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旭红 日期:2014-09-03 15:44:56
《改变思维》是一部哲学随笔。作者钱旭红深感现实生活中我们中国人多精神素质在弱化和退化,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缺乏科学创新能力。于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强调科学思维的理性力量,强调逻辑思维重建的路径。书稿以随笔形式写成,有很多假想假说,散发出可贵的思想闪光。<br/> 《改变思维》主要内容包括:人类的童年:变与不变——《易经》与《圣经》;民族的智商与情商;东西方认识起点的差异:无与有等。
作者简介:
钱旭红是华东理工大学校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录:
自序第一篇思维与精神人类的童年:变与不变一《易经》与《圣经》民族的智商与情商东西方认识起点的差异:无与有走向无限的有限元:东方的弯圈与西方的直线推动改变的幕后导演:时间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思维自由与精神独立思维的自由度思维角度的多样性态度是改变的第一步:返璞归真改变思维幽默与寓意找回丢失的东方形式逻辑和科学实验东西方的逻辑差异:形式和辩证想象与童真走出精神的绝对贫困: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第一要义:质疑与关爱我要到哪儿去?思想精神的遗传与升华上帝般的睿智:善待观点超越观点原理与应用比较和反差反省是思维和精神的纠错机制总被丢失的台词:条件与限度结构与功能过程与结果通达的要领:爱智慧爱真理道家:无为无不为第二篇知识与学科打破知识的神话:知识的正负效应知识的特殊功效:思维和精神的载体破除学科崇拜:学科和知识的起源与局限平面几何和九九归一思维和学科的化石:古代中医与现代医学挣脱牛顿的控制:机器的世界难以表述的飘忽不定:测不准的世界道无恒道: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差异我从哪儿来?元素的轮回超越左右:手性对称构筑的世界被动进化与主动进化环环相扣的生死接力善待生死与终极关怀超越生死:碳文明与碳轮回新学科的诞生与社会、产业的转型科学与科学以外情感寄托与理陛张扬心中的主人:信仰和偶像独处的人需要伴:宗教哲理的启示脑心关系:心理学与量子力学健康和心态与情绪忧郁与睡眠及催眠转换思维:失败与成功心理的自我修炼与提升自我中心与自我迷失中庸恭让与特立独行人生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三篇个人与教育人是不完美的神人是思想时代不可穷尽的资源人的教育与幸福感悟出世与人世禅修与身心训练重新定义人:工具与图腾我是谁?职业与兴趣家庭教育:家训启示隐形教育:不露声色不同的思维导致不同的教育从太学、书院到大学第四篇生态与社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自然生态人格上帝与自然上帝生态和社会的基本条件:阳光与水竞争共生:人和社会与生态诸子百家与帝王独唱东亚和中华文明欧美与中华文明自省自觉和文明进步权力和资本及其联姻权力“艾滋病”苏联与美国东西方极端运动的启示官员和公务员社会的智慧形态社会治理结构和思维逻辑社会凋亡与进步附录大学与使命后记 不知是地理生态环境差异,还是人种饮食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对世界认知的重大差异。<br/> 中华的真正哲学和科学主流的始祖是道家和墨家,这由“道”催生中医药等发展可知。中国的老子在宇宙发生上使用“无”,在与“有”相对应的意义上使用“无”(如“墙”为“有”,室内空间为“无”),突出“无”的功用和第一性。<br/> 道的“无”是描述进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道无形,指“道”不能轻易为人感官直接感知,却是真实存在的规律,人们不要被假象迷惑:再者,大道起始于无,无是真实世界的天地万物之源,不能执著于有,而忽略无。<br/> 中华认知由“无”始,声明无中生有,强调万物、万事、众人的相互联系,强调的是无、阴、弱,守拙,无生有,有生万物。要有我必须先无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善学习,从而诞生了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哀兵必胜”这样的天书和太极拳“柔中有刚”这样的运动,力避表面得力的“扬汤止沸”,而行彻底有效的“釜底抽薪”、“欲擒故纵”。<br/> 西方的哲学起源和始祖在希腊,希腊的学说框架经欧洲文艺复兴并借助基督教的传播,导致现代科学的出现,西方思维流行全世界。今日人类文明很大程度上来自希腊,而当代希腊在欧盟债务危机中,竟成为“欧猪”,这对历史则是苦涩的嘲讽,其中深刻的根源需要深思。<br/> 古希腊哲学可概括为,先肯定世界的存在(有),而后追问变动世界内的本质、本源是什么,从而形成诸多哲学流派。<br/> 西方认知由“有”始,有生万物。强调万物、万事、众人的分门独立。强调的是有、阳、强,有胜无,强胜弱,刚压柔,喜好到处布道。<br/> 诞生了描述弱肉强食“进化论”这样的天书,以及其被无限延伸形成的法西斯理论基础——社会达尔文主义:优生学,以及拳击这样猛烈的运动。直到近年,源自西方的现代科学在研究宇宙起源时,才刚刚认知、证明“无”的独特意义。<br/> 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血液中的基因是儒道释(儒家、道家、释迦牟尼)。有趣的是,源自古印度但在印度已几近消失、发展光大于中华随之传遍全世界的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则为“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通过有或者无去认知空。尤其大乘佛学,先假定“现实世界”的存在(即有),继而分成“有”和“无”两种解释及争论。空宗认为,现实因缘而起,没有不变的恒定性,所以“空”;有宗认为,现实世界是唯识变现的“有”,所以“空”。<br/> 有人创新理解为,佛的“空”只描述状态,没有强调世界“本源”的含义,只是说明万物相同。佛的“空”不是真正普通意义上的空空如也,“四大皆空”并非否定客观世界“有”的存在,而是强调大干世界种种表象背后不为人知的真实。佛教认为,事物是由条件(如地、水、火、风等)构成而存在,俗称“因缘和合”。“空”不选择世俗的“有”、“无”两边,不是非此即彼。“空”不是“有”,也不是“无”:超越有无二者,但又与二者关联。<br/> 看破红尘的“空”,在认识匕扩大了人类的视野,不失为一种方法,对抚平人心的创伤、保证精神世界的安宁具有积极意义,对改变现实世界、利用欲望推进文明发展具有消极作用。<br/> 中华与西方如此不同,变换不同的视角看世界,都得到了令人惊讶的真知灼见。个中差异的起源是什么?地缘政治学在国际关系上很受人吹捧,但可能建立地缘心理学才能寻找到东西方“无”与“有”认识差异的本源。<br/> 西方从有、有我出发,强调人权、法治、自由、民主。中华从无、无我出发,强调中庸、孝悌、悲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无为无不为。<br/> 许多大师出现在清末民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既系统继承、发扬了中华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也系统习得、继承和发扬了西方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无”与“有”的结合,真正实现了文明上的中外交融、东西合璧。<br/> 无的意识对中华及东方思维的影响随处可见:以处下、处弱、处柔、处庸的态度处理人、事、物;对敌者不要仇恨,而要可怜;对可怜之人,需要提醒其必有可恨之处。无的意识在中国古言中的体现还有:办事以不即不离之法,用心在有意无意之间。<br/> 德、俄、美等西方国家的幸运动物是鹰,敏锐不屈,咄咄逼人,鹰击长空;中国的幸运动物是龙,腾云驾雾,神秘莫测,神龙见首不见尾。这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了东西方在无与有方面的思维差异。P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