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冠英 日期:2014-12-04 14:23:26
五十丝弦记逝年,庄生晓梦已如烟。诗人比兴容多义,无事纷纭议郑笺。——余冠英 余冠英先生与诗结缘极深,一生研诗、品诗、写诗、谈诗。本书所收的十余篇文章,或考据,或分析,或讲解,或品读,有短有长,其主旨皆离不开一个“诗”字。有舂容大章,也有残丛小语,文字平易、娓娓道来,相信读者会于其中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无穷魅力。
作者简介:
余冠英,(1906-1995),著名学者,中国古典文学专家。193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后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遗产》杂志主编。经他主持编选的《唐诗选》,为公认的唐诗最佳选本之一。
目录:
说雅
四言、五言和七言——谈古诗的体裁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序
《诗经选》前言
关于改诗问题——讨论《诗经》文字曾否经过修改的一封信
关于《陈风株林》今译的几个问题
乐府歌辞的拼凑和分割
汉魏诗里的偏义复词
论蔡琰《悲愤诗》
曹操的两首诗
建安诗人代表曹植(一九二至二三一)
吴声歌曲里的男女赠答
说鲍诗
李白纪念馆成立纪念
诗论十首说雅四言、五言和七言——谈古诗的体裁《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序《诗经选》前言关于改诗问题——讨论《诗经》文字曾否经过修改的一封信关于《陈风株林》今译的几个问题乐府歌辞的拼凑和分割汉魏诗里的偏义复词论蔡琰《悲愤诗》曹操的两首诗建安诗人代表曹植(一九二至二三一)吴声歌曲里的男女赠答说鲍诗李白纪念馆成立纪念诗论十首题诗
编者按语
编者按语侯明 余冠英先生生于松江,长于扬州,自小既深受家乡学术传统的熏染沾溉,饱读诗书,又近承“五四”叛逆精神的启迪滋养,锐意创新。他先拜创造社宿将洪为法先生为师,启蒙入门,每能感时忧世,濡染为文;继与亦师亦友亦姻亲亦乡党的朱自清先生订交,常有切磋问难、推研托属之幸,终能探赜博雅,究成大家。 余冠英先生从研究新文学入手—其清华毕业论文即为《论新诗》,由朱自清指导。后来朱氏在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撰写《导言》时,还曾引以佐证。继而,余先生把所藏新文学资料悉赠朱自清先生当年的研究生王瑶,自己则溯及中古,浸淫多年,却能得之于心。最后,再进而达至先秦,而于天人之际、古今之变间,深入浅出,通中见微,俗中得雅。冠英先生尝自愧于时人称之为“文学史家”,总是谦逊地自谓仅对中上古文学略知一二而已,其沉厚内敛谨慎为人迥于当下某些放言大师相异,更令吾辈后人心仪、景仰,如山、如石。 本集文字分为几个部分。一是余冠英先生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经过精研肯綮而对中古文人诗产生的深刻感悟;二是冠英先生在对《诗经》、曹魏建安诗、乐府诗以及汉魏六朝诗进行了系统研究后,而对中国上、中古诗歌历史架构所进行的多方位、大视角、俯瞰式的整体把握和全息勾勒;三是冠英先生个人在读诗之余,对某些闪现脑际灵光电火的巧妙捕捉,对某些激荡胸臆感慨唏嘘的诗意呈现,虽断章短帙,却无不兴味杳然、蹁跹成趣,即或于识见大端,亦足于点到为止之处,力透于纸背,烛照于后愚。重温先辈旧文,字里行间,恳切精到,如握如谈,更使我悠然忘情,不知今夕几何!
二○一四年三月
说雅(书摘) (四)“博”有“大”义,雅也有“大”义,《世说新语》有“雅量”一门,雅量即是大量。“博”与“雅”相连成词是常见的,多识广闻谓之“博雅”,如《楚辞章句》谓淮南王“博雅好古”。量洪识大亦谓之“博雅”,如《三国志》载诸葛亮谓姚掾“并存刚柔,以广文武之用,可谓博雅矣”。对于人品而言,像黄宪那样“汪汪若千顷波”方不愧“雅流”。对于诗文而言,有这样汪汪千顷的气象,也没有不雅的。《诗眼》引黄山谷的话道:庭坚因莘老之言遂晓老杜高雅大体。老杜的诗体所以为高雅,和这个“大”字极有关系。(《唐诗别裁集》谓杜甫诗“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扬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别于盛唐诸家独称大宗”。)假如我们举李、杜、韩、苏和四灵、江湖作比较,问一问何者为雅?答案大概不会有两样。二者所以有雅俗之分,并非由于古近不同,而是因为“大”、“小”悬别。“大方”是雅的别称,而“小气”是俗的异名,在寻常俗语中已见出博大和雅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