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萧红 日期:2014-08-27 08:51:20
萧红是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才情出众的女作家,从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到1942年病逝,在9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创作了长、中、短篇小说百万字。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小说兼具诗和散文特征,文体独具特色。《萧红经典作品选》主要是选录了萧红生命最后几年,也是她创作黄金期所写的小说精品《小城三月》《手》《马伯乐》《呼兰河传》,让您体味一代才女轻盈的文笔,绘画式的语言,抒情诗的意境。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为张迺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后来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于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1936年,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享年31岁。
目录:
小城三月
手
马伯乐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手马伯乐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呼兰河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鲁迅评价萧红的作品
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些比“像”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评价《呼兰河传》
萧红的力作将因它们历久常新的内容及文采,终究会使她跻身于中国文坛巨匠之林。
——莫言作品的传播者、英语世界声望最高的中文翻译家葛浩文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的钻出了土皮。放牛的孩子,在掀起了墙脚片下面的瓦片时,找到了一片草芽了,孩子们到家里告诉妈妈,说:“今天草芽出土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抢根菜的白色的圆石似的籽儿在地上滚着,野孩子一升一斗地在拾。蒲公英发芽了,羊咩咩地叫,乌鸦绕着杨树林子飞。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杨花满天照地飞,像棉花似的。人们出门都是用手捉着,杨花挂着他了。草和牛粪都横在道上,放散着强烈的气味。远远的有用石子打船的声音,空空……的大响传来。
河冰化了,冰块顶着冰块,苦闷地又奔放地向下流。乌鸦站在冰块上寻觅小鱼吃,或者是还在冬眠的青蛙。
天气突然地热起来,说是“二八月,小阳春”,自然冷天气还是要来的,但是这几天可热了。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在榆树还没变黄之前,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
春来了。人人像久久等待着一个大暴动,今天夜里就要举行,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参加到解放的尝试……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蛊惑……
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
姨母本来是很近的亲属,就是母亲的姊妹。但是我这个姨,她不是我的亲姨,她是我的继母的继母的女儿。那么她可算与我的继母有点血统的关系了,其实也是没有的。因为我这个外祖母是在已经做了寡妇之后才来到的外祖父家,翠姨就是这个外祖母的原来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儿。
翠姨还有一个妹妹,她的妹妹小她两岁,大概是十七八岁,那么翠姨也就是十八九岁了。
翠姨生得并不是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假若有人在她的背后招呼她一声,她若是正在走路,她就会停下;若是正在吃饭,就要把饭碗放下,而后把头向着自己的肩膀转过去,而全身并不大转,于是她自觉地闭合着嘴唇,像是有什么要说而一时说不出来似的……
而翠姨的妹妹,忘记了她叫什么名字,反正是一个大说大笑的,不十分修边幅,和她的姐姐完全不同。花的绿的,红的紫的,只要是市上流行的,她就不大加以选择,做起一件衣服来赶快就穿在身上。穿上了而后,到亲戚家去串门,人家恭维她的衣料怎样漂亮的时候,她总是说,和这完全一样的,还有一件,她给了她的姐姐了。
我到外祖父家去,外祖父家里没有像我一般大的女孩子陪着我玩,所以每当我去,外祖母总是把翠姨喊来陪我。
翠姨就住在外祖父的后院,隔着一道板墙,一招呼,听见就来了。
外祖父住的院子和翠姨住的院子,虽然只隔一道板墙,但是却没有门可通,所以还得绕到大街上去从正门进来。
因此有时翠姨先来到板墙这里,从板墙缝中和我打了招呼,而后回到屋去装饰了一番,才从大街上绕了个圈来到她母亲的家里。
翠姨很喜欢我,因为我在学堂里念书,而她没有,她想什么事我都比她明白。所以她总是有许多事务同我商量,看看我的意见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