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井一二三 日期:2015-03-08 12:26:42
我这一代东京人小津安二郎记忆里的东京,是银座服部大钟夜晚八点准时响起时,透过五丁目鳗鱼店苇门,看到的金黄色夜景。
鲁迅记忆里的东京,是夏夜夜晚透过宿舍窗户,瞧见江户川水面上,优雅飞舞的萤火虫。
村上春树记忆里的东京,是住在切片蛋糕形状的狭窄破烂屋子里,免费享受灌进屋子里的阳光与凉风。
老东京人记忆里的东京,是风铃、煤炭炉、蚊香、榻榻米,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Always幸福的清贫生活。
我记忆里的东京,是在春天的东京湾浅滩挖蛤蜊,在夏天的神田川畔抓鳗鱼,是在上野公园百年木造音乐厅里,聆听来自过去的乐音。
这些美好的昨日景象,至今仍在我这一代东京人眼前,栩栩如生演出着……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人为什么要去旅行?是要忘记现实?还是要面对自己?
新井一二三,从14岁搭上第一趟长途火车开始,有机会就想往外闯,往外飞。
离乡背井踏上北京遍游中国,进入中欧迷宫、见识古巴、越南,
甚至移民加拿大,到香港工作,她游走异地十年,得到了什么?
一个道道地地的东京人,日文是她的母语,中文写作是她疗伤自我的方式,
在香港被叫“文化杂种”,在台湾出版了十七本书,在东京朋友笑她穷,
她目瞪口呆,为什么理想生活不能就是,旅行,旅行,再旅行?
当年勇敢无惧的少女,单枪匹马,像一颗孤独的行星,
走向国境边界,走向流亡者的故乡,布拉格是昆德拉的,古巴是海明威的,香港是张爱玲的,
花费最多机票钱,说最多外国话,多少次飞越太平洋……
其实真想要明白的是,幸福与自由。
现在全家的护照换了一本又一本,下厨的料理有各国菜色,行李箱贴满入境贴纸,
年轻时的远走高飞换成了家庭组织,照样... (展开全部) 人为什么要去旅行?是要忘记现实?还是要面对自己?
新井一二三,从14岁搭上第一趟长途火车开始,有机会就想往外闯,往外飞。
离乡背井踏上北京遍游中国,进入中欧迷宫、见识古巴、越南,
甚至移民加拿大,到香港工作,她游走异地十年,得到了什么?
一个道道地地的东京人,日文是她的母语,中文写作是她疗伤自我的方式,
在香港被叫“文化杂种”,在台湾出版了十七本书,在东京朋友笑她穷,
她目瞪口呆,为什么理想生活不能就是,旅行,旅行,再旅行?
当年勇敢无惧的少女,单枪匹马,像一颗孤独的行星,
走向国境边界,走向流亡者的故乡,布拉格是昆德拉的,古巴是海明威的,香港是张爱玲的,
花费最多机票钱,说最多外国话,多少次飞越太平洋……
其实真想要明白的是,幸福与自由。
现在全家的护照换了一本又一本,下厨的料理有各国菜色,行李箱贴满入境贴纸,
年轻时的远走高飞换成了家庭组织,照样推婴儿车携家带眷跨洋飞,
生活什么都可以变,但不可改变的初衷,
必定是,下一趟旅程,要去哪里?本丛书还有《伪东京》、《午后四时的啤酒》、《没有了鲔鱼,没有了黄油》。
作者简介:
新井一二三,日本东京人。
她用中文创作,写时差一小时的日本种种。
写土生土长的东京家乡,写一切可爱的日本人。
她用母语日文创作,写对中文着迷,好象谈恋爱。
写和中文生活的魅力无穷。
她开始中文教学,要把对中文的热情,继续发扬起来。
她和先生都是专职创作者,一人写鬼怪小说,一人写散文。目录:
我这一代东京人
一我这一代东京人
二银座,总是走在东京前端
三上野森林物语
四东京的公园洋食店
五芦屋因缘:从《源氏物语》到村上春树
六一九七○年代的起司蛋糕
七东京也无非是这样——鲁迅在日本的第一年
八童谣诗人之死
九Ohno!从列侬太太的姓氏说起
往世界飞跃——启程
“annon族”和“螃蟹族”
十四岁的初次旅行
山口百惠鼓励“好日,启程!”
竹子窗帘面条之路——中国我这一代东京人序
一我这一代东京人
二银座,总是走在东京前端
三上野森林物语
四东京的公园洋食店
五芦屋因缘:从《源氏物语》到村上春树
六一九七○年代的起司蛋糕
七东京也无非是这样——鲁迅在日本的第一年
八童谣诗人之死
九Ohno!从列侬太太的姓氏说起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序是的,还是要旅行的
往世界飞跃——启程
“annon族”和“螃蟹族”
十四岁的初次旅行
山口百惠鼓励“好日,启程!”
竹子窗帘面条之路——中国
第一次出国的机会
一水之隔
一九八二年北京之夏
上海偷渡客
“延期偿付”的小飞侠
日本背包客的守护神
冷战末期的北京留学生
青春,北京的摇滚分子
一路上单独行
涉外饭店
面条之路
北国之行——加拿大
无处正中
移民和旅行
魁北克的暑假
往爱德华王子岛
流亡者的迷宫——中欧
热带的诱惑——南方
孤独的行星——越南
青春期结束——澳门香港
故乡的月亮——日本
雨林的亲子——冲绳
马沙台风——台湾伪东京午后四时的啤酒没有了鲔鱼,没有了黄油我这一代东京人我是一九六二年在东京出生的。户口簿上写的出生地点是涩谷区红十字会医院,算是东京较好的医院之一。比我大两岁的哥哥也在同一个地方出生。听说,奶奶当初对儿媳妇的决定颇有意见;毕竟她自己的九个孩子都在家里生下的,何必花这么多钱到医院生小孩?说家里,其实是整天都有很多人来来去去的寿司店后面。母亲属于战后受民主教育长大的一代,绝不肯服从婆婆的命令。多年以后,她还对我诉苦道:“刚怀孕的时候,你奶奶叫助产士来诊察过我。就是跟铺子只隔一张纸门的地方,又没办法锁住,随时会有人拉开门进来。当时,店里雇用好几个伙计、徒弟,全是年轻小伙子。我怎么受得了他们好奇的眼光?”
看统计,一九五五年在日本呱呱落地的孩子当中,在医院出生的只有百分之十八,到了六五年竞增加到百分之八十四:分歧点是六。年,即皇孙德仁亲王出生的一年,从此以后在医院出生的婴儿永远超过百分之五十(直到二十世纪末,才出现一些人批判在医院分娩造成母子之间的心理鸿沟,并主张恢复家庭分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