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羡林 日期:2014-09-27 09:56:41
朱光潜、老舍、梁实秋、沈从文……季老读人,读出了衣钵相传的恩德,读出了天涯知己的缅怀。论书院、谈藏书、漫谈国学、解剖哲学……季老谈书,深入浅出,深于情,明于理,给人以启迪。本书收录季羡林先生关于读人与读书的文章,共分两辑:第一辑,数风流人物;第二辑,读书破万卷。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唯一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精于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享年98岁。
目录:
第一辑:数风流人物
西谛先生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悼念朱光潜先生
遥远的怀念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回忆梁实秋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记周培源先生
哭冯至先生
我眼中的张中行
回忆陈寅恪先生
悼念邓广铭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第一辑:数风流人物
西谛先生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悼念朱光潜先生
遥远的怀念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回忆梁实秋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记周培源先生
哭冯至先生
我眼中的张中行
回忆陈寅恪先生
悼念邓广铭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忆念郑毅生先生
追忆哈隆教授第二辑:读书破万卷
《夜会》(书评)
读朱自清《背影》
西化问题的侧面观
论聘请外国教授
可怕的隔膜
坐拥书城意未足
论书院
藏书与读书
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
国学漫谈
写文章
开卷有益
东方文化
哲学的用处
精华与糟粕
我最喜爱的书
公德(一)
公德(二)
公德(三)
公德(四)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1903.3.20-2002.1.10)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节选自央视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的颁奖词
先生苦学不倦,笔耕不辍,著作丰厚,学问深刻,用力甚勤,掘获甚广,实为人中麟凤。先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尤为人之楷模。先生的人品深为我所景仰。
——温家宝总理写给季羡林94岁诞辰的贺信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我自己是喜欢而且习惯于讲点实话的人。讲别人,讲自己,我都希望能够讲得实事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1903.3.20-2002.1.10)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节选自央视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的颁奖词
先生苦学不倦,笔耕不辍,著作丰厚,学问深刻,用力甚勤,掘获甚广,实为人中麟凤。先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尤为人之楷模。先生的人品深为我所景仰。
——温家宝总理写给季羡林94岁诞辰的贺信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我自己是喜欢而且习惯于讲点实话的人。讲别人,讲自己,我都希望能够讲得实事求是,水分越少越好。过于谦虚是矫情,过于自吹自擂是老王,二者皆为我所不敢取。
——季羡林《在病中》
《坐拥书城意未足》古今中外都有一些爱书如命的人。我愿意加入这一行列。
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但也能给人带来麻烦,带来灾难。在大革文化命的年代里,我就以收藏封资修、大洋古书籍的罪名挨过批斗。1976年地震的时候,也有人警告我,我坐拥书城,夜里万一有什么情况,书城将会封锁我的出路。
批斗对我已成过眼云烟,那种万一的情况也没有发生,我“死不改悔”,爱书如故,至今藏书已经发展到填满了几间房子。除自己购买以外,赠送的书籍越来越多。我究竟有多少书,自己也说不清楚。比较起来,大概是相当多的。搞抗震加固的一位工人师傅就曾多次对我说:这样多的书,他过去没有见过。学校领导对我额外加以照顾,我如今已经有了几间真正的书斋,那种卧室、书斋、会客室三位一体的情况,那种“初极狭,才通人”的“桃花源”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了。
有的年轻人看到我的书,瞪大了吃惊的眼睛问我:“这些书你都看过吗?”我坦白承认,我只看过极少极少的一点。“那么,你要这么多书干吗呢?”这确实是难以回答的问题。我没有研究过藏书心理学,三言两语,我说不清楚。我相信,古今中外爱书如命者也不一定都能说清楚。即使说出原因来,恐怕也是五花八门的吧。
真正进行科学研究,我自己的书是远远不够的。也许我搞的这一行有点怪。我还没有发现全国任何图书馆能满足,哪怕是最低限度地满足我的需要。有的题目有时候由于缺书,进行不下去,只好让它搁浅。我抽屉里面就积压着不少这样搁浅的稿子。我有时候对朋友们开玩笑说:“搞我们这一行,要想有一个满意的图书室简直比搞四化还要难。全国国民收入翻两番的时候,我们也未必真能翻身。”这绝非耸人听闻之谈,事实正是这样。同我搞的这一行有类似困难的,全国还有不少。这都怪我们过去底子太薄,解放后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一时积重难返。 我现在只有寄希望于未来,发呼吁于同行。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日积月累,将来总有一天会彻底改变目前这情况的。古人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让我们大家都来当种树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