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子 日期:2014-08-16 02:09:30
本书是一部保存了中国南方乡村民间文化记忆的散文读本,也是一部讲述城市化进程下的中国大陆乡村现实命运的纪事文集。
城市化汹涌下的乡村到底发生了什么?河清大婶死在老屋,一个星期后才被发现;种田好手刘武汉的尸体腐烂在稻田里,禾苗旺盛;好媳妇樊金花做了恶棍张良的姘头,后来成了村妓;……我,这个已经迁徙到城市生活的乡村后裔,却成了故乡的卧底。作者以摄像机般的笔触,有些黑色幽默式地记录了乡人、朋友和亲戚的一幕幕悲喜剧。
作者江子先生是乡村后裔,他凭借描绘江西赣江边一个叫下陇洲的村庄的地理经纬、历史记忆、身体疼痛和现实境遇,表达了他对五千年乡土中国的眺望和思考。当乡村被逼到坍塌边缘,中国精神昔日赖以维系的乡土已瓦解时,我们的家园是否有重建的可能?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乡土中国,将会走向何方?
这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同时也是一部具有社会学价值的乡村读本。
作者简介:
江子,本名曾清生,男,1971年7月生于江西吉水。习诗多年,写散文20年。
有近百万字在《人民文学》《散文》《天涯》《中国作家》《北京文学》《读者》等报刊发表。入选散文选本数十种。出版散文集《在谶语中练习击球》《入世者手记》《回到乡村中国——大变局下的乡村纪事》等。
曾获第五届老舍散文奖,第三届冰心散文奖,第二、第五届江西谷雨文学奖等奖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九届高级研讨班学员。现居南昌,在江西省作家协会工作,兼任某文学刊物主编。
目录:
告别与出走
歧路上的孩子
老无所依
乡村有疾
粗重的奔跑
大雪还乡记
消失的村庄
舞者
周家村笔记
散落在乡间的那些文字
永远的暗疾
疾病档案
失踪者
在城市
四海之内皆兄弟告别与出走
歧路上的孩子
老无所依
乡村有疾
粗重的奔跑
大雪还乡记
消失的村庄
舞 者
周家村笔记
散落在乡间的那些文字
永远的暗疾
疾病档案
失踪者
在城市
四海之内皆兄弟
无处安放老照片
血脉中的回声
爹娘入城记
你是我的神
绝版的抒情
对岸的村庄
血脉里的赣江
流浪的篾刀
消失的洲
关于赣江的片断与札记
赣江以西
沿着赣江,边走边唱
我成了故乡的卧底(代后记)林贤治著名作家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专注于乡土散文写作的作者,如刘亮程、野夫、周同宾、江子、傅菲、杨献平、吴佳骏、郑小琼、塞壬等,或者重现乡村的苦难记忆,或者展示乡村为城市化所拖曳的现实图景,或者在传统的阴影下作形而上的思考,或者穿行于城乡之间,在文化冲突中撕裂,或者仅仅迷醉于乡村之美,以反现代的姿态,抒写乡愁。
祝勇作家、学者
江子的散文关注的是一个常被我们“健康的”散文所忽略,却带有普遍性的方面,是取代大历史叙事的日常小叙事,是对日常生活进行的意识形态批判。
司敬雪评论家
《爹娘入城记》令我感动……感动来自作者感恩情怀的袒露和心灵救赎的演绎。……多年的都市经验,让他对乡村价值有一种更深入的体认,因而也形成了自己作为乡村子民的自信。
《西部》“月评”栏目
作者满怀深情,以悲悯、精准的笔触将自己形象地比喻为一名“卧底”,他是他在乡下的卑微的、底层的、如蝼蚁般活着的亲友们向城里人求助的一根稻草。林贤治 著名作家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专注于乡土散文写作的作者,如刘亮程、野夫、周同宾、江子、傅菲、杨献平、吴佳骏、郑小琼、塞壬等,或者重现乡村的苦难记忆,或者展示乡村为城市化所拖曳的现实图景,或者在传统的阴影下作形而上的思考,或者穿行于城乡之间,在文化冲突中撕裂,或者仅仅迷醉于乡村之美,以反现代的姿态,抒写乡愁。祝 勇 作家、学者
江子的散文关注的是一个常被我们“健康的”散文所忽略,却带有普遍性的方面,是取代大历史叙事的日常小叙事,是对日常生活进行的意识形态批判。司敬雪 评论家
《爹娘入城记》令我感动……感动来自作者感恩情怀的袒露和心灵救赎的演绎。……多年的都市经验,让他对乡村价值有一种更深入的体认,因而也形成了自己作为乡村子民的自信。《西部》“月评”栏目
作者满怀深情,以悲悯、精准的笔触将自己形象地比喻为一名“卧底”,他是他在乡下的卑微的、底层的、如蝼蚁般活着的亲友们向城里人求助的一根稻草。杨献平 作家
江子有不少令人难忘的散文佳作,如《永远的暗疾》《流浪的篾刀》《对岸的村庄》等。他写幼年经历的瘟疫,记录和展现了一个村庄人群无奈的承受和死亡,乃至如同末日一样的恐慌,与阿尔贝?加缪的《鼠疫》前后呼应。long475094276 天涯网友
江子的美在于红花有绿叶的心境!一个带着泪眼看故乡的人儿。郑 天涯网友
在命运和游戏里行走,需要一种更明悟的选择。黑色的幽默是鲜艳的苦涩,是更深度的心灵指向。喜欢江子文字里的血性的苍凉,没有风花雪月的飘飞,永远都握有土地的尘埃。在命运滂沱大雨的伞下,都有你的文字在飞奔。这样的作品,是读者的庆幸《歧路上的孩子》节选
火车上与我邻床的一个农民模样的旅客比我湿得还要厉害。当我看到他时,他的头上冒着股股热气。他的脸上全部是汗水。他一个劲地用一条褪了色的旧毛巾擦汗。可是他刚擦完不久,汗水又在他的额头冒出来。
他大概五十多岁,皮肤黧黑粗糙,白色的衬衣皱巴巴的,露出里面褪了颜色的红棉背心,一副农业学大寨年代的宣传画里典型的农民打扮。当然他的神态远没有宣传画里的气宇轩昂,那张胡子拉碴的脸上有些苦涩。
他坐在我的床位上。床位间的茶几上堆了一个鼓鼓的塑料袋,我的床上也放着一个旧的鼓鼓囊囊的旅行包。旅行包的提手须了边,看样子就要断了。
他看到我向他出示火车票,马上停止了擦汗,脸上堆满了笑,用我非常难懂的方言说同志,我没买到下铺的票,你能不能给我换到中铺?我带着孩子呢。
——这时候我才看到孩子,在他的身后,旅行包的前面。
孩子很小,和一只刚生下来的小羊羔差不多大。虽然嘴巴里咿咿呀呀的,但还不会说话。眼睛黑亮,会看人,还会笑。一笑,露出俩小酒窝。然后又被别的什么吸引了,一脸的疑问。一会儿,就觉得无趣了,转过身去背对着人,举着两只胖乎乎的小手放到嘴里吮吸,口水流了下来,打湿了床单。
黑黑的卷发,白胖的小脸,长长的睫毛,小巧的嘴巴,藕节一样柔嫩的胖乎乎的小手,和年画里的娃娃差不多。如果穿一件红色的肚兜就更像了。不过,她穿着白底蓝色碎花的连衣裙。
孩子可能不到一岁。一问,果然只有十个月大。不会走路,大人扶着她坐起,一会儿就倒下去,再坐起,又倒下去。
这孩子太小了,小得让人心疼和担心。孩子现在在离家千里之外的火车上,这就更让人担心了。几乎所有的人经过时发现了孩子都不由自主地放轻了手脚,似乎是怕吓着了她。
我自然无法拒绝这样的请求,爬上了本属于老汉的中铺。带在火车上看的书也无心看了。我盯着那个孩子。我知道那肯定又是一个打工人家的孩子。我知道围绕孩子的肯定是一个让当事人无所适从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太多,我不得不又一次涉身现场。
果然,那老汉说,那孩子是他孙女儿。儿子媳妇在广州打工,孩子本来放在安徽乡下老家带,可是,前不久,儿子媳妇想孩子想得厉害,老汉只好从老家抱来给他们看。只住了几天,这不,又得把她带回去呢。带这么小的孩子,本是女人家干的事,但自己老伴不识路,又晕车,只好自己来了。
老汉还说,他家离合肥有两百多里。坐火车到合肥后,还要坐三四个小时的汽车到县城,换趟车再坐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家。一个人倒好办,可带个这么小的孩子,吃喝拉撒的,麻烦大了!
我才知道上火车时他为什么头上冒那么多的汗——背着两个包,带着这么小的一个孩子,的确够他受的!
我知道从广州到合肥要十多个小时的路程。现在是上午十点。如果顺利,他到达家中要明天下午。这个手脚笨拙的农民,要带着这个不到一岁的孩子,这样一团柔软脆弱的肉,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颠簸折腾,到达合肥,然后再乘坐公共汽车回到山乡的家中?
那是一个鸡蛋或者一块玻璃,一不小心就会破碎。
那是一个需要我们加倍怜惜呵护的幼小生命,必须全力以赴。
那是千千万万被驱赶着在路上奔跑的孩子中的一个,是被旅途扣押的无辜人质中的一个,当然,也可能是全部。
我总疑心那是吉凶未卜的旅途。疾病,饥饿,过于坚锐动荡的火车,一路的吃喝拉撒,都足以成为伤害孩子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