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萨哈林旅行记


作者:契诃夫,刁邵华,姜长斌  日期:2014-08-16 01:51:38



萨哈林岛是北太平洋上介于鞑靼海峡和鄂霍次克海之间的一个长条形岛屿,四面环水,俄罗斯帝国把它当作是罪犯无法逃脱的天然监狱,从19世纪60年代起,将成千上万的政治犯和刑事犯流放到这里,从事苦役劳动。
  1890年,契诃夫决定前往萨哈林考察,虽然此时他已出现疑似肺结核症状,多次咯血,身体十分虚弱;但是他坚持说“有必要”到这个“不可容忍的痛苦之地”,去研究苦役犯的生存状态。
  他参观监狱、和苦役犯谈话,用卡片记录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的简况,甚至目睹了死刑和种种酷刑,深受震动,“以致后来多次在噩梦中看见这些场景”。三个月后,他回到莫斯科,花了三年的时间,写出《萨哈林旅行记》。
  作者简介:
  契诃夫,俄国文学大师,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1890年7月到9月,契诃夫只身一人,先坐火车,后骑马、乘船,来到政治犯流放地萨哈林岛进行实地考察。岛上地狱般的惨状和西伯利亚的贫穷给契诃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对黑暗的现实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写下了伟大的经典非虚构作品《萨哈林旅行记》和中篇小说《第六病室》。
  目录:
  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译者前言
  寄自西伯利亚
  第一章阿穆尔河畔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城--贝加尔号轮船--普隆格岬和河口湾的入口--萨哈林半岛--拉彼鲁兹、布罗顿、克鲁逊什特恩和涅维尔斯科伊--日本考察者们--扎奥列岬--鞑靼海峡沿岸--迭卡斯特里
  第二章地理概况--到达北萨哈林--火灾--码头--在城郊--JI先生家的午餐--新相识--科诺诺维奇将军--督军莅临--宴会和灯会
  第三章人口登记--统计表格的内容--我问了些什么以及如何回答我的--房舍及其居住者--流放犯对人口登记的意见
  第四章杜伊卡河--亚历山大罗夫卡河谷--城郊屯亚历山大罗夫卡--惯逃犯“美男子”--亚历山大罗夫斯克哨所--它的过去--地窝棚--萨哈林的巴黎
  第五章亚历山大罗夫斯克流放苦役监狱--牢房--镣铐犯--“小金手”--厕所--“卖堂”--亚历山大罗夫斯克的苦役--仆役--作坊
  第六章叶戈尔的故事
  第七章灯塔--科尔萨科夫斯科耶屯--苏普鲁年柯医生的搜集品--气象站--亚历山大罗夫斯克区的气候--新米哈伊洛夫卡屯--波焦姆金--前行刑员捷尔斯基--红谷屯--布塔科沃屯
  第八章阿尔科伊河--阿尔科伊警戒哨--阿尔科沃头屯、二屯和三屯--阿尔科伊河谷--西部沿海各屯:姆格奇、坦基、霍埃、特兰鲍斯、维亚赫图和乌安基--隧道--电缆房--杜厄--家属住房--杜厄监狱--煤矿--沃耶沃达监狱--重镣囚犯
  第九章特姆河或特密河--鲍什尼亚克中尉--波利亚科夫--上阿尔姆丹--下阿尔姆丹--漫游特姆河--乌斯科沃屯--茨冈人--徒步穿越原始森林--沃斯克列先斯科耶屯
  第十章雷科夫斯科耶屯--监狱--加尔金?弗拉斯科伊气象站--巴列沃屯--米克柳科夫--瓦里兹和隆加里--小特姆屯--安德烈-伊凡诺夫斯科耶屯
  第十一章规划中的行政区--石器时代--有过自由移民吗?--基里亚克人--他们的人数、外貌、体型、食物、服装、住房、卫生状况--他们的性格--企图使他们俄化--奥罗奇人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译者前言
  寄自西伯利亚
  第一章阿穆尔河畔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城--贝加尔号轮船--普隆格岬和河口湾的入口--萨哈林半岛--拉彼鲁兹、布罗顿、克鲁逊什特恩和涅维尔斯科伊--日本考察者们--扎奥列岬--鞑靼海峡沿岸--迭卡斯特里
  第二章地理概况--到达北萨哈林--火灾--码头--在城郊--JI先生家的午餐--新相识--科诺诺维奇将军--督军莅临--宴会和灯会
  第三章人口登记--统计表格的内容--我问了些什么以及如何回答我的--房舍及其居住者--流放犯对人口登记的意见
  第四章杜伊卡河--亚历山大罗夫卡河谷--城郊屯亚历山大罗夫卡--惯逃犯“美男子”--亚历山大罗夫斯克哨所--它的过去--地窝棚--萨哈林的巴黎
  第五章亚历山大罗夫斯克流放苦役监狱--牢房--镣铐犯--“小金手”--厕所--“卖堂”--亚历山大罗夫斯克的苦役--仆役--作坊
  第六章叶戈尔的故事
  第七章灯塔--科尔萨科夫斯科耶屯--苏普鲁年柯医生的搜集品--气象站--亚历山大罗夫斯克区的气候--新米哈伊洛夫卡屯--波焦姆金--前行刑员捷尔斯基--红谷屯--布塔科沃屯
  第八章阿尔科伊河--阿尔科伊警戒哨--阿尔科沃头屯、二屯和三屯--阿尔科伊河谷--西部沿海各屯:姆格奇、坦基、霍埃、特兰鲍斯、维亚赫图和乌安基--隧道--电缆房--杜厄--家属住房--杜厄监狱--煤矿--沃耶沃达监狱--重镣囚犯
  第九章特姆河或特密河--鲍什尼亚克中尉--波利亚科夫--上阿尔姆丹--下阿尔姆丹--漫游特姆河--乌斯科沃屯--茨冈人--徒步穿越原始森林--沃斯克列先斯科耶屯
  第十章雷科夫斯科耶屯--监狱--加尔金?弗拉斯科伊气象站--巴列沃屯--米克柳科夫--瓦里兹和隆加里--小特姆屯--安德烈-伊凡诺夫斯科耶屯
  第十一章规划中的行政区--石器时代--有过自由移民吗?--基里亚克人--他们的人数、外貌、体型、食物、服装、住房、卫生状况--他们的性格--企图使他们俄化--奥罗奇人
  第十二章我向南部进发--乐观的太太--西部海岸--洋流--茅卡--克里利昂--阿尼瓦--科尔萨科夫哨所--新相识--东北风--南萨哈林的气候--科尔萨科夫监狱--消防车队
  第十三章波罗-安-托马利--穆拉维约夫哨所--头道沟、二道沟和三道沟--索洛维约夫卡--留托加--秃岬--米楚利卡--落叶松屯--霍姆托夫卡--大河滩屯--弗拉基米罗夫卡--农场或招牌--草地屯--神父窝棚屯--桦树林屯--十字架屯--大塔科伊和小塔科伊--加尔金-弗拉斯科耶屯--橡树林屯--纳伊布齐--大海
  第十四章多来加--自由移民--他们的遭遇--爱奴人--分布地区、人数、外貌、食物、服装、住房、风俗--日本人--库松-科坦--日本领事馆
  第十五章流放犯从业主--转为强制移民--新建屯址的选择--盖房立业--对分从业者--转为农民--流放犯出身的农民--向大陆移居--屯落生活--在监狱附近--居民的出生地和原属阶层--乡村政权
  第十六章流放犯居民的性别--妇女问题--女流放犯和女性移民--男女同居者--自由民妇女
  第十七章居民的年龄--流放犯的家庭情况--婚姻--出生率--萨哈林的儿童
  第十八章流放犯的劳动--农业--狩猎--捕鱼--洄游鱼--大马哈和鲱鱼--监狱的捕鱼业--技艺
  第十九章流放犯的饮食--囚犯们吃什么和怎样吃--服装--教会--学校--识字
  第二十章自由人--驻军士兵--屯监--知识界
  第二十一章流民的道德面貌--犯罪现象--侦讯和审判--惩戒--树条抽打和鞭刑--死刑
  第二十二章萨哈林的逃犯--逃跑的原因--逃犯的出身、类别及其他
  第二十三章流放犯居民的疾病和死亡--医疗组织--亚历山大罗夫斯克医院“我很高兴,在我的小说的衣柜里,将挂一件粗糙的囚衣。”——契诃夫
  “萨哈林岛,俄罗斯这个巨大国度的患处,不仅让契诃夫震惊,也已经成为了他身体的一部分。萨哈林之行,是他涤荡文学污垢的一次朝圣。”——村上春树
  “这世间苦难深重,他为岛上的苦役犯写了一本书,描述他们的故事,传达他们的声音。”——梁文道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
  --译者前言
  《萨哈林旅行记》是俄国着名中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在1890年赴萨哈林旅行的产物,最初出版于1895年。
  契诃夫于1880年登上文坛,名声与日俱增。到了19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他虽然尚不到而立之年,但已成为全俄的大作家,相继发表了《草原》(1888)、《命名日》(1888)、《乏味的故事》(1889)等名篇佳作。此外,他的第一个多幕剧《伊万诺夫》(1887-1889)也成功地在舞台上演出。1888年他被俄国科学院授予“普希金奖金”。可是1890年1月26日,莫斯科报纸《今日新闻》突然发表消息说,着名小说家契诃夫将取道西伯利亚赴萨哈林旅行。这一消息引起了人们议论纷纷,有人同情和支持,但多数人则感到莫名其妙,不可理解。而作家本人又多半以开玩笑的口吻来掩饰此次旅行的真实目的,譬如2月2日在给C.H.费里波夫的信中说:“想要从生活中抹去一年或一年半。”
  那么,契诃夫到底为什么要放下成效卓着的文学创作,不顾千难万险,万里迢迢到孤悬海外的萨哈林岛去呢?
  一
  契诃夫早在工科大学医学系学习和毕业后行医时就曾参加过法医鉴定,写过短篇小说《死尸》(1885)。后来他采访过法庭的审判,写了这方面的报道(如《雷科夫及其同伙的案件》)和短篇小说《法庭》《审判中的一件事》《昏头昏脑》(1881-1887)等。他还有些短篇小说,如《小偷》(1883)和《呻吟》(1886),直接描写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的犯人,而《幻想》(1886)则再现了一个将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去的在押犯人的思索。在《打赌》(1888)中,死刑和终身监禁的问题则成为主人公争论的对象。由此可见契诃夫对流放和苦役等刑事惩罚问题的关心。
  萨哈林原为中国的领土,称作库页岛,欧洲航海家误用黑龙江地区的蒙语名“萨哈林”称呼该岛。19世纪60年代,沙皇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强占库页岛,沿用了“萨哈林”的名字。为了开发这个面积比希腊大一倍的海岛,沙俄开始在这里进行苦役殖民。到了80年代,萨哈林已成为俄国最大的流放苦役地,囚禁成千上万的在押苦役犯、流放犯和强制移民,其中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鞑靼人、芬兰人、波兰人、高加索人、犹大人、茨冈人等等。这个时期,司法、监狱、流放、苦役等问题,为俄国社会所普遍关注,人们的这种关注反映了对沙皇专制的不满。因此考察苦役地的情况和了解各种犯人的命运,应该是契诃夫萨哈林之行的重要目的之一。1890年3月9日,他在给《新朝代报》的发行人苏沃林的信中说:“萨哈林只是对于不把成千上万的人流放到那里去,并且不为之花费几百万巨资的那个社会来说,才可能是无用和无意思的??萨哈林--这是个无法忍受痛苦的地方??遗憾得很,我并不多愁善感,否则我会说,我们应该到类似萨哈林这样的地方去朝圣,就像土耳其人去麦加一样,特别是海员和研究监狱的学者更应该看看萨哈林,犹如军人应该看看塞瓦斯托波尔。从我所读过和正在阅读的书籍中可以看出,我们在监狱中已虐待死了数百万人,无缘无故地虐待,失去了理性,野蛮??”考察流放地的状况,了解犯人被判刑以后的处境,以便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命运遭遇的关注,这表现出契诃夫作为作家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但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还有更深远的目的。19世纪80年代是俄国历史上最反动、最黑暗的年代。这个时期,民粹派运动已经瓦解,大规模的无产阶级革命正在酝酿之中。反动势力甚嚣尘上,资产阶级卑躬屈膝、苟且偷安的市侩习气笼罩着俄国社会,一般的知识阶层过着醉生梦死、得过且过的灰色生活。契诃夫从创作一开始便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深刻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表现出当时俄国社会“脱离生活标准到什么程度”,反映了广大群众要求摆脱种种迫害和疾苦的强烈愿望。他向往新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却又不了解通向新生活的具体道路。作家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创作经历及整个世界观的这一严重缺陷,他写道:“比较优秀的作家都是现实的,他们写的是现有的生活,但是因为字里行间充满深厚的目的性,所以除了现有的生活之外,你还可以感觉到应该有的生活,使你入迷的也正是这一点。至于我们呢?唉,我们!我们写的是现有的生活,可是再进一步呢?无论怎么逼,即使是用鞭子抽,我们也不行??我们既没有近期目标,也没有远大目的,我们的灵魂里空空洞洞,什么也没有??”《乏味的故事》就反映了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当时俄国民主主义知识分子这种深刻的精神悲剧,女主人公卡佳刚一踏上人生旅途,便遭受种种挫折,于是向她所崇拜的保护人--有威望的着名学者尼古拉·斯捷潘诺维奇教授发问:她该怎么办?可是教授自己也正为这个问题所苦恼,因为他缺少“一般的思想”。“如果没有这种东西,那就等于什么也没有”,“一辈子也找不到归宿”。契诃夫本人当然也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19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他对自己的生活更加不满意,精神上感到无限苦闷,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说:“唉,朋友,多么苦闷啊!如果说我是个医生,我就需要有患者和医院;如果说我是个文学家,我就要生活在人民中间,哪怕是一点点社会政治生活也是好的。可是现在这种生活,关在四堵墙里,接触不到大自然,看不到人,见不到祖国,身体又不健康,食欲不振--简直不是生活!”正是为了走出“四堵墙”,深入接触社会,摆脱思想危机,他在1887-1889年过着一种“流浪汉”式的生活,四处漫游,先后到故乡塔甘罗格、乌克兰、高加索、克里米亚等地旅行。他还想要去中亚和波斯,甚至产生过环球旅行的念头。他在赴萨哈林途中,在西伯利亚遭受到难以想象的困难,一度发生动摇,想要返回莫斯科,可是一想到自己近年来的精神生活,立即下决心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因此,契诃夫萨哈林之行的深远目的即在于从生活中寻找“该怎么办”这一极重要问题的答案。1980年3月22日,他在给作家伊·列昂节夫的信中写道:“若是我们知道我们该怎么办??福法诺夫就不会待在精神病院里,迦尔询至今还会活在人世,巴兰采维奇就不会患上忧郁症,我们也不会感到寂寞和苦闷,您可以不被戏院所吸引,我也无须奔赴萨哈林。”
  二
  契诃夫决定赴萨哈林旅行,不晚于1889年夏。这时,他的哥哥尼古拉逝世,苏沃林建议契诃夫赴欧洲旅行,但被他拒绝,因为这时他已另有打算,即赴遥远的萨哈林。同年6月,契诃夫在敖德萨向19世纪70年代末去过恰克图和萨哈林的女演员克·亚·卡拉狄根娜第一次透露自己的打算,向她了解旅行的路线和途中有关注意事项,并要求她为之保密。翌年1月,契诃夫准备赴萨哈林的想法才被其亲友所知。
  契诃夫行前搜集和阅读了许多有关萨哈林的资料,他的“书单”包括65种书刊(后来写作《萨哈林旅行记》的过程中又增加了两倍)。按照他的说法,他那些日子完全脱离了“文学”,整天关在家中,谢绝会客,埋头读书和做笔记,满脑子“装的全是萨哈林”。
  3月中旬,契诃夫确定了未来旅行记的总体性质,这将是一部文艺性和学术性兼而有之的考察报告。他还决定在书中加进插图,企图说服画家列维坦与他同行,但没能成功。这个时候,契诃夫也大体上规划好了这次旅行的路线:从莫斯科乘火车到下诺夫哥罗德,然后乘轮船沿卡马河到彼尔姆,再乘火车到秋明,从那里乘马车经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赴涅尔琴斯克,再转乘轮船从石勒喀河入黑龙江(俄人称阿穆尔河),抵阿穆尔河口的尼克拉耶夫后横渡鞑靼海峡赴萨哈林,在那里逗留两个月。回程是:新泻--上海--汉口--马尼拉--新加坡--马德拉斯--科伦坡--亚丁--塞德港--君士坦丁堡--莫斯科。
  契诃夫充分估计到旅途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危险,对此做了足够的思想准备,起程前夕在给B.M.拉甫罗夫的信中说:“我要长时期离开俄国,有可能永远也不回来??”他甚至留下类似遗言的嘱托,4月15日写信给苏沃林说:“我有一种感觉,好像我是准备去参加一场战争??如果我淹死,或者发生类似的事情,请您记住,我现在所拥有的和将来所能拥有的一切皆归我妹妹所有。”
  1890年4月19日,契诃夫从莫斯科起程,但旅行路线略有变化。为了能够多多观赏伏尔加河的风光,他从莫斯科乘火车赴雅罗斯拉夫尔,在那里换乘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轮船,4月23日抵达喀山,改乘米哈伊尔号在伏尔加河上又航行五天,然后溯卡马河而上,4月27日抵达彼尔姆,翌日乘火车赴叶卡捷琳堡。契诃夫因病在这里耽搁了数日--咳嗽,甚至咯血,他作为医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后来契诃夫向别人谈起他的肺结核时,说在赴萨哈林途中便已开始。5月2日,契诃夫乘火车从叶卡捷琳堡抵达秋明,从此开始了漫长而又十分艰苦的马车旅行。
  西西伯利亚真正的春天尚未到来,寒风凛冽,道路难行,桃花水使大小河流泛滥,两岸草地多被淹没,契诃夫不得不换乘小船,而且途中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险情。5月5日夜间,契诃夫的马车跟迎面飞驰而来的邮车相撞。5月17日,他冒着生命危险在被额尔齐斯河汛水淹没的草地上行驶,随时都有可能连车带人一起掉进深渊。5月14日,他乘小船渡托木河,天气异常恶劣,风雨交加,险些翻船。尽管如此,契诃夫在旅途中仍然坚持“用铅笔记日记”,记下途中的见闻和感想。5月16日,他抵达托木斯克,在此停留数日,整理“旅途印象”。从托木斯克到伊尔库茨克,契诃夫走了两个星期,这两千俄里的路更加艰难,常常为了修理被颠簸坏了的马车而等上十到十五个小时,有时又不得不徒步行走。6月4日,他终于抵达伊尔库茨克,6月5日出发赴贝加尔湖,由于途中不能在驿站及时更换马匹而耽搁,到达湖边的落叶松屯时轮船已经开航。他和旅伴们(《寄自西伯利亚》中提到的两位中尉--施米特和麦列尔,还有伊尔库茨克工专的学生尼基金)决定冒险,搭上一条开往克留耶沃的轮船,从那里徒步走了八俄里,到达地角屯,然后乘马车赴鲍雅尔斯卡亚驿站。6月20日,在叶尔马克号轮船起航一个小时之前,契诃夫赶到涅尔琴斯克,结束了从秋明开始的历时两个多月、行程四千多俄里艰难而又危险的马车旅行。
  三
  登上叶尔马克号轮船,契诃夫的心情轻松下来,他当天写信给友人阿·尼·普列谢耶夫说:“马车旅行结束了,大皮靴收藏起来,脸洗干净了,换了衬衣,莫斯科的小瘪三变成了老爷。”契诃夫在航行期间由于船体摇晃抖动而无法写作,只能利用轮船靠岸的短暂时间给亲友写信。从这些书信中可以看出他乘轮船在石勒喀河和黑龙江上旅行的大概情景,他被黑龙江两岸壮丽的自然风光所吸引。
  叶尔马克号轮船驶入石勒喀河和额尔克纳河的汇合处,便进入黑龙江,俄人称作阿穆尔河。契诃夫在这条中俄两国的界河上航行,有机会接触到中国和中国人民,并对他们产生了浓厚兴趣,叶尔马克号进入黑龙江不久便撞在礁石上,停下来修理。契诃夫在6月21日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们的船撞到礁石上
  







阅读提示:萨哈林旅行记的作者是契诃夫,刁邵华,姜长斌,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萨哈林旅行记下载地址

上一本:总有一首诗,让你相信地老天荒
下一本:半梦半醒之间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