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芷寒 日期:2015-01-21 13:30:55
崇安小镇,金鹅峰下,少年从这里启程,追寻自己的功名之路;江南烟雨,美人如花,少年的心弦被轻轻撩拨,痴情的种子从此在心底埋下;汴京城内,黄金榜下,少年黯然落第,拟把疏狂图一醉。那一日,在画堂深处遇见最美的你,便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花街柳巷,秦楼高台,游走在世人不解的眼光中,不解又如何? 这便是柳永。寻欢作乐,风流几何的柳永,却在宋词史上留下不朽词名。他一生飘零,潦倒落魄,却成就了一段传奇;他自诩白衣卿相,浪荡不羁,却终身为功名所绊,晚境凄凉;他词名大胜,饮水处皆咏柳词,却始终被傲慢与偏见所包围。请随本书一起,静观柳三变的如梦浮生。
作者简介:
一个生活于现代的古典女子,精通历史风云,醉心芳华往事。辞藻优美,温婉精致。始终以灵犀之心,洞明世间爱怨情愁。以温暖的笔触,雕刻着老去的时光。
目录:
第一章优游少年柳三变
第一节百变柳永百变名
第二节寒窗苦读十年梦
第三节才子佳人,少得当年双美
第四节系我一身心,负你千行泪
第二章烟花巷陌别样情
第一节钱塘自古繁华
第二节绮罗丛里柳千花
第三节悠游帝里风光好
第四节痛饮,谁能惜醉
第三章羁旅生涯峥嵘路
第一节落花流水皆旧梦
第二节辗转求第路
第三节名落孙山拟疏狂
第四节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第一章优游少年柳三变
第一节百变柳永百变名
第二节寒窗苦读十年梦
第三节才子佳人,少得当年双美
第四节系我一身心,负你千行泪
第二章烟花巷陌别样情
第一节钱塘自古繁华
第二节绮罗丛里柳千花
第三节悠游帝里风光好
第四节痛饮,谁能惜醉
第三章羁旅生涯峥嵘路
第一节落花流水皆旧梦
第二节辗转求第路
第三节名落孙山拟疏狂
第四节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第四章明朝散发弄扁舟
第一节纵游酒肆红楼,直把群妓当倩娘
第二节独采一朵知己红颜
第三节奉旨填词状元
第四节以我手,写你心
第五章山穷水复又一村
第一节声声似把芳心告
第二节逢别一首《雨霖铃》
第三节江山起伏,淘尽风流
第四节当时月,空照荒台
第六章羁旅宦游求显达
第一节吴山越水,千里寄情
第二节流浪,许我扁舟一叶
第三节人面桃花,未知何处
第四节失意人,独自莫凭栏
第七章守得云开见月明
第一节坎坷仕途自今始
第二节功名路上一相逢
第三节梦醒不如归去
第四节《煮海歌》中赤子心
第八章落寞晚年凄凉了
第一节暮年词祸
第二节岁月飘零终成灰
第三节红颜清泪葬风流
第四节千古留名,天下咏之
后记
第一章优游少年柳三变
十几岁的少年,正是人生最生机勃勃之际,再稳重老成的理想,再沉重压抑的寄托,也无法将少年的活泼天性湮没。更何况,酷爱游山玩水的柳三变,早已学会了用慧眼捕捉自然之美。
第一节
百变柳永百变名
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暮春三月,草长莺飞,江南早已一片樱红柳绿,湿润的风自南而来,白墙黑瓦的私塾里,孩童诵诗的声音若隐若现,屋檐下盘旋着几只雏燕,享受着初次飞翔的乐趣,时光无声无息,仿佛也被这温柔的水乡揉碎。
然而在儒臣柳宜家里,此时却热闹非凡。一个男婴的诞生,给这个平日里总是奔波的家庭平添了一份喜悦,尤其是柳宜,彼时他已四十六岁,仍宦游于州县之间,担任些无关紧要的官职。他已育有二子,长子柳三复,次子柳三接,此时都在为考取功名埋首苦读。柳家又添一子,邻居纷纷前来道喜,柳宜一边拱手道谢,一边在心底揣度着男婴的名字……
柳氏一族的故乡,在钟灵毓秀的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柳宜的父亲柳崇在当时便以儒学显名。唐末五代豪强四起,时局动荡,为避祸乱,柳崇携家隐居在崇安县的金鹅峰山下。
柳崇此举,本是想避世,没想到在如此人迹罕至的偏僻之地,却迎来了一位朝廷要员,此人奉命诏柳崇出山为官,柳崇淡然摇首,只道家有高堂无人奉养,柳子高恐不能应诏!
后来,无论朝廷如何催促,柳崇果然不为所动。但这位闭门治学的儒者,并没有阻止儿子们的求仕之路。柳崇育有六子,皆出仕为官。其中长子柳宜,曾上书朝廷,畅谈政论得失,南唐后主李煜见之,颇为赞赏,遂招入宫中为官。柳宜性格耿直不阿,一身傲骨,官居监察御史之职,刺贪刺邪,直言敢谏。他的好友王禹偁曾在《送柳宜通判全州序》称,柳宜“多所弹劾,不避权贵,故秉政者尤忌之”。
公元975年,北宋的铁骑踏破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城墙。三年后,吟唱着“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后主李煜被宋太宗以牵机药夺了性命。按照话本小说的故事套路,国破君亡,有骨气的旧臣当以死方能报答龙恩,赢得后世的赞誉。
然而,倘若不是身处其间,谁也无法体会柳宜的难言之隐。
宋太祖赵匡胤给柳宜等一干旧臣提出了优渥的条件,又言之以情,晓之以理,大谈“天下初定,亟须尔等能臣辅佐朝廷,以保苍生”云云,最终,柳宜选择降宋。
南唐旧臣的身份不是与生俱来的胎记,柳宜穷尽前半生所学,才在风雨飘摇的南唐换得一顶乌纱帽,熟料世事变幻无常,顷刻间,他治国平天下的宏愿便被搁浅,他感激旧主李煜的知遇之恩,但他亦清楚,要在幅员辽阔的中原建立一个统一政权,非赵匡胤这等铁血之人不可。降宋之事虽已坐实,但若能解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中,骨气名节又算得了什么?
虽然宋主认为柳宜“识理体而合经义”,但因他的旧臣身份,终归不肯委以要职。当然,也不能指斥帝王心胸狭隘,不懂用人之道,历代王朝的兴亡皆是如此,对前朝的臣子以礼相待已是万般可贵,倘若真的委以要职,则未免显得草率。宋主深谙此道,对柳宜等旧臣,表面尊敬有加,实则处处为难排挤。柳宜在宋为官数年,政绩颇佳,却仍只是州县闲散小官,且朝廷一纸调令,就需四方奔波任职,柳家人亦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生命中出现这样的变故,柳宜也唯有一声长叹。在他的后半生里,“南唐旧臣”这顶帽子成为他摘不掉的梦魇……
眼前的男婴粉嫩可爱,黑漆漆的双眼仿佛是宁静的古潭,一看便是读书之相,柳宜心中大喜,遂给男婴起名“柳三变”。柳三变在族中子弟排行第七,故亲密的人亦称他“柳七”。
“三变”二字取自《论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大抵描述了孔圣人眼中的君子形象:远观严肃不苟,接近即温和坦荡,谈吐严厉庄重,无嬉闹之态。
柳宜给幼子起了这样一个寄托深远的名字,自然是希望他能饱读诗书,以儒家之礼约束自己,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在功名之路上能有所作为。但说来蹊跷,柳三变的名字后来传得满城风雨,而伴他走上仕途的,却是他后来的大名——柳永。
不过,这已是后话了。
年幼的柳三变,过早地开始了漂泊生活。父亲柳宜仕途不定,朝廷的调令指向哪里,就需拖家带口,奔波任职。柳三变自出生起,就随父亲辗转于蒲州、泉州、扬州等地。少年的他还不懂离别羁旅之苦,只觉得各地风景新鲜有趣,而车马劳顿的辛苦,披星戴月的奔波,自有大人操办,他也不必多想。
于是少年三变的眼里充满了各地的旖旎风光,齐鲁山脉的千山叠翠,江南的飞絮嫩柳,烟雨朦胧,梅子红时煮茶分乳,若有闲情,在乌篷船上戴笠垂钓,风雨不归。夜晚,父亲亲自教他诵读诗书,木箱里的古籍带有淡淡的檀香,父亲先教他读启蒙的《诗经》,泛黄的书页里夹着一枚芸香签,他好奇地拿起来看看,父亲轻轻敲了敲他的脑袋,他赶忙放下,认真地同父亲诵读起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国风·周南·关睢》
他对父亲提出的“后妃之德”不大明白,总觉得这首民歌清扬婉转,别有韵味,文学第一次在他狭窄的心湖泛起淡淡涟漪。
或许他也有自己的悲伤,每一次相遇都那么偶然,每一次离别又那么匆忙,他不明白父亲为何总是在路上,也读不懂唐诗里故人离别的辛酸,而这些问题的答案,苦苦纠结了他一生,直到多年后饱受羁旅之苦,他才知晓父亲当日所承受的重量。
在父亲充满叹息的宦游时光里,柳三变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在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下,柳三变自小便立志读尽天下书,早日及第,光耀门楣。
直到太宗至道年间,失意的父亲辗转回到故乡,柳家人的漂泊不定的生活才总算暂时结束。
在推崇儒家礼法的崇安白水村,六子入仕的柳门颇受当地人敬重,柳三变随父刚回到故乡,迎接他的便是乡民们热切的目光和殷勤的招待。在这里,他隐隐体会到入仕给人带来的荣耀感。彼时他刚满十三岁,已经度过了蒙童的天真无知,家族门楣的观念已深入少年心髓,他对唐诗所云“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深信不疑,幻想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生活。
柳三变少年自幼聪慧,加之老师指点,学业更是突飞猛进,十四岁时的一篇习作,他便发下宏愿,立志求学: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劝学文》
柳宜看罢儿子的习作,心中甚是欣慰。柳三变也知晓,他虽出身仕宦之家,境况比庶民优越,但和那些贵族公卿相比,毕竟差距悬殊。父亲郁郁寡欢的神情,终日紧锁的眉头,还有朝廷无休无止的调令,让这个生性敏感的少年体会到了柳门子弟求仕之路的不易,他盼望着有朝一日能科举及第,光宗耀祖,才不负父亲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