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经典读库》编委会 日期:2014-12-11 03:13:54
著名作家郑振铎曾对民国以来的作家做出过高度评价:“假如我们说,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有什么成就,无疑的,我们应该说,他们是颠扑不破的巨石重阵。没有了他们,新文学史上便要黯然失光。”国学大师季羡林亦赞誉他们的作品道:“这种文字是可以代代相传的。”
本书精心挑选了近百篇民国大师们的美文,并按照作者的生年进行排序,目的在于让读者在阅读时更为清晰地感受中国散文随时代发展的变化特征。此外,为了方便阅读,让读者清晰地感受作者的思想及其散文的精微妙处,我们还在每篇散文之后附有一段简明的“赏析”文字,以阐述各篇散文的特点。
目录:
鲁迅
藤野先生
阿长与《山海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周作人
故乡的野菜
乌篷船
夏丏尊
白马湖之冬
李大钊
五峰游记
今
刘半农
饿
胡适鲁迅
藤野先生
阿长与《山海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周作人
故乡的野菜
乌篷船
夏丏尊
白马湖之冬
李大钊
五峰游记
今
刘半农
饿
胡适
我的母亲
追悼志摩
郭沫若
梦与现实
杜鹃
许地山
落花生
上景山
春底林野
叶圣陶
没有秋虫的地方
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张恨水
五月的北平
邹韬奋
我的母亲
徐志摩
翡冷翠山居闲话
泰山日出
我所知道的康桥
郁达夫
故都的秋
钓台的春昼
一个人在途上
茅盾
雷雨前
风景谈
王统照
青纱帐
罗黑芷
乡愁
庐隐
异国秋思
我愿秋常驻人间
谢六逸
作了父亲
朱自清
匆匆
背影
荷塘月色
郑振铎
海燕
黄昏的观前街
蝉与纺织娘
孙福熙
红海上的一幕
丰子恺
秋
山中避雨
瞿秋白
一种云
方志敏
清贫
闻一多
五四断想
最后一次的讲演——在云大至公堂李公朴夫人报告李先生死难经过大会上的讲演
杨振声
书房的窗子
老舍
想北平
济南的冬天
俞平伯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冰心
寄小读者(通讯十)
往事(二)之三
鲁彦
故乡的杨梅
父亲的玳瑁
废名
知堂先生
石评梅
一片红叶
墓畔哀歌
沈从文
桃源与沅州
常德的船
梁实秋
雅舍
谈友谊
钟敬文
西湖的雪景
朱湘
江行的晨暮
林徽因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丁玲
五月
巴金
鸟的天堂
灯
冯至
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
施蛰存
驮马
臧克家
野店
梁遇春
春雨
李广田
桃园杂记
吴伯箫
山屋
陆蠡
囚绿记
靳以
散文三试
萧红
蹲在洋车上
春意挂上了树梢
季羡林
黄昏
泰山日出
振铎来信要我在《小说月报》的“泰戈尔号”上说几句话。我也曾答应了,但这一时游济南游泰山游孔陵,太乐了,一时竟拉不拢心思来做整篇的文字,一直挨到现在期限快到,只得勉强坐下来,把我想得到的话不整齐的写出。
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过红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濛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黑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
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这是我此时回忆泰山日出时的幻想,亦是我想望泰戈尔来华的颂词。
一九二四年
【赏析】
在1924年泰戈尔访华前夕,徐志摩应命作下了此篇《泰山日出》。它实为欢迎泰戈尔访华的颂词。
在本文中,作者的构思和想象都是不同凡响的,他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访华之行,这是一个卓越不凡的比喻,不仅体现出了作者天才般的才思,也表现出了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崇敬之情。而本文通篇都在描绘作者于泰山观赏日出时的景象和幻想,只在结尾处提及对泰戈尔访华的欢迎。这看似是一种“不敬”的行径,但却恰恰表现出了作者不羁洒脱的才情。因为作者在描述泰山日出过程中的各种景象时,已通过一种隐含的方式表达了对泰戈尔的赞美。
文中,作者还将观景的体验与瑰丽壮观的景观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具艺术化的张力。比如:他在描绘“散发祷祝的巨人”时,便能让人产生许多丰富的联想。这都体现出了作者独特的才思和过人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