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乔生 日期:2014-11-19 12:33:28
《鲁迅:战士与文人》较为详细地讲述了鲁迅照片的拍摄过程和流传情况。一个人照相时,会不自觉地显出紧张严肃的神情,从鲁迅的相册中,我们的确能看到较多严肃冷峻的面容。在崇尚阶级斗争、革命运动的时代,鲁迅性格中的这一面很容易被聚焦、放大。但这样的时刻的定格,不能作为他的全部生活和整体性格的表征。不能因为鲁迅照相时少笑容,就说他是刻薄寡欢之人。正如鲁迅自己说的:“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鲁迅的两本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如题目所示,前者激越,后者婉转,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论者会有所偏重,可以理解,但不能夸大一面而忽略或者遮蔽另一面。鲁迅的形象,“战士”之外,另一面其实很明显,就是文人的一面。
作者简介:
黄乔生,1964年生,河南南阳人。198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1986年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现任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期从事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编辑多种大型史料丛书,如《回望鲁迅》(22卷)、《回望周作人》(8卷)、《鲁迅博物馆藏品精选丛书》(5卷)等。著作有《度尽劫波——周氏三兄弟》,《自然与人生的盛宴》、《鲁迅与胡风》、《鲁迅图传》、《鲁迅像传》等;译作有《漫长的诉讼》、《汤姆·琼斯)》等。
目录:
随笔
民族魂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丰碑——《鲁迅全集》
关于《鲁迅与韩愈》
鲁迅语录阅读小札
梦里依稀慈母泪——为“珂勒惠支和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巡回展”而作
仰望与沉思——鲁迅诞辰130周年暨中国新兴木刻运动80周年随想
杨宪益与鲁迅著作英译
一篇鲁迅未译的演讲《论英语之研究》译后记
辛亥革命前后的鲁迅
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和反思
古都北京与经典鲁迅
日本记者笔下和镜头前的鲁迅——1933年大阪((朝日新闻》上的一篇报道和一帧照片
关于鲁迅“中式服装”照片的拍摄时间和地点
演讲随笔民族魂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丰碑——《鲁迅全集》关于《鲁迅与韩愈》鲁迅语录阅读小札梦里依稀慈母泪——为“珂勒惠支和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巡回展”而作仰望与沉思——鲁迅诞辰130周年暨中国新兴木刻运动80周年随想杨宪益与鲁迅著作英译一篇鲁迅未译的演讲《论英语之研究》译后记辛亥革命前后的鲁迅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和反思古都北京与经典鲁迅日本记者笔下和镜头前的鲁迅——1933年大阪((朝日新闻》上的一篇报道和一帧照片关于鲁迅“中式服装”照片的拍摄时间和地点演讲善意与温情:“鲁迅与仙台”研究的基调——在“鲁迅与仙台”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谈谈鲁迅的自然科学修养——在“人文与科技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毛泽东箴言》与《鲁迅箴言》——在中央党校干部进修班“学员论坛”上的演讲战士品格,文人情怀:鲁迅形象的两面——在首都图书馆“人文精神与文化名人”讲座上的演讲鲁迅的职业选择和身份认定——在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论坛上的演讲民族魂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他以犀利的文笔,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批判精神,高度的自省意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时代的代言人、社会的良心、民族的灵魂。一鲁迅出生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江南水乡城市绍兴。这里山川秀美,俊杰辈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克强敌;王羲之兰亭法书,辉耀千秋;汉代王充,力疾虚妄世风;晋代嵇康,痛诋礼教虚伪;宋代诗人陆游志在报国,辞情悲壮;明代徐渭独立不羁,抗世违俗;清兵南下,明朝将亡,王思任为绍兴发出激昂慷慨的呐喊:此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1881年,鲁迅出生时,这块古老的土地不但在民族压迫下呻吟,更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大屈辱。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列强人侵,政府腐败,民心涣散,失败的阴影笼罩全国。鲁迅生长于书香门第。虽然当时的读书脱不出读“四书五经”应科举考试的老路,但毕竟有助于儿童少年熟悉中国古典文学。鲁迅自幼聪颖,博闻强记,长辈的开明思想也使鲁迅从小培养了广泛读书的爱好,使他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民间文化的熏陶。即如读史,除正史之外,他还广泛涉猎野史杂说,两相参较,纠正了正统历史观灌输的某些偏见,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从印制粗劣的插图本古代小说的绣像中,鲁迅得到了初步的美术教育,这对他后来的美术研究和鉴赏乃至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他后来提倡版画,介绍西方美术,养成了高超的艺术鉴赏力,都可谓其来有自。书本知识固然必要,而现实的经历更深刻地影响到他的人生观和性格发展,并且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养料。农民的贫苦凄惨生活,让他感知了世事的艰难;祖父因为科场舞弊被判重刑,为疏通关节,免死减刑,周家不得不典物卖田,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家庭经济也陷于拮据。避难到亲戚家时,竞被人称为“乞食者”,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创伤。父亲的病逝雪上加霜,使作为长子的鲁迅过早地承担了家庭责任,养成了沉稳和敏感的性格。家道衰落使他无法继续走科举考试的道路,也不能就读学费昂贵的新式学校,于是只好选择不收学费的军校。这在世人看来是不务正业,是“将灵魂出卖给魔鬼”。但这对鲁迅来说是一个机会,让他去寻找与家乡这些眼界狭小、作茧自缚的人们不同的人们。南京的读书生活让鲁迅接触了新知识,为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科技进步使一些国家获得领先地位,不久前打败中国的日本就大大得益于科学,中国应该急起直追,这是当时有志之士的观念。从旧学与新学的对比中,从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差异中,鲁迅渐渐觉悟了。1902年,鲁迅获得了赴日留学的机会。在日本这个中国留学生众多、反清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地方,鲁迅不但学习了新知识,更培养了革命志向。他勤于思考,能参照他国的历史现实,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他探究中国民族精神衰萎的原因,萌生了改造国民性的理念。抱着治病救人并且通过医学传播科学知识的理想,他选择学习医学。在相对偏僻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作为该校唯一的中国留学生,他学习努力,在日语还不很熟练的情况下,成绩位居中游。但一年多的学习使他认识到,医学并非他的兴趣所在,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也使他产生了厌倦情绪,而早年对文学的爱好更时时在召唤他。当时,日俄两国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在中国的土地上开战;而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甚嚣尘上,深深地刺激着他。这一切,使他最终下定决心放弃医学,从事可以激发人心、疗治精神病痛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