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虹 日期:2015-01-24 13:02:22
单调雷同是文学的宿敌,编选者从大量散文中淘出精华,分为“拾忆”、“等一碗乡愁”、“我们的世界在它的眼睛里”、“告别无智与无趣”、“经验,在最深处”“血脉里的回望”六辑。文章多回溯那些不该被尘埃淹没,但似乎已经淡忘的历史,亦有不少充满个性化的书写。
“拾忆”收入文学名家关于历史、往事的回顾,如《阿Q捉虱子“算了!算了!》、《我不是过客,我是归人》。“等一碗乡愁”,顾名思义,辑录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的世界在它的眼睛里”多为写景状物文章,记录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喜或忧。“告别无智与无趣”,为有才情的学者与有学识的作家之文。“经验,在最深处”收入文章较杂,郭敬明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该选本中。“血脉里的回望”,亦多为回顾往昔的文章,章诒和《水深水浅东西涧,云去云来远近山》写林青霞,颇吸引眼球。
编选精当,选本体现2014年度散文的创作成果。
作者简介:
李晓虹,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秘书长。著有《中国当代散文的审美建构》、《中国现代散文论》、《中国当代散文发展史略》等散文理论研究专著。主编或合编《中国散文年选》(2001年卷至2014年卷)、《三十年散文观止》(2卷)、《百年中国散文经典》(4卷)、《中国最美的散文》(6卷)、《外国散文300篇》(3卷)等散文选本近20种。
目录:
contents
拾忆
马识途百岁拾忆(节选)/00
陈丹晨思君不见人空老/00
阎纲阿Q捉虱子“算了!算了!”(节选)/0
王巨才浪打沙湾寂寞回/0
陈祖芬杜维明说,有些事情,你不做便没有人做/0
王安忆父亲和母亲的写作/0
铁凝天籁之声隐于大山/0
梁衡带伤的重阳木/0
李木生洁白朴素的生活/0
陈启文一条必然的路/0
乔忠延盛世危言犹在耳/0
葛水平我不是过客,我是归人/0
等一碗乡愁contents
拾忆
马识途百岁拾忆(节选)/00
陈丹晨思君不见人空老/00
阎纲阿Q捉虱子“算了!算了!”(节选)/0
王巨才浪打沙湾寂寞回/0
陈祖芬杜维明说,有些事情,你不做便没有人做/0
王安忆父亲和母亲的写作/0
铁凝天籁之声隐于大山/0
梁衡带伤的重阳木/0
李木生洁白朴素的生活/0
陈启文一条必然的路/0
乔忠延盛世危言犹在耳/0
葛水平我不是过客,我是归人/0
等一碗乡愁
苏沧桑等一碗乡愁/0
从维熙雨雾漓江图/0
北岛旅行记/0
徐则臣冬至如年/0
王宗仁一半静另一半净/0
李登建大山深处/0
帕蒂古丽被语言争夺的舌头/0
蒋新黑色的音乐/0
王兆胜猪友/0
程乃珊礼在上海/
豆春明长不高的灯/
童孟侯志成坊是条小弄堂/
毕星星回乡去认古碑/
我们的世界在它的眼睛里
干亚群我们的世界在它的眼睛里/
陆蓓容森记的猫/
简墨他(她)们/
费振钟杀人的人参/
陈奕纯门前那棵桂花树/
铁穆尔蓝翅膀的游隼/
张强乌鸦掠过村庄/
姚化勤家乡的月奶奶/
朱强那些飘来的事物/
王雪瑛叶与云/
陈瑞琳我心里的月亮/
张丽钧玫瑰为开花而开花/
曹洁倾听草木的呼吸/
告别无智与无趣
冯骥才在两种文化之间/
韩少功平等是否还重要/
王充闾要将宇宙看禾弟米/
周国平人性现象/
孙郁告别无智与无趣/
王蒙你就是回忆中的那首情歌(之三)/
冯唐我简短而卑微的文学观/
黄永玉物质还原/
姬霄在别处征候群/
李静睿孤独的读书人
雷宇现场/
闫文盛幻影书/
经验,在最深处
张辛欣怎么写,怎么读?/
于坚岛上(节选)/
李敬泽壶碎/
叶倾城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
肖复兴身段的绝响/
吕向阳狐狸精/
雪小禅须臾记/
毕淑敏送你一张捕梦网/
王晓莉暗房/
郭敬明努力是唯一的出路/
东西经验,在最深处/
血脉里的回望
田瑛未来的祖先/
雷平阳让我们默哀吧!/
章诒和水深水浅东西涧,云去云来远近山/
冯秋子想念/
梅洁古街深处封存的伤心和温暖/
高彩梅母亲,一朵打碗碗花/
范晓波那一畦菜地/
草白带爷爷回家(节选)/
李娟自从我妈从台湾旅游回来/
王小丫我和丈夫的饮食战争/
王月鹏血脉里的回望/
纳兰妙珠租客(节选)/
孙继泉苦枳花/
前言全民阅读时代,散文何为?(代序)
李晓虹
不知不觉中我们进入了全民阅读的时代。
地铁里,公交车上,机场,火车站,咖啡厅,快餐店,甚至理发店,酒吧,往日的喧嚣被另一番景象替代:大人孩子,男人女人,穿着超短裙的妙龄女郎,身上带着立邦漆斑点的打工小伙儿,人人都低着头,聚精会神地盯着那个小小的手机屏幕,划动手指,沉浸在阅读中。“低头一族”已经远远不是“月光族”、“哈韩族”那样有着相似经历或者价值取向的小众一族,而成为无处不在的风景。
微信朋友圈里,一个刚刚发生的事件,一段搞笑的视频,一群狗狗的萌态,一个养生的妙方……被无数次转发,比风还快,霎时间传遍大江南北。
当然,文字阅读更是成为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功课。尽管不同价值取向、文化程度、年龄阶段的朋友圈里,转发着不同的文字内容。但阅读本身却使文字发挥出前所未有的能量。一些语言时尚的新鲜短章,心灵鸡汤,甚至内容严肃、思考深入的智者短语,通过不断转发,在难以想象的广度上得以传播。
一个网站,连接着无数的手机终端,无数个网站,把整个世界编织在一起。全民阅读时代,散文何为?(代序)
李晓虹
不知不觉中我们进入了全民阅读的时代。
地铁里,公交车上,机场,火车站,咖啡厅,快餐店,甚至理发店,酒吧,往日的喧嚣被另一番景象替代:大人孩子,男人女人,穿着超短裙的妙龄女郎,身上带着立邦漆斑点的打工小伙儿,人人都低着头,聚精会神地盯着那个小小的手机屏幕,划动手指,沉浸在阅读中。“低头一族”已经远远不是“月光族”、“哈韩族”那样有着相似经历或者价值取向的小众一族,而成为无处不在的风景。
微信朋友圈里,一个刚刚发生的事件,一段搞笑的视频,一群狗狗的萌态,一个养生的妙方……被无数次转发,比风还快,霎时间传遍大江南北。
当然,文字阅读更是成为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功课。尽管不同价值取向、文化程度、年龄阶段的朋友圈里,转发着不同的文字内容。但阅读本身却使文字发挥出前所未有的能量。一些语言时尚的新鲜短章,心灵鸡汤,甚至内容严肃、思考深入的智者短语,通过不断转发,在难以想象的广度上得以传播。
一个网站,连接着无数的手机终端,无数个网站,把整个世界编织在一起。
尽管手机阅读和以往我们所说的读书有着极大的不同,碎片化、精短化、文字与图像视频融合使其多媒体化,使阅读变得省力而有趣,也必然损失一些深邃的内涵,但你不能不承认,文字的巨大魅力在全民阅读的浪潮中得以彰显,对文化产生着无法估量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写作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散文写作依赖的纸媒在退缩。刊载散文的杂志越来越少,杂志的订数越来越小,即使发表出来,也往往只是同行间的相互关注。任何一个写作者都明白,文本是在阅读中完成的,缺少读者,没有对话,摆在纸上的文字就失去了温度,进而丧失了生命力。
书写者和阅读者严重分离的窘境使许多散文作者感到茫然。
但是,全民阅读时代,散文或许有了新的机遇?
非虚构性,是散文区别于虚构文本的基本特质,也是当下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尽管散文因为没有小说那样编织紧张有趣,一波三折的故事的功能,而难以转换成影视剧,但生活的真实性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我是从微信朋友圈里不止一位朋友的转发中读到《让我们默哀吧》这篇短文的。云南“鲁甸地震七日祭”,《春城晚报》请昭通籍作家写文章,这篇饱含血泪的文字迅速在网上传开,特别是文章最后一段,“昭通,一片彻底奉献了自己,又永远等待救援的土地,我爱它,早上为它哭,中午为它哭,晚上为它哭!我对北京八大处山上的叫蝉说:‘别叫了,让我们默哀吧!’”让人想到很多东西。我在电脑上搜索,无数的链接将这篇短文传向四面八方。一张地方晚报上刊载的文字,如果不是网络,如何得以这样迅速广泛的传播?
人生永远在追问中,一些最基本的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困惑着人们。幸福、平等、青春、爱情,人性这些元命题永远没有固定的答案,永远都在思索之中。当无数信息扑面而来,挤占住人们的头脑,思维越来越浅表化、空心化时,思索仍旧具有有无法取代的意义。独特的形而上的思考,启发心智的论题,引来远远超过以往的无数阅读者。一些学者、散文家已经成为拥有几百万粉丝的“大V”,他们讨论“幸福”、“感恩”“人性”等的文章被不断转发,成千上万人在读。他们在微博里发表的哲理短章,或者充满火药味的评论转发量常常达到千次万次,谁又能算得出持续的转发究竟有多少呢?只要“告别无智与无趣”,只要洞见人生的真谛,就会对他人有所启迪,就会与当下链接在一起。
时间是一个轴,一个维度,用文字回溯那些不该被尘埃淹没,但似乎已经淡忘的历史,是散文写作者的宿命。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在回望中坚定现实的脚步。《百岁拾忆》是一位经历百年风烟的长者对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忆。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对不该忘却的东西做了生动的描述,那些荒谬的、扭曲人性的丑陋,那些灵魂高贵的普通人,让人们铭记。《阿Q抓虱子“算了!算了!》亦是一段沧桑的记忆,在历史的细节中,揭示人性的疤痕,通过一些知名作家的遭遇,看到那段无法逃避的荒诞历史。这些敲在今天的警钟,或许是“盛世危言”,但却有意义。当我们不再仅仅是历史的“过客”,而成为真正的“归人”,历史的方向感才更加明确。
单调雷同是文学的宿敌。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大家看着同样的新闻,听着相同的歌曲,甚至说话的腔调,笑容表情都越来越趋同。但是,人们仍然渴求新鲜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充满个性化的书写总会引起人们的格外关注。
编者每年需要阅读大量散文,常常被那些语言老套,思想平庸,为写而写的文字困扰。突破陈旧的套路,用新鲜的语言表达独特的发现,是散文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散文能够在今天存活的前提。试想一下,离开了纸媒中存在的各种人际关系,远离了评奖中的种种暗箱操作,在人人平等,无法强求的网络上,谁会去读那些近乎腐朽的重弹的老调?本书中选择的大部分作品都能在网上找到。其中有一些就是编者首先从博客、微博、微信中读到,之后才到纸媒上寻找得来的。可以说,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不会被读者冷落的,相反,它会因为网络的推力而赢得更多人的关注。
在今天,我们需要融合,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环境之中,适应已经到来的全民阅读时代,但更需要以独特、深刻、感人的文字引领,在引领中被选择,在选择中走向更加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