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河海 日期:2014-10-09 11:39:16
作为北京知识青年,作者和清华大学附属中等技术学校的十几个同学于1969年1月到陕西省延安地区宜川县秋林公社焦家村插队,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与黄土高原上的农民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自觉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跟他们结下了生死情谊。小说通过描写李政等十几个知青在焦家村插队扎根、劳动锻炼的成长历程,展示了他们在广阔天地里苦闷徘徊、探索追求的思想轨迹,以及和当地农民为了生存而辛苦拼搏的生活情景。
作者简介:
作者于河海,祖籍山东荣成,1948年生于吉林。1969年1月赴陕西省延安地区宜川县秋林公社插队。1972年春被推荐到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上学。1975年至2008年,在北京铁二中、北京八中等学校任高中语文教师。曾主编和参与编写十余种图书,发表文学评论及学术论文数十篇,共计撰写文字三百余万。
目录:
第一章 初到农村第二章 三座大山第三章 造孽第四章 性·生·活第五章 甘洒热血写春秋第六章 六畜与知青第七章 祸起萧墙第八章 肉食者谋之第九章 探亲记第十章 北京干部第十一章 如此爱情第十二章 驮水坡 难说再见李政们插队的村庄叫焦家村,行政归属于陕西省延安地区宜川县秋林公社;地里位置是陕北黄土高原东南的末端。 如果站在焦家生产队的场院上,往北望去就是黄土高原,偏西一点儿二百四十里开外就是延安;正西面五十多里是县城宜川;而南面十几里远的地方则是一面大山,这里的人们习惯叫它南山,南山的后面还是山,都是森林,人烟稀少。东面五六十里就是黄河,闻名中外的壶口瀑布就在那边。 焦家的人说,他们祖上原本住在河南三门峡一带,也不知是几百年前,有户人家逃荒要饭离乡背井;他们顺黄河逆行北上,到宜川河水进入黄河的地方,就逆宜水西行,看到川里的好地方都有人家开发了,就在走进川里五十来里的地方向北随意地拐进了一条小沟沟。一路披荆斩棘翻沟过坎的,就到了现在的驮水坡下,实在走不动了,就坐在水沟边上的一块大石头上歇息。忽听得有汩汩的流水声,回头一看,一股清泉从上面的一块石头缝隙中流出,原来那是一个泉眼。他们伏下身子喝了几口,感到十分甘甜,浑身顿觉舒爽轻松了许多。由于周围杂草丛生,便断定这里没有人来过。他们认为这是上天庇佑他们,给了他们一个生存的家园。他们顿时精神百倍,沿着现在的驮水坡方向开路上去,打了窑洞住了下来。几十代过去,演变成了今天五十来户三百多口人的村落——焦家村。 这只是焦家村来历的一个版本,是李政到焦家这几天以来从福娃子那里听说的。圣人孔宪颜说:“你知道吗(这是圣人的口头禅)?荐山大叔说他们祖上是明朝的一个大官,本姓姚,因得罪了皇帝,就跑到这儿藏匿起来改成焦姓,再没有出去,后来就形成了焦家村。”李政问:“那他们干嘛不把姚氏当祖先呢?”圣人说:“你知道吗?荐山说了,现在的运动都抓阶级斗争,贫下中农多吃香啊,谁还把个封建官僚当祖宗。” 这天晚上,福娃子叫所有知青到小学校去开会。 小学校坐落在涝池(第三章有介绍)畔的西面,是由过去的焦家祠堂改建的,院里除了西边有个小戏台外,北面就只有一个二十多平米的教室,东面就是个门。李政们进入教室时,里面已经坐了半屋子人了。前面留了两排座位是给知青的。黑板上写着八个大字: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字还工整,李政估计是焦作田老师写的。主持会议的是一队生产队队长焦荐原(一队没有政治队长,没人愿意当,就由二队福娃子兼着)。他很严肃地说:“人到齐了,咱们开会了。没来的查他一下,扣他三天工分。”这时有人笑。他说:“不许笑,再笑扣半个工分。好了,把富农分子树仁三大(读‘dá’,‘父亲’之意;三大就是三叔)带上来。”又有人笑。他说:“是我口误,我该打。”他就拍了自己嘴一下,又说:“这回不扣工分,我重说,把富农焦树仁坏分子押上来。”这时一个五十来岁的老汉从知青后面的座位上站了起来说:“不费大家力,我自己上来。”说着他站在黑板前自觉地低下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