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媜 日期:2015-03-21 20:54:19
“每一颗星子都是人间早逝的婴,月娘比生娘还亲。”
“只有在婴啼的时候,才有白夜,人间男女才弄潮。”
《月娘照眠床》是台湾散文名家简媜的经典美文代表作。在简媜的散文创作生涯中有着至为重要的地位。“月娘”是闽南地区对“月亮”的称呼,而“眠床”即为“睡觉的床”。“月娘照眠床”的书名中蕴含着简媜心中最美的故乡意象与岁月情仇。
《月娘照眠床》中简媜以深情的笔调回溯了童年生活的纯真。书中蕴含的感情深刻美好,意象华美,人物和故事细致动人,触动心灵。读简媜散文,“如看一路山水,如闻满街市声,如参一路禅意,还可兼想一路心事”。
作者简介:
简媜,本名简敏媜,台湾宜兰冬山人,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职联合文学、大雁书店、远流出版社,现专事写作。从事散文创作十余年,路数多变,著有《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月娘照眠床》《空灵》《下午茶》《梦游书》《胭脂盆地》《女儿红》等散文十余种。曾获时报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是台湾文坛最无争议的实力派女作家。
目录:
自序:一定有一条路通往古厝?
碗公花之什
碗公花
茉草
采蕨日
竹枝词
含笑
桑椹紫衣
朱槿墙下,童誓
灶之什
灶
有情石
落雨时的井
自序:一定有一条路通往古厝?
碗公花之什
碗公花
茉草
采蕨日
竹枝词
含笑
桑椹紫衣
朱槿墙下,童誓
灶之什
灶
有情石
落雨时的井
稻浪之什
醉卧稻浪
村鸡小唱
大水之什
大水
飞蝶之什
丽花,有你的信
飞蝶
*味,那个*查某
要迎你,缓缓泉流
银针掉地
寻墓人之什
寻墓人
阿歹伯公
月娘之什
月娘照眠床
月魔
前言自序:一定有一条路通往古厝?
大约在十年前,某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邀请住在台北的一位挚友与我回乡下老家度假,那是我第一次带着异乡都市的朋友回我的农家。火车停靠在罗东站的时候,天色已浓暗,我们在市场边的小吃摊填饱肚子后,继续转公路局的客运。
她说:“还要坐车?”
我说:“坐车到砂港,还得走一段路!”
车过群英、八仙桥、永美,终于在砂港站停下。我兴致勃勃地告诉她:“再过去一站,就是枫桥,地名很美,不过每到七月半就有人见到鬼!”
她说:“还要走很远吗?”
“应该不远了。”我说,“喏,那是秀美的家。过了这个火车道,可以看到一户高耸的竹围,里头单单住玉虾一家人,她们还没睡,有灯!”
那晚应该有月,要不,我的记忆里怎会不停地浮掠过冷寂的光影?所有的困厄最后集散在一个事实上——我找不到路回家!
“我真怀疑是不是你家?这未免太可笑了吧!”她说。“不可能的!以前我回家都走这条路的!”自序:一定有一条路通往古厝?
大约在十年前,某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邀请住在台北的一位挚友与我回乡下老家度假,那是我第一次带着异乡都市的朋友回我的农家。火车停靠在罗东站的时候,天色已浓暗,我们在市场边的小吃摊填饱肚子后,继续转公路局的客运。
她说:“还要坐车?”
我说:“坐车到砂港,还得走一段路!”
车过群英、八仙桥、永美,终于在砂港站停下。我兴致勃勃地告诉她:“再过去一站,就是枫桥,地名很美,不过每到七月半就有人见到鬼!”
她说:“还要走很远吗?”
“应该不远了。”我说,“喏,那是秀美的家。过了这个火车道,可以看到一户高耸的竹围,里头单单住玉虾一家人,她们还没睡,有灯!”
那晚应该有月,要不,我的记忆里怎会不停地浮掠过冷寂的光影?所有的困厄最后集散在一个事实上——我找不到路回家!
“我真怀疑是不是你家?这未免太可笑了吧!”她说。“不可能的!以前我回家都走这条路的!”
可是,路变成河、河变成路,烂泥巴陷阱到处都是,记忆中的竹径、水坝、田厝,都夷为平地。那一晚,又居然没有遇到任何一位可以问路的村人。
月娘冷笑着我。
当我们攀爬土丘、涉越泥河终于摸回老厝时,已近子夜。我在密前烧水让她沐浴,才听家人描述是土地重新规划的缘故。她一脸倦容地告诉我:“明天一大早,想回台北!”
这幕经验一直烙印着我,转而成为形上思考的一部分,我似乎从中窥得一些启示:没有一条路名曰“唯一的路”可以让你回“家”,也没有一个人名曰“唯一的人”可以随你回“家”。的确,我已不再引领任何人走进我的内在世界,换言之,也不把人生的主要命题或主要归宿的寻求,托付在“人”身上。这种有意的“孤立”过程,使我更加一往情深地走上创作的路。
创作,是回家的方式?抑或离家出走?
从《水问》肇端于对情爱的探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道性的观照,到这本《月娘照眠》对乡音的捕捉,执笔的心情也由雕丽而清荡而幻化;现实世界中清楚明白的“我”逐渐被模糊掉,另一个隶属于文学空间的“创作我”甚至侵犯、主宰了现实生活的“我”。事实很明显,“我”不能停止写作,哪怕折笔焚稿,在散步的鞋沿、饮水的杯底、耳语的末梢……创作的思维暴力,又破门而入。
是“我”在写书,还是“书”改写了我?
不管如何,文学的确是一份悬崖事业——无论人死了书留下来,或书死了人留下来,都不免令人哀哀欲绝。
《月娘照眠床》,在捕捉一个已消逝的生命空间,这个空间在我童年时期曾与之错肩而过。(当然,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风土人物都仍存活!)我必须“重新经历”记忆中的时空人物田舍江河,才有可能记载。因此,在书中大部分篇章担任穿针引线人的“我”事实上只有七到十二岁,一个混沌未开、七窍未凿的生命。
这本书有什么意义?对二十六岁的我而言,重新去经验童稚时代的生命活动,是一种“仪式”,通过仪式的完成,才能脱去与生老病死的人世相连着的三千脐带,到文学的国里做一个沿街托钵人。
对阅读者而言——这,我就不便也不能说了。因为,阅读的无限可能性系在读者身上,作者永远只是一名“牧童”,只能“遥指杏花村”,评论者循着“遥指”的方向去测量路况、行程,或猜忌一下牧童是否受了天气影响说了谎话!实言之,牧童是很可怜的,假设他兜儿里有几文钱,他还不一定找得到杏花村!
创作,实是悬崖与绝境。
突然起了一阵洪荒之感,如果有人划火,我还不如焚书取暖去!
简媜被公认为三毛之后文笔最令人惊艳的台湾散文大家,她的文字能于饭蔬饮水洞见生命底基,于寻常花草窥视天堂之钥,被誉为台湾散文第三代传人。
读简媜散文,如看一路山水,如闻满街市声,如参悟一路禅意,还可兼想一路心事。
——评论
曾有张爱玲填梦,曾有黄碧云枕眠,曾拥兰成而入云,曾摘海子为锦端,当三毛随荷西沉潜爱底,当木心也不拘年岁安息故里,如今,我还有简媜。
——读者评论
竹枝词
竹,只长在两个地方:一是乡下人的屋前屋后,一是有情人的暖暖心田里。
无论如何,竹,长在我的童年里。
在家的四周,除了屋子正面一排紧密的短朱槿以外,全种满了竹。于是,自成一个绿意盎然的国度,从此,风风雨雨自有竹来报信。
在兰阳这样一方多情的天空下,属于竹的故事有多少浪漫可说?我并不知道。在竹风兰雨之下成长的稚童,有多少则奇奇妙妙的童话可说?这我知道。是啊!是啊!且让我数数。
每当农闲之时,左右邻舍的小孩都会聚在一起玩耍。常常,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玩家家酒。于是,五六个小毛头一窝蜂地全集合在竹丛下的那一块大石头上——那是我们的家庭排演处。选出了“新娘子”,选出了“新郎”,又是媒婆又是轿夫,几乎把我们所熟悉的人物都一一轮流去扮演。接下来便是开始办丰富的筵席,每个人分头去找野菜,从含羞草到猪母奶,从松萝到葛藤,从红砖到田土——那是搓汤圆的。一粒粒圆圆的泥团滚上一层红砖粉,便有了娶娘子的喜气。负责办家私的,挤进竹缝间捡破的碗片、盘片,洗一洗当作碗、盘。然后,折竹枝当筷子,那样的一把粗糙竹枝握在手里,彷佛握住了一份团圆的感觉。待一一将竹枝两支一副地搁在石板上时,又彷佛把团聚的温暖一一吩咐下去了,心中总有不止的雀跃与期待。负责装扮新娘的,抽了竹心,趁那样尖嫩嫩的含蓄尚未舒开时,圈一串串圆圈圈,挂满新娘的颈项、环满双手,彷佛这真是人生的大喜之日一般。竹篁下,每年又每年,预演着一出又一出的家庭剧,直到孩童们玩腻。如果这一世,我不披嫁裳,那也不必遗憾,因为,老竹们都看到了,我早已拜过天地。
我顶爱台风过后的竹丛。后院子全是东倒西歪的断竹;这些断竹都是刚抽高的笋子,每一节都还有一小截淡黄带白的竹肉,嫩得简直用手都可以剥下。阿母往往会用菜刀把那截菁华一圈一圈地切下,浸一天的水,然后拍几个狠狠的红辣椒,炒得烟囱里是冒不完的扑鼻香,比罗东镇上买来的竹笋更诱人馋。我家很少去动刚冒出土的竹笋,“歹竹出好笋”是我们对竹笋的信任,希望它们接下庇荫的责任。看出土的竹笋实在是一种壮观,那样硕壮如一座金字塔似地坐着,让人不禁要想象,冒出的剎那,该是多么隆重的破土典礼啊!
我虽穷,却拥有过许多竹钱筒。小孩子只要有几毛钱,就像是身怀巨款一般地谨慎。总要求阿母做一个钱筒好藏铜钱。阿母只好拿把锯子锯下两个竹节间的一段竹子,竹管上再锯个小缝,便是一个长长的钱筒。竹筒子里藏满我的宝藏,铜板啦!印有史艳文的糖果纸啦!石片啦!当上下摇着竹筒子时,那样地一阵杂七杂八的声音听在耳朵里,总有忍不住的笑意溢出,觉得自己是个富翁。如今,这些东西全不在了,但想起以前自己天真地去数一棵竹子有多少个竹筒子时,想起自己拿着锯子在竹管上锯个小缝,想把宝藏交给竹子去保管,免得被偷剖了的那份异想天开时,心底忍不住泛出一阵窃笑。竹节教给我的当然不止这些,竹,是植物中的隐士,一节一节都是修养。
对于竹的回忆,有些是属于皮肉的层次的。那时,最怕的是看到发怒的阿嬷走到竹林下,伸手折竹枝,冲冲地大踏步而来。只有此时,才讨厌竹子。平时趁她不注意,总会大肆搜索,把床头、墙角、桌缘上的竹枝一一折断丢掉,除去心腹大患。虽然如此,后患仍是无穷;谁叫屋前屋后全是竹子,永远有取之不尽的竹枝。我一直不知道台北的母亲用什么打小孩?后来看到姑妈打表弟时,一会儿抓筷子,一会儿找皮带,一会儿又握拖鞋,团团转束手无策貌。我心想:乡下的母亲比城里的妈妈要威风多了,连草木都帮她管教。这就难怪,每次姑妈回台北时,三轮车后面还要带着一小捆竹枝了。
从来没有一种植物,曾经对我如此地爱之深责之切吧。
当风起时,便是竹最浪漫时。我常躺卧在眠床上,看天窗上的竹叶婆娑。那种静观窗上碧竹影的心情,总有说不出的心平气和。以前,会想象是风搂着竹叶纤细的柔腰正在舞着,多么活泼的露天舞会。现在,不禁要想象,是否是诗经中的一部陈风,摊在屋顶上,竹叶正一撇一撇地抄写呢!
当风止时,屋顶上堆满竹叶子,堵住排水管。我爬上屋顶,抱满怀的枯叶,从屋顶洒下,见满天片片,片片翻舞,翻舞而下,又是多么摄人的仙降之姿。
竹是个音乐家。
早晨的竹篁里,初醒的叶尖上点点圆露,轻轻走过,总有一两个漏了的音符掉在发上、衣襟。于是,忍不住舒掌等在叶尖下,想偷几个音符匀脸。(丽花说,抹竹露皮肤会细!)至于那首“竹露滴清响”的曲子,只好让太阳自个儿去猜。
麻雀的家大多在竹丛里,它们总那么巧妙地把稻草窝与竹叶编在一起,也不怕风雨了,自然有一层层的蓑衣防着。当麻雀在电线杆上唱着五线谱时,千片万片的竹叶像千片万片的铜簧,叫那多嘴的风去兴致勃勃地吹着。好一场美妙的演唱!不需要听众,也不需要掌声,这些歌的民族。
当有一次,阿嬷蹲在田埂上编竹篱笆,叫我抱着竹条、稻草,涉过涨水的春田给她时,我看见田里那一排整齐的竹篱笆的倒影,在微波中曲曲折折,我突然觉得她正在编一座多弦的竖琴,祷祀那掌管五谷的土地之神。属于农人与泥土的秘密,透着那条条竹弦,就这样一一透露了。我不禁感动,何等庄严的春之祀!
如果,寻找是可能的话,人的一生,也许要找的是,一个心爱的人,一句灵犀相通的话,一样属于天地的宝物,如果万物之情就是这样建立的,我很欣喜,我已有了二又二分之一。
如果,李白死后,竹便不在唐朝的泥土上;那么,在我家的屋前屋后,竹依然是有故乡的。
如果,东坡逝后,再没有人对竹而吟,倚竹而叹;那么,且让我的暖暖心里,栽一处茂茂郁郁的竹林。
我将用想象建一处竹篁农舍,等待另外的二分之一前来。