡
致郭晓冬
给高云翔
致罗志祥
郑裕玲vs麦当娜
黎明vs张国荣
章子怡vs玉娇龙
汪明荃与罗家英vs屈塞与赫本
迈克尔?杰克逊vs奥黛丽?赫本
一张照片
古天乐
我要结婚啦
拉埋天窗
向王菲致敬
关菊英
成也野蛮,败也野蛮
郑秀文:Shemeantwhatshesaid142
郑与许
萧芳芳
张曼玉
张艾嘉
刘德华
女明星披嫁衣
李嘉欣
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
给这个时代的三万八千字
华丽的化学作用
忘年恋
Sophisticated
娱乐大家
港版梅兰芳
陈宝珠
关楚耀
复出
谢贤、谢霆锋
谢霆锋
阿姐的新婚照
爱果情花更受瞩目
娱乐的复杂性
借刀杀人
精神零食
刘德华的另一半
阿菇的性感
何韵诗
蔡少芬
怀念方盈
自在住
狄娜
电影:我的荒谬
今天的周秀娜会是香港明日的狄娜吗?
阿姐唱歌
三年抱俩
李心洁
郑裕玲的画
吴尊
张悬
博客门
林志玲
美?娇?娘
郑元畅的李想
章子怡
祖贤出家
女人四十五
林依晨
流水年华凤飞飞
凤飞飞流水年华演唱会
海清
后弦
我看好杨佑宁
范冰冰的龙袍政治学
刘翔
麦当娜
永远流行的麦当娜
莎拉?杰西卡?帕克
摩根?弗里曼
梅丽尔?斯特里普
保罗?纽曼
一代男星
吉约姆?德帕迪约
肥温
凯特?温斯莱特
詹姆斯?麦卡沃伊
梦到了噩梦
苏珊大妈
修成正果
有其母必有其女
嫁又不嫁
费拉?福赛特
迈克尔?杰克逊
命苦?命贱?
迈克尔的尊容
恨自己是“黑人”
帕特里克?斯威兹
柯林?菲尔斯
菠萝油影帝
此曼彼曼
唐泽寿明
开场白
除非不看娱乐版,或者看的时候只有眼球在转动,否则我们心里都有想和艺人明星说的话。有一些我们依稀听见,另一些是重复别人说过的。但最有趣的,应该是“心底话”。即是出现在娱乐版社交版的一张张面孔如何勾起我们的“自我对话”。有人会以skindeep形容艺人明星的美。但再肤浅、浮夸的吸引力,一样能激起读者心理上的千层浪,因为有艺人明星出现的地方,就有成功的诱惑、失败的恐慌。即使一个人在读娱乐版时的样子是不动声息的,他的内心独白却可能吓人一跳——甚至包括他自己:有意与那花上不知多少人力物资堆砌经营出来的名字争长短,“我”竟有如此野心?或“我”竟这样没有自知之明?
公共交通工具、餐厅、咖啡店、理发店,以至办公室,全都是艺人明星能以“空气”形式穿梭其中的场景。每当我看见娱乐杂志报刊被翻阅,我便妙想天开:我能有像梅尔?吉布森在《偷听女人心》中的特异功能便好玩了。在繁花似锦的明星大观园中流连忘返的人们,有赞叹、有怜惜、有不屑,更有些如打翻了五味架,根本搞不懂自己是喜是悲,是爱是恨。能听到这些连当事人都听不见的“心声”,好处就是,借助他人的看不清楚自己来学会更了解我自己。
说到底,明星艺人吸引我们的不光只有眼球,更刺激的,是把潜藏在我们内心或浅或深之处的欠缺与空虚引发出来。看见华裔美籍女演员白灵因偷窃被捕后,披头散发不化妆的样子,和章子怡穿紫色晚装手拖洋人大亨男友进入奥斯卡会场,两幅图片可以是一版之隔,时差是连眼睑也未眨一次,我们却有足够时间对自己说了两车的话:我不要“是”白灵,我想“是”章子怡;但如果我没可能“是”白灵,我又何用担心“是”白灵?如果我“是”章子怡,又何用“想”成为她?
不喜欢一个人可以有每个人自己的理由,但明星艺人不可能跟社会大众每一个人都有私人恩怨,证明我们对白灵或章子怡的爱恶,主要还是受到文化建构——如娱乐媒体——的影响。想知道自己喜欢或厌恶某个名字(品牌)是出于真有主见,抑或盲目跟风?我想到小时候执起笔给明星写信。
现代的艺人明星大多自设博客,想对他们表达爱慕者可以随意留言。不过,“留言”和“写信”是两种心情、两种语境。前者是把自己公开展览,后者却是小心搭建的“私己话”舞台。“留言”的回报顶多也是“留言”,“写信”的最终期望是收到“回信”。我们当然不敢妄想艺人明星逐一亲自回答收到的每一封信,但在这个人人都爱幻想自己是明星的时代里,既然信是寄给我们在他身上看见自己的那个人,回信者岂不可能就是“我”?——写信给明星的欲望,原来是试图找回另一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