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铁血雄兵川军团·巴蜀争雄


作者:关河五十州  日期:2014-08-24 22:04:55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的民主革命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也萌发了革命的火种。留日学生、革命人士熊克武的登场拉开了近代四川历史的大幕,组织起义、武装革命。随着满清政府的被推翻,各方军阀势力纷纷崛起,而素有“草鞋军团”之称的川军就在这个时期诞生了。
  此后,四川受到全国政局的多次影响,主川者几易其人,熊克武、尹昌衡、蔡锷、刘文辉、刘湘等著名历史人物一一登场,为了争夺四川而内战连连,甚至还出现了大小诸侯群雄割据的场面,四川近代史的精彩程度不亚于春秋三国。
  作者简介:
  关河五十州,本名赵劲。精研中国近代史,多年来致力于正面抗日历史的研究,寻访抗战老兵,记录整理四百万余字笔记,因而熟知中国抗战历史。为还原真实可靠的抗日全史,痴心求证,三年前毅然重走正面抗日战场,在田间地头探查战时印迹,被称为“田野历史学家”。代表作有畅销书《一寸河山一寸血》等。
  目录:
  第一章燃烧的翅膀
  第二章乱世枭雄
  第三章鹿死谁手
  第四章这也是三国
  第五章步步相逼
  第六章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七章垓下悲歌
  第八章统一之战
  第九章真命天子
  第十章战国风云
  第十一章谁主沉浮
  无川不成军
  ――著名历史作家雾满拦江
  中国经历了明、清两朝长达四百余年的统治后,进入了最动荡不安的近代史。中国近代史除了是一段中华民族抵御侵略的抗争史外,还有一个典型特色就是军阀割据情况严重,各省各地方武装力量参差林立,为中国近代军事史勾画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卷。在诸多的军阀派系中,川军无疑是最特殊的一支:民国时期,川军从未形成过统一的体系、内部派系复杂、防区制盛行等均为其特点。因此研究川军的历史被众多史学爱好者视为“难于上青天”。
  但是,一部名为《铁血雄兵川军团》的著作却为史学爱好者在意概的历史简介和冗繁的专题史学中找到了折中点。
  该书的作者关河五十州是著名的民间史学家代表之一。精研中国近现代史,尤其致力于抗战史的研究,成果颇丰。2009年,其作品《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战有关的那些事》在网络一经连载,就因史料新颖,观点独到,而引起了极大反的响,点击率轻易破千万。之后该帖更名为《一寸河山一寸血》正式出版,是难得的抗日题材畅销书。
  关河五十州对拿捏历史作品可谓独树一帜。一方面,他有历史写作的认真和严谨,所有取材都经过反复甄别,有原始出处,甚至实地考查。另一方面,其写作手法又极具“草根无川不成军
  ――著名历史作家雾满拦江中国经历了明、清两朝长达四百余年的统治后,进入了最动荡不安的近代史。中国近代史除了是一段中华民族抵御侵略的抗争史外,还有一个典型特色就是军阀割据情况严重,各省各地方武装力量参差林立,为中国近代军事史勾画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卷。在诸多的军阀派系中,川军无疑是最特殊的一支:民国时期,川军从未形成过统一的体系、内部派系复杂、防区制盛行等均为其特点。因此研究川军的历史被众多史学爱好者视为“难于上青天”。
  但是,一部名为《铁血雄兵川军团》的著作却为史学爱好者在意概的历史简介和冗繁的专题史学中找到了折中点。
  该书的作者关河五十州是著名的民间史学家代表之一。精研中国近现代史,尤其致力于抗战史的研究,成果颇丰。2009年,其作品《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战有关的那些事》在网络一经连载,就因史料新颖,观点独到,而引起了极大反的响,点击率轻易破千万。之后该帖更名为《一寸河山一寸血》正式出版,是难得的抗日题材畅销书。
  关河五十州对拿捏历史作品可谓独树一帜。一方面,他有历史写作的认真和严谨,所有取材都经过反复甄别,有原始出处,甚至实地考查。另一方面,其写作手法又极具“草根”特色,亦正亦谐,使作品被打上了鲜明的个人风格烙印,深受大众读者的喜爱。
  这部《铁血雄兵川军团》分为上、中、下三卷,以时间为主轴,自川军创始人熊克武以降,众多历史人物如繁星点缀在长河中。然而,本书并未就此沦为烂俗的流水帐。作者以极强的情节把控能力,以正面描述川军为主旨,从众多将星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重点介绍,同时代的其他人物为辅,繁简兼备,相得益彰。令人既有读史的连贯性,又不乏读小说的紧凑感。
  人物刻画是作者的一大强项。关河五十州在旁征博引各类史籍后,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历史人物性格。他们或是张扬,或是阴险,既符合其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让读者看到了不为人知的一面。
  比如最先出场的川军代表人物熊克武。在他的人生中期用朱德的话是从“进步青年成了军阀”,人生后期则被周恩来形容为“识大体、顾大局”。在关河五十州笔下,熊克武的早期经历坎坷不平,他先是自费赴日留学,加入同盟会,继而被派回四川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其间虽屡遭挫折,但新川军的雏形却是在他的率领下构筑完成。
  然而,随着历史的进程,熊克武的悲剧命运也不可避免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上卷《巴蜀争雄》的第七章,熊克武被蒋介石以“鸿门宴”废去了一身“武功”,最终沦为被严重风湿病困扰的失势老人。作者评论道:“他曾是一个不惜献出生命也要推翻清廷的热血青年,后来却慢慢地蜕变成了热衷于战争的军阀,再后来,我们就只能在混迹官场的政客中寻找他的身影了。”莫大的悲伤,不仅仅是为了这些历史人物,而是我们无一人不屈从于历史的滚滚东流。
  与他同时期的四川英雄式人物佘英令读者既为之肃然起敬,又叹息其落后的思想。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喻培伦的事迹更是可歌可泣。冯玉祥亦有别于《建国大业》中陈凯歌所塑造的敦厚形象。在第三章名为“竹杠是敲出来的”的一节中,短短数千字即把冯玉祥的枭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至于尹昌衡,其狂放不羁的形象令人难以忘却。
  进入中卷《刀光如雪》,国共第一次内战和抗战初期的四川局势继续朝错综复杂的方向发展。为便于读者理清思路,作者别出心裁地将川中局势比喻成“春秋”、“战国”。此举不仅令人一目了然,也形象地点出了国民党和地方军阀的种种陋习、弊端,为他们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而川中领袖刘湘对“神仙军师”刘从云的言听计从,委以重任,更令人啼笑皆非,可叹其愚昧无知。国之将衰,主政者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虽说《刀光如雪》的主角是刘湘,可一正一反两位配角的形象也极为饱满、丰富。其中之一就是我党著名的军事家徐向前元帅。中卷上半部,徐元帅在川北陕南一带呼风唤雨,不仅为我党在该地建立了根据地,更为红四方面军的扩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政治游戏永远无法代表人民的民族气节。拨开文章的浅表,深层次的民族抗日悲歌从中卷后半部悄然掀起。到了下卷,政治斗争已沦为一出出丑剧,川军出川抗战的英勇诗篇才是主旋律。全文文末为此留下重笔:“抗战八年,四川前后总计征兵额在三百万人以上,这还不包括川军整建制部队、知识青年从军、‘中央军’直属部队调来四川整补兵员。全国同期实征壮丁是一千四百万,四川征兵数额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还多,遂有‘无川不成军’的说法。参加过抗战的川军整建制部队有:六大集团军、刘雨卿第二十六师、李宗鉴独立第三十五旅等。这些部队经历了抗战中几乎所有的主要战役,官兵伤亡总计为六十四万余人,达到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数的十分之二,居全国之冠。”
  读罢全书,不免为之肃然起敬:让后来者记住川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做出的牺牲才是作者提笔撰文的主旨。必须承认,勇于梳理川军历史是作者勇气的体现;而还川军历史以原貌是作者作为史家的责任。作者既然肩负起这份使命,实是期待他的作品能真实还地原川军原貌,使历史足以戒后人。川军的历史,要从熊克武讲起。
  一个“武”字,无意中透露出的,是一个古老民族无比焦躁的情绪:它曾以文明著称,但在弱肉强食的冷酷现实下,也不得不走上以武自强的道路。
  辛丑条约签定后,民间出现了一幅著名漫画,画上豺狼虎豹全扑了过来,偌大的东方国度眼看就将被撕得四分五裂。
  就连最保守的人都意识到,不改变不行了。变革大潮汹涌而至,很快就将包括熊克武在内的无数年轻人卷入其中。
  熊家曾寄望于熊克武的是子承父业,做一个老实本分的中医,但熊克武显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医人不如医国,谈文不如论武,只有投笔从戎,用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武装自己,才能抵御入侵。
  志向已经决定,年轻人需要的就是一个东渡日本学习军事的机会。
  中日两国最早都是以欧美为师,只是两个学生在成绩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到了甲午战争,曾经不显眼的日本竟然后来居上,一举反超了曾经很辉煌的中国同学。
  伤你最深的人也许就是那个最有本事的人,中国人非常想知道的是,这个东瀛小国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成功秘诀。当国家再次遭遇重大挫折,这一感受尤其强烈。
  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第二年,即1902年,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便被废除,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选派留日学生。
  至此,日本正式替代欧美,成为中国海外取经的第一标杆。
  和现在一样,当时留学日本也有公费和自费两种方式。公费当然好,可问题是设有门槛,非得在国内就是优等生不可。熊克武达不到这个标准,所以留给他的只有第二种可能。
  自费拼的是钱,如果以此划线,经济状况一般的熊家就只好干瞪眼了。幸亏熊克武的叔父经商有道,每年都能赚取数百两银子,足够为侄子供学费。
  1903年冬天,熊克武启程赴日。
  樯帆已经扬起,带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美好理想,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它的轨迹却在中途发生了变化。
  袍哥
  熊克武要学的是武,但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定,只有公费生才能被保送进入日本官办军校,也就是广为人知的振武学校。与之相比,自费生则像垃圾一样被扔了出去。
  想学不给机会,回国又不甘心,这滋味别提让人多憋屈了,早在熊克武到达日本之前,就发生了自费生包围和冲击中国驻日使馆的事件。
  熊克武的运气还不错,当他来到日本时,已经有了新的选择,那就是加入日本私立军校——东斌学堂。不过在留日学生特别是自费生中,已经悄然形成了一股愤怒和失望的情绪,而矛头所向,赫然正是当初将他们送出国的那些拖着“马尾辫”的高官。
  事实表明,当时的中国政府选定日本为留学目的地,是完全打错了算盘,因为盯住这批留学生的,还有在国内尚无立足之地的革命党人。
  革命思潮很快在留日学生中得以蔓延,大家都变得不安分起来。某日,熊克武听到了一个令他激动不已的消息: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到了东京。
  太好了。熊克武到处打听,找到了孙中山的临时住所。
  1905年7月25日,这是熊克武永远难以忘记的一天。这一天,他见到了自己的偶像。
  孙中山一见面就问他:“熊君在此学什么?”
  得知熊克武在学习军事,孙中山又问:“为什么要学习军事,你认为学来有什么用?”
  答案几乎脱口而出:“当然是为了富国强兵。”
  这是标准答案。很多留日学生尽管在潜意识里早已离经叛道,但他们能用来答题的还是出国前记住的答案。
  得换换名堂了,要不然革命党到东京来干什么?
  孙中山斩钉截铁地说:“熊君错了!”
  这位未来的国父侃侃而谈:“当前国势如此微弱,并非仅仅因为军事不如列强,不如的地方多得去了,那么根本到底在哪呢,就在于清廷腐败。”
  “试想,有这样一个无能政府在那里,它会用你吗?退一步说,就算它会用你,也来不及了——等你好不容易学成回国,国家已经亡了。”
  对熊克武来说,这绝非空洞飘渺的大道理,而是触目可及的残酷现实:从先前国内政府对待他们这些自费生的态度来看,一腔热血换来的极可能是报国无门。
  曾经的踌躇满志,变成了眼前的一片茫然,我们的前途到底在哪里?
  孙中山把自己的答案告诉了他,那实际上也是革命党的基本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有一种独特的体验,叫作醍醐灌顶。就在这一刻,它属于熊克武。
  此后的一切均顺理成章。1905年8月19日,熊克武加入了同盟会。履行完宣誓仪式,孙中山把他带到隔壁:“祝贺你,自今天起,你就不是清人了。”
  加入同盟会的川籍留日学生共有数十人,其中熊克武还参与了同盟会总部的机要工作。在他所要掌握的联络暗号中,被清晰地打上了民族革命的印记——
  问:你是哪里人?答:汉人。
  问:持何物?答:中国物。
  问:做何事?答:天下事。
  一把火刚刚点起,迎面却浇来一盆冷水。
  革命党人口诛笔伐的“腐败清廷”可不是木头,东京的热闹景象引来的是惶恐和吃惊:我们要培养的是接班人,可不是掘墓人。
  赶快动用外交牌,让作为东道主的日本人好好管管。
  此时日俄战争刚刚结束,日本要拓展自己在东三省的利益,就不能置中方的要求于不顾。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新规则,其中一条,就是不论你进入公立还是私立学校,一律都得由驻日公使出具担保。
  留给自费生学军事的唯一一条路也被堵死了。这些新规则毫不意外地引起了强烈反弹,在同盟会的领导下,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举行了罢课抗议,一部分人决定直接罢课回国,其中最有名的是“鉴湖女侠”秋瑾,熊克武也名列其中。
  这些回国的留学生,大部分都是自费生。原因不言自明,公费生有担保有前途,“又吃纣王口粮,又说纣王无道”的人虽有,但总比不上自费生多。
  熊克武他们回国,可不是坐在家里歇着,有的是要兴办学堂,比如秋瑾,有的是要发展武装,比如熊克武,而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发动起义,政府即将为自己的连续失策付出代价。
  同盟会总部认为,长江流域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四川因位居长江上游,要第一个拿下来。
  四川起义的任务就此落到了川籍的熊克武等人身上。
  革命党人都是由学堂里读书的白面书生演化而来,要发动起义,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必须寻找同盟者,这些同盟者要天不怕地不怕,敢造翻能造翻。恰好巴蜀盆地最不缺的就是此类好汉,这就是哥老会,当地称为袍哥。
  早年的黑社会可不比如今,只知道为了收取保护费或一己私怨砍砍杀杀,人家除了吃饱饭外,还有政治上的理想追求,比如袍哥就是如此。这个秘密组织创立于明末清初,其宗旨是“反清复明”,两百多年过去,甚至连他们自己对辫子之类都习以为常了,但却从未放弃当初的誓愿。
  革命党要“驱逐鞑虏”,袍哥要“反清复明”,大家在这一点上结成了同志。在熊克武回国之前,袍哥中的舵把子佘英已受到革命党的格外关注。
  舵把子相当于黑社会大哥。佘英高大魁梧,义薄云天,在袍哥会党中拥有极大的号召力。更为难得的是,他还忧国忧民,对私下流传的“禁书”《革命军》和《警世钟》一见倾心,曾在群众中广为宣讲。据说当他在市井演讲时,“听者如堵”,没有不为之感动的。
  经川籍同盟会员相邀,佘英赴日本拜谒孙中山,并加入了同盟会。熊克武在确定起义地点时,考虑泸州是佘英的家乡,袍哥力量又很强,遂将那里定为四川的首义之地。
  川军的历史,要从熊克武讲起。
  一个“武”字,无意中透露出的,是一个古老民族无比焦躁的情绪:它曾以文明著称,但在弱肉强食的冷酷现实下,也不得不走上以武自强的道路。
  辛丑条约签定后,民间出现了一幅著名漫画,画上豺狼虎豹全扑了过来,偌大的东方国度眼看就将被撕得四分五裂。
  就连最保守的人都意识到,不改变不行了。变革大潮汹涌而至,很快就将包括熊克武在内的无数年轻人卷入其中。
  熊家曾寄望于熊克武的是子承父业,做一个老实本分的中医,但熊克武显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医人不如医国,谈文不如论武,只有投笔从戎,用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武装自己,才能抵御入侵。
  志向已经决定,年轻人需要的就是一个东渡日本学习军事的机会。
  中日两国最早都是以欧美为师,只是两个学生在成绩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到了甲午战争,曾经不显眼的日本竟然后来居上,一举反超了曾经很辉煌的中国同学。
  伤你最深的人也许就是那个最有本事的人,中国人非常想知道的是,这个东瀛小国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成功秘诀。当国家再次遭遇重大挫折,这一感受尤其强烈。
  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第二年,即1902年,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便被废除,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选派留日学生。
  至此,日本正式替代欧美,成为中国海外取经的第一标杆。
  和现在一样,当时留学日本也有公费和自费两种方式。公费当然好,可问题是设有门槛,非得在国内就是优等生不可。熊克武达不到这个标准,所以留给他的只有第二种可能。
  自费拼的是钱,如果以此划线,经济状况一般的熊家就只好干瞪眼了。幸亏熊克武的叔父经商有道,每年都能赚取数百两银子,足够为侄子供学费。
  1903年冬天,熊克武启程赴日。
  樯帆已经扬起,带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美好理想,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它的轨迹却在中途发生了变化。
  袍哥
  熊克武要学的是武,但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定,只有公费生才能被保送进入日本官办军校,也就是广为人知的振武学校。与之相比,自费生则像垃圾一样被扔了出去。
  想学不给机会,回国又不甘心,这滋味别提让人多憋屈了,早在熊克武到达日本之前,就发生了自费生包围和冲击中国驻日使馆的事件。
  熊克武的运气还不错,当他来到日本时,已经有了新的选择,那就是加入日本私立军校——东斌学堂。不过在留日学生特别是自费生中,已经悄然形成了一股愤怒和失望的情绪,而矛头所向,赫然正是当初将他们送出国的那些拖着“马尾辫”的高官。
  事实表明,当时的中国政府选定日本为留学目的地,是完全打错了算盘,因为盯住这批留学生的,还有在国内尚无立足之地的革命党人。
  革命思潮很快在留日学生中得以蔓延,大家都变得不安分起来。某日,熊克武听到了一个令他激动不已的消息: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到了东京。
  太好了。熊克武到处打听,找到了孙中山的临时住所。
  1905年7月25日,这是熊克武永远难以忘记的一天。这一天,他见到了自己的偶像。
  孙中山一见面就问他:“熊君在此学什么?”
  得知熊克武在学习军事,孙中山又问:“为什么要学习军事,你认为学来有什么用?”
  答案几乎脱口而出:“当然是为了富国强兵。”
  这是标准答案。很多留日学生尽管在潜意识里早已离经叛道,但他们能用来答题的还是出国前记住的答案。
  得换换名堂了,要不然革命党到东京来干什么?
  孙中山斩钉截铁地说:“熊君错了!”
  这位未来的国父侃侃而谈:“当前国势如此微弱,并非仅仅因为军事不如列强,不如的地方多得去了,那么根本到底在哪呢,就在于清廷腐败。”
  “试想,有这样一个无能政府在那里,它会用你吗?退一步说,就算它会用你,也来不及了——等你好不容易学成回国,国家已经亡了。”
  对熊克武来说,这绝非空洞飘渺的大道理,而是触目可及的残酷现实:从先前国内政府对待他们这些自费生的态度来看,一腔热血换来的极可能是报国无门。
  曾经的踌躇满志,变成了眼前的一片茫然,我们的前途到底在哪里?
  孙中山把自己的答案告诉了他,那实际上也是革命党的基本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有一种独特的体验,叫作醍醐灌顶。就在这一刻,它属于熊克武。
  此后的一切均顺理成章。1905年8月19日,熊克武加入了同盟会。履行完宣誓仪式,孙中山把他带到隔壁:“祝贺你,自今天起,你就不是清人了。”
  加入同盟会的川籍留日学生共有数十人,其中熊克武还参与了同盟会总部的机要工作。在他所要掌握的联络暗号中,被清晰地打上了民族革命的印记——
  问:你是哪里人?答:汉人。
  问:持何物?答:中国物。
  问:做何事?答:天下事。
  一把火刚刚点起,迎面却浇来一盆冷水。
  革命党人口诛笔伐的“腐败清廷”可不是木头,东京的热闹景象引来的是惶恐和吃惊:我们要培养的是接班人,可不是掘墓人。
  赶快动用外交牌,让作为东道主的日本人好好管管。
  此时日俄战争刚刚结束,日本要拓展自己在东三省的利益,就不能置中方的要求于不顾。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新规则,其中一条,就是不论你进入公立还是私立学校,一律都得由驻日公使出具担保。
  留给自费生学军事的唯一一条路也被堵死了。这些新规则毫不意外地引起了强烈反弹,在同盟会的领导下,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举行了罢课抗议,一部分人决定直接罢课回国,其中最有名的是“鉴湖女侠”秋瑾,熊克武也名列其中。
  这些回国的留学生,大部分都是自费生。原因不言自明,公费生有担保有前途,“又吃纣王口粮,又说纣王无道”的人虽有,但总比不上自费生多。
  熊克武他们回国,可不是坐在家里歇着,有的是要兴办学堂,比如秋瑾,有的是要发展武装,比如熊克武,而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发动起义,政府即将为自己的连续失策付出代价。
  同盟会总部认为,长江流域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四川因位居长江上游,要第一个拿下来。
  四川起义的任务就此落到了川籍的熊克武等人身上。
  革命党人都是由学堂里读书的白面书生演化而来,要发动起义,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必须寻找同盟者,这些同盟者要天不怕地不怕,敢造翻能造翻。恰好巴蜀盆地最不缺的就是此类好汉,这就是哥老会,当地称为袍哥。
  早年的黑社会可不比如今,只知道为了收取保护费或一己私怨砍砍杀杀,人家除了吃饱饭外,还有政治上的理想追求,比如袍哥就是如此。这个秘密组织创立于明末清初,其宗旨是“反清复明”,两百多年过去,甚至连他们自己对辫子之类都习以为常了,但却从未放弃当初的誓愿。
  革命党要“驱逐鞑虏”,袍哥要“反清复明”,大家在这一点上结成了同志。在熊克武回国之前,袍哥中的舵把子佘英已受到革命党的格外关注。
  舵把子相当于黑社会大哥。佘英高大魁梧,义薄云天,在袍哥会党中拥有极大的号召力。更为难得的是,他还忧国忧民,对私下流传的“禁书”《革命军》和《警世钟》一见倾心,曾在群众中广为宣讲。据说当他在市井演讲时,“听者如堵”,没有不为之感动的。
  经川籍同盟会员相邀,佘英赴日本拜谒孙中山,并加入了同盟会。熊克武在确定起义地点时,考虑泸州是佘英的家乡,袍哥力量又很强,遂将那里定为四川的首义之地。







阅读提示:铁血雄兵川军团·巴蜀争雄的作者是关河五十州,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铁血雄兵川军团·巴蜀争雄下载地址

上一本:囹圄:第一类型危险
下一本:九宫猎局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