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菡彬 日期:2014-08-31 23:50:12
本书通过对当代戏剧种种现象的分析,并结合戏剧史、戏剧理论和外部文化环境的视角,梳理了当代戏剧危机的根源在于交流语境的危机,并进而探讨了交流重建的可能性,试图为戏剧的未来打开思路。从文化继承的角度来讲,本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邓菡彬,1979年出生,北京大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纽约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文联全国中青年编剧研修班结业。现为海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系副教授、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工作室特约研究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2009年在北京参与发起和创立戏剧演出团体“戏剧骨坊”,担任导演和演员。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冲突的舞台》一文获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提名奖。出版教材《编剧经典案例十讲》(北京大学出版社)。戏剧作品曾参加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上海先行青年创意戏剧节等。指导学生排演的作品也曾在中国校园戏剧节、北京金刺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获奖。
目录:
导论/001
第一章戏剧演变中的表意与表演/014
第一节表意与表演相圆融的可能与不可能/014
一从《赵氏孤儿》的当代演出说起/014
二圆融的剧场(一)——元刊本《赵氏孤儿》/019
三圆融的剧场(二)——其他元刊本杂剧/030
第二节表演主导时代的表意与表演/038
一从现当代《桃花扇》《牡丹亭》的演出说起/038
二折子戏与娱乐小戏:当表演脱离表意/044
三从“花雅之争”到京剧的兴盛:被选择的表演/051
第三节表意的强制及仍然存在的分裂/057
一从2009年作家大戏《操场》说起/057
二强制性的表意对戏剧资源的选择/063
三强制性表意的极致:样板戏的内在戏剧结构/071
第二章戏剧交流语境的危机及应对/079导论/001
第一章戏剧演变中的表意与表演/014
第一节表意与表演相圆融的可能与不可能/014
一从《赵氏孤儿》的当代演出说起/014
二圆融的剧场(一)——元刊本《赵氏孤儿》/019
三圆融的剧场(二)——其他元刊本杂剧/030
第二节表演主导时代的表意与表演/038
一从现当代《桃花扇》《牡丹亭》的演出说起/038
二折子戏与娱乐小戏:当表演脱离表意/044
三从“花雅之争”到京剧的兴盛:被选择的表演/051
第三节表意的强制及仍然存在的分裂/057
一从2009年作家大戏《操场》说起/057
二强制性的表意对戏剧资源的选择/063
三强制性表意的极致:样板戏的内在戏剧结构/071
第二章戏剧交流语境的危机及应对/079
第一节仿真的交流与英雄主义的不交流/079
一观念戏剧与仿真的交流/080
二理论问题(一):斯式体系的内在矛盾/088
三从《推销员之死》到《恋爱的犀牛》:失败英雄的重生/093
第二节戏剧危机与对不交流的批判/098
一戏剧危机:从《雷雨》《茶馆》说起/098
二理论问题(二):布莱希特的叙事剧理想;简和繁的两种讨论/113
三从布莱希特戏剧的中国搬演说到《鸟人》的“异化”/123
第三节神圣召唤的复活及其消费倒影/130
一彼岸:两种方向的正读/130
二理论问题(三):从阿尔托、格洛托夫斯基到彼得?布鲁克/138
三从“我们”到“我们”:神圣戏剧如何着陆/144
第三章重审交流语境与戏剧的交流重建/151
第一节在宏大社群性崩溃之后/151
一从《红灯记》谈起:重审微观社群性与“仁”/151
二戏剧中的微观社群性:《红白喜事》等三部戏/163
第二节去宗教/仪式的社群性/175
一去宗教/仪式:戏剧史与戏剧文化/175
二戏剧:渎神的快感以及快感的强度/186
三《切?格瓦拉》及其他:在杂多与仪式之间/193
第三节复杂语境与戏剧的交流重建/200
一文化背景:复杂交流语境下的社群与主体;“演员”齐泽克/200
二意识形态的神圣客体——《青春禁忌游戏》《哗变》及《我爱桃花》/205
三以表演工作坊为代表的台湾戏剧与杂多性/212
第四章戏剧人类学视角下的观察与实验/220
第一节重重符号帷幔下的戏剧肉身/220
一《暗杀》:从两种表演体系的差异说起/220
二自我出发与符号体系的坚硬墙壁/227
三此在的间离/233
第二节剧场的缝隙:缝合或撕开/241
一从观众的咳嗽和演员的汗珠说起/241
二《奋斗》:在戏剧、电视剧、小说之间/245
三影像剪辑时代的戏剧封装与反封装/251
第三节“知识分子戏剧”还是“群众戏剧”/263
一“群众戏剧”的可能性与可能的误区/263
二“作为社会论坛的戏剧”之批判/270
三重塑雕像的权力:世俗与崇高的舞台辩证法/273
结论/279
参考文献/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